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学案(11).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4139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学案(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23断句学案目标理解文言材料,读懂文意,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原则、技巧,正确给文段断句。文言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丁氏穿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用“/”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文言断句的基本思路:(1)整体通读:要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内容。(2)理清文脉:对要求断句的部分,要反复诵读,借助语感,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间的关系,借以贯通文脉,理解文意。(3)先易后难:要把容易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把该断的地方都断开。文言断句实用口诀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做好断句题,要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此断句能力高低,成了判断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样会有助于断句。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5.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固定句式。6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很多句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对照或对称的,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注收:逮捕。将佐:将领和僚属。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用“/”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一)针对练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王戎死孝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用“/”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鲤鱼跳龙门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知人善任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做的事。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齐人说靖郭君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自得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战国策齐策一)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自得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7翻译画横线的句子。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译文:_(二)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也。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县召为吏,给农司马。会谒者阳翟郭玄信奉使,求人为御,司马以苞及邓艾给之。行十余里,玄信谓二人曰:“子后并当至卿相。”苞曰:“御隶也,何卿相乎?”既而又被使到邺,事久不决,乃贩铁于邺市。市长沛国赵元儒名知人,见苞,异之,因与结交。叹苞远量,当至公辅,由是知名。见吏部郎许允,求为小县。允谓苞曰:“卿是我辈人,当相引在朝廷,何欲小县乎?”苞还叹息,不意允之知己乃如此也。稍迁景帝中护军司马。宣帝闻苞好色薄行,以让景帝。帝答曰:“苞虽细行不足,而有经国才略。夫贞廉之士,未必能经济世务。是以齐桓忘管仲之奢僭,而录其匡合之大谋;汉高舍陈平之污行,而取其六奇之妙算。苞虽未可以上俦二子,亦今日之选也。”意乃释。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文帝之败于东关也,苞独全军而退。帝指所持节谓苞曰:“恨不以此授卿,以究大事。”及诸葛诞举兵淮南,苞统青州诸军,简锐卒为游军,以备外寇。诞等留辎重于都陆,轻兵渡黎水。苞等逆击,大破之。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诡道袭都陆,尽焚其委输。文帝崩,贾充、荀勖议葬礼未定。苞时奔丧,恸哭曰:“基业如此,而以人臣终乎!”葬礼乃定。武帝践阼,迁大司马。自诸葛诞破灭,苞便镇抚淮南,士马强盛,边境多务,苞既勤庶事,又以威德服物。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因是密表苞与吴人交通。先时望气者云“东南有大兵起”。及琛表至,武帝甚疑之。会荆州刺吏胡烈表吴人欲大出为寇。苞亦闻吴师将入,及筑垒遏水以自固。会苞子乔为尚书郎上召之经日不至帝谓苞必叛欲讨苞而隐其事遂下诏以苞不料贼势筑垒遏水劳扰百姓策免其官。遣太尉义阳王望率大军征之,以备非常。苞用掾孙铄计,放兵步出,住都亭待罪。帝闻之,意解。及苞诣阙,以公还第。泰始八年薨。策谥曰武。(选自晋书,有删改)注文帝:指司马昭。武帝:指司马炎。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意允之知己乃如此也意:料想B而有经国才略 经:治理C简锐卒为游军 简:检阅D及苞诣阙,以公还第 诣:到去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司马以苞及邓艾给之使工以药淬之B异之,因与结交 欲因此时降武C苞奏列其事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D基业如此,而以人臣终乎 或百步而后止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够说明石苞“有智局”的一组是()见吏部郎许允,求为小县而有经国才略苞独全军而退尽焚其委输苞便镇抚淮南乃筑垒遏水以自固A B C 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苞儒雅豁达,富有智谋,容貌壮伟,仪表俊丽,但是不拘小节,曾因为喜好女色、品行轻薄而受到宣帝的责备。B郭玄信、赵元儒都有知人之能,在石苞默默无闻的时候,他们都认为石苞将来能位及人臣。后来果如他们所料,石苞历任大司马等官职。C石苞不畏权贵,曾上奏折弹劾权倾一时的尚书丁谧,由此被人们称赞;石苞军事才能突出,诸葛诞起兵时,他积极准备,击败了诸葛诞的军队。D武帝怀疑石苞图谋不轨,于是罢免了石苞的官职,并且派遣大军征讨石苞以防不测;但由于石苞并没有和朝廷对抗之意,武帝最终没有惩处石苞。12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会 苞 子 乔 为 尚 书 郎 上 召 之 经 日 不 至 帝 谓 苞 必 叛 欲 讨 苞 而 隐 其 事 遂 下 诏 以 苞 不 料 贼 势 筑 垒 遏 水 劳 扰 百 姓 策 免 其 官。(2)翻译下面的句子。卿是我辈人,当相引在朝廷,何欲小县乎?译文:_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因是密表苞与吴人交通。译文: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书鸡鹤事(明)王世贞余恒以未明起礼诵,而虞不获。时童子买一鸡,犹稚,久之始能啼。然不为置敌偶,不辨其能斗与否也。园丁以一驯鹤至,步中庭饮食自如。鸡始自匿不敢近,已就食焉而稍亲,已又若有竞者。鸡倏起搏鹤,鹤喙其冠而举之,数掷乃下,冠血涔涔流矣。鸡复奋翼起,高与鹤齐,然不能突其喙而入。鹤复喙翼而举之,又数掷不下。童子为解之,鸡尚竦身自淬砺也。已,复如前,则为鹤所蹈,而数喙其翼。童子惧其遂毙也,抱而去,息之它所。浃晨,鹤复食庭中。鸡匿身松柏间,忽然从后奄至,趣其后距。鹤惊不暇反顾而走则追逐之走愈急逐愈劲匿跳入水中乃已。又明日,园丁复以鹤之雄至,谓戾足以刺五尺童子者。鸡复持击前鹤法击之,则败遁愈甚。自是鹤匿林,左右探伺,计惟有走而已。嗟夫!鹤之形,高五倍于鸡,其大三倍之,其力四倍之。鸡不以不相当,故逆;自沮斗而不以伤,故退却。从容以定其气,多方以图其间,掩其所不备,攻其所不能,顾破其胆,使不复振。夫岂直悍勇矫敢哉?厥亦有胆智焉,季路之所以饰而冠也。彼二鹤者,但植立毋缩,一喙足以逆十距无难也。计不出此,而不羞走者,何也?汝独不忧夫摩空之雕,俯而尽汝技,汝不血肉乎?注淬砺:磨练砥砺,准备再战。浃晨:次日早晨。奄:突然。距:鸡爪。戾足:犹翻足,举足。1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虞不获虞:担心B鹤喙其冠而举之 喙:用嘴啄击C趣其后距 趣:通“促”,逼近D掩其所不备 掩:掩盖1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首段写鸡鹤搏斗,鸡三斗三败,写法并无雷同。“冠血涔涔流矣”,生动形象,鸡惨败之状如在目前。B鸡与前一只鹤角斗失败后并不气馁,而是细致周到地观察后一只鹤的疏忽之处,一举偷袭成功,使鹤藏匿于树林中,不敢轻易出来活动。C鹤的身高、体重、力量都是鸡的数倍,但鹤受到打击后不能振作,不以逃跑为耻,最后不能战胜鸡。D文章以小见大,通过鸡鹤决斗鸡反败为胜的故事说明了弱小者可以凭借勇敢和智慧战胜强大者的道理,也对怯懦少智一味逃跑者提出了批评与警告。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鹤惊不暇反顾而走则追逐之走愈急逐愈劲匿跳入水中乃已。16翻译下面的句子。(1)鸡复持击前鹤法击之,则败遁愈甚。译文:_(2)彼二鹤者,但植立毋缩,一喙足以逆十距无难也。译文: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廖氏文集序欧阳修自孔子没而周衰,接乎战国,秦遂焚书,六经于是中绝。汉兴,盖久而后出,其散乱磨灭,既失其传,然后诸儒因得措其异说于其间,如河图洛书,怪妄之尤甚者。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知伪说之乱经也,屡为说以黜之。而学者溺其久习之传,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欲夺众人之所信,徒自守而世莫之从也。余以谓自孔子殁,至今二千岁之间,有一欧阳修者为是说矣。又二千岁,焉知无一人焉,与修同其说也?又二千岁,将复有一人焉。然则同者至于三,则后之人不待千岁而有也。同予说者既众,则众人之所溺者可胜而夺也。夫六经非一世之书,其将与天地无终极而存也,以无终极视数千岁,于其间顷刻尔。是则余之有待于后者远矣,非汲汲有求于今世也。衡山廖倚,与余游三十年。已而出其兄偁之遗文百余篇号朱陵编者,其论洪范,以为九畴圣人之法尔,非有龟书出洛之事也。余乃知不待千岁,而有与余同于今世者。始余之待于后世也,冀有因余言而同者尔,若偁者未尝闻余言,盖其意有所合焉。然则举今之世,固有不相求而同者矣,亦何待于数千岁乎!廖氏家衡山,世以能诗知名于湖南。而偁尤好古,能文章,其德行闻于乡里,一时贤士皆与之游。以其不达而早死,故不显于世。呜呼知所待者必有时而获知所畜者必有时而施。苟有志焉,不必有求而后合。余喜与偁不相求而两得也,于是乎书。嘉祐六年四月十六日,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欧阳修序。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诸儒因得措其异说于其间措:置,安放B屡为说以黜之 黜:罢免C则众人之所溺者可胜而夺也 夺:使之改变D知所畜者,必有时而施 畜:蕴蓄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是则余之有待于后者远矣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B以无终极视数千岁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C固有不相求而同者矣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D知所待者,必有时而获若属皆且为所虏1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体现欧阳修和廖偁“不相求而两得”的一项是()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以为九畴圣人之法尔,非有龟书出洛之事也余乃知不待千岁,而有与余同于今世者未尝闻余言,盖其意有所合焉其德行闻于乡里A B C D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在文章的开始直陈自己对儒家经典中一些非正统言论的怀疑。B欧阳修很明白,在当时他的意见是不会被理解的,但是他坚持认为,时间会证明真理。C欧阳修没有直接表现自己找到知己后的欣喜之情,而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找到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欢欣。D欧阳修之所以对廖偁的身世、文章等作简要介绍,唯一的目的就是突出他对廖偁所具有的怀疑精神的由衷称赞。21(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呜呼知所待者必有时而获知所畜者必有时而施。(2)翻译下列句子。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译文:_以无终极视数千岁,于其间顷刻尔。译文:_学案23断句知识整合演练体悟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解析首先借助对话和引文,本语段出现了两个“曰”字,一是“传之者曰”,一是“丁氏对曰”,这在句中是两个明显的点断;“丁氏穿井得一人”为上文引文,应该点断。然后再根据句中明显的代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在“国人道之”“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处点断,再有虚词“也”的词尾辅助语气作用。根据这些常识,就不难断开句子。参考译文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姓丁的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重点突破答案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解析先搞清几个人名和官名等名词性词语,如“桓南郡”“殷荆州”“罗企生”“咨议”(官职,见注释),为了解人物对话打下基础。然后依照具有明显点断标志性的词语,如“焉”“曰”“吾”“今”“我”等,这些词语要么是句首起始词语,要么是句尾结束语,据此可作出合理的判断。最后根据整个句子的搭配情况加以确认。参考译文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玄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巩固提升1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解析本文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之”字用得特别多,大多跟上文的动词构成动宾结构,是断句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抑之”“举之”“损之”“补之”。再有“孰能”“是以”等固定结构都是句子点断的重要标志。然后根据主谓搭配情况和重要的虚词如“与”“者”等,就不难进行正确的断句。参考译文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而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有道者才能做得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功自傲。2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解析本句的人名出现较多,大多作主语或宾语,如仲雄、和峤、王戎,还有陛下这一称呼,这些都是断句的重要依据。参考译文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对刘仲雄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3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参考译文龙门山,在黄河以东的地界。禹治洪水来到这里,把山从中凿断,成为一扇门的外形,大约有一里光景。河水从中间汹涌地流下,两岸连车马都不能通行。每年暮春三月,就有无数黄颜色的鲤鱼,从江海和河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来。一年当中,能够跳上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和雨伴随,天火又从后面去烧它的尾巴。尾巴一烧掉,它就真的变成龙了。4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参考译文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5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参考译文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说:“你们这些贤人也有这样的享受吗?”孟子回答说:“有啊。(您的这种享受)人们得不到,那么就要责怪他们的统治者了。因为得不到(享受)而责怪统治者,是不对的;(但是)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能与人民共同享乐,也是不对的。把老百姓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当做是自己的快乐;把老百姓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6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自得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7失去齐国,即使把薛地的城池修到天那么高,也还是没有用处。8C“简”应解释为“挑选”。9A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把”。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因”可解释为“趁”。C项第一个“其”是人称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是指示代词,“这”。D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10C说的是石苞仕途不顺,只得请求做一个小县的县令;说的是泰山太守胡烈;说的是石苞的任职情况。注意,是通过他人之口说明石苞“有智局”。11A“受到宣帝的责备”错,原文说的是因为景帝任用石苞,宣帝于是责备景帝。12(1)会苞子乔为尚书郎/上召之/经日不至/帝谓苞必叛/欲讨苞而隐其事/遂下诏以苞不料贼势/筑垒遏水/劳扰百姓/策免其官。(2)您本是我辈中人,我应当引荐您在朝廷中做官,您为什么想去小县当县令呢?淮北监军王琛轻视石苞,认为他出身寒微,因此秘密上奏折,说石苞与东吴人暗中勾结。参考译文石苞,字仲容,渤海郡南皮县人。他生性儒雅豁达,富有智谋和器量,容貌壮伟,仪表俊丽,为人不拘小节。县里征召他为吏,让他担任农司马。适逢县里担任谒者官职的阳翟人郭玄信奉命出使,到处请人当他的车夫,县里的司马就把石苞和邓艾派给了他。上路走了十多里,郭玄信对两个人说:“你们日后能做到卿相。”石苞说:“车夫,就像奴隶一般,哪能当什么卿相?”不久,他又被派往邺城当差,那儿的公事久久不能了结,石苞就到邺城集市上贩铁。市长沛国人赵元儒一向以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闻名,他一见石苞,大为惊异,就和石苞结交,成为好友。他为石苞的远大器量而赞叹,断言石苞日后必能官至公辅,从此石苞就出了名。石苞求见吏部郎许允,请求当个小县的县令。许允对石苞说:“您本是我辈中人,我应当引荐您在朝廷中做官,您为什么想去小县当县令呢?”石苞回来后连连惊叹,没有想到许允竟能如此了解自己。后来石苞渐渐升官,做了景帝的中护军司马。宣帝听说石苞喜好女色,品行轻薄,因此责备景帝。景帝说:“石苞在小节上虽然略有不足,但有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那些正直廉洁的人士,不一定能经邦济世。所以齐桓公不计较管仲之前的奢侈逾礼、不合法度之举,而选用了他匡合天下的大谋略;汉高祖舍弃了陈平的污点,而采纳了他六大奇计那样的神机妙算。石苞虽然不能向上和管仲、陈平相比,但他也是现在难得的人才啊。”宣帝的怒气才消解。不久,石苞被调职,做邺城的典农中郎将。当时魏国的王侯大多数居住在邺城,尚书丁谧权势倾天,与那些王侯争权夺利。石苞上奏列举了丁谧的许多事情,从此石苞更加得到了人们的赞许。文帝在东关兵败时,唯独石苞率领的部队全身而退。文帝指着自己所执掌的符节对石苞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有把这东西授给您,让您来处理军机大事。”等到诸葛诞在淮南起兵,石苞就统领青州诸路军马,挑选精锐的士兵作为机动部队,用来防备外来侵犯的敌寇。诸葛诞等人把粮草等军用物资留在了都陆,率轻兵渡过黎水来犯。石苞率军迎击,大破诸葛诞的军队。泰山太守胡烈用奇兵绕道偷袭都陆,把诸葛诞留在那里的物资烧了个干净。文帝驾崩,贾充、荀勖等大臣商议对文帝实行什么样的葬礼而未能确定。石苞当时奔丧回京,听说此事后痛哭说:“创立了如此基业的人,难道还能用对人臣的礼仪为他送终吗?”就这样,葬礼才被确定下来。武帝继位,升石苞为大司马。自从诸葛诞失败后,石苞就一直镇守在淮南前线,那里兵强马壮,他管理的边境事务渐多。石苞既勤于各种政务,又能以威望、恩德服人。淮北监军王琛轻视石苞,认为他出身寒微,因此秘密上奏折,说石苞与东吴人暗中勾结。早些时候有依靠望天气而预测吉凶福祸的方士说“东南方向有大的战争兴起”。等到王琛的奏折送到,武帝对石苞很怀疑。适逢荆州刺吏胡烈上奏折说吴人将要大规模进犯。石苞也听说吴国的军队将要进犯,于是修筑堡垒,拦截流水,用来巩固自身的防守。恰巧石苞的儿子石乔在朝中任尚书郎,武帝征召他,一整天都没有到。武帝认为石苞一定会叛变,就想讨伐石苞,同时要让他不能发现。于是下诏书,以石苞不能准确预料敌人的形势,修筑堡垒拦截流水,骚扰百姓为由,罢免了石苞的官职。又派遣太尉义阳王望率领大军征讨石苞,用来防备可能突然出现的事变。石苞采用属下孙铄的计谋,主动放弃了兵权,步行出营,住到都亭驿馆中等待处置。武帝听说了,怀疑渐消。等到石苞来到京城,武帝让他仍然以公侯的身份回家了。泰始八年,石苞去世。皇帝下诏书赠他谥号“武”。13D掩:乘其不备。14B“观察后一只鹤疏忽之处”表述有误,应该是“前一只鹤”。15鹤惊不暇/反顾而走/则追逐之/走愈急/逐愈劲/匿跳入水中乃已。16(1)鸡又采用之前的方法攻击这只鹤,这只鹤败逃得更厉害。(2)那两只鹤,只要挺直站立不退缩,一只鹤足以迎战十只鸡也没什么困难的。参考译文我坚持天不亮就起床诵读经书,但是担心自己做不到。有一次家里的小孩买了一只鸡,买的时候还很小,养了很久才能够打鸣。但是不给它弄个对手,还真不能分辨它是不是能够搏斗。园丁领来一只驯养好的鹤,鹤在庭院中自在地饮水啄食。鸡开始的时候藏起来不敢靠近鹤,接着与鹤一起吃食就稍稍亲近了些,接着又好像(因为争食)起了争斗。鸡突然跳起来与鹤搏斗,鹤叼住鸡冠把鸡提拎起来,甩了几下扔到地上,鸡冠上血流不止。鸡又鼓动翅膀飞起来,高度与鹤平齐,但是不能突破鹤嘴的防御。鹤又叼住鸡翅膀把它举起来,又甩来甩去不肯松口。小孩把它们分开时,鸡还竦着身子跃跃欲试准备再战。接着,又和前面一样,对鹤发起了攻击,这一次被鹤踩住,叨了翅膀好几下。小孩怕它就这么被鹤弄死,就把鸡抱走,让它栖息在别的地方。次日早晨,鹤又在庭院中觅食,鸡藏身于松柏之间,忽然从后面蹿出,偷偷地接近鹤,使鹤受惊没有时间回头只顾一个劲地朝前逃跑,鸡就追着鹤,鹤跑得越快,鸡就追得越卖力,一直追到鹤跳进水里躲着为止。第二天,园丁又把雄鹤抱来,这可是一抬脚就能踢倒小孩的(大鸟)。鸡又采用之前的方法攻击这只鹤,这只鹤败逃得更厉害。从此以后鹤就藏在树林里,四处侦察,看来只有逃走的份了。 唉!鹤的个头比鸡高五倍,体型比鸡大三倍,力气比鸡大四倍。鸡却不以条件不对等就认输,不因为战斗受伤就退却,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多方寻找机会,乘鹤不备,攻击鹤的弱点,看来是吓破了鹤的胆,使鹤不能再振作起来。这难道仅仅是因为(鸡)凶悍而果敢么?这也是有勇有谋啊,所以子路用雉鸡的羽毛来装饰头冠啊。那两只鹤,只要挺直站立不退缩,一只鹤足以迎战十只鸡也没什么困难的。想不出法子,还不知羞愧地逃走,到底是为什么呢?你们这些鹤就不担心天上的老雕飞下来破了你们的那点防身手段,把你们变成口中的血肉之食么?17B黜:排斥。18C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B项,介词,用/介词,凭借的身份。C项,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D项,与动词连用,构成所字结构/与“为”合用,表示被动。19A说的是作者对当时人们只学习不思考的状况的痛心,说的是廖偁的高尚德行。20D“唯一的目的”错,还有一个目的是和文章的题目相照应。21(1)呜呼!知所待者,必有时而获;知所畜者,必有时而施。(2)(他们)反而都吃惊地责怪我,说我凭借独自的见解,去决断几千年来不可考证的是是非非。用它们的没有尽头来和几千年作比较,几千年也只不过是顷刻罢了。参考译文自从孔子去世后,周朝便衰败了,历经战国后,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活动,先秦的儒家传统著作“六经”也随之失传。汉朝兴起后,很久之后这些前代的典籍才陆续出现,这些书籍不少都散落、消失了,失掉其真传,然后许多儒家学者趁机就把他们的非正统言论掺杂到这些书籍里面去,如河图洛书里,怪诞虚妄的学说就非常多。我曾经认为那些只知道墨守经书,并对其深信不疑的做学问的人是让人悲哀的,他们不知道这些欺人之谈是在扰乱经典,我多次写文字排斥这些欺人之谈。但是学习的人却被长久流传下来的经文迷惑了,(他们)反而都吃惊地责怪我,说我凭借独自的见解,去决断几千年来不可考证的是是非非,说我想要改变许多人所深信不疑的东西,只有我自己在坚守,没有一个人认同我的见解。我认为从孔子去世到现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个欧阳修,他提出了这样的说法。再过两千年,怎么能够知道没有一个这样的人,和我欧阳修持相同的见解呢?再过两千年,将会再次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到时就有三个这样的人了,那么后代的人不用再等千年就有持相同看法的人了。赞同我的说法的人已经很多了,那么批判众人所沉溺已久的说法的观点便可获得胜利并且足以改变那些人的看法了。“六经”不是属于某一个时代的书籍,它们将与天地一样没有终点并且长久存在,用它们的没有尽头来和几千年作比较,几千年也只不过是顷刻罢了。这就是我所期盼的在久远的后世能够出现的事情,而我并没有想在当今时代有所求取。衡山的廖倚,和我交往了三十年。后来,他整理了他的哥哥廖偁遗留下来的文章一百多篇,取名朱陵编,遗文中在论述洪范时,也认为“九畴”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并没有乌龟从洛水中背出书来的事情。我这才知道不用等待千年,在当今时代就有和我不谋而合的人。当初我等待这样的人在后世出现,希望能有因为我的见解而赞同我的说法的人,像廖偁,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我的说法,但是他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这样看来,当今时代,本来就有不用去寻找却可以和我见解相同的人,又何必去等待几千年后有这样的人出现呢?廖家住在衡山,他们世代以能作诗而闻名于湖南。而廖偁尤其喜欢古文,擅长写文章,他的道德品行在乡里闻名,当时的贤能之人都和他交往。他因为不得志而过早地离开人世,所以没有在后世扬名。呜呼!懂得有所等待的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有所收获;懂得蕴蓄才智的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有所施展。如果有志向,不必去刻意追寻就会有与其不谋而合的人。我为廖偁和我不用相互寻求而能心志一致而高兴,于是我写下了这段文字。嘉祐六年四月十六日,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欧阳修写了这篇序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