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教育学辅导讲义.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10098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硕士教育学辅导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硕士教育学辅导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硕士教育学辅导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题型:普通三年制硕士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教育硕士:填空题,判断题,材料题等如何学好教育学:首先掌握知识点填空,判断等然后是点连成线教育学的基本知识最后是线连成面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材料分析题等主要内容: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第六章 :课程第七章 :教学理论第八章 :教学工作的方法第九章 :德育第十章 :学校班级活动教育学的四个基本内容:一、教育基本理论:如何理解教育,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论等;二、教学论:教学原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三、课程论:课程的基本类型,课程基本理论,课程计划,当今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等;四、德育论。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出现三、教育制度及其发展趋势四、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的概念:古代:教,上所思,下所效也;育,养子使着善也。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学校教育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与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有显著区别。二、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出现(一)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交往起源说(二)学校的出现: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非学校教育:人的教育活动是内涵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当中的。教育功能的变化:在原始社会中,教育的功能由社会承担;产生家庭后,教育的功能由社会上升给家庭承担;产生学校后,教育的功能由社会、家庭转由学校承担。三、教育制度及其发展趋势学制的定义: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得到了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国家的教育是否制度化了。教育制度化的重要标志是是否建立了学制。学制的建立又是国家教育制度化的开始。非形式化教育:类似非学校教育。指教育形式化教育:类似学校教育。由于学校的产生,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有固定教师场所和设施。制度化教育:学制的建立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开始。中国在商周已经有学校,在清末1904年癸卯年,著名教育家张之洞推行制定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的颁布意味着我国教育走向制度化。学制的制定受以下因素影响:基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其它因素:意识形态,国家人口发展状况,青少年心理特征等。(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发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双轨制教育:产生于18、19世纪的欧洲,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路线。其教育体系:上层社会:家庭中学大学;下层社会:政府小学职业学校/就业。双轨制教育的弊端:违背了教育公平。教育制度类型:双轨制学制;分支型学制;单支性学制。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促使双轨制教育并轨。成立综合中学,加快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交叉融合。西方高中教育当今的重要发展趋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为分支型或单支型学制。美国为单支型学制。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大学。表现形式为社区大学。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四、教育的发展历程1、 古代的教育;2、 近现代的教育;3、 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古代的教育:1、古代中国的教育2、古希腊、罗马的教育3、古埃及、古印度的教育(了解)(一)古代的教育1、古代中国的教育我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于夏代西周以后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六艺教育科举制度考试内容科举制度形成时间:隋唐时期考试内容:四书2、古希腊、罗马的教育古代雅典的教育:具有文化修养的、有多种才能的政界和商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军人七艺教育中世纪的教育骑士教育区别:教育目的古代雅典的教育:培养具有文化修养的、有多种才能的政界和商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培养军人区别:教育方法古代雅典的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注重军事训练区别:教育内容古代雅典的教育:音乐、体操、读写算基本知识等古代斯巴达的教育:道德、政治、军事体育训练等雅典教育:是西方欧洲和谐教育和资源教育斯巴达的教育斯巴达欧洲的封建社会:5世纪到14世纪中世纪:5世纪到11世纪。骑士教育并无专门教育机构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学校教育受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控制。专制性:教育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象征性: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装饰品。刻板性:(二)近代的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的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三)20世纪以后的教育教育的终身化: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体系不断增加,人们需不断地学习接受教育才能够适应这个社会。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1、教育机会均等2、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终身教育:纵向:从出生到坟墓的教育;横向: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的。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孔子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学以致用,学思结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国且是世界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专著。(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理想国: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亚里斯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与政治学:首先注意到教育必须要按照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阶段来进行教育。它是所有的自然教育的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注重对谦虚的崇尚,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特征。过于理想化,脱离实践。西方古代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无风不起,不飞不发。1、 通过问题使人感到无知;2、 反复的问答中归纳出定义;3、 引导整个思考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与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贡献:他是文艺复兴以来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不朽功绩就在于创立了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第一,他提出了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思想。第二,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第三,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第四,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第五,探索教育中的规律,将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2、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3、普及教育。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卢梭是一个极端的自然教育家。学校和环境都有可能使人变坏,人出生时好的,变坏是环境所使然。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远离社会,在大自然中进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自然教育思想:要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地来持续和平发展。洛克的绅士教育与“白板论”(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心理学与伦理学的基础之上,是教育学走向科学化的开始。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赫尔巴特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学理论。在赫尔巴特这里,教育学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促使教育学走向科学化。教育学思想建立在是种传统的教育学。传统的教育和现代教育,事实上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和、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做中学;学生中心。“教育无目的论”不同1、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杜威的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杜威的教育思想的优缺点:优点: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等;缺点:(主要缺点)不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否定了教师的作用。杜威对教育目的的批判:教育没有外在目的,即他人强加给受教育者的目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若有外在目的,则会形成灌输性的3、教育学研究的实证化倾向统计方法的发展及应用心理学实验研究及其应用教育实验研究的兴起教育测验与心理测量教育调查的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心理学的发展直接促使了教育学研究的实证化倾向。4、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演变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的移植与改造农村教育、社会型教育实验:黄炎培、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的农村教育实验儿童教育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研究20世纪上半叶我国对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我国对西方教育的了解首先是通过翻译获得,而且是通过日本而不是西方获得。最早期有关西方学习苏联的教育学思想,如凯洛夫的教育学思想,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过于强调书本,教学大纲,忽略学生的创造性。本章主要注意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填空,名词解释,判断等题型。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发展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发展一、经济发展状况对教育的影响经济发展状况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教育目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影响教育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经济结构的类型影响着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影响着教育内容和专业设置。经济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职业的不断变动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要求我国古代:经济水平低下,内容:四书五经。我国现代:经济水平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促进知识、技术和工艺创新的重要因素。三、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兹在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主要观点为:“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个人在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投资,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部分。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比物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得多。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发展一、政治体制对教育的影响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的目的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内容的编排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体制政治体制本身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作用政府通过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制定以及教育政策的颁布来控制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决定了哪些人能够获得这样的权利。二、教育对政治变革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教育可以为政治的稳定和变革制造一定的舆论教师和学生是任何一个时代政治稳定和变革的中间分子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可能影响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2)现实影响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引起教育物质资料的更新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当今大学及教学科研生产于一身,科研是大学很重要的功能。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发展一、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改造和创新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教育与文化的改造: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对文化的创新文化分为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二、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学生观的影响师道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多地强调了教师的权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校园文化物质文化:教育学校的布置环境制度文化:学校的组织规章制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具有认知、情感、价值和理想成分。课程活动文化题型:简答,论述题等。内容: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文化的影响等。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念与一般规律一、人的发展概念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法论:指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的源泉来自于人的内在需要。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三、 人的发展的三个层面生理层面的发展是指个体生理构造(形式)的完善和机能的增强。心理层面的发展是指态度、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等心理品质以及个性心理方面的和谐发展。遗传,外部环境,人本身等。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社会层面上的发展主要是指个体社会认知、适应、交往、沟通、创造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四、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从上到下,从大脑到四肢,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在道德当中,道德也是循序变化的。发展的阶段性:人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发展互补性:主要反映个体机体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互补。人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本身的能力,还需要非智力因素的互补和调节。如意志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由此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存在差异,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第二节、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概念: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隐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神经类型、感受性等等。作用: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影响了个体后天发展的差异性和可能性,对人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决定论:人的发展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遗传素质在其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儿童的影响只能起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们。这种理论看到了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后天发展的巨大作用,但是却夸大了这种作用。 二、环境因素概念: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作用: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是更为根本的因素。它们提供人的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人的发展的巨大动力;影响了人的发展的价值方向;影响了人的发展的内容;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不过,由于环境因素自身的复杂性,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18世纪的思想家爱尔维修、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和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等。其主要观点是:人的发展的一切差异都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和个性特征在人的发展中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这种观点看到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是却把这种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三、学校因素概念:学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制度组织起来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环境。学校因素是指那些影响学生发展的目的、制度、内容、人员、环境、手段等因素。作用:学校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综合的作用,学校因素的影响有以下特点: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学校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万能论:人的发展的一种理论,也是教育功能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校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认为学校可以解决社会生活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种看法看到了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但是没有看到人的发展的复杂性,夸大了学校对于社会的反作用,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的主张。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教育对人潜能的发掘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特殊任务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定义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指整个教育工作所要力图达到的最终结果,整个教育系统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简而言之,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理想中的人的素质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和预期。二、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教育活动的归属。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运用。三、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或科目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根据社会的要求,特定工作的性质来进行设计;针对所有的教育者提出来的第二节 教育目的观一、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相对于个体来说,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只是构成这一绝对价值实体的“材料”或“要素”;个人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或社会进步事业献身;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只看到社会价值的重要性,教育要为社会国家服务,忽略了教育对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二、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特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对个人和国家来讲,个人的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是最重要的。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第三节 影响教育目的的基本因素人性假设社会理想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最为根本的因素。人性假设和社会理想都依赖于这三个根本因素。所以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第四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要宽阔得多。美育工作: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他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宽阔的多。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在实践中防止顾此失彼。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第一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二)教师职业的特点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二、教师专业化的条件学科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 教育专业的素养,需要对教育功能具有全面的认识即社会发展功能与育人功能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如语言表达能力等。第二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客观要求与个体本身发展之间的矛盾来推动的。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来推动的。而且这一矛盾是在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生的。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如果要使教学安排和组织活动等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要使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矛盾运动,使学生产生积极地反映。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只有那些能够引起学生的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矛盾运动的教育教学组织活动,才能够真正促进人的发展。所以人的发展是一个矛盾的结果,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要依赖于教师的指导,但不意味着学生只是一个被动者,不要忽略学生自己独立的意志和想法。二、学生的社会地位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经验的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侵犯,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不得私拆未成年人的信件。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得侵犯。父母与监护人具有监护子女的权利,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学校不得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教师在知识、经验等方面处于优势,但并不代表教学过程是单项传输过程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我们在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时,是否就意味着对学生管理上的松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这是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似的师生关系。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师仅仅传授学生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推动学生情感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第六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与理论一、课程的定义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合。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课程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二、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学生个体的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课程传统和国外的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三、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理论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哲学认识论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心理学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形式教育论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重视这些学科的形式训练价值;实质教育论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布鲁纳(B.S.Bruner)和施瓦布(J.J.Schwab)(2)基本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3、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C.Rogers)等;(2)基本观点: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类型与结构一、课程的基本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特点是结构性、系统性和简约性。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指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特点是生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活动课程是一种现代课程形式。2、核心课程与综合课程(1)核心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性课程。规定核心课程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2)综合课程:强调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地割裂;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有利于学生综合地、整体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矛盾。3、隐性课程 又称“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有意或无意习得的未包括在正式课程之中的知识、规范、价值、态度或行为习惯,主要特征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杜威所讲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和“副学习”都是有关隐性课程的研究。 二、课程的基本结构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国家课程:(2)地方课程:(3)校本课程:2、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与人文科学课程(1)自然科学课程:(2)社会科学课程:(3)人文科学课程:3、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课外活动(1)必修课(程):(2)选修课(程):(3)课外活动:4、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1)分科课程:(2)综合课程:(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三节课程计划一、课程计划的意义和基本内容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了综合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强调内容的基础性考虑教材的适用性和多样化兼顾学科逻辑和心理顺序保证内容的整体性与连续性第三节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一、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教育内容上体现基础性、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自主地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手段第七章 教学理论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历史上的“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主知主义”与“行动主义”之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都涉及到如何来理解教学。“形式教育”:更加注重人的智力的发展“实质教育”:更加注重有用知识的获得。“主知主义”: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强调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行动主义”:强调学生亲身的探索体验,以及直接经验的获得。“科学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理性的活动;“人文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情意的活动。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与智育:智育是教学的其中一个但不是全部的目的。教学除了智育之外还包括德育、美育、人格的提升、人性的完满等等。传统教学理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能动的反映世界,改造自身的过程。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对话和理解。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人的存在形式和生活形式,以培养完满人格为目标,引导人去体验生活,理解世界,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是教学?是学校执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育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改造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判断:教学作为学校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直接交往活动的进行,也可以通过印刷物、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就是师生间的直接交往活动。教育活动就等同于教学活动。在教育中除了教学之外还有育人的功能。教学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手段,但不能等同于教育。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中心地位。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作用直接地、具体地表现在对个体发上的影响:1、 使个体的认识突破了时空局限,扩大了认识的范围;2、 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3、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该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教学仅仅是实现智育的主要途径。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在我国,人们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学生获得知识多数来自间接经验,主要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态。间接经验是前人发现总结的认识成果,既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又是学生认识外界的工具,具有中介性。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间的、发生在师生间的交往活动。认识的教育性: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理性情感意志都是在教学认识的教育性:1、 教学知识的获得对学生的影响;2、 教学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影响;3、 教师的责任感、价值观、言行举止,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影响;有领导的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相互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当中,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正确的。这里的认识不等同于认知,它是一个层次高于心理学中的认识的哲学概念。据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积极地反映,概括了心理学上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全部活动和过程。在历史上有关教育过程有很多理论。孔子:学、思 行儒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独行之。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直觉开始的。经验论:知识是来源于人的感觉经验,任何复杂的知识都是由最简单的感觉要素组成的。知识就是对于感官的刺激,获得感性经验,形成观点的过程。唯理论:人生来就是先知先觉的,知识天生就储存在头脑之中,教育就是把这些知识引导出来。赫尔巴特: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是一种观念的联合,是新观念和旧观念联合的过程。四段教学法,后改造为五段教学法。杜威: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教学构成,认为教学是经验的不断改造。提出了五步教学法。情景问题观察解决应用教学过程: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多重本质说。判断: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主要是一种认知行为。认知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认识不等同于认知,认识包括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这样一种活动。科学主义:强调学生的认知行为;人文主义:强调情感、意志和个性特殊性表现在:学生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实际工作者等成年人的个体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及间接认识世界,发展自身,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印象及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所谓教学规律,是指在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和制约作用。(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直接经验:个体在认识、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自身活动中体悟、感知和概括出来的个人经验。间接经验:人们在文明史的演进历史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的一切经验。主要体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成果。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1、 间接经验经过学校、老师精心的选择和加工,是人类的精华,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人类知识的精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知识与能力对立的代表: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组织主义行动主义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互相转化的条件:1、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科学有规律性的知识;2、 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必须要科学的组织教学课程;3、 重视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4、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是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排斥的。(三)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科学性: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科学概念,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人文性:培养学生情感的、意志的、人格的行为。在教学过程,既是遵循科学规律进行的活动,又是富于情感和技术创造的活动。正是科学与人文、理性与非理性的协调,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发挥出来关键就在于老师是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引导、规范和评价等租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把教学看成是单一的传输过程:把教师看作教师的权威,或把学生看作中心,忽略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在这种交往之中,教师和学生才会三、教学过程的结构及教学模式(一)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与可控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探究式学习: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二)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感知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三)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1、 教师教授为主,系统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2、 学习者为中心,组织学生从活动中学习的教学模式;3、 设置各样的学习情景,严格控制学习进程和自学辅导的教学模式。4、 提供优化结构化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教学模式;5、 创设情景,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的教学模式;6、 示范模仿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研究:1、 要有多样综合的观点,防止啰嗦和程序化;2、 要根据一定的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3、 研究学科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是构建教学模型的重要基础;4、 研究教学模型的最终目的,是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只是一种具体的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可能是几种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是围绕教学活动的某一主体,利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形成稳定的、系统的教学模型。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一、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1) 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平等关系,充分的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的方法;(4) 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充分了解学生;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二、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定义在一种框架指导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改革的目标:理论思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选择性学习学习的需要;具有捕捉信息,敏锐地感知信息的能力;面对大量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加工和改造。参与性学习要处理好以下关系:1、 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2、 整体推进与个别化的关系;3、 学生参与和竞争的关系;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有一定难度;处理好集体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质量形成的基础;注意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和积极率性评价;小组讨论的民主性、超越性,是保证学习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学习是一种师生交往的、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参与性学习;学习也是一种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体悟科学方法的一个过程;学习也是一种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性学习;第八章 教学工作的方法、组织形式与评价第一节 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教的方法。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1、 讲授法 :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教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和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基本步骤和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对结论作出修改和总结。基本要求:正确选择探究的课题;创设进行探究的良好的情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循序渐进,因材施教。1、教材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育原则3、各种学科的具体结合内容4、各种教育方式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5、学生的接受水平6、教师本身的素养7、 学校提供的条件8、 教学的实现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以及凯洛夫的贡献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坚持班级授课制,以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弥补不足;寻求全新的组织形式,彻底打破班级、年级界限;探索一种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索的教学组织形式。2、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 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培养,阻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贝尔兰柯斯特制:又称“导师制”。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虽然是以班级为基础,但不是面向全班形式的教育组织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与英国的双轨制相适应。很难满足大工业生产对教育者的要求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优点: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它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脱离教师指导和组织的教育组织形式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进步主义的衰落老师不再直接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只是为学生制定参考书,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教师。学生完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的时候,再向老师汇报和接受考察。而是制定学生,有文纳特卡制:1919年美国华虚朋在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实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 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对每个单元都有细致的规律和小布置的自学教材;2、 运用各个诊断法测验检查学生单元的学习情况;3、 通过自学及诊断测验后,方可学习下一单元的教学内容;4、 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身边,因人因时因事进行个别指导。二、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分组教学: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它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分组的依据不再是年龄。它一般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形式。它能够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够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试图把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与个人独立研究结合起来。试图将班级授课制和个别教学制的优点结合起来。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1、教学组可以分为大组(5-6名教师)和小组(3名教师)两种。2、小组组长和高级教学组组织教学组的工作,并负责上大课。其他教师则负责小班和小组教学时讨论和个别辅导。3、 在教学组当中,教师按课业需要和个人专长轮流进行教学。优点:合理地、有效地利用教师的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方式,可以使每个教师的兴趣和特长得到有效的发挥,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提高。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公平竞赛,合理比较;分配角色,分享领导。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启发学生的思维,注重发现问题和三、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班级教学1、 班级教学的优缺点优点:能够大规模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的进行,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知识。能够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在班集体学习当中,学生与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缺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学生主要学习一些书本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由于班级授课制注重统一性、标准化,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容易将教学内容人为分割;缺乏真正的集体性。2、班级教学中课的类型与结构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种:按教学任务来划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按教学方法来划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等)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3、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堂好课的基本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