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禹州市2012-2013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周梅香注意事项本试卷共六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或涂在机读卡上。只交答题卷和机读卡。 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挂枝儿,是明清时代的流行歌曲。它的全盛时代在明清,可它的历史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后人考证为渔娘曲的“吴蔡讴”,大约就是吴歌的原生状态。它虽然发源于吴地的水上人家,可从陆机的吴趋行和谢灵运的会吟行来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称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它不仅以清丽委婉的吴音引人入胜,还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同其他民族一样,汉族原本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唐代的踏歌,能在长安街上连唱带跳三天不息,这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很生动的描写。这种情况到宋代发生了改变。宋时,汉唐社会张扬的时代个性逐渐消失,人们从喜好劲歌狂舞而变得只能浅吟低唱。这种改变首先是因为理学兴起之后,崇天理、灭人欲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钳制。与此同时,宗族规章制度的完备,对人们的行为又加强了约束。另外,戏曲的兴起,艺术形式的更新,人们兴趣的转移,对此也不无影响。不过,醉心歌舞的盛况虽然有所改变,但作为人们宣泄情感的音乐,其蓬勃的生命力,仍在民间积蓄、流传。在江南一带,就孕育出许多艺术精品。众所周知,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就从这里发源。享誉世界的十大金曲,有两首在中国,这就是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这两首金曲都产生在江南,它们在江南真是家弦户诵。 吴歌大多为情歌。万历时期的挂枝儿,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其中尤以表达女性的情爱为最,表现出女性挣脱枷锁的强烈冲动。明朝是提倡妇女守节最严酷的时代,然而就在这禁锢最严的时期,从吴歌中迸发出女性要求自主择偶的别样声浪。这些女性不畏众议,不为利诱,敢于走出家门,出了事自己承担。在吴歌里,被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的人性,终于喷薄而出,就连深锁寺院的尼姑、高龄的老妇,这些被禁锢最深的人群,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韪,为争取爱情亡命献身,这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吴歌的形式传播于乡间里巷,为妇孺童叟津津乐道。这说明民间社会并不都受统治阶级意识的控制,理学家灭人欲的思想在这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情喻事,是明清之际的时尚,吴歌中的一些情歌亦是如此。它们以情为由头,或抨击时政,或把官府作为嘲弄的对象。万历王朝的首辅沈一贯曾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这种民间的异端言行,是对封建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的抵制和消解。 可以说,正是这一腔充满质朴人生感受的吴歌,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哺育了明清之际的异端思潮,显示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摘编自刘志琴的吴歌与人文启蒙重识江南小调)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歌产生的时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它流传到明清时进入全盛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 B“吴蔡讴”清丽委婉,听起来引人入胜,于是,它在魏晋南北朝时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一种社交礼仪。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钳制和完备的宗族规章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汉唐张扬的时代个性在宋代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D产生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不仅在当地家弦户诵,即使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提倡妇女守节最严酷的明代,从吴歌中迸发出女性要求自主择偶的声浪,表现出女性挣脱封建礼教枷锁的强烈冲动。 B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不同,在吴歌里,连深锁寺院的尼姑和高龄的老妇,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韪,为争取爱情亡命献身。 C明清之际的吴歌并不全都表达纯粹的男女私情,其中的一些虽然也是情歌,却在以情喻世,或抨击时政,或嘲弄官府。 D吴歌中萌动着的对人生幸福的渴望与追求,哺育了明清之际不同于统治阶级的异端思想,显示了底层人民人文意识的觉醒。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源于吴地水上人家的渔娘曲“吴蔡讴”,一旦被改编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应该就不再具有原生吴歌的特点了。B汉族本来同其他民族一样能歌善舞,但从宋代开始,人们不能再像以前劲歌狂舞了,汉族的歌舞才能也逐渐不如其他民族了。 C明代那些以大胆追求爱情为内容的吴歌被传播于乡间里巷并受到热烈欢迎,这说明民间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并不完全相同。 D明清之际那些以情喻世的吴歌,作为不同于统治阶层的异端言行,对封建统治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必然会构成一些威胁。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裕,字仲宽,洛阳人。幼孤,从兄避难聊城,因家焉。稍长嗜学。中统初,由聊城县丞辟中书右司掾,始建言“给重囚衣粮医药,免籍其孥、产,止令出焚瘗钱”,后著为令。顺天路民王住儿,因斗误杀人,其母年七十,言于朝曰:“妾寡且老,恃此儿以为生,儿死,则妾亦死矣。”裕言于执政曰:“囚误杀人,情非故犯,当矜其母,乞宥之。”执政以闻,帝从之,囚得免死。南京总管刘克兴掠良民为奴隶,后以矫制获罪,当籍孥、产之半,裕言于中书,止籍其家,奴隶得复为民者数百。至元六年,迁开封府判官。洧川县达鲁花赤贪暴,盛夏役民捕蝗,禁不得饮水,民不胜忿,击之而毙,有司当以大逆置极刑者七人,连坐者五十余人。裕曰:“达鲁花赤自犯众怒而死,安可悉归罪于民!”议诛首恶者一人,余各杖之有差。部使者录囚至县,疑其太宽,裕辨之益力,遂陈其事状于中书,刑曹竟从裕议。八年,拜监察御史,俄有旨授西夏中兴等路新民安抚副使,兼本道巡行劝农副使、奉直大夫,佩金符。时徙鄂民万余于西夏,有司虽与廪食,而流离颠沛犹多。裕与安抚使独吉请于朝,计丁给地,立三屯,使耕以自养,官民便之。又言:“西夏羌、浑杂居,驱良莫辨,宜验已有从良书者,则为良民。”从之,得八千余人,官给牛具,使力田为农。十八年,调南阳知府。明年,召拜刑部侍郎,出为顺德路总管。郡有铁冶提举张鉴,无子,买妾,其妻妒而杀之。裕捕其妻,讯之服辜。裕用法平允,而疾恶不少贷如此。二十一年,卒于官,年五十九。(节选自元史袁裕传) 【注】瘗:埋葬。浑: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吐谷浑的简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兄避难聊城,因家焉 家:定居。 B免籍其孥、产 籍:假借。 C当矜其母,乞宥之 矜:怜悯。 D后以矫制获罪 矫:假托。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袁裕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3分) 给重囚衣粮医药 帝从之,囚得免死 奴隶得复为民者数百 余各杖之有差 有司虽与廪食,而流离颠沛犹多 疾恶不少贷如此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裕体恤下情,顾念百姓难处。顺天路百姓王住儿失手杀了人,如果将他处死,他年老的母亲将因此失去依靠,经过袁裕的请求,王住儿被免除了死罪。 B袁裕执法公平,替百姓说话。洧川县百姓打死了达鲁花赤,袁裕认为责任不全在百姓身上,由于他一再努力,原本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一个带头的被处决。 C袁裕为百姓谋取利益。西夏羌人浑人杂居在一起,奴隶和良民无法分辨,袁裕提出建议,辨别出良民,并由官府为他们提供耕牛和农具,让他们耕种为农。 D袁裕对恶人绝不宽恕。在担任顺德路总管时,郡里铁冶提举张鉴的妻子因为嫉妒把丈夫买来的小妾杀死了,袁裕将张妻逮捕,通过审讯使她认罪伏法。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予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裕辨之益力,遂陈其事状于中书,刑曹竟从裕议。 (2)时徙鄂民万余于西夏,有司虽与廪食,而流离颠沛犹多。(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其一)(宋)尤袤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元晖,米友仁,字元晖,是宋代杰出书画家米芾之子,画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米”。8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的哪些景物?营选了怎样的意境?(5分)9这首诗歌作者为什么说“往来泛宅浮家”?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若垤若穴,尺寸千里,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2)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 。(欧阳修秋声赋) (3)踞虎豹,登虬龙, , 。(苏轼后赤壁赋)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与陌生人交流 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一。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一入学便开始了挖防空洞,功课倒成了次要。只有一门叫做“农业”的课,老师再三强调,这是为着我们将来上山下乡而设的。但是这些来自书本的乡村知识并不能激发我真正的兴趣,或者我也不甘做一名真正的农民吧。我的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而我的脑子则空空荡荡。 每个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早点。一口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 站在锅前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的铜丝笸箩。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自己的事,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的肤色,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粟色头发,纯净、专注的眼光在我当时的年岁,没有恰当的语言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她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 以后的早晨,我总是刻意靠近她,对她作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的一切。我学着她的样子,当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围巾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来时,我的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的模仿中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我觉出一个新的自己正在身上诞生。是啊,一个新的自己竟在模仿中产生,这是我事先完全没想到的。 后来我搬了家。再后来我作为知青下乡。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偶然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她还在。大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的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粟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抬起脸来,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她满不在乎地扫视着排队的顾客,嘴里满不在乎地嚼着什么。我站在锅前,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她从锅里抽出筷子指着我说:“哎,后头排队去!”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来没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 我匆匆地向她指给我的“后头”走去,似乎要丢下一件从未告知他人的往事,还似乎害怕被人识破心思。 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秋天的下午,我乘坐的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了。此时,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 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小时候我常在这买油条。”我说。 “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您” “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的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催我。 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的对话感到没趣。但我忘不了她那声意外的“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 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家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 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再去唤起她那爱美的心意。 当你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 (取材于铁凝的同名作品,有删改)(1)下列对义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从第1段可以看出,因为社会环境影响,再加上少年时贪玩不爱学习,“我”那个时期内心茫然而空虚。 B炸油条姑娘的美让“我”深受震撼,她让“我”自惭形秽,同时“我”决意要学着她的样子,美好地成长。 C第7段说炸油条姑娘“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暗示岁月流逝,她已视店如家。 D第9段开头写下午的阳光使店里显得温暖柔和,这种氛围让“我”产生了急于向炸油条姑娘表达的愿望。 E文章讲述的是平常的人和事,却从中挖掘出了深刻的思想,这种平中见奇的写法正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2)文中四次写到油锅的沸腾、安静,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3)文章结尾写道:“当你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6分)(4)文章第4段说“一个新的自己竟在模仿中产生”,这句话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或你的阅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边疆教育先驱寸树声陆安 民国教育界出过一些知名人士,像陶行知、晏阳初、粱漱溟等。然而在最为偏远、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也有这样一个热心教育的人士。他就是边疆教育的先驱寸树声。 寸树声(1896-1978),字雨洲,云南腾冲县和顺乡人。1911年,寸树声考入大理中学,1915年毕业回乡执教小学堂,1918年赴日本留学,一待就是10多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寸树声回国,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执教。他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分析研究时局,力主抗日。后来,又与马叙伦、张友渔、齐燕铭等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宣传救亡。 关心地处边疆的家乡文化建设,一直是他始终不渝的情怀。他的家乡有建于1928年、占地1392平方米、藏书7万余册、被誉为“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由胡适题写牌匾的和顺图书馆。这座气势非凡的乡村图书馆,是寸树声心仪之地,也是他心中的灯塔。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捉笔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这座图书馆:“我心焦的是图书馆所有的书籍虽然增加,而阅者不增加,图书馆决不可成为一种独善其身的建筑物,应当利用种种方法引诱乡人来阅览,养成乡人一种进图书馆犹如进茶馆、上烟馆一般踊跃的习惯,只要进图书馆的人增多,那么我们的目的在无形中就算达到增加了。”这些话,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振聋发聩之意义。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先后在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任教。 1940年,寸树声回到家乡,创办了云南第一所华侨学校益群中学,同时兼任和顺中心小学校长及和顺图书馆馆长。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并委托好友吴晗、曹靖毕从昆明等地延聘来一大批学有专长、教书育人的名家,深入这座边陲学校,执掌教鞭,培育人才。 在他的心目中,“乡村学校应与社会打成一片”,“乡村学校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有优秀知识的学习者,而出了教室、图书馆又是优秀的生产者一种新型的人才”。今天人们一再倡导的“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藩篱”的理念,当时的益群中学已经身体力行了。他十分欣赏斯巴达式的严格训练,认为,“以斯巴达的严格训练对背负着几千年因袭的中国青年是必要的,有益的。”这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就在日军铁蹄声声,逼近腾冲之际,寸树声在他手缔造的学校里,上了那令人雄忘的“最后一课”。学校中依然高扬着中国的国旗,飘扬出琅琅读书之声。一袭素色西装的先生,站在学校礼堂的台子上,神色凝重地给全校同学上了“最后一课”。那永远定格在史册上的“最后一课”,对于寸树声来说,更是刻骨铭心,挥之不去。他在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中这样描述:“讲完后,我呆站在讲台上,只觉得鼻酸喉哽,不能再继续下去。台下的女生们已经唏嘘地在哭泣着,男生都低垂着头,直立不动。似乎经过了很长时间后,我鼓着勇气说了一声:同学们,再见吧!就踉跄地走下台来了。” 然而,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边疆教育的情怀。腾冲沦陷后,寸树声先后流亡到昆明和重庆。即使在颠沛流离、极为困厄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学生,在昆明组织成立了“益群校友会”,想方设法关心和帮助学生。 1943年5月,他撰写出版了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一书,总结了乡村建设尤其是创办益群中学的实践经验,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其挚友徐家瑞评价此书,“情至文生,哀感顽艳,教育理论,以文艺之笔写出,更为动人。” 抗战胜利后,寸树声返回故乡,重新竖起益群中学的金字招牌,益群中学红红火火坚持办了下来。“文革”中,未能幸免,惨遭迫害。1978年因病在昆明溘然长逝,一代教育家寸树声的名字和业绩与故乡的山河同在,永远载入了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史册之中。(选自文史春秋2012年11期,有删改)(1)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 A寸树声在求学期间,力主抗日。他先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后来,又与马叙伦等发起绀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宣传救亡。B寸树声留日归来后,先执教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执教于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等高校。C寸树声关心家乡文化的建设,支持边区教育。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捐款并提笔给家乡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观点。D抗日战争时期,寸树声在家乡创办了第一所华侨学校益群中学,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E这篇文章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寸树声求学、教学、办学的经历,真切的体现了作为边疆教育先驱者的风采。(2)1934年寸树声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图书馆,简要分析这个举动的作用?(6分)(3)文中对“最后一课”的描述,用了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这些细节描写的好处?(6分)(4)作为边疆教育先驱,“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边疆教育的情怀”体现在全文很多方面,结合文章,淡淡你的理解。(8分)第卷(80分)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今年春晚的舞台上,台湾著名魔术师刘谦和钢琴家李云迪合作表演了魔术魔琴。他们表演得珠联璧合,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B最近的两场热身赛,加盟青岛队的美国篮球巨星麦蒂展现出的实力不容分说,这让球迷对他在中国的职业前景充满期待。 C这部小说刚刚在网上连载,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网友赞不绝口,好评如潮。接着,出版人、制片人、编剧,纷至沓来。一夜之间,他红遍了大江南北。 D“作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莫言的这段获奖感言,必将抛砖引玉,引发整个文坛的思考和讨论。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巨龙”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文字书写时代即将结束,预示着人与字之间最亲密的一种关系已经终结。与此同时,屏幕文化造就了另一种关系的可能性我们将不再书写文字,而是选择字体。 C据媒体报道,中国将在2014年左右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自动巡视勘查,这为中国深空探测的发展奠定进一步的技术基础。 D面对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局面,要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其实,网络文化并非与经典格格不入 可以预见,网络文化的发展火,必定需要经典来滋养和提升文化品格 目前呈现“浅文化”或“轻文化”状态只是其尚未成熟和健全的阶段特征 届时,经典将借助网络手段而大放光彩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长时间、有意识的努力 人类离不开经典,网络时代亦如此。 A B C D16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在文化遗产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 ,名人故里之争对于中华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 ;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产生了 ,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7今年央视春晚的相声这事不赖我播出后,反响强烈,对这种遇事一味推卸责任的做法你怎么看?请以“责任”为话题,仿照下列例句,写两句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大体一致。(6分)例句:爱心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爱心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孔子带弟子们在泗水河畔玩游,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 颜回问:“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弟子们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水有什么样的感悟,选好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