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文件有点乱谁能整理下.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331342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学文件有点乱谁能整理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学文件有点乱谁能整理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学文件有点乱谁能整理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填空题 1.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2.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三大阶段:非正式教育,正式而非正式教育,3. 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的发展经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4.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5. 中国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20 世纪初) 。 6. 伊里奇主张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7. 学校教育出现的条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 8. 教育是人类独有的。9. 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 19 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10. 中国早在公元 2000 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1. 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以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为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 12. 六艺教育的六门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 13.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4.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 15. 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宋代) 16.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僧侣是惟一的教师。主要经典是吠陀 17.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18. 苏格拉底问答,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助产术。 19. 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的。 (柏拉图) 20.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诞生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1.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是赫尔巴特。同时他也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22. 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 23. 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智慧与探究。 24. 1939 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25.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26.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7. 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28.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29. 我国小学教育产生于殷周时代。 30. 我国 1986 年开始推行 9 年义务教育。采取方针:坚持两条脚走路,实行多种类型办学形式。 31.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彩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给予保证的带有强制性 的国民教育。世界不少国家或地区又称这种教育为强迫教育。 32. 1985 年 5 月, 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通过立法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 1986 月 4 月, 第六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义务教育法 33. 我国宪法中有关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原则的规定是制定义务教育 法的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34.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现阶段发展教育的现实条件是制定义务教育法的现实依据 现实依据。 现实依据 35. 义务教育法其宗旨是发展基础而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6.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方体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37. 普及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要求 教育工作者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 38. 基础性的内容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39. 强制性是指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 40.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1. 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42.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观念。 43.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44.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 45.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 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 46.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 47. 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的。 代表人物 孟子性善论 费洛伊德性本能:性冲动起根本作用,包括生本能,死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赛尔“所有其它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的规律支配“ 48. 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要求,他人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 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给他一打健康婴儿,可以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才 49. 多因素相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 外部环境 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 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50.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51.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体的实践活动。 52. 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53.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公正评价权 54. 人身权 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 55. 身心健康权 身心健康权是人身权的最基本权利,包括保护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56.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57.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具有教育作用。 58.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59.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60. 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 体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61. 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 62.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63.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说传递的教学内容上。 64.成熟的意义是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65. 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都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都的期望。 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6.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67.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68.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69.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0.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 变化。 71.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是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72.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是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73.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 74. 1999 年 6 月关于深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5. 1989 年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新生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76.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教师的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 77.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78.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79.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 教科书。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 教科书。 课程标准 、 课程计划 80.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81.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 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82.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83.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等。 84.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校内容的教学用书。 85.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86.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87.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88. 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89.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90.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91. 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排通常彩取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 92. 小学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小学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93.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 37 条教学原则 94. 发展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95.遗传素质: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96.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爱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97. 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98.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99.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100.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特殊的认识活动, 身心发展的过程 101. 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课程教材为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凝聚的精神客体。 102. 教学过程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103.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104.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感知和理解教材。 105. 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多样综合的特点。 106. 师生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107.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以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08.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定义) 109.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110. 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我国小 学教学 原则 直观性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 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 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 过程的清晰表象, 丰富他们的 感性知识, 使学生正确理解书 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启发性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 注意调动他们 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他们独立 思考,积极探索 3. 掌握知识与发 展智力相统一 1. 2.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 决学习的过程 4. 发扬教学民主 间接经验与直 接经验相结合 2. 3. 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 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 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 教学” 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 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 的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助产术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 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启发 真理 巩固性 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 甚而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 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 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 循序渐 进 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 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 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基本技 能,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3. 因材施 教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 个别差异 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 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 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理论联 系实际 教学要擦学习基础知识为主 导, 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去理 解知识, 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 达到学懂会 用,学以致用 3. 间接经验与直 接经验相结合 2. 1. 教师主导作用 与学生能动性 结合 2. 教学过程中知, 1. 情,意的统一 2. 掌握知识与发 展智力相统一 1. 2. 3.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 中积极巩固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 学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 点与难点的教学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1.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区 别教学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 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 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 的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 能训练的关系 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裴斯泰洛齐“知识与知识的应 用” 乌申斯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 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理论 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 思想“ “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 “杂 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 思” 夸美纽斯“应当循序渐进地来 学习一切,在。 。” 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 新”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含义 依据 如何操作 具体体现 111.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112.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 为讲述、 为讲述 讲解和讲演。 113.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 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问答法 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114.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115.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 的方法。 116.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艺的方法。 117. 教学组织形式可发为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 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 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 118. 班级授课 班级授课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9.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班级一词最 早使用于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20. 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受教育权利。 121.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发,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 与评定。 122.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教学方法分 123. 课的结构:是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124. 综合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用。 综合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用。 125.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备课, 备课 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126. 上好一堂课首要备好课,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27.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128. 备课要做的三方面工作:钻石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129. 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130. 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 131. 常用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 132. 测验的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试所得结果的一至性程度。 133.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134.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135.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组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 136.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一般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137. 道尔顿制: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 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138.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上课 139. 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 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140. 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构成。政治思想教育是目标,是方向,它完成的是儿童发展的定向 性任务,而道德教育是基础,是关键,它完成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与行为上的准备。 141. 小学德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小学德育的基础性、小学德育的奠基性。 142.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143. 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 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44. 德育过程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45. 德育的途径 育的途径是指德育实施渠道或形式,包括: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 先对活动、班主任工作。 146. 教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总和。 147.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 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148. 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说服法、 说服法 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149.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150.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陶冶法: 包括人格感化, 包括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151.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52. 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 ,导之以行四句话。 晓之以理,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153. 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 也不同。 154. 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含义 导向性原则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 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 方向发展 依据 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 展关键期:他们的可塑 性大;他们年轻缺乏社 会经验与识别以力,易 受外界社会影响 疏导原则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 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 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尊重学生与严格 要求学生相结合 原则 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依赖 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 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 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 的品德 3. 学生的品德特点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 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 一个人 道德认识是基础 1. 2. 3. 1. 2. 3. 1. 2. 操作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 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起来;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 ,坚持下面教育; 爱护、尊重和依赖学生;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 宽适度;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 认真执行; 教育的一致性与 连贯性原则 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 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 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 一致,前后连贯 2. 3.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孔子 2. 1.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 量; 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对学生进行德育要计划有系统的 进行; 因材施教原则 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 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 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风同的 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好的 发展 3. 155.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班级建设的主帅。 156.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 识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这发展的地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性化的统一过程。 157.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158.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主要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159. 班会的三个特征: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主题班会。 160.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1.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 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 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 一把锁”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特征有计 划的进行教育; 简答题 1.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 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 近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 20 世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世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生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 我国近现的小学教育事件时间罗列: 1) 1878,张焕纶,上海正蒙书院,近代小学的开端2) 1897,盛宣怀,南洋公学,我国最早公立小学堂3) 1898 年 5 月,清政府,各省府州县设学堂,推行现代小学的开始。 4)1904 年,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岁,年限 5 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 5) 1912 年,6 岁入学年限 4 年,培养目标: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6) 1919 年,小学教育机构统称为小学校。5. 6. 7 明确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它国家靠近,彩用修业年限为 6 年的 4-2 学制 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国家经济的发展 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指导思想: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 3) 4) 5) 7.8. 实施对象及年限:年满 6 同岁,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年限为 9 年 学制:初等教育和初级中学教育。 “六三” “五四” “九年一贯制” 管理体制: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办学条件:办学经费和师资。 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发点和归宿。具有指导意义。 发点和归宿 具有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具有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关键期,差异性方面理解 人们的教育理想: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倡导人人受教育的权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A)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 2) 3) 4) 6. 义务教育的意义? 义务教育的意义? 1) 2) 3) 7. 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1) 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 1) 2) 3) 9.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 2) 3) 10. 素质教育的理论主要有? 1) 2) 3) B)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本质区别 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11.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别? 传统: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 现代: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 究的精神。 12. 学生应尽的义务? 1) 2) 3) 4)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它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对儿童而言,常常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的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3. 遗传的作用意义? 1) 2) 3) 4) 14. 环境的构成? 1) 2) 3) 15. 环境对人的作用? 1) 2) 16. 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 2) 17. 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 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 1) 2) 3) 4) 18.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的条件? 教育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 19.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1) 2) 3)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观察:应该引导儿童从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本质特征。 注意:有意注意不断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记忆:形象记忆 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情感:处、道德感模糊,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物的好坏 自我意识:对自己的感知以及对自己情感、意志的自我意识 20.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心理发展 1) 2) 3) 4) 5) 6) 21.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 2) 3) 4) 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学习兴趣与习惯 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运动技能 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抽象逻辑思维和自 我评价 3) 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 学习的兴趣 学习习惯 习惯 4)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道德理解能力 23. 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根本任务是打好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 24.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具有与在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 性,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学生在教育指导下学习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25. 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老师的职责是? 1) 2) 3) 4)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 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22.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1) 2) 26.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7. 为什么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由于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 28. 教师的职业角色?(简论案例分析) 教师的职业角色? 案例分析) 论 案例分析 传道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夸美纽斯曾说,老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 管理者: 研究者: 父母和朋友角色: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是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父母的态度。 29.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 2) 3) 学科知识素养:基础性要求 广泛的文化素养: 教育专业素养:敬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时代特征的教育、学生、教育质量观) ;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教 育能力 30.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1) 2) 3)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 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32. 根据课程计划,小学教育要做到? 1) 2) 3) 4) 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教,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衔接 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了,使之鲜明、醒目 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 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 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 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 2) 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了争一些生活、自然、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 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了争一些生活、自然、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 思维、动手操作的自学的能力, 思维、动手操作的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4) 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 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习惯 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 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做坚持以教学为主 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31. 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1) 2) 3) 33. 教育书的编排? 1) 2) 3) 34. 简述教课书的作用? 简述教课书的作用? 1) 2) 3) 4) 35. 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重点 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重点 1) 2) 3)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36.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达到的教育目标?-重点 重点 1) 37. 教学的意义? 1) 2) 3) 38.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 2) 3) 39. 小学教学的任务? 1) 2) 3) 4)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40.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 2) 3) 4) 41. 简述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如何理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42. 教学过程的结构? 引起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包括技能和各种认知能力) 43. 讲授法的基本要点?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 44. 谈话法的基本要点?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提出问题要明确;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 45. 讨论法的基本要点? 讨论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 46.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做好演于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确演于目的,要求与过程;通过演于,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于对象并 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47.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严格要求 48. 班级授课的优点? 班级授课的优点? 授课的优点 1) 2) 3) 4)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钻研教材: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正确的教学内容 恰当的教学方法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 有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 49. 备课的基本要求? 1) 2) 3) 50. 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每年都考) 1) 2) 3) 4) 5) 51. 教师布置作业应遵守下列要求? 教师布置作业应遵守下列要求? 下列要求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有代表性;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布置作 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发学生的作业。 52. 课外辅导的目的?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为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和帮助 。 53. 小学德育的意义? 1) 2) 3) 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新的要求 教育目的中对学校德育所要达成的结果所作出的总的规定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等方面 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菜产主义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54. 确立小学德育目标的依据包括? 1) 2) 3) 55. 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具体包括? 1) 2) 3) 56. 小学德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德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 劳动教育、 57.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2) 3) 4) 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树起民族和国家意识 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它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树产起尊重、友爱与合作精神 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所具有的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 帮助儿童理解理想对于人生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诱导,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教育儿童表叔理解革命传统,让其更好的发扬革命传统 引导儿童学会盖章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 培养儿童的文明行为:有礼貌、爱整洁、尊师爱幼等等 养成良好的品质:诚实、热情、朴素、勇敢等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说服法:明确目的性,注意个别性;富有知识性;注意电时机;以诚待人; 榜样法: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调节行为; 锻炼法: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陶冶法: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陶冶法: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表扬奖励与批语处分: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劫持 注重宣传与教育; 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8. 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1) 2) 3) 59.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内容包括? 1) 2) 3) 60.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重点 重点 1) 2) 3) 4) 61. 我国教育的基本方法? 1) 2) 3) 4) 5) 6) 62.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一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3. 怎样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 教育。 64. 班主任的作用? 1) 2) 3) 4) 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 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65. 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1) 2) 3) 4) 5) 66. 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了解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建立学生档案 人别教育 班会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操行评定: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其一般步骤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论,班主任评价,信 息反馈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学期计划包括三部分:基本情况,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本学期中主要活动与安排。 67. 先进生的教育主要包括?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68. 后进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包括? 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69. 后进生的教育主要包括?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70. 主题班会的形式有? 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争;主题晚会; 71. 主题班会的组织包括哪些阶段? 主题班会的组织包括哪些阶段? 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 72. 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证? 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73.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 2) 3)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4. 班主任如何培养班集体? 1) 2) 3) 4) 5)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种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5. 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其对我们的启发? 学生的知, 行及其对我们的启发? 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 、意志、行为等困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又是相 互联系的;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 、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以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 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 。 引用/名人 引用 名人 1. 2. 3. 4. 5. 6. 7. 8. 9.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选自礼记中庸 孔子的主要思想: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有教无类” 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记 “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学记 “学不躐等”学记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洛克“白板说” “绅士教育” 10. 裴斯泰洛齐,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 11. 康德,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12. 梁启超:培养的人应该具有的特征是,公德,国家思想,进支冒险,权利思想,自由,自治,时步等说明了人们的教育 思想影响教育目的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