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冲刺班.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8635015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PPT 页数:252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学》冲刺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2页
《中学教育学》冲刺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2页
《中学教育学》冲刺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学冲刺班主讲老师 郭启维 一 授课方式 在本班授课中 我们将对本课程的重难点进行梳理和强化 使大家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并根据2012年考试大纲的要求 对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使大家能够明确各章节的考试侧重点 进行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和掌握 以便能轻松的通过考试 1 本班授课不会面面俱到 而是根据大纲要求和历年考题情况把常考的知识点作一归纳 2 除了对一些重点知识点做透彻掌握之外 一些需要大家了解的常识之类的考点也需要大家注意 3 本班授课省略次要章节 讲解顺序与教材一致 4 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关键词句用下划线标出 需要重点掌握的概念用黄色加粗表示 二 注意事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从历年考试来看 本章所占比重很大 尤其是识记部分 主要以选择和填空为主要考查方式 难度不高 但知识点相当分散 覆盖面很大 要求考生在复习时要格外全面 其中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有可能出简答题和论述题 需引起重视 三 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 教育的概念1 教育的定义 1 广义的教育 所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 狭义的教育 以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选择题 2011年真题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 家庭教育B 学校教育C 职业教育D 社会教育 答案 B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名词解释题 2009年真题 教育 狭义 答案 以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二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 的概念 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 前制度化教育 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 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 即实体化教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 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 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 钦定学堂章程 1903年的 奏定学堂章程 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填空题 2011年真题 正规教育又称制度化教育 是近代以 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答案 学校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选择题 2010年真题 我国实际推行近代学制的时间是 A 1840B 1902C 1903D 192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答案 C 解析 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 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 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国家颁布的学制 但它并没有得以实施 1903年的 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 癸卯学制 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所以第一部公布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的癸卯学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3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 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思想 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 建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选择题 2010年真题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是一种 思潮的体现 A 制度化教育B 非制度化教育C 形式化教育D 非形式化教育 答案 B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判断题 2009年真题 当代教育的发展中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答案 正确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三 教育发展过程1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例题 简答题 2010年真题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 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 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1 教育的终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 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第二 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主要指教育自主权的扩大 包括办学的自主性 课程设置 教材编写的灵活性 以及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判断说明题 2010年真题 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答案 错误 解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简答题 2011年真题 与原始社会和古代学校教育相比 现代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 1 教育的终身化 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 终身发展的一生 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 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 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 使所有中青年都摆脱文盲的运动 3 教育的民主化 否定教育的等级化 特权化和专制性 一方面 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另一方面 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4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 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办学形式的多元化 管理模式的多元化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 包括工艺 设备 程序 手段等 在教育上的运用 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的变化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选择题 2011年真题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 A 揭示教育的规律B 制定教育方针C 解决教育问题D 积累教育经验 答案 A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 孔子 他的教育思想在 论语 中有充分的反映 主张 有教无类 希望把人培养成 贤人 和 君子 以 仁 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主张学 思 行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 学记 成书于战国后期 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a 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b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指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c 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 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d 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藏息相辅 e 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 师严然后道尊 的教师观 f 在教学方面 主张启发式教学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g 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学不躐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选择题 2011年真题 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 学记 B 礼记 C 史记 D 左传 答案 A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选择题 2010年真题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出自于中国古代的 A 论语 B 礼记 C 学记 D 孟子 答案 C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 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略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二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捷克的夸美纽斯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 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 泛智教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填空题 2011年真题 1657年发表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大教学论 的学者是 答案 夸美纽斯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 现代教育学之父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代表作 普通教育学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 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 通常以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的 普通教育学 为标志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被称为 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 传统教育的特点是 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选择题 2011年真题 为使教育学从哲学 伦理学中分化独立出来作出杰出贡献的育家是 A 洛克B 卢梭C 赫尔巴特D 培根 答案 C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填空题 2011年真题 赫尔巴特的理论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和 中心的特点 答案 课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杜威代表作 民本主义与教育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 教育即生活 主张 在做中学 在问题中学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他的这种主张被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他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 他强调的 三中心 是 学生中心 生活中心 活动中心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例题 选择题 2010年真题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是 A 夸美纽斯B 上好课C 抓好课后教导工作D 杜威 答案 D 解析 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反对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机械的注入法 反对学生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本章内容在历年考试中较少涉及 所占分值很低 选择 填空为主要出题方式 其中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为本章重点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 知识点梳理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例题 填空题 2010年真题 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 道德要反映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国家的这种要求主要通过制定 规定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等来实现 答案 教育目的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例题 选择题 2010年真题 制约人们受教育权利的首要因素是 A 经济水平B 政治制度C 文化传统D 科技水平 答案 B 解析 在人类社会中 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 因此 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二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 人们的知识越丰富 人民的权利意识就越强 并由此认识民主的价值 推祟民主的政策 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例题 选择题 2010年真题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是 A 人才培养B 形成舆论C 教育民主D 普及文化 答案 A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例题 填空题 2009年真题 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答案 生产力水平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例题 简答题 2010年真题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什么 答案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第一 教育培训人的劳动能力 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第二 教育提升人的劳动能力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这首先表现在继承性上 教育把已有的科学知识不断地再生产出来 使新一代人掌握和继承 另外 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再生产具有扩展性 它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 在较短时问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 并不断扩大其传播范围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第四节教育与文化略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大 涉及的知识点很多 尤其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尤其是遗传 环境 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这两个知识点 是历年考试的重点 经常以选择 填空 简答的题型出现 需要重点复习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 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是 孟子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弗洛伊德 性本能威尔逊 基因复制格塞尔 成熟机制 2 外铄论外铄论认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 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是 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洛克 白板说 美国华生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题 选择题 2010年真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讲 洛克的 白板说 属于 A 内发论B 外铄论C 遗传决定论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 B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 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这个特点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这个特点要求教育有针对性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 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 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其次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因此 教育活动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 对症下药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首先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后 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其次 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它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要根据个体间的差异特征 做好 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题 选择题 2010年真题 教育实践中 陵节而施 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 A 顺序性规律B 互补性规律C 不平衡性规律D 个别差异性规律 答案 A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题 简答题 2008年真题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如机体的结构 形态 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也叫遗传素质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例题 简答题 2010年真题 简述遗传素质的定义 以及它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答案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如机体的结构 形态 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也叫遗传素质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二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在教育学中 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 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 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包括机遇 条件和对象 2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 也不是消极的 被动的 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能改造环境 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美国华生 环境决定论 认为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例题 选择题 2011年真题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和特殊的环境 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 使他们成为医生 律师 商人 或者使之成为乞丐和盗贼 这句话反映了 的认识 A 遗传决定论B 环境决定论C 教育万能论D 辐和论 答案 B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四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一项目标明确 时间集中 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 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种加速更加明显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3 学校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 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例题 填空题 2009年真题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不仅具有即时价值 而且具有 价值 答案 延时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五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 生理活动 基础 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 少年期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是少年期 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 危险期 或 心理断乳期 意味着在这一时期 少年将经历急剧的心理变化 尤其是性成熟带来心理上的躁动 同时 这一时期 少年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 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2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 在身体发展方面 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 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 在情意方面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 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 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 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例题 判断题 2010年真题 少年期是多事之秋 心理学家称之为 危险期 因此 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答案 错误 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 支持和引导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二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未来 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青年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 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2 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高中阶段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 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例题 选择题 2010年真题 理想和未来 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A 童年期B 少年期C 青年期D 成年期 答案 C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第四章教育目的 从历年考试来看 本章所占的比重很大 题型覆盖面也较广 其中确立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素质教育的特征等知识点均有可能出简答题或论述题 需引起重视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1 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3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并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其指导意义 1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例题 选择题 2009年真题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 教育方针B 教育政策C 教育目的D 教育目标 答案 C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二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及相互关系1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 位于第一个层次 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位于第二个层次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 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教师的教学目标 位于第三个层次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 一节课 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 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包括课程目标 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等层次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例题 填空题 2011年真题 从层次来看 教育目的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 答案 教学目标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2 三者的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只有明确了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培养目标 而培养目标又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例题 简答题 2010年真题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 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是结合教育目的 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背景二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的 包括以下要点 1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 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 人朝什么方向发展 怎样发展 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 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4 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 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 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例题 填空题 2010年真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答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例题 选择题 2011年真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 理论联系实B 因材施教C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答案 C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1999年6月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提出教育要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 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守纪律的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要求学生在德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 适应时代要求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例题 简答题 2010年真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案 1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要求学生在德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 适应时代要求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 素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1 德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 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我国的德育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作用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2 智育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如兴趣 情感 意志等 的教育 3 体育 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 技能 发展他们的体力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 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4 美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发展他们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 劳动技术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 是一种精神状态 2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3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例题 简答题 2010年真题 简述美育在普通中学的实施要求 答案 1 提高学生感觉美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例题 名词解释题 2011年真题 德育 答案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 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例题 选择题 2011年真题 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A 应试教育B 素质教育C 特长教育D 继续教育 答案 B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例题 论述题 2011年真题 某市教育局 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规定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 任何公办 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 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 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 如小学数学奥赛 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 你对该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 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答案 我认为该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 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 成为变相教育之外 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必然要求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 智 体 美 劳等五育组成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 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 奥数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 迎合教育的趋向 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 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 而忽视其他四育的发展 厚此薄彼 有所偏废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 而不知其他是不健全的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从历年考试来看 本章所占的比重较大 客观题中对学生权利部分的知识点考查得较为集中 选择题 填空题是常见的考查方式 要求基本概念记忆清晰 此外 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素养 师生关系部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容易被纳入到主观题的考查范围之内 简答题经常出现 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要能够理解并运用 一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 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1 人身权 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 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 人格尊严权 隐私权 名誉权 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2 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 公正评价权 物质帮助权等 第一节学生 例题 填空题 2010年真题 在我国的一系列有关法律 法规和政策中规定未成年学生享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其中 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答案 受教育权 第一节学生 一 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1 教师职业的性质1993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对教师概念进行了界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第二节教师 例题 名词解释题 2011年真题 教师 答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第二节教师 2 教师职业的特点 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多样化 1 传道者角色 2 授业 解惑者角色 3 示范者角色 4 管理者角色 5 朋友角色 6 研究者角色 第二节教师 例题 选择题 2010年真题 夸美纽斯曾说过 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去教育学生 在言谈举止 为人之道等方面 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指的是教师的 角色 A 传道者B 朋友C 榜样D 管理者E 授业 解惑者 答案 C 第二节教师 例题 填空题 2010年真题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 答案 职业角色多样化 第二节教师 二 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1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决定性因素 1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 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第二节教师 2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 学生观 2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 方法和效率 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二节教师 例题 简答题 2011年真题 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答案 1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 学生观 第二节教师 2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 方法和效率 比如 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二节教师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 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 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是尊师爱生 民主平等 教学相长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一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 1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 教师是传授者 学生是接受者 2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既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 对学生指导 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二 人格上的民主平等关系1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 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 严格要求的 民主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三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的关系1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 2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 智力上的影响 更是思想上 人格上的影响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例题 选择题 2010年真题 从根本上说 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 A 学校B 家长C 学生D 教师答案 D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例题 填空题 2010年真题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是尊师爱生 教学相长 答案 民主平等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例题 填空题 2011年真题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在社会道德上是 关系 答案 相互促进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第六章课程 在整个教育学体系中 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章 从历年考试的分布来看 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 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尤其是 课程设计 和 课程实施 这两节应作为重点来复习 一 课程的一般概念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课程 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第一节课程概述 例题 名词解释题 2011年真题 课程 答案 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 第一节课程概述 二 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1 根据课程内容 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 根据课程任务 可分为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3 根据课程的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可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例题 选择题 2011年真题 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 数学 外语等课程属于 A 活动课程B 潜在课程C 综合课程D 学科课程 答案 D 例题 填空题 2011年真题 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 能力培养的课程 答案 基础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关系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 可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 1 教育目的 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2 培养目标 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第二节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有七个规定性 时限性 具体性 预测性 操作性 整体性 层次性 递进性4 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第二节课程目标 例题 填空题 2011年真题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是指导 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答案 教学目标 第二节课程目标 第三节课程设计 一 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其中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例题 名词解释题 2011年真题 课程设计 答案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第三节课程设计 二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一 教学计划1 教学计划的概念 又叫课程计划 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 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 也是制定分科标准 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 教学计划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强制性 普遍性 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第三节课程设计 3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 基本内容主要是指教学科目的设置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第三节课程设计 例题 填空题 2009年真题 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 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 并选择其中最一般的 对青少年一代最必需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 所以 开设哪些科目是 的中心问题 答案 教学计划 第三节课程设计 例题 选择题 2009年真题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A 强制性 基础性 科学性B 强制性 普遍性 科学性C 科学性 普遍性 基础性D 强制性 普遍性 基础性 答案 D 第三节课程设计 二 教学大纲 又称学科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知识的范围 深度和结构 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第三节课程设计 例题 选择题 2009年真题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 课程B 课程标准C 课程计划D 课程目标 答案 B 第三节课程设计 三 教科书教材包括教科书 讲义 讲授提纲 参考书 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又称课本 它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 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第三节课程设计 例题 填空题 2011年真题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 讲授提纲 参考书 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答案 教科书 讲义 第三节课程设计 一 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 课程实施的结构课程实施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第四节课程实施 1 安排课程表 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2 迁移性原则 3 生理适宜原则 第四节课程实施 2 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 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 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个方面的特性 独特性 稳定性 发展性 灵活性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 基础因素 2 内部因素 3 外部因素 第四节课程实施 4 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 对具体的教学单元与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6 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 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第四节课程实施 例题 填空题 2010年真题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三条主要原则 它们是整体性原则 生理适宜原则 答案 迁移性原则 第四节课程实施 一 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 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 实现的程度如何 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 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 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第五节课程评价 例题 多项选择题 2010年真题 课程评价应有哪些功能 A 导向功能B 甄别功能C 诊断功能D 调节功能E 促进功能 答案 ABCDE 第五节课程评价 二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 目标评价模式 由 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 2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 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 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转向 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上来 第五节课程评价 3 背景 输入 过程 成果 CIPP 评价模式由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夫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1 背景评价 2 输入评价 3 过程评价 4 成果评价 第五节课程评价 例题 填空题 2011年真题 常用的课程评价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 背景 输入 过程 成果评价模式和 评价模式 答案 目的游离 第五节课程评价 例题 多项选择题 2010年真题 CIPP评价模式包括 A 背景评价B 输入评价C 过程评价D 效果评价E 成果评价 答案 ABCE 第五节课程评价 第七章教学 上 这是历年考试中很重要的一章 知识点多 选择题 论述题是常见的出题方式 主要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的概念 意义 教学过程的概念 特点 中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一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二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也是德育 体育 美育等的基本途径 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教学 教育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 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例题 选择题 2010年真题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 为中心 A 劳动B 科研C 教学D 社会服务 答案 C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 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 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 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 即知识 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 1 认识的间接性2 认识的交往性3 认识的教育性4 有领导的认识 第二节教学过程 例题 简答题 2009年真题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第一 认识的间接性 第二 认识的交往性 第三 认识的教育性 第四 有领导的认识 第二节教学过程 二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知与行的关系 1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第二节教学过程 例题 填空题 2010年真题 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 为基础 答案 直接经验 第二节教学过程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第二节教学过程 例题 论述题 2010年真题 在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宿舍中 照明灯突然熄了 同学们束手无策 叫来电工师傅 一看灯泡坏了 换了一个灯泡就好了 同学们说 这么简单 我们自己也会换的 过几天 灯又不亮了 同学们一检查灯泡 灯泡是好的 又没办法了 叫来电工 一检查 是保险丝烧坏了 换了一个保险丝 灯又亮了 同学们说 关于保险丝 我们在物理课上也学过 怎么遇到问题就用不上呢 请你运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 分析这个案例 第二节教学过程 答案 1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学生掌握了关于电路的物理知识 并不代表他具备了维修电路的能力 因此在启发学生掌握知识时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教学过程 3 教学过程中知 情 意的统一教学具有教育性 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第二节教学过程 第二节教学过程 例题 选择性题 2009年真题 赫尔巴特指出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 正如在相反方面 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A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B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C 教学过程中知 情 意的统一D 都是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答案 C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 建立合作 友爱 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第二节教学过程 例题 选择题 2010年真题 以下对教学过程基本特点的表述 错误的是 A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B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C 教学过程是知 情 意 行的统一D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答案 C教学过程是知 情 意的统一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三 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 可以划分为 1 引起学习动机 2 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教学的重中之中 3 巩固知识4 运用知识5 检查知识 第二节教学过程 例题 选择题 2010年真题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 引起求知欲B 感知教材C 理解教材D 巩固知识 答案 C 第二节教学过程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1 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 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 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 过程的清晰表象 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 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 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 生动活泼的学习 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 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4 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5 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 个别差异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的发展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 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 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达到学懂会用 学以致用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例题 选择题 2009年真题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 接枝如接知 体现了教学的 A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 直观性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启发性原则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答案 A在教学中学生总是借助于他已有的直接经验去认识书本上的间接经验的 陶行知先生认为 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的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做根 然后别人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 可见 只有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通过独立思考 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相互印证 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二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 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回答 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 辨明是非真伪 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4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 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5 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 并形成技能 技巧的方法 6 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 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 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一般在物理 化学 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例题 选择题 2009年真题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 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 演示法B 实验法C 实习作业法D 练习法 答案 A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在历年考试中 本章是较重要的一章 所涉及到的题型较为全面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班级授课制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在以后的考试中可能会重点考查教学组织形式 尤其是班级授课制和分组教学制 第八章教学 下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 上课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 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 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包括 1 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教学大纲 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2 了解学生 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的情况 3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例题 简答题 2011年真题 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答案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 钻研教材 2 了解学生 3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二 上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1 课的类型 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1 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 传授新知识课 巩固新知识课 培养技能技巧课 检查知识课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