苏教版小学数学总复习.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90484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7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总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总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总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总复习数与代数第1课时 (总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十二册p83“整理与反思”以及p83-84“练习与实践”1-4题。知识要点 1.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2.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 5.数位顺序表: 整 数 部 分小数点小 数 部 分 数位万 级个 级.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计数单位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个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6.人民币、时间、质量等常见计量单位的换算: 低化高:用低级单位数进率 高化低:用高级单位数进率 7.数字信息表示:a、数量的多少;b、编码。【新旧教材差异】 1.新教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引入了负数的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2.“数字与信息”是教材新增的实践活动内容,其目的是:通过调查、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不作为考试要求。 3.新教材规定:也是自然数,这与老教材是不同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有关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2.使学生通过复习体会到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进一步发展数感。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学建议 1.教学“整理与反思”时可以分两步组织学生活动。第一步,回忆并整理第一、二两个学段所认识的数。可以先让学生举例说说学过哪些不同的数;再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说说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说说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及各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利用对数的已有认识,试着说说自然数与整数、小数与分数、百分数与分数以及正数与负数的关系。第二步,讨论教材所提出的几个问题。 2.复习“练习与实践”第1-4题,应侧重练习数的意义。通过练习第1题使学生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体会整数、小数、分数的含义,感受无论整数、小数,还是分数都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进一步体会整数、小数、分数的关系,感受整数、小数、分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复习第2题时,可提醒学生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进行计算,也可适当整理常见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练习第3题旨在让学生辨别哪些数字信息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哪些是表示编码。第4题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并选择合适的机会组织交流。3、 知识链接 1.数位顺序表 (教科书四上p91,五上p30-31例3、例4) 2.认识小数 (教科书五上p28-46)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科书五下p44-45例6) 4.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科书五下p60-61例1、例2) 5.数字与信息 (教科书五下p32-35) 6.认识百分数 (教科书六上p98-113)四、教学过程(一)整理与反思1.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整数)2.回顾整数的意义。 (1)追问:-1、-2是整数吗?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并说出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比较合理。) A.自然数都是整数( ) B.整数就是自然数( ) C.负数比0小 ( ) D.负数都是整数( )(2)排出整数的数位顺序表,个级、万级、亿级各包括哪几个数位?每个 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填空:( )个一千是一万;一亿里面有( )个千万;320000是由( )个万组成的;49个亿、49个万个49个一组成的数是( )。3.回顾分数的意义。(1)你能想到哪些用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2)谁来说说分数的意义?你对单位“1”是怎样理解的?(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填空:(1) 把8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个桃,是8个桃的。 (2)某班学生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4.回顾小数的意义。(1)举例什么样的数是小数?你认为小数与分数有怎样的关系?(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3)排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5.回顾百分数的意义。(1)你能想到哪些用百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2)百分率、百分比.(二)练习与实践1.完成83页的第1题.(1)学生填写在书上.(2)你是怎么思考的?2.完成83页的第2题. 3.7元=( )元( )角045时=( )分4000千克=( )吨 200秒=( )分( )秒说说每题中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是怎样换算的?3.完成84页的第3题. 先说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出:“23:00”不表示数量的多少,“1311”“08”“012”“A5128766”“06”“225548”“0523-3651193”等是编号,其余都是数。4.课后完成84页第4题.(三)全课小结 你对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第2课时 (总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p84-85“练习与实践”第5-9题。【知识要点】 1.多位数的读、写; 数位顺序表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数位万 级个 级.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计数单位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个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左往右读、写,整数部分每四个数位一级,分别为个级、万级、亿级等; 2.数的改写省略:求一个数的近似值,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较大的数;3.数的大小比较。【新旧教材差异】 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对数的读、写、改、比较大小等知识点,是通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讨论、交流、反思,理清数的概念的发展脉络,体会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在实践中复习旧知,发展数感,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加深对正数与负数、小数与负数、分数与百分数关系的认识; 2.让学生在练习中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方法,提高正确读、写多位数的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把一个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4.使学生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建议 本节课要把数的读写、改写和大小比较作为重点,通过复习数位顺序表,让学生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利用第6题练写法,利用第9题练读法,引导学生讨论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取近似值的方法,利用7、8两题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在充分利用“练习与实践”第5-9题的同时,要适当补充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复习的知识。三、知识链结1.数的读写 (教科书四上P86-90)2.数的改写 (教科书四上P91-99,五上P39-43)3.比较数的大小 (教科书三上P24-26)4.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五上P69例2,P74例5)四、教学过程(一)认识数1.通过上一节课的复习知道,我们学过哪些数?2.做P84第5题 说明:整数的计数单位是“1”,当用“1”作单位不能准确地表示数值时,就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或小数来表示。小数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百分数是一种更加特殊的分数,只能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2) 数的读写1.出示数位顺序表. 举例:362005789.123 每一位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怎样读?2.复习P84第6题,写数;3.复习P85第9题,读出面积和人口,注意0的读法; 举例:用4个“8”和4个“0”组成一个数,再读一读:(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八位数; (2)只读出一个“零”的八位数; (3)读出两个“零”的八位数; (4)读出三个“零”的八位数。 小结读法.(三)数的改写(1)把第9题中的面积数改写成用“万平方千米”作单位的数;(2)把第9题中的人口数改写成用“亿” 作单位的数;(3)把第9题中的人口数精确到万位。 小结改写方法:把一个数改写成某个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移到相应数位的后面就可以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先找到相应数位上的数,再用“四舍五入”法舍去该数位后面的尾数。(四)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1)完成第7、8两题;(2)互相交流,总结规律;(3)指名说一说取一个数的近似值的方法,注意“0”的作用。(五)比较数的大小.(1)第9题按照面积的大小怎样排列?还可以怎样比较?(2)第9题按照人口的多少怎样排列?还可以怎样比较? 让学生小结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第3课时 (总第3课时)一、教材分析【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p8586页“练习与实践”1014题.【知识要点】1.倍数和因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小数、百分数的互化;3.探索数的排列规律,体会小数和分数的稠密性,体会有限与无限的辨证统一;4.估计数的大小;5.百分数的意义以及百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回忆和整理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进一步明确奇数和偶数、素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整数及其性质的理解。2.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小数、百分数的互化的认识。3.培养学生探索数的排列规律的能力,体会小数和分数的稠密性、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4.使学生在估计和验证的过程中锻炼估计数的大小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以及百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的方法价值。【新旧教材差异】1.旧教材“数的整除”知识以一个单元的内容编排在第10册教科书里,而新教材分别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第9单元和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课题改为“倍数和因数”、“公倍数和公因数”。2.旧教材中“整除”、“互质数”的概念新教材已删除。“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等概念换说成新教材中的“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质数”在新教材中侧重说成“素数”。最简分数的意义则变成“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3.旧教材中“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变成新教材中“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难度也比旧教材降低了很多,即只要求学生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作一介绍,但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方法,更不能作为考试要求。 4.扇形统计图在较早的版本中就有这一教学内容,后来删除了,新教材又增设了这一内容,不过要求降低了许多,只要求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不要求学生制作扇形统计图。二、教学建议1.本节课侧重练习数的性质、规律、大小估计,以及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复习倍数和因数时,注意结合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适当整理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并注意适当比较倍数与因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进一步明确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2.复习第11题时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指名学生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并适当总结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互化的方法。3.第12题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填空和思考,认识到:第(1)题中的小数,后面的总比前面的大,而且越来越接1;第(2)题中的分数,后面的总比前面的小,而且越来越接近0。从而培养学生探索数的排列规律的能力,体会小数和分数的稠密性,体会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4.复习第13题时,学生估计是有一定的难度,也比较容易产生分歧。教学时不必急于提示答案,可以让学生先把自己的估计结果在图中标出来,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5.复习第14题时,先让学生说说小华家的几项支出中最多的是什么?排在第二位的是哪项支出?如果用分数表示,该项支出占总支出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在图中标一标。三、知识链接 1. 倍数和因数 (教科书四下p7081) 2. 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科书五下p2230) 3.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科书五下p60) 4. 百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六上p98104)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1、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学生练习(1)从小到大写出3的五个倍数: 、 、 、 、 (2)写出12的所有因数: 结合练习提问: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方便?(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还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几?最大的呢?2.奇数和偶数 指出下面哪些数是偶数,哪些是奇数? 35、72、69、101、0、1、73、1003、2008 什么叫偶数?什么叫奇数?3.素数和合数指出下面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78、51、23、57、91、90什么叫素数?什么叫合数?4.公因数和公倍数(1)写出18和24所有的公因数,并指出其中的最大公因数。(2)从小到大写出4和6的三个公倍数,指出其中最小的公倍数。5.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1题的第(1)小题学生口答,说明算理。提问:你能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吗?小结: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个分数写成和原来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变的分数。2.学生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1题第(2)小题指名口答,并说出互化的方法。(三)复习数的排列规律1.学生填写“练习与实践”第12题,填完后指名说思考过程。2.向学生适时渗透极限的思想。(四)复习数的大小估计及百分数意义的实际运用。1.数的大小估计 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3题。2.百分数意义的实际运用 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4题的第(1)小题。(五)全课小结(略)数 的 运 算第1课时 (总第4课时)一.教材分析【复习内容】教科书第十二册第87页“整理与反思”及“练习与实践”的18题。【知识要点】1.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但不管是整数加.减法,还是小数或分数加.减法,计算时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2.计算整数乘.除法都要按法则进行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再根据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在积里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把除数化成整数来除,要注意小数点的处理。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3.这部分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关于乘法:4个6,可以是46,也可以是64;46读作4乘6,4和6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做因数。关于除法:新教材中没有给出“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等名称。对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不作要求,对分数中的假分数不要求化成带分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正确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整数计算法则与小数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正确进行计算。让学生掌握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进行验算。并在计算过程中熟练地进行估算。2.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依据具体算式灵活地选择计算方式,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价值。3.使学生根据提议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合理选择和组合信息。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理解相关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与百分数有关的计算。二.教学建议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重点抓住以下几点进行:1.重视学生的口算。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第二学段的要求是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2.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3.鼓励算法多样化。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4.练习过程中要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第一学段要求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学段要求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简单的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也是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5.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的训练。对于较繁杂的计算,允许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6.对于每分钟的口算量,数学课程标准中没有作具体要求。 三.知识链接1.认识乘法(教科书二上P1)2.认识除法(教科书二上P30)3.小数加法和减法(教科书五上P47)4.小数乘法和除法(教科书五上P68、P86)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科书五下P80)6.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教科书六上)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法则1.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什么?(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四则运算的意义各是怎样的?2.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 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加减起 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3.分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4.整数乘法和除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5.分数乘除法是怎样计算的?(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8题。1.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先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再交流总结出相关的口算方法。如果部分学生口算有困难,可以允许他们现写出计算过程,再写出得数。2.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通过比较和交流进一步弄清各种运算的计算方法。3.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题。这一题的估算练习只要求学生估算整数加.减法和乘法。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各题的验算方法。这一题的演算方法可以是多样的,重点是让学生养成验算的意识和习惯。5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先让学生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再依据算式说说怎样计算。要让学生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用口算.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做这4道题不难,关键是让学生以这4题为例,讨论什么情况下用口算,什么情况下用笔算,什么情况下用计算器算,什么情况下只需要估算,加深对这几种计算手段施用情况的感悟。6完成“练习与实践”第6题。先帮助学生理解场景中的信息,再让学生正确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合理选择.组合信息。7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先让学生弄清应纳税款是多少元的14%,再独立完成。8.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先出示第题表中数据,让学生试着比较这几个队员助跑摸底成绩。学生可能在认识上有分歧,要逐步引导他们明确:只比较助跑摸高的厘米数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方法是现分别算出每人助跑摸高的厘米数相当于起身高的百分之几,再比较得到的百分数。第2课时(总第5课时)一、 教材分析【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89页“整理与反思”和8991页的“练习与实践”112题。【知识要点】1.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没有括号的: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先算第二级,再算第一级。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2.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名 称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3.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4.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和一些简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合理.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3.使学生加深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百分数应用题。4.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并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二、 教学建议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抓住两点进行:一是明确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如果是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是含有两级运算的先算第二级,再算第一级。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二是加法和乘法运算律既适用于整数,又适用于分数和小数的运算。练习与实践中,要借助第2题,让学生补充其它一些运算性质或运算规律,并补充一些具体的题目,以丰富学生的运算知识。借助第7题,让学生回忆一些其它的百分率的知识。第11题,关键要根据已知条件算出这个月的谷时和峰时的用电量分别是多少,再让学生对照谷时和峰时的收费标准算出谷时和峰时的用电量分别是多少。三.知识链接1.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四下P35.P39例题)2.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五上P97第11题)3.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六上P80例1)4.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四上P56.P57例题)5.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四上P61例题)6.乘法分配律(四下P54例题)四.教学过程(一) 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在四则混合运算里,第一级和第二级运算是怎样规定的?2.指名说出运算顺序。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二) 复习运算律和一些运算性质1.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2.减法和除法计算时,有时还可以应用哪些运算性质?指出:计算连减或连除时,如果两个减数先加或两个除数先乘,可以口算出得数,就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先加或者两个除数先乘起来,使计算简便;反过来,如果把减去两个数的和转化成连减或者除以两个数的积转化成连除来计算,可以口算的,可以反过来用这个性质使计算简便。3“练习与实践”第26题。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再说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提醒:44不能做成(4)(4)=11=1 7可以先转化成 ,再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第4题:让学生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分别是怎样想的,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依据了哪些数量关系。第5题:第(1)题先让学生在图上标出小芳的行走路线,再列式解答。第(2)题让学生在图上标出两人相遇的大致位置时,要提醒学生联系他们的速度关系进行思考。第6题:第(1)题让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左边3题,再让学生观察有何规律,接着直接写出右边3题的得数。第(2)题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里应用了乘法的分配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三) 复习百分数的应用1.出示:(1)女生40人,男生50人,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男生5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女生多少人? (3)女生40人,占男生人数的80%,男生多少人?指名口答。提问:第(2)(3)题为什么都是用男生人数乘以80%?它们都是按照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上面题里的80%的对应量是什么?2.归纳基本思路: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 ”,并且找出与百分之几的对应量,然后列式解答。3.“练习与实践”第712题。第7题:要先让学生回忆“出勤率”的含义,然后再解答。第8、9题:要先让学生说出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集体订正时,要指名说出思考过程。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比较这三道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这三道题目都是用十月份的水电费与九月份进行比较。其中,要求“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了百分之几”就是求节约的水电费相当于九月份的百分之几;而“十月份的水电费比九月份节约了15%”,是指节约的水电费是九月份的15%。 第11题:要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谷时电”.“峰时电”的规定。然后再引导学生计算出谷时电和峰时电的用电量,最后再对照标准算出谷时电和峰时电的电费各是多少,并求出它们的和。第12题:要让学生知道硬座票上浮15%是指春运期间的硬座票比平时的票价贵15%,软座票上浮20%是指春运期间的软座票比平时贵20%。下浮10%就是比平时的票价便宜10%。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式 与 方 程第1课时(总第6课时)一、教材分析【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92页“整理与反思”和92-93页“练习与实践”16。【知识要点】1.用字母表示数:(1)表示运算律;(2)表示计算公式;(3)表示一般数量关系。2.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3.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别: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一个等式)。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个值)。解方程: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是一个过程)。4.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5.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等式的性质,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方程的解及解方程的区别、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的理解。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axb=c”、“axb=c”、“axb=c”、“axbx=c”等形式的方程解法,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便性。二、教学建议复习“式与方程”的知识要抓住四点进行:一是要组织学生讨论92页“整理与反思”中的3个问题。可采用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时要让学生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二是要加强一些相近知识的比较,如等式与方程的比较,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比较等。三是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方程解好后自觉检验的习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前先分析数量关系后解答的习惯。四是要重视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的训练。注意:新教材里解方程一定要指导学生用等式的性质解。三、知识链接1.用字母表示数(教科书四下P106的例题、P108的例题、P110的例题)。2.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教科书五下P1-7例1例6)。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科书五下P8例7)。四、教学过程(一)用字母表示数1.你能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2.教师指出: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总是有一定范围的。3.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说式子和数量关系。(二)方程与等式1.举例说说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填一填:在下面的集合圈里填入“等式”和“方程”。3.举例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你怎样理解“同时”、“同一个数”、“0除外”这些词的?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干什么?4.说一说“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有什么区别?5.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几人板演,后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解方程的依据。教师要强调把方程解好后一定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步?2.说出下面各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1)养禽场一共养鸡鸭600只。(2)红花比黄花少25朵。(3)参加航模组的人数是参加美术组的3倍。(4)花金鱼比黑金鱼的1.2倍还多8条。(5)单价、数量、总价。(6)速度、时间、路程。(7)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6题。完成第35题:学生说数量关系和解法后,集体订正。完成第6题: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穿的鞋的码数和厘米数,课上完成时出示码数和厘米数之间的换算关系后,让学生验证这种换算关系正确与否,后引导学生分析知道厘米数求码数与知道码数求厘米数通常应各采用什么方法解,再让学生独立解答填表,最后全班交流。式 与 方 程 第2课时(总第7课时)一教材分析:【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P9293“练习与实践”79题。【知识要点】1、 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2、 纳税、折扣等实际问题的逆运算如何用方程解。【新旧教材比较】在过去的教材里,分数乘法应用题与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应用题与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在循环中重复多、递升少,浪费了教学资源,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新教材把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和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安排在一起。六年级下册只编排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和百分数乘法实际问题都在练习里带出,夯实了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数学思想,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增加了问题的现实性和挑战性。教学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和推理能力上,利用题目中最基础、生活中最常见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的依托,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品打折出售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熟练掌握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不同形式的打折问题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解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融会贯通。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3让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二、教学建议 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和推理能力上。联系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乘法概念,把实际问题里的各个数量组织起来,构成数量关系式并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解题的方法。用线段图直观表现题目中的百分数的含义和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是得出数量关系式后的自然选择。游戏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练习、探究。三、知识链接教科书六下P8 例4; P11 例5、P12例6 ; P73例2。四、教学过程1出示习题。一种图书打八折后售价是20元,这种图书原价是多少元?2学生练习、交流、检验。3练习P93第7、8两题。4练习P93第9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求出所框的4个数。正 比 例 和 反 比 例第1课时 (总第8课时)一、教材分析【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知识要点】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比例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老教材: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2.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b= = ab (b0)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与区别:意义方法结果求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前项除以后项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化简比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一个比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教材增加的内容)5.解比例6.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二、教学建议复习比的知识抓住三点进行:一是举实例说说什么是比,既要有两个同类数量的比,也要有两个不同类数量的比,使学生对比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二是通过改写ab,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除数不能是0体会分母、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三是找出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练习与实践中,要利用第3题里的比组成比例,回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把照片变成照片是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把照片变成照片是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三、知识链结1.认识比(教科书六上P68、69 例1 例2)2.比的基本性质(教科书六上P70、例3)3.化简比 (教科书六上 P71 例4)4.按比例分配(教科书六上 P75 例5)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科书六下P38、39 例1 例2 )6.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科书六下P40例3、P43 例4)7.解比例 (六下P45例5)四、教学过程(一)比的知识: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出示:ab( )( )(b0)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3.练一练:(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三)比例的知识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 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 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正 比 例 和 反 比 例第2课时 (总第9课时)一、教材分析【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第94页“整理与反思”和95-96页的“练习与实践”5-10【知识要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相同点不同点特征关系式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k(一定)反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xy= k(一定)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2.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比例尺【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 、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二、教学建议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是它们的意义。教材让学生回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重温正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商保持一定,反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积保持一定。再通过第7、8题的判断,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第9题复习正比例的图像,其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要利用图像找出几组相对应的数,组成比并求出比值,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复习比例尺的知识仅编排一道题,利用平面图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计算相应的实际距离。教学第10题要说说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和具体含义,从线段比例尺得出数值比例尺,回忆比例尺的意义和算法。要通过解题归纳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注意点,还要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三、知识链结1.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科书六下 P62 例1、例2 、 P63 例3)2.比例尺 (教科书六下 P48 例6 、 P49例7 )四、教学过程(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1教师提问: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2.小结: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例如:黄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二)练一练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加数122.51424加数1827.5166总吨数422610024.4余下吨数41259923.4因数35320因数159101.5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 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三)复习比例尺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2举例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3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第10题。(四)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空间与图形第1课时 (总10课时)一、 教材分析:【复习内容】教科书第97页的“整理与反思”和98-99页“练习与实践”1-6题。【知识要点】 1 直线、射线和线段名称意义相同点不同点直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一条直线.都是直的没有端点,长度无限.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一个端点,长度无限.线段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两个端点,长度有限.2、垂直与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3、角的意义及分类 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进一步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2. 使学生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2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能比较熟练地量角和画指定大小的角。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二、教学建议在回忆并整理有关线和角的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画出一条直线、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并看图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直线、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射线有一个端点,射线也是无限长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长度的;射线和线段都可以看作直线上的一部分。然后,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两条直线,并说说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具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不相交。当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当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接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各种类型的角。可以利用“练习与实践”第5题中的表格,先让学生照样子在表中填一填、画一画,再让学生说说每一类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通过演示不同的活动角来说明: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围绕角的顶点旋转角的一条边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角的概念的理解。三、知识链接 1直线、射线、线段(教科书四上P16、17页)2角(教科书四上P1829页)3平行和相交(教科书四上P3947页)四、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小数和分数。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和角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复习特征。 请同学们看表里各是什么图形,填出每个图形的名称。小黑板出示表格,指名口答图形名称,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各是什么图形的。根据判断各是什么图形的想法,你能找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吗?请大家填在课本上的表里。指名口答填写的联系和区别,老师板书。追问: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得出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3练一练:填空:一个平面有4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连接其中任意两个点,最多能画( )条直线。判断:一条射线长5米。 ( ) 复习角 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老师同时画出角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