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8681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一、什么是质疑能力1、什么是“疑”,什么是“质疑”一般意义上的“疑”往往同疑惑、疑难、疑团、疑问等相提并论,也就是说:心里不明白,难于判断或处理的,有怀疑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化学原理的不理解,对化学变化过程的不理解就存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谓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当“质与疑”在一起时,就是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教学中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任何发明创造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化学发展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从而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什么是“能力”“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它是人们从事一切需要一定智力水平活动的必要条件。能力是素质的外化,学生化学素质的提高外在表现就是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化学学习中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质疑它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个性因素,是一种积极探索的结果,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执着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日积月累,学生的创造性技能就会逐渐形成。切实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3、什么是“质疑能力”,质疑能力的结构“质疑能力”是指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思考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不断提出质疑、分析释疑,不断总结的能力。表现出勇于追求真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质疑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的一种反思能力,又是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提升。这样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学会了质疑的方法,提高了质疑能力,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逻辑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和化学素材、化学学科知识逻辑和实验探究、化学学科人文背景等)。这就需要教师“授之以渔”,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受到启迪,从模仿起步,要让学生由“录音机”变成“演唱机”,由被动接受的“容量瓶”变成主动获取的“移液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1、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教育和人才是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持续创新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有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从基础教育着手,从娃娃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关键是学而善思,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质疑,提出为什么?只有认真思考和钻研的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产生。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摒弃了学生作为一种单纯性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社会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这是最重要的培养创新人才之需,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需。2、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1998年,上海启动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二期工程,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课堂教学理念,全面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与探究、交流与合作”,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体验科学家的发明过程,也就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在做中学、在尝使中学、在体验中学”等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第一批实施者,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机械的模仿习惯、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和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兴趣形成统一,是课改的必由之路。3、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和各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大胆质疑和思考,使学生养成勤思善辩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深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将来用不着教”。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力,把握学习的规律、拓展学习视野、主动涉猎、激发学习的潜能是有促进作用和发展前景的。4、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有利于教师智慧的开发利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是教育改革的热点,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教师不能仅是一个管理者、传授者、主导者和仲裁者,而要成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充分挖掘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设计和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使教育教学告别“功利时代”,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宽松又有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健康身体、求知欲、自信、自主、合作、一定思辩能力等。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把教师的聪明才智运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三、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现状与分析1、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现状针对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我找了两个普通班约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题看附1),收回调查卷68份,经统计获得:进入高中后经常进办公室问问题的学生仅占2.9%,偶尔提问的占39.7%,从来不问的占57.4%;对老师的讲解常提出质疑的有1.5%,偶尔提出质疑的39.7%,从不主动提出质疑的58.8%;学生在化学预复习过程中认为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都正确的有25%,有时有疑惑但不提出问题的有29.4%,从没有思考过的有45.6%;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懂的问题,其中想解决有不敢问的有32.4%,由于存在问题太多而放弃的有29.4%,积极提出问题及时解决的占38.2%。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即使有少部分学生经常提出问题,但是占69.1%的学生是把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希望老师给予解答,我们的学生总体不爱提问,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特别在课堂上缺少问题意识,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学生的思维怎么被激发,又怎么谈得上“主动发展”。2、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缺陷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什么不爱提问、不善于思考、缺少质疑的勇气和能力呢?就问卷调查的几个问题得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不想提问质疑的原因有48.5%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问题太多无头绪占44.1%,老师没有耐心解答占7.4%;在化学课堂上有关提问的空间和时间22.1%的同学认为没有时间,50%的同学认为偶尔有,20.6%的学生认为经常有;在化学学习中能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40.2%的同学认为老师的热情和鼓励及对化学学科有兴趣,有50.4%的学生是为了学业有成。从问卷数据可以看出:原因之一是教师,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抑制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受教学任务和升学的压力,虽然在教学观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在教学设计和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提问,老师们在如何提问使学生思维深入,最后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上下了功夫;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犯错,喜欢讲的头头事到,而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思考的余地,教师的高高在上,太过于严肃而缺少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等;原因之二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缺少思考和质疑的时间;原因之三是学生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是听老师讲、自己记,听老师提出问题、老师解答问题、甚至不乐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畏难情绪等。总体归纳起来有三方面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师生情感交流和互动的不和谐、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思想的不和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求等的不和谐。那么如何变不和谐成为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及质疑能力?四、 高中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路径1、引导学生重视质疑,积极寻疑,做到“愿问”那么,长期以来大家有一个共识即:幼儿园的小朋友问题意识最强,小学有所减弱,初中再次削弱,到了高中几乎无存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年龄和生理及心理状态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年龄越小越无顾忌“童言无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改变,不敢提问和质疑,不敢主动发言等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学生怕难为情,怕同学的嘲笑,怕老师的看轻或不耐顽等等;二是我们的教育问题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老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课堂的大容量,作业的大容量,等等。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有多少呢?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教师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强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意识,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重视质疑,积极寻疑,做到“愿问”。学贵有疑,善于问问题的人,一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对于搞不通的问题,不问则不通,一旦问明白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进步感、觉悟感。人的悟性往往就是在一问一答中,即在思考中形成的。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考入高中以后,对高中的学习生活有一种向往,而且从新生的交流和调查中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是:学生都有决心好好学习,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是很大,也很强力。此时的我有一种强力的愿望,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学的既轻松又愉快,且学好高中化学这门课程。在总结自身以往教学的基础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抓牢教学的契机,利用好学生强势的学习心态,改变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的陋习,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良好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都问个为什么。”在高一学生的第一节化学课上,教师奖励每位学生一本笔记本,在笔记本的扉页上有老师的一句话:“请把你想问的每一个问题记录下来,我会尽我所能认真解答每一个问题”。教师把本子发下去以后,讲一个注意点是同学可以不写上自己的名字,但是你应该有一个自己能识别的符号或标记,每个星期把这个本子交两次给老师,老师很乐意为大家解答所有的问题。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情绪,讲解了这样一段话:思考是获得真知的重要手段,只有认真地思考了,知识才能转化为你的经验;思考是触类旁通的钥匙,借助科学的思考释疑解难,才能做到闻一知十;思考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因为只有思考才是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依据。老师相信同学们有这个能力,我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愿问”是学生的一种情感需求,对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对学校、对老师、对课程均有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愿问”又是学生准备进入高中学习的一种动力,正确利用好这种动力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每个第一次,例:与学生接触的第一节课,关注学生的第一次质疑,认真做好解答第一次答疑本,认真做好与学生的第一次谈心,认真分析学生的第一次考试质量分析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坚持的努力,抓住教育的契机,学生的质疑能力会逐渐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强,教学效果就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保护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实质上我们有责任要像保护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营造一种常态下的学生质疑的方式。教师的亲切、和蔼、鼓励,一下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通过“小本子”的传递,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使学生的“愿问”落实于行动中,好奇心往往会导致学生具有创新意义问题的提出。学生“愿问”的问题哪里来,每星期把质疑本交于老师,是否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呢?从学生的质疑本上可以感觉到前期学生热情高,而第三个星期开始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少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少了,而且一个班级中提出同一个问题的人数在增加,针对存在的问题促使我的思考,一方面继续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寻疑。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是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史,从德谟克利特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就是化学问题被不断发现-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又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如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验证和鉴定,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又一途径。通过实验设计、对比实验、实验结论的获得、实验前后的思考等等。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的答疑本上时常留下鼓励的话语,有时候是名人的名言,如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又如陶行知的八个好朋友:“我有八个好朋友,肯把万事告诉我。你若问他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和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质疑问题哪里来?从化学学科教学中来,从课堂中来,从教材中来,从化学知识巩固训练中来。我们的课堂注重课前预习,要求同学预习后提出质疑问题,课中有不同的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进行评价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课后通过小本子的形式进一步提出思考和质疑,遵循课堂教学“一课三思”的原则。从答疑本的收交情况分析,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从开始的一个问题到二个、三个逐渐增加,从开始教师的解题到教师分析学生解题过程中错误原因,尽管有时所提问题不理想,但能把问题提出和呈现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2、多给思考、发问机会,使得学生“想问、敢问”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收集学习素材,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思维和创新。通过学生的“质疑本”的使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是:针对学生质疑本上的问题,认真解答,及时给学生有个评价,尤其突出的是对好的提问或思考性强的问题,给学生有明确的批示或在课堂上及时提出,让学生来解答和评价,让学生及时产生一种兴奋感,进一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对提问的问题质量不够高的时候,教师的态度一样认真解答,并鼓励学生下一个问题将比这次的问题提的更好。从刚开始不愿在质疑本上写自己的姓名,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实践,学生能把自己的姓名主动写在质疑本上,这又是一次飞跃,说明学生已经逐渐学会质疑提问。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坚持,学生的质疑提问意识逐渐增强,使绝大部分学生从“愿问”进入“想问、敢问”的过程。下面列出高一第一学期学生“质疑本”上所提的较有思考性的问题: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为什么H2 H+ 1H 2H3H称为氢元素的五种微粒?有刻度玻璃仪器读数时,为什么一定要水平读数,仰视与俯视读数会怎样?如何判断化学键是否被破坏?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后,能量是怎样发生变化的,是否一定降低?元素的相对质量与原子的相对质量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时候可以利用“十字交叉法”进行解题?怎样求混合气体的密度和平均分子量?不同密度溶液混合后的体积不能相加,又为什么在许多计算题中可以相加?如何制作家用简易消毒仪?如何改进初中电解水的装置?实验室制取氢气能否改用铝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反应?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师不断认真解答,坚持鼓励,学生也认真坚持努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更要充分挖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教学情境,学生尽可能去体会和感受化学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教师通过实验情境,启发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给思考、发问机会,使得学生“想问、敢问”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体会与人合作、学他人之长处,从而有新的发现和提高。3、通过讨论、总结、示范,逐步做到“会问、善问”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借助“质疑”本,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问题不愿问走向了想问的过程,从想问提升到敢问的过程,老师充分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可以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毕竟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直接与老师面对面的质疑提问和交流;另外在课堂上,能够针对课堂内容和教师的讲解以及教材的表述,敢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的同学还不多。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寻找学生“质疑本”上的好问题或个别学生所提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给予适当放大,使之成为教学的专题,把学生的问题回到学生中去,让大家一起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前的课堂设计、课堂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注重课后的延伸和继续讨论研究。课例一: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刻度玻璃仪器读数时,为什么一定要水平读数,仰视与俯视读数会怎样?教师设计安排一次学生实验,就是化学实验室中有刻度玻璃仪器的读数研究。课堂环节一:认识实验室中常见有刻度的玻璃仪器量筒、容量瓶、酸式滴定管(老)、碱式滴定管(老)、新教材使用的滴定管, 注意零刻度和最大读数等问题。课堂环节二:放入一定量体积后的静态读数研究(量筒和滴定管)分别三种读法正确读数、仰视读数、俯视读数,三个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课堂环节三:一定体积液体的量取,动态读数研究(量筒、容量瓶到刻度时的操作、滴定管中取液体)分别三种读法正确读数、仰视读数、俯视读数,三个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课堂环节四:静态和动态对照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课堂环节五:教师告诉学生是受某同学所提的问题,我安排这节实验课,学生分析必要性和通过实验后的理解和感受,对所提问题作出评价。虽然此课例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难,但很常用,通过学生的研究,解决这样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评价,激励学生,促使其他学生敢于质疑和提问。课例二:学生在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时,提出在碘化钾淀粉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逐滴加入直到过量,现象会怎样呢?由此引发了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专题的教学化学反应条件的改变对反应产物影响的研究课堂环节一:学生实验验证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课堂环节二:反应物相同由于用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生成物,已学过的有哪些?学生归纳总结。课堂环节三: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互换反应着手归纳总结。课堂环节四:师生互补对照(从归纳的方法和思路上对照)一起完善。课堂环节五:应用和拓展从问题中引发新问题,总结归纳,产生规律,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不是权威,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子上相互补充和完善。真正意义上鼓励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不唯书、不唯上,在质疑的基础上学会释疑,做到“敢问”切实解决问题,通过讨论、总结、示范,逐步做到“会问、善问”。五、 高中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实践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1)通过联想和比较发现问题任何知识中多隐含着问题,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把潜在的“问题”挖掘出来呢?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那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再通过联想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想法释疑,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案例、在氯化钠食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请大家描述有关对氯化钠(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学生:食盐烧菜作调料,食盐用于制咸菜、咸鱼等,医疗用的生理盐水(0.9%),食盐洗澡,食盐洗茶的污垢,食盐洗衣,工业上用食盐制取氢氧化钠。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食盐有如此多的用途呢?学生在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盐,但根本不知道它的结构是怎样的?也不知到它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此时易产生迫切感,想快点认识和知道。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产生的教学有效性强。教师:同学们如何从化学角度上进一步认识氯化钠?师生共同:分析氯化钠的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和寻找学习的规律,从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寻找自然界的存在和实验室制备等。学生课后提出:食盐水可以冼伤口,那么食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是否可以用来制取家用消毒剂?(学生从教材和课堂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联想到自制消毒剂的可能性)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上电解饱和食盐水。学生提出:能否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自己制作家用简易消毒仪呢?教师引导:原理上完全可以,老师希望你们成立一个合作小组,设计装置,实验求证通电的时间和消毒水的消毒能力的关系等。希望把过程记录下来,产生一份研究报告。通过学生的合作实验,学生们终于产生了有饮料瓶制成的简易消毒仪,且研究报告和成果获区青少年科技成果一等奖。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原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已经具有一些初浅的认识,可以说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引发兴趣的爆发点。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情感,是呼唤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条件。通过质疑释疑质疑实验解决疑问,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质疑的信心和勇气。(2)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始终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鉴于这一特殊的关系,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展开各种不同形式的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等方面均是非常有效的。在课堂外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例1:检验家中的食盐是否是加碘盐;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为什么在家碘盐中看不到单质碘的颜色?为什么加碘盐中的碘用的是碘酸钾而不是碘化钾?为什么碘化钾和碘酸钾在酸性溶液中相遇会产生单质的碘?家里的食醋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例2:用PH试纸检验自来水和河水及雨水的PH值;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自来水的PH值为什么小于7,显微弱的酸性?为什么雨水的PH值也小于7,而且放置一段时间以后PH值还在继续减小?为什么同样的自来水和同样的雨水,由于地点不同而PH值也会不同呢?还有家中的小苏打、肥皂粉、精盐、绵白糖等失去标签了,请你来鉴别;请学生找一些不同面料的边角,请鉴别它们是羊毛的、全棉的、还是化纤的;。在课堂中的有些实验,例1实验室制备氯气,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为什么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为什么一定用浓盐酸而不用稀盐酸?为什么收集氯气用密封的方法?尾气为什么用氢氧化钠?能否用其它较强氧化性的氧化剂与浓盐酸反应?例2在做氯化氢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时,学生提出:收集满一小试管的氯化氢气体,倒扣在大烧杯中水没有充满试管?老师在做喷泉实验时水也没有充满烧瓶?初中学过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进行喷泉实验?如果把水换成酒精,氯化氢气体是否有喷泉现象?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分析实验,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依据对实验的步骤、对实验的现象、对实验的装置、对实验的原理等的思考和反思,利用实验现象和理论之间的差异发掘问题所在,使学生在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产生质疑的兴趣,在学生产生惊奇、不解和矛盾心理时,进一步引发学生产生其它问题,从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改进一些演示实验作为学生实验,改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实验,改学生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等等。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逐渐形成质疑的习惯。(3)通过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化学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有机熔入到化学教学中来,可以说找准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案例:高一学习硫氮的功与过中的有关硫的内容时,我们把重庆开县的井喷事件作为情景,即2003年12月23日24分,当人们还处在熟睡中之时,重庆开县川东北气矿因为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天然气井喷恶性事件,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臭鸡蛋味。最终导致周围居民疏散不及时而中毒死亡240余人,方圆一公里内的家禽、家畜无法幸免。天然气的井喷,就是从气井出来的,还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的天然气发生无法控制的,向空气中喷发,一般可以达到30多米高“气柱”。天然气是动植物“残体”在深层的地下经过长时间无养发酵而产生的气体物质,主要成分是CH4,其中也混有有毒气体,此气体被称为“瞬间杀手”。消防队队员和援救的化学援救队赶到现场后,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点燃井喷气体;二是在燃烧的火焰周围内用大型机械形成20-30米高的“水雾”防护墙。环境监测人员将这种“水”收集起来后,测定PH值为4.85,第三天再测定PH值时发现变为4.75。请同学认真阅读材料,从元素化合物角度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学生所提的有关问题有: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臭鸡蛋味,该有毒气体是怎样出现在天然气里的?动植物残体中有什么物质?周围的农民和动物都有大量伤亡,这种有毒物质是什么?为什么叫“瞬间杀手”?为什么要点燃井喷气体?燃烧产物是什么有何毒性或危害呢?为什么在燃烧的火焰周围内用大型机械形成20-30米高的“水雾”防护墙?这两项措施能怎样缓解事故扩大?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毒气体对空气的危害?为什么水雾掉下的水测定PH值为4.85,过一天再测定PH值时发现变化4.75?当“水雾”中的水凝结到周围的地面、水体(如土壤、河流、湖泊)后,将对土壤、水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那么没有发生井喷事件的话,有毒气体是怎样“脱硫”的?如何检验这些“水”的污染物?如何解决周围的土壤、水体功能恢复呢?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踊跃发言,各自提出许多问题,各种不同的问题层出不穷,在大家讨论和师生共同评价后,把好的问题留下来,也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自然、社会生活、生产实际,有的放矢地介绍生活和社会中所用的化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环境和简单的科学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热爱化学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学有所用。2、让学生“想问、敢问”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想问、敢问”的关键是教师,因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对化学学科有兴趣,对化学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肯定是激发学生乐意提问的主要因素。新课程需要教师发扬课堂民主,帮助学生确立“我是课堂的主人”,树立学生“想问、敢问”的信心,激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产生想问的冲动,转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鼓励打碎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创造一个争先恐后“要问”的学习环境。(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不吝啬微笑、表扬及鼓励一直以来,我已经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提前5分钟进课堂,不带任何不良情绪进教室,一进教室总是脸带微笑,在课堂上要有满腔热情,可以说养成了一种职业习惯。提前进教室一方面是作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是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个别交流,此时可以讲讲自己的生活习惯、自己学生时代的学习情况、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有时讲到所看的电视、有时讲自然与人、有时讲神秘的地球、有时讲科学与发现、有时讲体育赛事,此时的我是与学生距离最近的时候,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时代不同了,学生的现状和心理特征均发生着改变,学生在社会、家庭、课业等负担和压力下,在课堂上吸收和消化知识的同时,另一种需求不可忽略,那就是情感本位的需求在上升。能够正确进行顺势引导,在课堂上毫不吝啬地把微笑留给我们的学生,以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习境,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使我们的教学有效性的达成是事半功倍。可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希望学生具有学习化学的自信心,那么在课堂上,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好”“你答得很好”、“你基础不错,继续努力会更好”、“你很聪明,若能仔细一些会很出色”、“你不比别人差,多些自信和方法”。美国心理学家丝.雷所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没有他,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教师应该充当学生自信心的挖掘者。一直以来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以柔克钢、以理服人、以热诚和真心关爱对待我的学生,同样换来学生的真心回馈,学生乐意靠近我,主动乐意和我进行交流和切磋,在这种“和谐”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如泉涌,质疑问题比山多”。(2)、在课外或课后不吝啬时间,给学生解惑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全班的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解决好所有学生的问题。教师的工作必将延伸到课外或课后,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舍得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生解疑,对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非常有效的。课外答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可以面对面答疑和解惑,或者给予学生心理疏导和交流。二是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进入高中起,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质疑本,对质疑本上学生的问题,我总是认真解答,从不马虎,记得有位同事见了后说:你太花时间了。对于教师来说虽然放弃了休息时间,但换来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学生乐意把他们的郁闷、烦恼、不解向自己的老师倾诉,做到心灵的沟通,做老师的虽苦尤甜乐在其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一学年、一个高中阶段在“传道解惑”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探求的欲望,学力得到了发展。起始阶段,由于学生知识积累不甚丰厚等原因,造成所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让人难以琢磨,或过于浅白,没有思维价值,甚至虽是冥思苦想但仍然提不出切合要领,引人深思的问题,个案1小钱性格非常内向,原由化学基础不算差,但是一段时间总是感觉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有所退步,我观察发现她渐渐的不自信了,又似乎很着急的样子,几次想进办公室,却又停了脚步,还好总算有一天拿着题目让我帮她解答,我表现非常亲切、温和、耐心地一步一步加以引导和分析,哪一步是关键,你是怎么想的?在师生一起分析时,尽量让她多表述,并及时鼓励和肯定,有了一次、二次、三次就容易了,老师的真情换回了学生的信任和自信,小钱同学在学习中有问不完的问题,学习成绩也有了一个飞跃。在放弃休息关心学生的做法上,我有自己的想法,一般情况下,我不会主动把学生“请进来”的,而是“等待着”学生自己主动来找我,而且乐意来找我,总能看到有学生坐在我身旁或听着老师的讲解,或者老师认真听着学生的讲解,或许在谈学习,或许谈的是人生,谈的是做人的道理。我们的学生自尊心强、自主意识强,即使是“弱势群体”,他们不希望老师过多的关照,“请来的”和“主动来的”所产生的效果差异很大。讲到底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从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和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是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学生主动来找我的,我从不拒绝,总是耐心认真的听、细致地分析、分析中提出新的问题、引导新方法的产生等等。在学生乐问、乐学中提高质疑能力。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用真心呼唤学生的真心,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主动求学,那么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不言喻语。同时愿意接近我的学生,问题意识强,有着那种打碎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3)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化学热情罗曼罗兰有句名言:“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首先自己对化学这门学科充满热情和兴趣,深刻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深挖教材,不断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有关高考考试说明,还要博览群书,及时了解化学学科发展和前沿,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带着浓厚的爱生热情,全身心投入,把握化学学科知识要点,理清教材思路,体现学科本位和教学本质,融会贯通,找准知识兴趣的切入点和爆发点,才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情和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认知倾向,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当学生对一个事物充满兴趣时,他的感觉会变得敏锐,想象会变得自由,思维会变的活跃,学习就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自然会对化学学科认真钻研,才会产生各种问题,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3、以深动的形象化的比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某些概念的难以理解或者是微观粒子的看不见和摸不着,此时适当运用一些比喻,就会使学生克服为难情绪,同时产生兴趣。例:在讲解金属原子转化为阳离子时,用形象的语言“大方一下,先成就别人,后成就自己”;在讲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转化为阴离子时,“小气,得了便宜还买乖,打起围墙来了”;在讲到同分异构体时,“他们是孪生兄弟或姐妹”;讲同系物时,“好似我们校园里的樟树,有大有小,有枝叶茂盛的,也有枝叶稀少的”;。(4)、以教师的示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引领者,而且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积极进取,养成良好的不断学习的习惯,形成和发展自身优良个性品质,对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起示范和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想问”,在想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提升形成一种良好的善思“敢问”的很好的学习习惯。3、让学生“会问、善问”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会问、善问”就必须使学生在提出各种各类问题时要善于总结,让学生知道和重视“怎么问”,使学生知道怎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总结和大胆在课堂上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使学生在过程中逐渐体会和成长。以案例情境为提问的素材例在学习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把家庭生活中养金鱼的题材作为情境素材:“自来水中什么物质让小金鱼窒息?”从养金鱼与自来水的故事(经验回顾)自来水中什么物质让金鱼死?自来水是怎样杀菌消毒的?(生活回顾)自来水中可能什么物质?怎样检测存在的物质?在高一起始年级不断营造氛围,创设问题环境,使学生面临某一化学情境时会自发产生“为什么?”、“怎么会?”、“其中存在什么化学原理?”、“是否有新的问题存在?”、“如何解决问题?”。(2)以学生质疑的好问题形成专题学生在“质疑本”上提出,有刻度仪器的读数问题,形成了一堂学生实验专题课;又如学生在学习氢氧化钠中通入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的用量不同产生不同的生成物?引发了“相同反应物不同反应条件生成不同产物的研究”。使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受到鼓励,从而激励学生要会提问和善于提问。(3)在好问题的释疑过程中产生新问题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学生提出在溴化亚铁中滴加氯水,从少量到过量为什么不同?在分析释疑过程中,学生又提出在碘化亚铁中逐渐滴加氯水如何呢?学生在过程中会运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提出不同的问题,对有些问题看似相同,但解释就可能不同,不能类推,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4)总结提问质疑的一般原则通过每一阶段的实践和总结,针对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升,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两方面进行行动研究,总结问题从哪里来怎样发现问题(方法研究);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评价和激励不断寻找规律(学生的质疑本和课堂提问);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问质疑要具体,而不能过于抽象,质疑提问的指向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对提出的问题的切入点要小,不能漫无边际,同时对质疑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质疑过程中注重“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少用“是不是?能否?是这样吗?”;在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请思路,抓住质疑提问的关键。进一步促成学生会问和善问。在学生基本养成质疑习惯时,教师和学生进一步针对教材的内容,和已学习过的章节进行温习和反思,按章节分析每一单元有哪些问题那个单元问题最多哪些问题提的好(高质量)学生自己是怎样解决的教师是怎样引导的;只有不断总结和提升,才能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研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想问、会问、敢问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的指导和延伸,通过质疑本的使用,从高一起始年级进行实践研究,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从几次考查成绩来看,学生成绩提高较快,从化学拓展选修来看,化学拓展人数大大超过其他学科。从本质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业负担轻了,但其中教师的负担反而加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