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人生的第一次选择.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63072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人生的第一次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人生的第一次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考,人生的第一次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三月份,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个关于中考的调查表,短短的一个月,就收到两千零三十四封来信,每封信中的真诚、信赖和寄予的厚望十分让人感动,也令人深深地不安,面对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不知道这份调查报告是否能承载如此深厚的信任与关爱。谨以此文献给全国的初中毕业生及你们的老师、家长。1我想上学在2034封来信中,有1999名同学准备初中毕业以后继续升学。不想升学的仅有35人。从他们的来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东清远市清新县一中的张强同学在来信中说:我今年15岁了。我父亲是个高中毕业生。由于“文革”的影响,他没能上大学,以至于努力了几十年只得到了工程师的职称。他常叹息“高级工程师”将终生与他无缘了。因此,他把未能实现的愿望全部寄托在了他唯一的儿子的身上。我怎么能辜负爸爸的期望呢?而且,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只有刻苦读书,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我会努力考上最好的学校。张强密密麻麻写了3大张信纸,他告诉我们,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和张强持相同意见的同学有很多。这一届学生中许多人的父母都是学历不高。或许失去的更让人感到珍贵,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代人尤其看重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子女大都在“为父母圆一个大学梦”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叶原的父亲曾经在内蒙古兵团呆了8年,叶原的“原”字就是父亲为了纪念那茫茫的草原给他起的。对于未来叶原显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爸爸初中没毕业就去了草原,为它洒了8年的汗水。爸爸没能上大学,也许这是历史的错误。但爸爸爱那片草原,我也爱。我想上高中,再上大学。听说大学有草原专业,我要带着知识去爸爸的草原,用科学,而不仅是用力气,让草原变得更美。”历史总会有些厚重的东西留给人们。这一点,在知青的儿女身上,显得更加突出。然而现实更会以它无法逆转的潮流冲击着、影响着这些十五六岁少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在来信中,同学们普遍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知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掌握知识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江苏南京的刘舸在信中说,爷爷上学的时候,读完小学就算“知识分子”;爸爸上学的时候,许多人读完初中就工作;现在高中毕业都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社会在前进,我不前进就会被淘汰。“我要上学!”几乎所有的来信都是同一个声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如愿地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刘青的信是从广州寄来的,这是一封未被列人本次统计数字的来信。信中说他的家乡在四川,和许多农村学生一样,他学习非常刻苦。然而,一张张奖状没能让父亲紧皱的眉头舒展开。终于,在初二结束的那个暑假,他背上简单的行囊去了广州。“我并怨恨父母,弟弟该上初中了,家里穷,供不了两个孩子读书。”“我不是毕业生,本来不应该参加你们的调查。可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刚刚拿到这个月的工钱300元。不知为什么特别想给你们写信,特别想哭。”刘青的信写得流畅、工整。他还寄来了100元钱,“请替我给上不了学的朋友买些书”.我不知道在广州的餐馆里、还有多少个刘青,在全国又有多少个。数字总是冷静而又客观的,但数字背后的故事,却常常令人难以平静。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离开学校的同学都是无奈的选择。河南郑州的王洋就在来信中告诉我们,他上了9年学,已厌倦了单调而漫长的学校生活。初中毕业以后,他想到“精彩”的外面世界去闯闯,“下海”遨游一番。和王洋有同样想法的在这次来信中有10来个。他们迫不及待地就要弃岸下海了。很难对他们的选择做出评价。已经完成了9年制义务教育,面对今后的学业,他们有权说“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健全、完备,仅凭初中的知识,是否就能在商海中劈波斩浪?也许会有奇迹发生,但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奇迹。尽管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有的同学进入了社会。但更多的同学关掉了电视,把台灯开到深夜,在为6月的一搏做最后的冲击。2为谁辛苦为谁忙徐田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作为初三(4)班的女班长,徐田开朗、自信,很有主见。“我们现在是每天早上7:00到校,中午12:00放学。下午上两节课,然后就是统练,一个星期考4天,一天一门。”对于复习资料,徐田写了一个加法算式:本区的+其他区的+我们学校历年的试题=我做的。“初三了,当然要忙一些,但总的来说还算轻松。要说压力也有,初中既然上了人大附中,如果高中上不了,挺丢人的。况且,我们学校师资力量挺强。”徐田承认,想上本校的高中有点虚荣的心理。“当然,话也得分两头说。万一考坏了呢?我决不让爸妈出钱上好学校,第一腰板不硬气,第二对心理成长也不利。”徐田分析自己是工作能力挺强,但知识上还有些欠缺,“像老三届。”徐田最后对自己的评价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这大概是因为徐田的父亲是个“老三届”吧。有这样一个女儿,徐田的父亲显得很轻松,“对孩子的学习我们从来都是完全放手。填志愿我们也帮她看报纸、收集信息,但大主意还是让她自己拿。孩子那么大了,该有些独立性了,我像她那么大的时候,都去兵团了。我们不怎么给她买营养品,没用,还是吃五谷杂粮好。”徐田的父亲对女儿的未来看得很开,“当然希望她上高中。上大学。但要考不上大学,就凭力气吃饭,也挺好。”在徐田他们班的黑板报上:“奏响生命乐章中的强音!”几个大字令人分外振奋。尽管是临考前,但紧张的气氛中仍能感到青春的朝气。可是竞争终究是不留情面的。像人大附中这样的市重点中学毕竟屈指可数。一些普通中学的学生,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心理状态了。崔静就读的是一所普通中学,两且,用她的话说,是一所“兜底”的学校。“我们每天早上7点就要到校一直要到晚上7点甚至更晚才能回家。“我想上大学,所以,拼着命也要考普高。能上重点高中当然好,可我连想都不敢想。”“每天累极了,心理压力也大,晚上睡着了,梦见的也是考试。”在普通中学,学生、老师更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个为了考试,但具体操作起来,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还是躲不开。“我挺能理解老师的。”赵婷说,“补课,老师是为我们好,这时候不拼一下,会遗憾终生。”赵婷的父亲告诉我们,女儿上的是差学校,但这反倒使女儿懂事了,知道用功了。“其实我们当初想给她转个好中学,可她不让,说是在哪儿跌倒了就得在哪儿爬起来。当时,我和她妈感动得直想哭。”。现在,学习上我们不给她施加压力。生活上,她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昨天她吃鸡腿没吃够,今天我还准备再去给她买。”每年的中考,忙的不只是一个学生,老师、家长甚至亲朋好友都得为此让路。把电视锁进柜子里早已不是天方夜谭了。为了升学,老师、家长和学生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为了将来有个好前途。”就这一句话,学生的眼圈变黑了,家长瘦了。老师也常顶着星星回家。“但是,值!为了上学,我什么苦都愿意吃”。湖南长沙王瑞的话也许能代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想法。3.“差生”的梦想尽管所有的考生都在为未来拼搏,但是,不可否认每个学校、每个班都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他们在老师的心中占有的又是怎样一个位置,难道说,6月的天空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灰暗的? “别抛下我们!”在来信中,福建省尤溪县的几位同学讲述的事情让人尤为心痛,他们说他们学校共有4个毕业班在这个学期,学校重新调整,设3班为“分流班”。学校规定,分在“分流班”的学生,不管学习成绩如何,毕业时都能拿到初中毕业证书但不支持他们参加中考。“我们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大家都还是挺努力的。可现在,老师虽然也给我们上课,但有些却是敷衍了事。上课时有个别同学不听讲,老师也不管。有的课在乱哄哄的声音中度过,让我们没法安心学习。同学们去找过学校,但答复却是:这是学校的安排,学生无权过问。请救救我们这些被抛弃的学生!”信的末尾,那个硕大的惊叹号像一个无声的呼喊许久许久,都在我们的脑子里回荡着。无独有偶。紧接着又一封来自河北某县的信摆在了我们的案头。信中说: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但现在,我已经没资格再把自己称为学生了。3月30日、31日两天我所在的县一中进行了中考的初选。结果是,我失去了考高中的资格。我渴望上学!我才15岁,我不能想把豆蔻年华白白葬送。请你们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15岁的女孩,本不该面对这样的命运。我们不忍指责她的偏激,她失去的,已经够多的了。任何人都无权禁止学生参加中考这一点,作为学校的领导,应该是再清楚不过的。但以种种方式阻止学生参加中考的现象却禁而不止“没办法呀。”相信校长们确有苦衷,但和一个学生的未来相比,这些都太不重要了。更何况还有人为了私利剥夺了学生求学的机会。“我们一个差生也不放弃!”在人大附中,教务处主任王志祥老师告诉笔者。从智力上来说,“尖子生”和“差生”之间没有太大的距离。有的学生学习不好并不是因为智力差,而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比如单亲家庭等等,我们要尽量把这种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在一所中学里,一位老师笑言帮助一个“差生”考及格比帮助10个“尖子生”考100分都难。一个班上放弃一个学生,对我们来说也许只是几十分之一,但对他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如果这是我自己的孩子呢?所以,对每一个学生,我们都会尽力而为。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面前,“差生”们也希望会有老师握住他们的手,会有鼓励的目光跟随他们的脚步。也许6月里不全是鲜花和掌声,也许努力的结果是失败,但是,有师长相伴同行,那么跌倒了还可以再站起来。“给我一个机会”,“差”生的梦想并不过分,但愿这不仅仅是个梦想。4 报普高还是报中专在这次微型调查中,第一志愿报考普通中学的为834人,报中专的为939人,报职高的为174人,报技校的为52人。职业教育异军突起,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高中分流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高考的独木桥,由于挤的人少了,也就显得不那么窄了。以北京市为例,近两年的高考升学率已达到一比一点几,大批初中毕业生流向职业技术学校是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前提。今年北京市的初中毕业生为14万多人,普通高中、中专、技校、职高和成人中专的计划招生总数为122万人,其中普高只招收33万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正是国家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是在城市和农村,同是面临中考的毕业生,他们的选择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上高中,当然是上高中,我学习又不差,考中专多跌份呀,”刘然在广东的一所重点中学里念初三,他在信中说,“我还想考清华大学呢。”如果学习上没有什么问题,上普高是绝大多数城市学生的首选。我家里也不指望我早早地工作挣钱,我想上普高再上大学。老师说将来大学生都不吃香了。我要是只读个中专,还不得被淘汰了。”来自吉林的李华告诉我们,她的父母和姐姐都上了大学。“我怎么也不能比他们差。”不过随着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兴起和许多职高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状,许多原本崇尚“唯有读书高”的人们的思想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小龙在北京一所相当不错的大学附中读书,他在信中称自己是个家庭的叛逆者,“我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可我不想上大学,大学里也有高分低能的。我想上职高,学点实际的东西。”小龙说最初他的决定像是给家里扔了颗炸弹,不光父母不同意,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来做他的思想工作。“不过最后,他们还是被我给说服了。连妈妈都说;现在要是没能力,就是研究生毕业也没用,倒不如正正经经学门技术。”像小龙这样的选择也许5年以前还会被人视为是不可思议。但现在,选择职业学校的人已经是为数不少了。和城市的这种变化不同的是,在农村,中专的魅力已是持续了多年,录取分数线一直居高不下,普通中学在许多地方,几乎难以与它相媲美。“投资少,见效快”,江苏的金庆华同学这样形容中专。中专毕业以后就能工作,并且上学的时间要短,能够尽早工作为家庭分忧。这是许多农村学生选择中专的理由。江天意是湖南的一名初三学生,他在信中说,高中一个学期的学费要1000多元,家里负担不起。即便读了,现在大学的学费又是一大笔。中专、技校要交的钱也差不多,但毕业早,一出校门,就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江天意告诉我们,对于想跳出“农门”的学生来说,考中专是“最佳捷径”,其实,要是我父母有钱的话,我也想读普高,上大学,甚至读硕士,博士。但目前,我得面对现实。“面对现实”,这句话,在许多农村中学生的来信中都能读到,和城里的学生相比,他们在人生的选择上更趋于务实。尽管玫瑰色的大学梦对他们也同样具有诱惑力,尽管由于电视、文学作品的渲染,他们比城里的学生还要向往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但他们更多的还是要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考虑已经承受着生活艰辛的双亲是否还有能力为他们圆个大学梦。工作比什么都好。如果上了普高,就只上大学一条路了,万一考不上呢?我不敢拿父母的血汗钱去下这样的赌注。”在这次调查中,城市的学生依据自己理想而做出选择的占到926,而农村学生首先是要考虑家庭条件的占743,在城里的学生潇洒地说“我想”的时候,农村的学生说的是“我只能”。湖南桃源县的王花云同学成绩很好,但母亲早逝,家境贫寒,生活的负担过早地落到了她的肩上,“要是有钱就好了,”她在信中苦恼地说。应该说农村的孩子是实际的,但是,在许多方面,他们比城市的学生更为单纯和热情。在城里的孩子们想“上学是为了有份好工作,能出人投地”的时候,农村的孩子读书则是“为了建设家乡”,“为了让乡亲们过得更好”“我想上师范学校,”安徽的吴因在信中说:有人说教师是阳光底下最伟大的职业,我喜欢站在讲台上,喜欢那五颜六色的粉笔,喜欢儿童纯真的目光。妈妈当了一辈子的民办教师,上次她过生日,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还有小弟弟、小妹妹们来看她,他们有的都那么大了,可他们都是妈妈的学生,五颜六色的生日蜡烛,和粉笔一样好看。我真希望作个妈妈那样的老师。哪怕没有学生来给我过生日,只要我教的知识对他们有用就够了吴因的信优美得像首散文诗,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她,是觉得这份久违了的纯真,弥足珍贵。5 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心理学家说,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偏激、自卑和自负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然而,面对人生第一次大的选择,我们的毕业生们,却表现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来信中,有918的同学说选择学校主要是自己拿主意,但也充分参考了父母和老师的意见。许多同学都称父母和自己的选择是一致的。面对未来,他们更加成熟与从容了。在回答对前途有无信心这个问题上,答“无”的仅有7位。“条条大路通罗马”“有志者事竟成”,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信中引用了这些名言。江苏的高明在有无信心那一栏写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有”!但是,同学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家庭环境,爱好也有着客观而理智的分析,自信却不盲目。对于青春年少的人来说,尤为可贵。这个小小的微型调查至此也就该告一段落了。也许任何语言在真实的情感面前都是苍白的。更何况2000多封信中的真诚更不是一篇粗糙的文字所能容纳得了的。然而那些故事,那些真情却永远会在人们心中流传,永不消失,永不老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