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新课程教学案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638365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新课程教学案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设计新课程教学案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设计新课程教学案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计新课程教学案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2006上海师训课改探索实践课设计和点评的建议 一、关于教学目标制订的适切性问题根据所接触和了解到的现实的教学实践,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我们教师最大的困惑是难于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有机整合起来,以及对后两个维度目标的具体设计。从已经形成的案例来看,目标制订的适切性问题较大。有一个展示教学案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教学主题“投资理财应当遵循的原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投资理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能够以投资理财的原则,分析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课堂交流以及师生共同讨论,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有关投资理财案例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正确投资、合理投资知识的同时,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说,教师对新课程的基本精神是了解的,对三维目标的制订意识和能力也有一定的显示,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较有代表性。首先,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说“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表述是正确的,而另两个维度的目标主体转移了。其次,知识目标中的“了解并掌握”在层次上有重叠到底是了解还是掌握?对方法目标中的行为能力期望是模糊的“提高”,这如何检验?再者,情感目标定位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一节课的要求又显得期望过高。这种现象在各学科中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另有一个教学案例的目标制订,相对而言就注意了这些问题:教学主题“城市化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世界城市化过程的基本特点,了解这些特点的具体表现和主要原因;能正确阅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简要分析该地域特征与其经济地位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城市数目变化统计图和长江三角洲经济数据地位表上反映的知识;能联系本地城市化情况解释当地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社会实践,能乐于参与对城市化现象开展的调查活动;乐于和同伴一起交流对城市问题等方面的感受或见解;能够对城市环境、交通等问题提出一些如何解决的个人建议。所以,我们提出:教学目标要能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针对性、适切性和层次性;能突出伴随学习过程并与学习内容相应的能力培养、思维方法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要求。这里所强调的适切性就是着眼于具体的一节课的有限目标,期望效果要明确并有可能性,即努力后能够达成的。二、 关于教学内容处理的合理性问题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我们所遇到的新情况是什么?要求又是什么?这同样值得关注。1.对于教材的认识、分析与处理。大家普遍感到新教材变化很大,知识的体系与结构强调了单元模块,量多而难于把握;还有的认为新教材不成熟,缺少配套材料,难于操作。所以,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两类教学案例情况较为多见:第一种是教师、学生都手眼不离教材对着教材“阅读”“圈划”“讲析”“讨论”,教材有什么,我们学什么;第二种是一节课中基本都没有用到教材,甚至脱离教材,基本都是用自己的内容。后一种情况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不为少见。我们认为,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用好教材这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对教材中某一主题的分析需要明确三层意义:一是本主题内容的地位在单元或章节中同其他相关知识的关系分析,注重的是其教育价值;二是本主题内容的结构所包含的知识元素及其层次关系和主次关系分析,注重的是其学习过程;三是本主题中的重点与难点在一般情况下,对各知识点在学习要求上的比较分析,注重的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标准“内容与要求”为依据,对教材作合适的选择与调整,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内容的处理要注意符合“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安排有序”的指导思路,加工与提炼要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2.对教材的拓展和补充。我们主张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一些学生能了解的社会知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思想方法,并主张要正确处理知识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关系,教学内容注意体现鲜活和生动。可喜的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注意到了这个要求,在教学实施中也有所落实。但同时值得重视的是出现了一些需要讨论的案例,如:某所小学二年级的小黄帽(交通安全)主题教学案例:教师补充的内容是某山区公路边出了一起交通事故(真实的录像资料),一个小女孩被压伤了双腿,最后失去了两条腿,只能坐在一个大皮球中靠手力移动和自理生活。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小女孩为什么变成肢残人?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么做?几乎所有学生认为是因为小女孩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绿灯;我们应该“看红绿灯”“走横道线”等。我觉得这位教师在最后让学生形成必须要遵守交通规则、养成良好行路的习惯等目标是不错的,问题是所运用或补充的材料内容需要商榷。一是画面太惨,对小学生的情感刺激太大;二是环境背景有距离,城市学生因为不了解山区农村的公路上其实没有“红绿灯”,讨论就无法根据案例材料来开展;三是学生得出的认识其实与教师提供的材料无关,这种学习内容的补充反而变“虚”了。所以,我们主张所补充的教学内容要兼顾必要性、真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 关于教学方式运用的有效性问题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要为完善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等提供指导和服务。但目前的课堂在教学的方式上还存在几个值得研究和突破的问题或现象:一是学习问题的设计与学生对问题的生成能力培养。听介绍有个案例:在讨论教师设计并提出的问题基础上,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问题。当时学生大多想不出问题。后来有位学生向教师提问:“老师,你到过苏州吗?”引发另一位学生问:“老师,你到过南京吗?”还有位学生问:“老师,你到过日本吗?”老师回答“到过”或“没到过”。这个教学案例说明在“问题教学”方面的问题:1.学生的提问游离于学习的内容,即没有在学习的内容中寻找问题;2.当一位学生提出问题后,其他学生只是模仿,而没有形成新问题;3.更主要是学生的问题没有使被问的对象建立一种思维来解答所提问题。我们还发现教师的许多教学问题设计也存在如此一类的问题:或者太大、太空,或者没有构成问题等。我们提出要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既要注意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问题,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置疑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里的关键首先就是要有“科学的问题”;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反应对教学设计的问题作有效调整,要体现课堂重心由“教”向“学”转移。二是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和民主氛围的创设问题。常遇的有一种情况:教学方法集体或小组讨论。语文课上,对某一情节的描写有哪些特点?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数学课上,对某一个题目可以有几种解法?先分小组讨论一下。历史课上,同时代的西方世界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件?大家先讨论。美术课上,这幅作品在构图上有哪些特色?我们先讨论讨论在讨论以后,教师再抽查学生一一提问:“你认为?”“你的意见呢?”其实与不组织讨论的检查方式没有明显的区别。我们提出课堂教学要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注意体现教学的民主、课堂氛围的和谐;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要注意引发认知冲突,可组织讨论等学习活动,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等。问题是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要明确,检验讨论的收获要基于讨论的相互启发和帮助。否则,让学生认为教师要我们讨论仅仅是热闹一下,或者是不讨论其实我们也知道了,这就是教学方法环节的“水分”和“虚头”。三是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提出: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正确地运用相应的教具设计教学,努力使抽象概念直观形象;要注意教学实施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但实际上,这样的要求往往在实践中差异很大,有的专家总结说:在中青年教学评选和展示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反映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应该说有许多不错的案例,但也有许多不理想的案例,尤其是用PPT投影代替板书等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将教材上的某段内容或某些图表用PPT呈现,以取代看课文;有的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如自学、作业时设计一些图片与音乐来相伴;有的则借用一些“教学课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而课件本身没有互动功能,内容也不一定切合主题等。上面列举的一些课堂现象,说明在运用教学技术方面时,没有充分注意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盲目运用和机械照搬教学课件的问题。我们的教师如果没有理解和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特殊功能,而仅仅作这样的设计,那么就像一些专家所言,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泡沫”,教学设计要避免这种“泡沫”,教学实施更要注意避免这种“泡沫”。四、 关于学习方式培养的科学性问题新课程并不是反对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但仅此是不够的,当前更需要加强的是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利用社会资源的学习等,使学生具有更丰富的学习经历。所以,我们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围绕一定的学习问题进行实践和探究,能针对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或自己的见解;能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不同的实践体验,不同程度地尝试自主建构知识概念。有些教学案例对我们有启示:关于“对生活支架的设计制作”的学习。教师先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社会生活中有哪些“支架”,观察其有何不足,讨论是否可以改进;接着,让学生根据讨论意见设计一个新的支架,体现对原支架的改进思想;第三,制作这个经过设计的支架作品,体验其制作过程,有什么困难或问题需要克服;最后,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的作品,以及其中的体会。我们还提出要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融入集体学习活动,主动参与交流,尊重同伴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能体验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也有一些案例对我们有一定启示:关于(数学)“统计”的教学。教师提供了这样一段情景(录像资料):某段高速公路上各种车辆在飞快驶过;然后,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统计四种车(卡车、大客车、小轿车和摩托车)在这段时间的通过数;接着,学生就进入了统计学习的活动,当有了统计数据后,教师让学生交流答案。结果,各人答案多不相同,也难于判断谁的正确。即使教师将这一段录像再重复放一遍,结果还是不统一。面对这个问题,学生自己提出不能由一个人来完成作业,主动提出要结成小组合作完成。最后是学生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了统计任务,各组的答案也是一致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合作学习的进行要注意三个要素:一是合作需求,即如果不合作不能完成任务;二是角色分工,在合作团队中各人的任务有区别并相互明确,不会交叉;三是成果共享,最后的成就基于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当然,我们还提倡要让学生能注意联系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展一定的开放性学习活动。上海拥有十分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促进二期课改中“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的理念落实,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是我们所面临的新任务,更是培养学生“与实际相联系”学习方式的新途径。根据上海市政府的要求,从2006年的秋季开始,我们将进入实际的探索。五、关于学习训练设计的导向性问题学习评价的改革要求是二期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有重视全面综合的评价,重视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提倡自我和他人相结合的评价等。体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则学习训练的设计是其中很基础的一个方面,也是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之一。关于基本训练的设计,我们提出要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体验、交流;要联系社会实际,体现开放性和实践性,并注意分层次,以适应不同基础学生的发展需要。如何体现?这里可以用两个案例来作说明:其一,“半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以六年级数学“分数的应用”主题为例:教师在本单元主题的教学中,为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素养,以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并提出了这样一道让学生进入兴奋学习状态的训练作业:某同学计划在国庆节长假中利用3天时间读完140页的一本书。他第一天读了2/5,第二天读了3/7请你以此为基础,补充设计一个问题,请同学或自己来解答。学生在课堂中,设计了诸如“第三天还剩几分之几?”“前两天共读了几页?”“第2天比第1天多读了几页?”“三天中读得最多的是哪一天?”等十多个问题,课堂思维非常积极。这是我们到基层学校的调研中发现的教学案例,为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创设了很好的情境条件。其实这是“缺少条件的问题作业”,学生在补足条件的过程中,锻炼了初步的创新能力。其二,“层次性、选择性作业的设计”。以数学(小学)为例:一位教师接受了一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但这个班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能力存在问题。经过调查,他了解到该班学生数学学习差异性很大,有一部分学生的数学能力还是可以的,而另有一些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尤其是这部分学生反映,在数学课堂中基本听得懂,但作业做不来。所以这位教师将精力花在训练设计上。他进行数学训练设计的特点是,将要学生完成的作业分为三个模块,分别要求。第一模块:每位学生都需要完成的作业,难度不高,非常基本的少量题目;第二模块:分三组,让学生在其中选择一组题目完成,有的用较为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的,有的用结合实际生活语言表达的,有的用比较活泼的游戏或图像表达的,但基本功能相近;第三模块:不一定需要完成的挑战性题目,但如有学生愿意尝试,教师也会认真批改。一个学期每节课坚持下来,不同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发展点,全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明显提高。这两个案例正是我们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当大家感到符合新课程新理念的训练设计有困难时,这就是一个启发。如果需要小结的话,我想用对“一节成功的课有什么标志?”的理解来说明。1能以学生发展为本,适应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2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3能为学生营造基于资源的学习氛围;4能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学习经历(接受、实践等),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5能引发学生问题生成与探究意识,提高学习能力;6能体现适应教学实际状态变化的教学机智;7能引导学习训练方式的改革(联系实际、实践应用、开放性等);8能体现过程性、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要求;9能体现教学民主、师生互动的课堂环境。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及达成 高建中: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考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以及对教学策略的运用之外,应充分考虑到对学情的了解,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1评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看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考虑到三者的有机整合和体现学科特点。 二看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具体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用可以检测学生学习行为的动词来阐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描述,是否落实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 三看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切是否以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为指导,难易适当,是否能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 2评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看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落实;是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否注重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 二看是否以简驭繁,使学生易懂,易掌握,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三看教学效率是否高,学生的受益面是否大,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评教学指导思想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教学就应以适合学生主动发展为出发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把教学的重点从单一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以往评课强调教师要精讲多练,而现在应关注教师精讲精练,学生想讲想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客观审视,传承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讲授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扬弃被动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接受式学习。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还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对于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教师讲解下,可能还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知识,只能处在被动地接受状态,长此以往必将使这部分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造成数学学习困难。但并不是这些学生能力不足,相反的是由于我们教学的不恰当,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没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所造成的。因此,在评课时,重要的是看教师是否让学生有体验、交流、参与学习的过程,从学生的参与度可以看到执教者教学的指导思想。评课者要善于分析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从课中看到执教者是否真正用新课程理念上课,还是仅停留在理念的吸取上。评教师的教学思路高建中:教学思路既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事件和教学措施的编排组合,衔接过渡的设计,详略安排等情况。一看整堂课的设计脉络(教学的内在逻辑性)是不是清晰、科学有序,如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层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等。二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学生实际,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看整堂课安排的几个大的教学环节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否起到良好的作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出和上下环节的过渡是否自然,设计的问题是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如教法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坡度的设置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容量的确定是否得当等。五看教学结构是否严谨、环环相扣,过渡是否自然,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密度是否适中。六看教学思路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是否有个性特点,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评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严晓宏:在评课时,要关注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一份好的设计体现在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地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困难,制定出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既有“教”的过程,又有“学”的过程。评课者从课堂教学中去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否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景,在设计时往往从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入手,使学生建立具体事例与数学的联系。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创设情景是为学生学习服务。比如在教学“序数”与“基数”时,有的教师直接利用课件放映小胖买冰淇淋的场景,有的则从班级同学排队引入,两者引入方式看似相差无几,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引入往往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感知更深刻。评教师的基本素养胡佳: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评析。主要是教态、情感、理念、风格、语言、手段等。高建中:评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看教态是否亲切、自然、端庄、大方。二看是否说普通话,语言是否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调高低是否适宜,快慢是否适度,是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有感染力。三看媒体的运用,如能否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否运用多种媒体,并将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四看教学的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是否强。任其斌:语文教师良好基本素养包括富有爱心与对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有一种激情;教法灵活实用且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组织安排能抓住知识主线,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能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实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语言准确、清晰、逻辑性强、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板书简要优美;教态自然亲切,富有亲和力;应变能力强;熟练运用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等。马志龙:教师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表达是否清晰准确、情感丰富;教学是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详略得当;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是否有创新之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教材的疑难点和学生认知的障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严晓宏:教师的语言表述制约着教学效果。语言规范、表达清楚、有条理是教师的基本功,还需富有激情,精练扼要,善于启发学生,从语言中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教学中处处以启发、关心、鼓励的话语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此外,教师语言还需注意思想性,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评教学方法和手段高建中:一看教学方法是否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量体裁衣”,灵活运用,富有艺术性以及是不是有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二看是否关注了学法的指导,如是否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等。胡佳: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评析,主要是评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根据教学实际,提问引发认知冲突和思维碰撞,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体现。任其斌:教学方法设计的有效度也很重要。从教的方面说,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是否具备灵活应变性,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进程、问题的难度、教与学的方式、课时长短等进行适时调整。从学的方面说,看是不是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能主动探究,深入思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严晓宏:同一份好的教案,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评教师采用了怎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能否做到收放自如。一堂好课,首先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将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悟、思考、表达的过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方法,情感得到升华。有的数学课,一问一答次数很多,学生发言的次数很多,课看上去很热闹,学生也能很好地回答问题。但只要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根据教师所提的问题来回答,学生往往处在被动的思维方式中,学生交流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课能说是好课吗?新型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又不能盲目地偏离教学。教育资源,突评教学的内容评教学内容的正确性。胡佳:教学过程中是否有知识性或思想性错误。评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凸现语文学习的价值功能,是否重视教材的范例作用。评教学内容设计的整合度。任其斌:内容设计是否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教师是否从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反复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必备工具,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材;是否能从学生的现有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易懂乐学。评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符合学生的可接受性。任其斌:具体地说,教师不但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组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的问题或问题情境,还要考虑到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讲解“燃烧”时,无论是开始时的情景引入,还是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实验探究以及用所学的燃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问题情景的设置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结构。评学生的学和课堂教学气氛严晓宏:需要评课者从细微处入手,从学生“学”的角度,帮助教师分析自身无法感受到的“教”。1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课堂上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后,应以学生的参与度为保证,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都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2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从交流中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首先,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一堂好课,教师会十分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只要有道理都会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一堂好课,应体现教师教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及用同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让学生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对多种方法进行异同比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和广度。3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评课时,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十分重要。首先,要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取的,主要考察学生有无切实掌握所学知识以及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分析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跟进行为是否落实,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尤其对于课堂生成性的问题,教师是否把握住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时学生的小小错误,被教师抓住了,将它看作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三角形的底边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一些学生想当然,纷纷举手判断对,教师请了认为对的学生说一说理由,学生边说边发现自己的判断有问题,这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这句话是正确的?从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在高相等时,三角形底边越长,面积就越大。高建中:一看能否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之间是否有互动,双方的情感是否得到了充分交流。二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气氛是否热烈,学习积极性是否高,学得是否轻松、愉快。三看是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四看教师的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教学是否有激情,是否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任其斌: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机统一,关键看学生是否爱学、会学、善学。具体地讲就是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学生思维状态是否被教师激活、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如何;看学生能否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进行质疑;看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不同的实践体验,不同程度地尝试自主建构知识概念;看学生能否积极融入全班或小组的集体性活动中,主动参与交流,与同伴友好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看学生能否根据学习的需要自主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看学生能否自主联系各种社会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展开放性学习活动。评教与学的对应性任其斌:要确立“以学论教”的观念,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具体说就是教师的“教”是否有“针对性”,看教师能否从学生现有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教学的实际效果出发来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教师的评价是否促进学生改进学习、增强信心、提高效益;与此相对应的是看学生的“学”是否有“实效性”,看学生的情感是否被调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多方面是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和谐发展。对于初中物理滑轮一课的评课实录(评课观察:上海市松江教师进修学院初中物理研训员 秦欢珍)评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是一节的新授课.陈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唯目标,并且注意到了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侧重点,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学会什么以及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都提出了适当要求.”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对滑轮概念的建立,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探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则通过我国家体育健儿夺得金牌升国旗的事例,激发学生爱国注意情感;通过实验使得学生对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有所领悟。教学始终围绕所指定的目标来设计安排,能注意三唯目标的有机整和。从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是,陈老师在指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用语还不够规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点过大过空不够具体。比如通过刘翔夺冠,让学生联想到升国旗,由此引入滑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点牵强。完全可以从自己学校的升旗仪式入手,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急联系起来,可能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评教学内容的处理本节课在内容编排上处理得比较好对定滑轮动滑轮的定义,定动滑轮的特点,定动滑轮的实质采用比较法教学。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得到两种滑轮在使用上的特点,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另外,教师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通过探究实验完成本节课程的学习,这样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足之处,关于定滑轮沿不同方向提升物体用力的大小都相等,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这两个问题,教师是在课结束时候以思考题的形式提出来的,这样处理不是很贴切。完全可以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没有必要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瓶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小组合作实验,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课堂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教师应用比较法教学,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实验的互动中,学生初步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工作特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合作实验的愉快。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能注重对滑轮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指导,还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节课程采用了“问题合作实验交流小结”教学模式,在教师引导下,提出猜想,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合作实验,交流评价归纳出物理知识,从而使得学生把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基本达到了获取物理知识,培养时间能力的目的。在本节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和教学过程应用视频,反映出该教师能注意教学时间和信息技术有机整和。但在新课引入过程中,只放刘翔比赛的镜头,没有播放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多少有点遗憾。实验探究中,教师准备好了自己设计好的工作纸张,意义不大,不妨让学生自行设计,这样更加能达到实验的连贯性。教师没有讲清楚怎样才算改变了用力方向,也没有指出动滑轮支点怎样移动的。在定滑轮和动滑轮杠杆示意图中力臂与力的作用线垂直,这个垂足正好是力的作用点。没有与数学中圆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而草率带过,说明该教师没有注意到教学知识在很多方面对物理的辅助作用。由此也反映了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某些环节是比较粗放的。课末内容安排拓展性知识难度教高,没有注意分层次,对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意义不大。评学习方式的完善整堂课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线,让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开展讨论和研究,通过主动参与不同的实践体验,尝试自主建构知识概念,主动参与交流,使得学生体验到了合作需求,角色分工和成果分享等基本过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理念。本课的情景引入与问题的提出虽然有点生搬硬套,但是能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得出滑轮的概念,尝试了自主建构知识概念的过程。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围绕“有几种方法可把重物提起”开展讨论和实践,引出滑轮的种类,更重要的是为下面的“滑轮特点的探究”埋下伏笔。在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虽然语言不够精练,探究活动不是很自主,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提出猜想,主动参与交流,能体验合作需求、角色分工和成果共享等基本过程。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好象不太熟练,课件对滑轮组的引出效果不大,是否可以直接问学生问题,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给自己的器材做实验来探究得到答案。评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从评价的多元化,多边化以及以人为本而言,本节课第一阶段在课程的启动,评价内容是滑轮与普通汽车轮子的区别,重点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一阶段该教师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发现,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二阶段的探究中,评价内容是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采用了对比法,重点是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概括能力。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虽然及时肯定了学生,但是评价语言单一,评价的覆盖面也不是很广,对于探究能力教差的学生没有给予适当的关注。学生处于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渴望他人的承认,他们将充满信心继续学习。第三阶段是小结,重点评价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这一阶段该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过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自我反思,对学生鼓励性肯定性的语言比较少。整节课程的评价实施中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而学生对自己他人的评价几乎没有。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制定:本节课制定了较为具体的三唯教学目标,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好的有机整和在一起,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方面的要求。但是教师的用词值得商垂,如果在“知识与技能”上,教师写的是“能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与课程标准中的“知道A理解B掌握C三个层次有距离。在”过程能力与方法上“,还是那种通过什么什么,培养学生什么什么的套路,显得抽象不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本节课程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是很成功的。教师把一期教材的内容经过适当的处理,使得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性更强,作到了“化难为医,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在风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了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另外,教师还选取了一些社会的热点知识来充实教材的内容,使得生活和课堂很好的联系起来,提高了课堂的鲜活度。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她按照情景问题探究结论应用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但在语言组织上不够精练显得繁冗罗嗦。学习方式的完善:本节课程上,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探究实验,但体验性的学习不够。例如在探究动滑轮省力时候,能否让学生先自己用手拉,再用动滑轮拉,让学生亲身感受一次,再用实验来探究,就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教学评价切合实际,不夸大,不空虚。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性明显,师生活动,生生活动充分,教学效果比较佳。教学改进建议一 教学目标陈述环节1、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者是学习的行为主体,目标的陈述应是学习的行为主体,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陈述教师的“做什么“原来目标陈述中存在”行为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因此,再设计中将原来目标中”使须生的动手能力该那概括呢了得到锻炼和提高的陈述修改成“通过自主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特点的实验,体验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通过在自主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特点的课堂实验中体验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该那概括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了行为主体,行为条件以及行为指向。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目标环节主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态度、方法与习惯、合作与交流等。原来目标陈述中显得空泛,笼统,设计的部分环节与本节课程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有牵强之嫌疑。故儿,再设计时候将原来目标“通过刘翔夺得奥运金牌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修改成从升国旗,锻炼身体的牵力器视频事例,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在自主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特点的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二教学内容组织环节陈老师本节课程上基本以“问题化“组织教学内容,在提问的方式问题的内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手段等方面。整体显得比较单一和低效。从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再设计中以“问题化和操作化”双向组织教学。尤其在其导入部分,学生看完“升国旗,牵力器”两段视频 后,得出滑轮概念后,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讲一讲”学生利用实验平台上的现有器材,设计出至少两种提升钩码的方法,战士对比,从而水到渠成的介绍滑轮的种类。表面上看,教学内容组织的形式上丰富了。实际上,教学环节简练了,教学流畅度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课堂效率提高了。三 教学过程设计环节1、本节课程的多媒体使用上,有些环节显得多余,根据“不可替代性”原则来思索,再设计中,重点突出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可以合作交流可以师生互动从而在学生展示方案,规范完善后,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这样就淡化了多媒体的“局部苍白”,凸县了小组讨论,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实效性。2、本节课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教师“失语”,实验后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过于短暂。再设计中,缩短了多媒体重复演示的时间,在学生设计方案组内实验上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支持,提出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3、本节课教学到35分钟时候,便出现了“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这是有意布局还是艺术设计?观完整节课,我们才明白这是教师课堂“预设“的牵引。宣布该过度到滑轮或者是拓展到滑轮组应用的时刻了。再设计时,将”小结“放在课堂结束处,给学生更充分的消化,吸收,理解的时间。4、原来的课后拓展作业为“: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吗“显得笼统,操作也比较冗长。再设计时候修改为”能否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讨论,回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证了作业的实效性。 好课有哪些特质 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以高效德课堂教学为学生留出比较多德课余时间,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中德学业负担,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考虑的问题。也是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笔者以为应具体关注一下“四个一”: 数学教学必须节奏快一点。数学课有数学课的特点,那就是逻辑性强,思维严密。知识点的产生、发展和应用都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因而教师一旦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就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思维,要一气呵成。课堂节奏快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周密设计,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学生不时有收获和感悟。当然节奏快一点不是说不顾学生的实际,盲目的赶进度,这里的节奏快一点是指一种思维的节奏,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容量大一点。数学课如果只有节奏快,而没有一定的课堂容量,这样的数学教学只是表面上的热闹,使低水平的重复。当然容量大一点不是要求课堂上的内容越多越好,而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点要么不探究,一旦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了,就应该把知识点讲透,决不轻易过关,否则遇到作业中的应用问题,教师还得为学生去补,这样无形中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专题性强一点。一节数学课学习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在教学时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一般而言,一节数学课适宜讲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要上好这样的课,教师必须又比较大的备课量,围绕一个主题,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探究和归纳,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时有新的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因而教师要善于归纳和总结,尤其是对拥同一知识点或拥同一数学思想来解决的一些问题,教师最好以专题的形式为学生全面透彻的展现。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多一点。一个班级中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一样,感兴趣的内容不一样,因而可能使部分学生不能积极的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中。而数学课的教学又具有相当的连贯性,一小点的不理解,僦可能使学生整节课稀里糊涂。因而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习程度比较差的学生也能积极的思考。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僦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是数学课的主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因而教师必须关注好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生,。数学课切记教师讲的太多,讲的头头是道,而部分学生却在座位上一脸茫然。好的数学教师能够根据每一节课学生的表现,不失时机的调整课堂教学策略,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比较旺盛的求知欲。如今,中小幼教师全员培训的方式之一是观课,评课,这是聚焦课堂教学,培养教师队伍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视频网络,每名教师既是观者又是评者,只要认真对待,处理得当并能够从中受到启迪,获得提高。对于评课的建议:评课必须详细。评课不是简单的判断好中差,更不是拘泥于在表格上打多少分。评课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导向,是一种培养,是一种激励。他不是就事论事,用线性思维来论是非,而是要站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理论,学生发展水平等补同角度来进行的。 国外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本质的不同观点 2007-02-24 作者(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杨聪聪 课堂教学是自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起,经历赫尔巴特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及杜威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争论,经由凯洛夫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我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进这种教学形式,它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课堂教学评价是伴随着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的发展而发展的。自课堂教学产生以来,许多教育家基于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了各自的评价理念。为了清楚、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本质的不同观点,在此将这些观点放在教育评价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考察,以便分清各种观点的由来及分歧所在。 一、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本质的不同认识泰勒的评价观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最初的30年,以比奈、西蒙成功制做“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学力测验的研究和教育成就定量化、客观化、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当时的测验都是围绕教科书,以教科书为中心加以编制,测验的内容只是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是很片面的,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泰勒受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进行课程与评价的研究。在尖锐批评以往的课程和测验设计的基础上,泰勒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和依据的课程和测验编制的原则,试图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反映在课程与测验中。为了把这一思想与早期的测量区别开来,泰勒和他的同事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根据泰勒的理解,教育评价就是衡量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一种活动。赫尔巴特的评价观 “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在他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中,虽然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和心理特点为基础,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赫尔巴特对儿童的兴趣和心理特点的重视是服从于以教师为中心和系统知识的讲授这一前提的。其目的是使教师更有成效地教,而不是让学生主动地从经验中学习。他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要求“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这都直接造成了课堂教学的重教轻学的特点,为形成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打下了理论基础。但是赫尔巴特却把这一教学程序形式化、机械化了,扼杀了教师的独创性,并且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为儿童的独立探究提供必需的条件。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有的学者把它作为一种统一的标尺来要求所有的教师及其课堂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并成为课堂教学走向僵化的深层原因。杜威的评价观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三个命题。杜威极力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强调儿童的兴趣,从做中学,要求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他以“学生、经验、活动”新三中心取代传统教育的以“教师、书本、课堂”旧三中心,反映了他对课堂教学的态度。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杜威虽然对传统教育提出了不少的批评,但他并没有否定课堂教学,只是要求改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如“教师在讲台上向学生讲授由成人编就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但不合儿童理解力的教科书,学生则坐在固定的位置上静听和记诵,杜威认为这种形式脱离生活、不合儿童需要,儿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兴趣、爱好被漠视和压制。他所要做的变革是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的教学方式,书本降到次要的位置,活动和经验是主要的,教学活动也不再限于教室这一狭隘的空间之内”。杜威对传统课堂的批评,丰富了人们的认识,但由于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在进行课堂改革时,出现了一些对课堂教学彻底否定的方法,因而受到人们的指责,其影响也被削弱,但是杜威在课堂教学观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克龙巴赫的评价观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泰勒的评价理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泰勒的目标的概念与结果的概念紧密相关,这就使人们更易于把注意力集中到对结果的评价上。因此,人们更多地把泰勒的评价看成是一种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克龙巴赫认为,用于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远比总结性评价重要得多,并将评价界定为:“为作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进一步把“使用评价的决策”分为三种类型:教程的改革;关于个体的决策;行政的调控。其中教程的改革与课堂教学的改革自然紧密相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克龙巴赫对形成性评价的重视,也因此受到了西方教育评价专家的关注,在教育评价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罗杰斯的评价观 20世纪60年代以来,罗杰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思想。在罗杰斯看来,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也即强调一个整体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罗杰斯认为,传统教学严重忽视了人,压抑了人,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等,这种教学重书本、重知识的学习,从不考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课堂教学的变革就是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运用情意教学,和谐师生感情,努力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真诚、开放、相互支持的,以使学生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想法,自己引导个人的思想、情绪,自然地显示症结所在的情绪因素。罗杰斯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思想,对于“人性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彰显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二、质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突破口 质的评价是近年来在国外颇受研究者重视的一种评价取向,被应用到教育评价的各个领域。质的评价是借助于社会科学研究中不断完善的质性研究方法,以人文主义为认识论基础,受“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支配,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提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20世纪70年代起相继出现在了回应性评价、解释性评价、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等质性评价模式。 在课堂教学评价领域,发轫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评价过分重视量化评价,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而且往往丢失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针对这一性质状况,质的评价反对那些预先制定标准的评价方法,主张收集与评价有关人员的生活背景、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等,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评价的价值期待作为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