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整理及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7929771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整理及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重点整理及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重点整理及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点整理的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古代城市的发展:1城市与防御要求我国古代的城市的平面有一套方成发展为两套城墙,都成有三套城墙,外均有城壕。罗马帝国盛时的位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保存的最完整。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聚落。魏邺城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其北为贵族专区,南为一般居住区。 罗马帝国代表为公元69年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庞贝(Pomoeii)城。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封建时期的中国的都城规模都很大,城市的中心就是政治的中心。封建时期的欧洲城市的中心一般是神权的统治中心教堂。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中国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表现:1、 人口职业的转变2、 产业结构的转变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4.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三、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率水平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30%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显著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达到60%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稳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变。中国城市化道路:发展进程比西方慢,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慢,发展部平衡,东南部沿海较快,内地打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解放后城市化速度加快,由于经济发展及政策上的波动,几起几伏,比同期国家发展慢,20世纪70年代末达14%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至1986年 26%实际高于此数字,1999年29.5%,2000年36%。两点共识:1、不能走一些国家曾经出现的一些状况:大量(或是去土地,或弃农进城)的农村人口,盲目流进大城市,在大城市外围形成圈层式的大量地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墨西哥城、印度的加尔各大等城市。 2、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道路:苏南模式: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南一些地区的农村终于打破种种阻力,创办了乡镇工业,改革开放后,乡镇工业受到支持和鼓励,政策优惠,乡镇工业在苏南地区迅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厂不进城,离突不离乡”,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温州模式:温州地区地少人多,历史上就有经商打工的传统,以发展家庭工业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的小城镇,也成市场推动型。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临近港澳,以外资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为主,乡镇工业也有很大发展,不仅是本地区农村人口大量转移,而且吸收大量外地打工人口。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记述里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有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出现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孙子兵法和商君书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而水沟防省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作图题: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曹魏邺城(实现了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平面图,唐长安复原图,元大都复原图。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存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五:“其他公共建筑物”提出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公园前500年古希腊繁盛时期的著名的建筑师希波丹姆,他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这一模式在米列都Milet完整体现。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张建立“新协和村” 4.博立叶 “法郎吉” 2.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都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霍华德英提出田园理论希望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指出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霍德华认为:城市无限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这一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的过于集中是属于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所致,如果吧这一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如果将城市土地统一归城市机构,就会消灭土地投机,而土地升值所产生的利润应归城市机构支配。 规划方案:城市人口30000人,占地404.7h,城市外围2023.4 h土地为永久绿地,供农牧业生产使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6条大道由同心圆放射出去,中央是个占地20 h的公园,沿公园可建公共建筑物,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剧院、图书馆、医院等、他们的外面是一圈占地58 h的公园,公园外圈是商店、商品展览馆、在外一圈为住宅,在外面为宽128m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戏场与教堂,大道另一面有事一圈花园住宅。 3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20世纪初,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出突出问题。恩维在田园城市理论基础上提出最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大城市人口,控制其规模,在1922年提出一种理论方案。(1) 19121920年,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建筑规划,“卧城”(2) 1918年,分局建筑师沙里宁在赫尔辛基新区提出一个17万人口的扩展方案,称为半独立式卫星城。(3) 1928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案中,采用在外为建立卫星城镇的方式。(4) 第三代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 ,以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为代表。人口由58万扩大到2540万人。4.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的城市规划,所制定了的个城市规划大纲叫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居住的主要问题:人口密度大,缺乏敞地及绿地;太近工业区,生化环境不卫生;房屋沿街建造影响居住安静,日照不良,噪声干扰;公共设施太少而且分布不合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工作地点在城市中的无计划布置,与居住区距离远。游憩的主要问题:大城市缺乏敞地交通:大城市道路完全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的。5马丘比丘宪章1、 1978年12月,一批建筑是在秘鲁德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40年的实践作了评价,认为实践证明雅典宪章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正确的,而且将继续起作用。2、 认为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3、 提出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无问题。6马丘比丘宪章与雅典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7.邻里单位: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理论。 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邻里单位六条基本原则: 1. 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的内部; 2.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 4.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单位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6.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的理论。 8城市设计的研究人和代表作:吉伯特市镇设计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卡斯泰尔斯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920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理论】人口增长,积极增长,环境资源间的关系100年前:霍德华提出田园城市20世纪50年代:人居生态环境开始引起人类重视60年代:开始关注考虑长远发展的有限资源的支撑问题【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1976年:人居大会首次全球范围提出“人居环境”概念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的组织、许多国家政府和专家参与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1年:布朗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首次系统阐述可持续发展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做了界定和详细的立论阐述1992年:第二次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环境与发展宣言】【全球20世纪议程】中心思想是环境作为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对环境和发展进行综合决策。这次会议正式确定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1996年:人居第二次大会(城市高峰会议)总结第二次环境与发展会议以来人居环境发展的经验;审议大会两大主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宅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1998年1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在巴西圣保罗召开地区间专家组会议1998年4月召开: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六次季会,讨论研究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新经验90年代出现的思想和理论文献: 92:【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形态】布雷赫尔 93:【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而规划】布劳尔斯 【自私能拯救环境吗】瑞德雷、罗 95:【可持续的人居:为规划师、设计师和开发商所写的引导】巴顿等 【专家与环境规划】杰特和派兹 96:【环境规划与可持续性】布克汉姆和艾文思 【集约型城市:一种可持续的都市形式?】詹克斯等当代城市规划思想变革: 由单向的封闭性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城市规划的工作将向分析的广泛性、论证的严谨性、成果的弹性方面发展; 对工作中传递方式的影响:1规划技术设计论证工作是一项科学技术型工作,其内部的工作传递关系是横向的、符合的;2 政府立法执行工作是指确认规划的法律效果;3 组织开发经营活动的传递关系是相互配合性的,强调社会总效益和参加开发经营单位集体效益的结合,故也是横向为主的传递关系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1 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关于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2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1)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相和谐的原则3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4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 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2) 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强的工作(3) 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4) 城市规划是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5) 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5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一般有三个方面:1现场踏勘2.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3.分析研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设施开发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2.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3.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3-5年。 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 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2. 确定市、区、居住去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 3. 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 4. 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等 5. 确定工程干道的位置、走向、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的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1设立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3提出规划区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交通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5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保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部局8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9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城市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10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规划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11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12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即使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规划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13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14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1所规定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向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向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担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城市规划的审批: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在万以上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城市分区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完全或基本上不能用作城市建设的地段。城市用地分类表 43-1城市用地概念: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初次之外,广泛的城市用地,还可以包括按照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如农田、林地、山地、水面等所占的土地。为适应城市功能的多样性要求,城市用地可以施加告诉的人工化处理,也可保持某种自然的状态。城市用的的属性:1自然属性:自然生成,有不可移动性。耐久性和不可再生性。2社会属性:有明确隶属,依附于一定的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利3经济属性:通过自身的价值呗社会认可的条件来体现,在利用过程中能直接或间接转化经济效应。4法律属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是一种资产。由于不可移动性,归之于不动产。有法律支持保护。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和可行性的评估。 1 用地评价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 2 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和可能影响 3 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环境特性,抓猪主导环境条件对之分析与评价 4 用地评价,不应是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用的总和,而是要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他们相互的作用及其后果,总和的鉴定利弊代码用地名称内容说明R居住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分有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其他公共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类W仓锗用地普通仓库用地、危险品仓库用地、堆场用地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T对外交通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港口用地、机场用地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道路用地、广场用地、社会停车场库用地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供应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邮电设施用地、环境卫生设施用地、施工与维修没施用地、殡葬设施用地、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及管道维修设施等用地G绿 地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地P特殊用地军事用地、外事用地、保安用地指特殊性质的用地E水域和其他用地水域、农村用地、闲置地、露天矿用地、自然风景区用地指除以上九大类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用地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居住区分级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户100001500020004000300700人口/人300005000070001500010003000工业协作的几个方面:(1)产品、原料的相互协作;(2)副产品及废渣回收利用的协作;(3)生产技术的协作;(4)场外工程的协作;(5)动力设施的协作:(6)备料车间及辅助设施的协作:(7)地方工业部门的协作:(8)厂前建筑的协作;公共设施分布规划应考虑的几个方面: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地配置 考试大论坛2)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 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4)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 5)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6)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 www.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7)公共设施的不知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城市绿地指标:(1)人均公园面积;(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指标;(3)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的净差值。【概念】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增加量与该城市总人口数之比的千分率。 基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人口与迁出城市人口净差值。机械增长率即一年城市的机械增长的人口与城市的总人口的千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一)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二)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三)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四)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要求;(五)满足工程管线及人防工程的要求;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影响: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干道网密度衡量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占有的比例,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km/km2)。 干道恰当的间距是600-1000米,相应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 城市道路按三级划分: 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红线宽度30-45m 2.次干道(区干道)红线宽度25-40m 3.支路(街坊道路)红线12-15m 城市道路系统形式: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 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与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路幅宽度是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度宽度的总和,由城市的性质、规模和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决定。 道路宽度是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由交通量决定。 混合交通时,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400辆/小时机动车道的宽度=所需要的车道数一条车道所需要的宽度 一般车道宽3.5米左右,快速干道3.75-4米。 城市道路横断面基本形式:一块板、二块板、三块板 一块板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适用于道路红线窄(小于40米)机动车不多,设四条车道已能满足交通需要。 二块板是中间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 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中间机动车道,两旁非机动车道,适用于道路红线大(大于40米)机动车多,要四条以上车道,行车速度以及非机动车多的主干道。 城市道路横断面应根据道路性质、等级,并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组织以及城市用地具体条件确定。规划城市公共停车场总面积:F=Ana F全市停车场所需总面积 A城市规划期末汽车总数 n使用停车场的汽车百分数 a每辆汽车所占用的面积 停车场用地估算每辆汽车用地面积:小汽车30-50平方米,大型车辆70-100平方米,自行车1.5-108平方米。 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按人口每人0.8-1.0平方米计算,机动车场地80-90%,自行车场地10%-20%。 城市外围靠近城市对外道路的出入口附近,占城市全部停车位的5%-10%。 市中心和分区中心地区的停车位数应占全部停车位的50%-70%。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大于200米,一般地区不大于300米。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服务半径半径一般50-100米,不得大于200米。 城市用地的选择原则: 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2新城选址和各类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发展预留空间和方向;就成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就去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居住用地概述:城市是人类定居地之一。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所拟定的“城市计划大纲”中,将城市活动归纳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明确认定“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而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称为居住用地。居住用地的指标的拟定主要因数的影响:城市规模 在居住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的比重方面,一般是大城市因工业、交通、公共设施等用地较之小城市的比重要高,相对地居住用地比重会低些。同时也由于大城市可能建造较多的高层住宅,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会适当比之小城市低。城市性质 一般老城市建筑层数较低,相对于居住用地所占城市用地的比重会高些:而新兴工业城市,或是相对独立的产业园区等,因产业占地较大,相对居住用地比重就较低。自然条件 如在丘陵或水网地区,会因土地可利用率较低,增加居住用地的数量,加大该项用地的比重。此外,因纬度高低的不同地区,为保证住宅必要的日照间距,而会影响到居住用地的标准。城市用地标准 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加上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状况不一,也会影响到住宅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的指标。2(1)居住用地的比重 (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 居住用地指标为人均18.028.0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0/人3.居住用地的分布(1)集中布置:当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的用地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认为的障碍,而可以成片紧凑地组织用地时,常采用这种布置方式。用地的集中布置可以节约城市市政建设投资,密切城市各部分在空间上的联系,在便利交通,减少能耗,时耗等方面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城市规模较大。居住用地过于大片密集布置,可能会造成上下班出行距离增加,疏远居住与自然地联系,而影响居住生态质量等问题。在居住用地集中成片的旧城区,需大量扩展居住用地时,要结合总体规划的布局结构,和道路网络的建构,采取相宜的分布方式,避免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在外周成片铺展。2)分散布置:当城市用地受到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或因城市的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时,居住用地可采取分散布置。前者如在丘陵地区城市用地顺沿多条谷地展开:后者如在矿区城市,居住用地与采矿点相伴而分散布置3)轴向布置:当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居住用地或将产业用地与相配伍的居住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布置时,居住用地依托交通干线,在适宜的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予一定的组合形态,并逐步延展如有的城市因轨道交通的建设,带动了沿线房地产业的发展,居住区在沿线集结。呈轴线发展态势4.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1)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用地的形状和规模地形要求水源要求能源要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工业的特殊要求其他要求。 (2)交通运输的要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连续运输(3)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防止废水污染防止工业废渣污染防止噪声干扰(4)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5.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一般原则(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2)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3)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补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4)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室内运输。6.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原则(1)发展生产,充分利用和逐步改造相结合。(2)专业化产生有利于生产的发展(3)工业改造必须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污染(4)接到工厂的调整地点,要便于居民参加生产劳动:对外迁工厂的工人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必须妥善安排。7.生态绿地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其作用是使城市地区能够保持一种与自然生态良好结合的环境,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丰富城市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城市地域内应保有成系统、大面积的自然绿地-即生态绿地。生态绿地包括森林,河湖庞绿地,自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园、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等。城市保有较多的农田也能起生态作用。生态绿的可结合其他功能,例如旅游观光、果品及苗木生产,使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的特点(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9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10.居住区的组成要素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要素-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自然要素指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人工要素指各类建筑物以及工程设施等。精神要素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11.居住区环境的组成(1)内部居住环境指住宅的内部环境和住宅楼的公共部分内部环境。(2)外部生活环境空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小气候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12居住区规模主要受因数(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有很大的影响13.住宅的类型的选择(1)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2)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住宅层数进深长度层高住宅层高的合理确定不仅影响建筑造价,也直接和节约用地有关,据计算,层高每降低10cm,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3)合理选择住宅类型住宅标准套型和套型比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要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城市建筑面貌的要求14.住宅群体组合方式(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3)整体式组合方式15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制定和计算方法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一般由国家统一制定。有条件的省,市可根据国家的标准制定适合本省、市的定额指标。合理地确定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不仅有关居民的生活,而且涉及投资和城市土地的合理使用。影响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利用程度,或附近农村的实际需要,人口结构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本身的合理规模效益等。因此,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制定是一项较复杂和细微的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城市建设的技术政策。只有通过对各行各业的大量调查研究和预测,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制定出符合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指标体系。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个方面。其计算方法有“千户指标”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城市设计的含义: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和停车系统、建筑的体量的形式及开敞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设计的类型: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开发设计城市中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设计城市居住区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旧区设计大学校园及科技研究园设计11博览中心设计12建设项目的细部空间设计不同性质的广场:市民广场、建筑广场和纪念广场、商业广场及市场广场、生活广场、交通广场城市中心布局:(一)满足居民活动不同层次的需要 (二)中心位置的选择 1、利用原有基础 2、中心位置的选择 3、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考虑城市设计的要求 (三)中心的交通组织中心商务区:是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一般只是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金融流通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才有以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主的中心商务区。城市空间的概念:狭义: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共同使用的室外空间。广义: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用地、商业区、城市绿地等。旧居住区的调查研究:(1)土地使用现状(2)建筑现状(3)人口构成(4)公共服务设施现状(5)市政公用设施现状(6)工厂的生产情况(7)地区内大气被污染情况、噪声状况、原有保留住宅的日照和通风条件(8)建设资金来源(9)行政区划现状旧区的改建规划:局部改建、道路沿线改建、成片集中改建规划布置的要求:(1)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 居住区级 8001000m; 居住小区级 400500m; 居住组团级 150200m;(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3)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考虑在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地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规划布置的方式: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种,即按二级或三级布置。第一级(居住区级)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街道办事处、图书馆、医院、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民服务的项目。第二级(居住小区级)内容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第三级(居住组团级)内容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第二级和第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都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须的,统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分为二级,也可不分。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1)居住区文化上游网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并考虑居住区不同的类型和所处的地位。(2)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 1)沿街线状布置 2)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 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 1)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施 2)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措施居住区工业的性质和内容 居住区工业应是无污染,无噪音,占地小,运输量不大的无害工业,一般应以为人民生活服务的项目为主,参加居住区工业生产的人员,以在本居住区的居民为宜。居住区工业的分布和布置方式 分布方式 居住区工业根据生产的特点和内容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分布方式。 布置方式 1)单独设置 2)与其他生产服务设施结合组成综合楼 3)利用新建住宅底层作为生产用房居住区道路系统基本形式 人车分行 有车行和步行二套独立的道路系统所组成 人车混行 在私人小汽车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 人车共存 人车部分分行绿地的功能1改善小气候2净化空气3遮阳4隔声5防风、防尘6杀菌、防病7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居住环境 居住区环境设施小品的规划设计 1建筑小品2装饰小品3公用设施小品4游憩设施小品5工程设施小品6铺地各项用地界线划分的技术性规定1居住区用地范围的确定2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4住宅底层为公共服务设施时用地范围的确定5道路用地范围的确定6公共绿地范围的确定第八章管线布置避让原则:(1)压力管避让重力管;(2)小管径管道让大管径管道;(3)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4)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5)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6)新建管线让已建的永久管线;检查次数少的、方便的让检查次数多的不方便的。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内容: 1.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和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 确定规模,人口数量(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 3. 确定居住建筑的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5. 确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 6. 确定绿地、活动、休憩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 制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 确定各项技术指标和估价。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自然要素指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人工要素指各类建筑物以及工程设施等。精神要素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居住区环境的组成(1)内部居住环境指住宅的内部环境和住宅楼的公共部分内部环境。(2)外部生活环境空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小气候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居住区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居住区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 居住区规模受那些影响:1. 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2. 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3. 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4.住宅层数对居民人口和用地规模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居住区一般人口5万人为宜,用地在50-100hm2左右。 居住区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城市内的居住区和独立的工矿企业的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5000-10000人,用地10-20hm2。 2.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住宅组团住宅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般为300-800户,1000-3000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规划结构方式为: 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为居民营造“居住环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 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居住区道路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不宜有过多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 (2)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每个单元的入口处。 (3)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3m。 (4)终端式道路长度不宣超过120m,在终端处便于停车,停车场地不应小于l2m12m。 (5)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则每隔150m左右应设置停车处。 (6)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铺设。 (7)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 (8)道路线型应和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1用地平衡表的作用(1)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2)进行方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3)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第十章城市中心的交通组织应该考虑一下几点:(1)市中心是居民活动大量集中的地方,在这范围内的交通以步行为主。为了接纳和疏散大量人流,必须有便捷的公共交通联系。(2)疏散与中心活动无关的车行交通。如有大量的过境交通通过,可以避开与市中心主干道相平行的交通道路,在干道上建造高架桥,或在市中心外围开辟环形道路,还应控制车辆的通行时间和方向。(3)中心区四周布置足够的停车设施。(4)发展立体交通,建设步行大桥或隧道,以减少打车冲击。(5)中心区规模相当大时,可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步行区。 第十一章1文物保护单位定义 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国家确定的、在城市中不可移植的文物、以及城市中的历史遗迹、历代遗址、古代和近现代杰出的历史人物的纪念地、古木、古桥等构筑物。包括古建筑物,在建筑艺术和城市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遗迹具有重大意义的近代建筑物和构筑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和遗迹、尚未完全探明的地下历史遗存、古典园林、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及特色植物等。日照间距指: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通常以冬至日为规定日。)D=(H-H1)/tanh; 式中:h太阳高度角 H前幢房屋女儿墙顶面至地面高度; H1后幢房屋窗台至地面高度。(根据现行设计规范,一般H1取值为0.9m,H10.9m时仍按照0.9m取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