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王小凤.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733991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王小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王小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王小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教学案例教学背景语文教师和语文学科的根本使命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魅力和美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品质和审美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对刚刚步入文学鉴赏大门的高二学生来说,知识背景的缺失、戏曲唱词的陌生、人物关系的纠葛、剧情发展的错综都会成为学习长亭送别的障碍。而要在一节课中解决以上所有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创造一个符合学生阅读积累现状和长亭送别特色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这节课我打算以课堂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离愁为突破口,让学生感受、品读崔莺莺的心境,走进她那复杂的心灵世界,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引导、启发他们对“爱情”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究。课题:长亭送别教学目标1、积累古典戏曲的相关知识,掌握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2、赏读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以及曲词中所蕴涵的离愁别恨。3、品味莺莺的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重点:赏读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以及曲词中所蕴涵的离愁别恨。教学难点:品味莺莺的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材分析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也是西厢记中最脍炙人口的片断之一。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使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作品曲词优美、含蕴丰富的特点,而且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富有现实意义。它既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也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赏析探究教学过程一、欣赏弘一法师李叔同创作的送别这首歌。(运用多媒体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静下心来品味“送别”的意境,为上课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谐的教学情境。) 百度搜索:http:/www.9ku.com/play/447221.htm二、相关剧情介绍导入新课师: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故事还得从普救寺说起。普救寺里,风流倜傥的才子张珙和具有倾国倾之貌的贵族小姐崔莺莺不期而遇,一见钟情。后来,叛将张飞虎要抢走莺莺做压寨夫人,崔莺莺的母亲老夫人百般无奈之下许下诺言:谁能从虎口救出莺莺,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张珙连忙请来八拜之交武状元杜确帮忙,杜确一举击退了贼兵。可老夫人却变了卦,她说:“我堂堂相国府怎可以容你这个白衣女婿?你们还是以兄妹相称吧!”张珙气得生了病,崔莺莺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又怨又恨。在月色溶溶的夜晚,张珙弹琴向莺莺表明心意,莺莺听出了琴声中的相思之意,深受感动。于是,在红娘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私下里成了婚(佳期)。老夫人知道后,勃然大怒,又支了招:“张珙,你赶紧进京赶考,咱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于是,在暮秋季节,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一对心爱的人儿在长亭别离。百度搜索: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5%BB%82%E8%A8%98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多媒体展示)1、元杂剧简介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明初产生于中国北方,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 朴3、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梧桐雨 纪君祥赵氏孤儿 4、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 关汉卿拜月亭白 朴墙头马上 郑光祖倩女离魂百度搜索:http:/baike.baidu.com/view/48951.htm补充:元好问在摸鱼儿中曾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正是莺莺把这生死相许之情看得比功名利禄还重,正是王实甫给予了这生死相许之情最美好的祝愿,西厢记得以历经时间的淘洗流传至今,依旧为世人津津乐道。三、朗读文本,品词析句。1、教师设问:主人公崔莺莺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生:倔强的个性,生:莺莺强烈的爱。生:叛逆的性格。(联系文本找相关句子,故事情节,读析议。)师:不错,主人公莺莺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她强烈的爱,勇敢的心,敏感的灵都打动了我,但她最打动我的是她的眼泪,崔莺莺用眼泪表达了“倔强、忠贞、叛逆”。在长亭,莺莺以“离愁别恨”为菜,以“眼泪”为酒,为张珙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送别宴。(多媒体展示:莺莺强烈的生命意识、强烈的爱、勇敢的心、敏感的灵)四、诵读文本,以四首带泪的曲词作为例子,进行探讨:端正好、朝天子、耍孩儿、四煞。分析泪光盈盈处的离愁别恨,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1、先作第一次感受性朗读,尽可能进入作品的情境中。2、教师以端正好为例作示范分析。教师设问:请看端正好,泪从哪里来,泪表达了崔莺莺怎样的感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生(全体):暮秋时节。师再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生(全体):凄美。师小结:端正好共有五个意象。分别是碧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霜林如血,这五个意象组成了凄美的意境,看到了这样情景的人肯定会产生忧伤的心境。如果是一个已经被离愁别恨困扰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肯定会愁上添愁。崔莺莺在送别路上看到的景触动了她内心的情,内心的情又赋予景以别样的色彩,借景抒情,移情入景,在她看来,连霜林也是由离人的眼泪染红的,景中有泪,泪中含情,这是莺莺的内心独白,这眼泪包含了她即将与张珙告别的无限悲愁。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品读围绕“意象意境心境”展开)3、同学们讨论学习剩下的三首曲词。以一首曲词为主,解读崔莺莺的眼泪。我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是:(1)这首曲词是在什么场合唱的?(2)眼泪表达了崔莺莺怎的情感?教师强调:学习的方式: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不要将眼泪从特定的场景、情境中抽绎出来,一定要联系剧情的发展,联系整折戏甚至是整部戏的内容。明确了探讨的问题,下面,前后左右同学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好首席发言人,并在讨论中做好记录。五、赏读文本,析莺莺形象,悟文章主旨。1、析莺莺的情感世界,解读她潜在的危机意识。教师问:“此恨谁知”中的“恨”具体指什么?生:担忧张生迷恋功名利禄,负了自己。师:这是典型的“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忧虑联系文本找相关句子,着重讲解“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典故的出处及大意。蜗角之争。惠子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庄子杂篇则阳)百度搜索:http:/baike.baidu.com/view/262335.htm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结合材料讨论,理解莺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并与崔母、张生等人进行比较。百度搜索:生:还有,担心张生出门在外的生活起居,希望他健康平安地归来。师:嗯,这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牵挂。师:我认为还有“栖迟异乡,停妻再娶妻”的担心。(担心张生见异思迁,辜负自己。)联系文本找相关句子,并引入相关的古代爱情故事进行讨论分析,深入体会莺莺的心情,理解中国封建制度下古代女子的尴尬处境和被动人生。(如梁祝化蝶的故事,刘兰芝焦仲卿的故事。) 改写课本剧,分角色表演。2、悟莺莺潜在的绝望。教师点拨指导: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理解莺莺所意识到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可能会改变些什么,而她强烈的生命意识又不容她淡然地顺其自然。她努力想要抓住她的爱情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却又分明感觉到了力不从心。莺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恰是在与她内心的绝望作顽强的抵抗。3、感文本所成就的爱情的绝美。绝美的爱情往往是悲剧,或者充满了悲情。越是有绝望阻隔,爱情的力量越是无敌,而莺莺就是通过长亭送别,唱响离歌,用自己细腻执著敏锐的心灵去成就爱情的绝美。百度搜索:http:/baike.baidu.com/picview/731494/731494/0/0b3a1c08b69c4b9262d98689.html#albumindex=0&picindex=1六、拓展延伸。1、如果莺莺欢欢喜喜地送张生去赶考,又欢欢喜喜地迎接高中状元的张生回来,作品的艺术效果会是怎样?2、课后查阅资料,独立思考,从作品主题、人物、语言等角度评价一下王实甫对莺莺传和董西厢的改编。教学反思1、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作品不仅曲词优美、含蕴丰富,而且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富有现实意义。需要经过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在诱导和启发思维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把新旧知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定会激发学生戏剧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扎实有效的鉴赏传统戏曲的能力。这样,在中国传统戏曲面前,我们的学生也就不会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一脸茫然,或瞎猜乱想,曲解其意。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审美的情趣。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对话和理解中去丰富文本的内涵。教师与学生都应毫无保留地展现各自的知识空间、调动各自的生活积累、敞开各自的精神世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是一个摆渡者,是一个在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二传手,我们需要全身心地在语文的田野上耕耘。只有这样,才能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才能引领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情感投入的并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另外,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再有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