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总复习.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92310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文言总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八年级文言总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八年级文言总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作者 陶渊明 ,名 潜 ,字元亮 , 东晋 (朝代)著名诗人。 (补)二、重点词语1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2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 欲穷其林 到尽头 复前行 向前3古今异义(掌握古义,了解今义) 交通 : 交错相通 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 : 与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更不用说 鲜美: 鲜嫩美丽 不足:不值得 延:邀请 缘:沿着 仿佛:隐隐约约4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舍弃 屋舍俨然 房屋遂 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 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然操遂能克绍 终于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此忠之属也 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属引凄异 连接乃 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丹书帛曰 于是 乃悟前狼假寐/乃入陈/凡三往,乃见 才 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竟然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是志 寻向所志 标记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志虑忠纯/ 然志犹未已 志向间 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暗地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又何间焉 参与 遂与外人间隔 隔断之 忘路之远近 的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 具答之 代词 处处志之 补足音节,不译其 欲穷其林 这 其中往来种作 代指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自己的 得其船 他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代渔人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焉 不复出焉 于此5、重点实词 缘溪行 顺着、沿着 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悉如外人 全、都 皆叹惋 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此中人语云 告诉 便扶向路 顺着、沿着 旧的 欣然规往 计划 寻病重 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 访求6、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落英缤纷 无人问津 与世隔绝 怡然自得 组成语既出: 已经 既来之,则安之 既往不咎 复前行:再 周而复始、死灰复燃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值得 不足挂齿、微不足道三、重点译句: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这一类的东西。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可以听到。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5、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把自己听说的事一一详细地向村里人说出。 7、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起。4、 内容要点:1、 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 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3、具体概述作者笔下的桃源生活。 自然环境:优美富饶:“土地平旷鸡犬相闻”社会环境:安定祥和:“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人们生活:富足、自由、快乐。社会风尚: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4、理解首段描写桃花林景色的特点和作用:特点:优美神奇 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桃花源的出现作铺垫,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气氛。5、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桃源人为外界社会的动荡,百姓的痛苦生活而叹惋。6、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谈谈你的理解。不想让外人来干扰和破坏他们平静的生活。7、 文中所写的武陵渔人和刘子骥在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渔人是全文的线索人物,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刘子骥实有其人,写他“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变得更加浓厚。8、理解世外桃源得而复失,复寻未果的结局。暗示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也是不会实现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叹惋之情。9、体会作者的理想社会应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理想?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和平、安宁、幸福、人人都能各尽所能,安居乐业。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10、体会作者为什么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1)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2)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11、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陶渊明的理想社会?一方面,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具体表现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能各尽所能,老人孩子生活幸福、快乐,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这与当时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之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柳先生传一文学常识填空作者陶渊明,晋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除了本文之外我们还学过他的名文桃花源记和诗歌饮酒、归园田居。二文言知识总结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以乐其志:意动用法 以为乐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不求甚解:古只求领会书中的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下功夫。 今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入理解。 赞: 古传文后的评论性文字 今赞扬,赞美辨析下列多义词1.志 颇示己志:志向 处处志之:做标记2.以为 因以为号焉:把当作吴广以为然/自以为不如/自以为大有所益/或以为死:认为3.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杂然相许/时人莫之许也:赞同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上下,左右遂许先帝以驱驰/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曳屋许许声:拟声词4.会 会宾客大宴/会天大雨:适逢,正赶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集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5、 其 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揣测4解释加点词 因以为号:于是 造饮辄尽:往,到 就 既醉而退:已经 吝情:舍不得 萧然:空寂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俦:辈,同类5译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译: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译: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每当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时,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译:简陋的房子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却安然自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译: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三内容提要中心 文章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于贫困中悠闲自适,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文中赞美五柳先生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几个问题 1五柳先生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体现: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追求精神享受,不为功名利禄而读)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著文章自得其乐,不为名利)环堵萧然晏如也 (安于贫困的生活态度)2五柳先生有哪些志趣爱好?其中表现出他怎样的品质? 读书 方法:不求甚解 程度:欣然忘食 目的:为了求知的满足与精神的愉悦,不追名逐利 淡泊名利饮酒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率真自然 著文章 “自娱”“忘怀得失”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3如何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种学习态度。(“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答: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工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4.五柳先生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他对此持有怎样的态度?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状况“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清苦贫寒态度“晏如也”安贫乐道(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箪瓢屡空:含蓄的以古贤自况,表达自己追求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5、 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6、 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作者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淡泊名利,洁身自好7、 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8、 “为人作传,不知姓名所处,有悖常理;言其志趣,平淡无奇,不足称道。”请认真揣摩文章,说说你对这种写法的理解。这是一种自嘲自谦的写法,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同时可以看出作者不慕荣利、淡泊名利,不流于世俗。甘愿过一种贫困、宁静生活的愿望。四、联想积累1成语辄:(就) 浅尝辄止 动辄得咎会:(体会,领会) 心领神会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志:(志趣) 志同道合 淡泊明志陋室铭爱莲说复习纲要一、文学常识陋室铭作者是 唐 (朝代) 刘禹锡 ,体裁 铭 。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爱莲说作者是 宋 (朝代) 周敦颐 ,体裁 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类似现代的杂文。二、重点词语1、词类活用: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不蔓不枝 生枝蔓 长枝节2、 一词多义:名 有仙则名 出名 不能名其一处 说出 则题名其上 名字 (2) 之 水陆草木之花 的 久之,目似瞑 音节助词,无义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渔人甚异之 代词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到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主谓间助词,无义。3、重点实词斯是陋室 这 惟吾德馨 只是 谈笑有鸿儒 大 调素琴 调弄 无案牍之劳形 官府的公文 无丝竹之乱耳 主谓间助词,无义可爱者甚蕃 多 濯清涟而不妖 妖媚 不蔓不枝 生枝蔓长枝节亭亭净植 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亲近而不庄重 鲜有闻 少 宜乎众矣 应该三、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淤泥里生长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的观赏却不可近处玩弄。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四、问答题1、陋室铭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描写了“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陋室与主人的关系,突出了陋室主人品德高尚,引出主旨句。3、概括本文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苔痕上阶绿”二句写环境之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 “无丝竹之乱耳”二句写室主人超凡脱俗的气质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及引用孔子的话在文中的作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有和古代圣贤一样的志趣和抱负。再引孔子的话作结,照应主旨句,说明陋室不陋,雄辩有力的突出中心,发人深思。6、 理解“莲”的形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而不哗众取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它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值”写它的香气远播,姿态美好。7、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衬托莲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形象和品质。“菊”喻指保持独立人格,避世的隐士(陶渊明);“牡丹”喻指追逐功名富贵的人(世人);“莲”指身处污浊环境而洁身自好、独立不移、品德正直的人(周敦颐)。8、最后,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的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9、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引人注意和思考,表现作者对追求富贵的世风的厌恶和批判。核舟记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 作者: 魏学洢 , 明 (朝代)人。文章选自 张潮 编写的 虞初新志 。体裁是 记 二、重点词语1、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2、词类活用:箬蓬覆之 用箬篷石青糁之 用石青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戴着高帽,长满胡须居右者椎髻仰面 梳着椎形发髻3、一词多义:(1)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为人五 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2) 以 能以径寸之木 用 一儿以日初出远 认为(3) 而 启窗而观 表承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并列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表转折(4)罔 罔不因势象形 无 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而无所得(5)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属引凄异 连接(6)语 如有所语 说 此中人语云 告诉(7)盖 盖大苏泛赤壁 表推测,大概 盖一癞蛤蟆 表原因,原来是(8)绝 绝类弥勒 极 哀转久绝 消失 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9) 奇 明有奇巧人 特别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邑人奇之 认为奇怪(10) 可 珠可粒粒数也 可以 高可二黍许 大约(11) 端 其人视端容寂 端正 东坡右手执卷端 头(12) 具 各具情态 具有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详细三、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从头到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户往里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4、苏黄共阅一手卷。苏东坡和黄庭坚共看一幅书画卷。5、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略微侧转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了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四、问答题1、说明对象:核舟2、核舟反映的“主题”:“大苏泛赤壁云”3、 说明结构:总分(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总4、 中心:赞扬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5、 王叔远精湛的技艺表现在哪?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举一例分析。提示: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 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珠可历历数也 / 细如蚊足,勾画了了 / 通计一舟,为人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等等,只要结合恰当语句分析即可。6、 核舟的奇妙之处主要表现在两点,其一:容量大;其二,体积小。能证明这一特点的句子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7、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一一列举了核舟上雕刻的内容,并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其作用是什么?强调核舟的体积之小以及雕刻内容之丰富,赞美雕刻者技艺的高超。8、 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发表议论,赞美雕刻人的高超技艺,抒发作者的赞叹之情,首尾呼应,突出中心。大道之行也复习纲要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礼记.礼运 儒家经典之一。 西汉戴圣编纂,共49篇。二、 重点词语1、通假字 选贤与能 与通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2、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 以为亲不独子其子: 以为子3、重点词语大道之行也 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施行 男有分,女有归 女子出嫁 货恶其弃于地憎恶是故谋闭而不兴 因此 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 兴起 是谓大同 叫做 三、 翻译句子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3、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4、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5、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同上四、 问答题1、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记承天寺夜游1 文学常识:回忆与苏轼有关的内容。二重点词语: 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相与步中庭 相与: 共同,一起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欣然起行 欣然: 高兴地样子 行:走三、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清冷的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丽),我高兴的起来走到户外。 4、 内容理解1、中心: 文章记述与友人漫步赏月之事,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描写了月下庭中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或既欣喜悠闲,又落寞失意的心情。)2、赏析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 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交横。“积水空明”突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绘景以虚写实。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庭下如积水空明,可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推见月光之清;作者以虚写实,创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3、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闲人”赏月时的自得不过是被贬后的自我安慰罢了。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既有仕途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解的旷达。4、情感的复杂、微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自我排解的旷达。5、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请找出能体现苏轼和张怀民友情的句子。说说你选择的理由。A、 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B、 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似,欣赏趣味相同。C、 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似。答谢中书书一、常识积累:作者(陶弘景)南朝梁代。本文是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二、基础知识:1、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 晓雾将歇 (消散) 夕日欲颓 (太阳快要落山了)2、多义词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选贤与能(同举 选拔)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 吗)3、重点语句翻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象了。三、内容理解: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中心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之美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2、本文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绘山川美景的?a角度:仰俯视:高峰、清流 远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b动静结合,调动视觉听觉多种感官角度。选取代表性的景物,写出了自己与自然融合的愉悦之情。3、 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作用。“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激发人的想象,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4、 妙处赏析: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动静相衬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与朱元思书一、常识积累1作者 吴均 是 南北朝 朝时期著名的 文学 家。二、文言知识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蝉则千转不穷: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返,返回 (始一反焉:往返)找出句中活用的词语,指明其用法并解释1 动词作名词 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乘奔御风) 2 名词作动词 任意东西:向东(漂)、向西(漂) 负势竞上:向上(伸展)3 形容词作动词 互相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4 名词作状语 横柯上蔽:在上面多义词辨析1负 负势竞上:凭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箧曳屣/负者歌于途:背2从 隶而从者/战则请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从先人还家:跟随从流飘荡:顺,随民弗从也/从民欲也:听从,顺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解释下列加点词:1.风烟俱净:都 2.一百许里:上下 3.天下独绝:极 4.急湍甚箭:厉害5.猛浪若奔:好像 6.千转不穷:尽 7.鸢飞戾天: 至 8.经纶世务:筹划 9.窥谷忘反:看 10.在昼犹昏:好像重点译句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译: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译: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更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译: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纸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看到阳光。三、内容提要内容、中心、结构1. 文章借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抒发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人的蔑视,表达出自己爱慕美好自然、避世引退,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洁志趣。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景色第二段:具体写“异水”第三段:具体写“奇山”几个问题1概括富春江景色特点的句子?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异水”的特点?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清澈夸张 湍急比喻、夸张、对偶 动静结合写水主要通过视觉感官抓住了水“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急”的特点(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清,静中有动,“千丈见底”语言夸张;写水急,则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水流的急速夸张作比离弦的箭还快,将凶猛的波浪比喻成飞奔的骏马,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水急的特点。3“奇山”的特点?用了什么方法描写?山:峻峭拟人、化静为动,从视觉角度写山中情趣:生机勃勃视觉到听觉先从视觉的角度,用拟人手法(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动态的描写了山的高峻。然后描写听觉上的天籁之声,使得高峻秀美的山峰中平添了许多美妙的旋律,突出了山中之奇。文章最后写山中有日无光之奇(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使得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有机结合,描绘出了一番奇妙无比的山间美景。4借景抒情,表明心志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中心句)。四、积累拓展1成语俱:都 百废俱兴 一应俱全穷:尽 山穷水尽 理屈词穷 绝:断 络绎不绝 韦编三绝 t三峡一文学常识 :作者: 郦道元二文言知识点:1、通假字: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2、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3、一字多义自 a 自三峡七百里中 (从)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绝 a 沿溯阻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断、消失) b绝谳多生怪柏/佛印绝类弥勒/以为妙绝 ( 极、非常 )(3)虽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即使) b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4) 或 a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王命急宣 (有时) b或以钱币乞之/ 或凭或立,不一状。(有人)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或许)(5) 属 a属引凄异 动词,连接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名词,类三翻译重点句子。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B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 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快。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很有情趣。d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在空荡的山谷中传响,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四内容理解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写景有何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写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遮天蔽日; 写水: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象 夏天奔放美 春冬清悠美 秋天凄婉美中心:抒发了作者对三峡之美无尽赞叹,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2本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快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更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胜,故将“夏水”为首来写。3本文以渔歌收尾,有何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4、文中“只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船行之疾,突出夏天三峡水势之迅猛。观潮一、作者:( 周密 ),宋代人。二、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 :皆披发文身 画着纹身2、一词多义:观: 观潮 /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天下之伟观也/岳阳楼之大观也 作青云白鹤观(景观、景象)而: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 (转接)溯迎而上、随波而逝(修饰)方:方其远出海门 方出神(当时)方七百里(方圆、面积)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b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四、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描写了哪些场面?抒发了什么感情?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技巧;观潮者人山人海的盛况。中心:赞美潮的奇伟壮丽,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2、第四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写了江岸观潮者的盛况,从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湖心亭看雪一、陶庵梦忆作者( 张岱 )明末清初人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余挐一小船 ( 同 桡 撑船 ) 2、多义词:绝:a湖中人鸟声俱绝/衰转久绝/群响毕绝( 消失 )b 绝类弥勒/以为妙绝 ( 极、非常 )三、内容理解:1、谈一谈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痴”字说明了什么?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欢愉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的愁绪。2、 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八年级下册马说一、常识积累1韩愈,字 退之 , 唐 代著名 文学 家 “ 唐宋八大家” 之一。2说:古代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二、文言知识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食马者: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 耶,语气助词(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指出下面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活用作动词 用鞭子打3一词多义而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承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转折执策而临之:修饰以 不以其道:按照不以千里称也:因为之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指千里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补充音节,不翻译马之千里者:助词,表定语后置,不翻译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策 用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鞭子能 虽有千里之能:本领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解释下列加点词祗辱于:只是 在 骈死: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尚且 同样 其道:方法 执策而临之:拿 面对 其真无马邪: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加强肯定语气 是马也:这5.翻译下列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鞭策它不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译: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识得千里马吧三、内容提要1中心、主旨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阐述了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强烈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和压迫,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2本文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答:托物寓意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浅薄愚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3几个问题千里马有怎样的遭遇?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直接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末段刻画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目的?答: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达作者的讽刺和愤慨之情。送东阳马生序一、本文作者 , 朝代 文学 家,与 刘基 、 高启 并称 明初三大家 。二、解词:尝趋百里外 曾经 快步走 援疑质理 提出 询问 俟其欣悦 等待 手自笔录 用笔皆被绮绣 通披,穿着 烨然若神人 光彩照人的样子 腰白玉之环 腰佩 主人日再食 每天三、译句: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四、多义词:1以 无从致书以观 来 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 计日以还 来 以衾拥覆 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为 把 俯身倾耳以请 来 不敢出一言以复 来 不以物喜 因为 以君之力曾不能 凭借 以此夸能 凭借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认为 以咨诹善道 用来 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 不以臣卑鄙 因为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认为2之 走送之 代书 益慕圣贤之道 的 弗之怠 代抄书余之勤且艰若此 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 主谓间3其 他、她、它、他们:或遇其叱咄 俟其欣悦 处其间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 门人弟子填其室 其妻献疑曰 卜者知其旨意这、那 其必曰 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西南诸峰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加强推测、反问、肯定、命令语气 其真无马也邪 其如土石何 其许寡人 其真不知马 其恕乎4盖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表推测盖竹柏影也盖追先帝之殊遇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盖以诱敌 盖一癞虾蟆也 表原因5若 若听茶声然烨然若神人猛浪若奔非若是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像,好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未若柳絮因风起 比得上若有作奸犯科若无兴德之言若士必怒 如果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这五、积累句子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未尝识书具 尝与人佣耕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六、组成语: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多多益善 走送之 飞沙走石 奔走相告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故患有所不辟也 防患未然 患难与共礼愈至 无微不至 仁至义尽 持汤沃灌 固若金汤 赴汤蹈火烨然若神人 大智若愚 置若罔闻 緼袍敝衣 敝帚自珍 视如敝履七、内容理解:1.作者在求学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无书借书阅读、不懈抄录。无师趋百里外向乡之先达虚心求教。外出求学行走在冰天雪地、深山巨谷中,吃不饱、穿不暖,住简陋旅店不以为苦,以学习为乐,勤奋学习。2. 作者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勤奋刻苦:手自笔录,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守信:走送之,不敢稍逾约3.作者为什么能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勤奋刻苦 行百里外,登门求教 虚心好学,态度诚恳恭敬4.作者从师求学时生活极为艰苦,但他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你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态度?生活固然艰苦,但作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刻苦勤奋的学习中去,心无旁骛,无暇顾及生活的艰苦与否。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刻苦学习丰富了学识,在学习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精神上获得巨大满足。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所以对生活的艰苦就不以为意了而且以苦为乐。5.总结本文的主旨。本文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6. 作者着力渲染从师求学时的生活之苦,有何目的?与同舍生对比,突出自己的寒酸 表现自己“以中有足乐”,以读书为乐以此鼓励马生勤奋好学八、有关刻苦勤奋的成语故事。:囊萤映雪:(车胤、孙康)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凿壁借光:(匡衡) 韦编三绝:(孔子)九、有关刻苦勤奋的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醉翁亭记一、本文作者 , 朝代 文学 家、 史 家,号 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二、活用词:酿泉为酒 用酿泉水 杂然而前陈 在前面 山行六七里 沿着山路三、多义词:1秀 蔚然而深秀 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 滋长2谓 太守自谓也 称呼 太守谓谁 是 此之谓失其本心 叫做予谓菊 认为 先主谓徐庶曰 告诉,对说 谓为信然 说3而 日出而林霏开 顺承 水声潺潺而泻出 顺承 而年又最高 顺承 佳木秀而繁阴 顺承 水落而石出 顺承 朝而往 暮而归 修饰往来而不绝者 顺承 临溪而渔 顺承 溪深而鱼肥 并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