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79648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案(教科12级4班 李冉冉 20121242059)1、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在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知识经济加速到来的国际形势下,国家发展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量的创新人才,越来越依赖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国民是世界各国教育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潮,各国课改的重要共同点和目标都是所培养的国民素质要能适应21世纪全力一位的挑战,国民素质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基础教育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战略基础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对基础教育改革大作文章,呈现出:重视调整培养目标;注意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注意培养学生参与服务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等特点。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1、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21世纪,世界各国都都面临这信息技术的崛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到来、学习化社会的出现等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各类人才、对社会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也需要人们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2、素质教育要求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此后,江泽民同志又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阶段要取得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王湛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指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 3、教育改革实践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较好基础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两基”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到2000年,我国政府庄重宣布,“两基”已经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江苏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已达68.5%),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8.3%,2000年已提高到11%)。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坚实基础。建国以来几次课程改革的实践,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1992年开始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高考改革的迅速推进,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准备。2001年起,教育部鼓励各省市进行自主的高考改革试验。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3、 如何处理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中的问题 1、关于新观念和老观念。教育观念是在实践上对教育存在的反映,是对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概括。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评价实际的教育工作。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有很大的作用:正确的观念一旦为大家所掌握,就会对教育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陈旧、落后的观念会束缚人们的头脑,阻碍教育实践的健康进行。因此课程改革过程中,都要始终抓住更新教育观念这个根本问题,不仅学校校长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学生家长、党政干部、全社会都要更新教育观念。2、关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而应该把学生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这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3、关于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教育教学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为他们自我实现创造条件,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要求。4、关于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课堂学习的模式包括接受模式和发现模式,或者称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模式对人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二者往往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学习过程不可能全部由学生的发现来完成。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性学习还是主要的。人的一生中,即使学识很渊博,也不能排除接受性学习。5、关于电脑与人脑。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师生交往中情感的交流以及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电脑无能为力的。如果只用电脑,就会带来文化生态危机。6、关于满堂灌与满堂问。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目的。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的活跃,例如教师每一问都出现“手臂的森林”。7、关于表扬与批评、惩罚。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否定必要的批评和惩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个夸要有一个度。明明是缺点、错误,也要先表扬,然后才不痛不痒地说上几句,这样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一个孩子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能一帆风顺,不能遇到任何困难、挫折和失败,这样走上社会后,怎么能有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应该说是不完整的教育,也培养不出健全的人格。当然,惩罚也只是一种常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警示。它也不是万能的,也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时机,注意实际效果,避免产生副作用。8、关于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我国和世界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是我们改革创新的源泉,因此,改革创新要建立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不能割断历史。注释:云南教育2002年增刊第5657页 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处理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关系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度百科六项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