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技术指南-送审稿

上传人:H****r 文档编号:719382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5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技术指南-送审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技术指南-送审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技术指南-送审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江西省地方标准DB XX/ XXXXXXXXX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技术指南Specification for double-layer asphalt pavement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XX/ XXXXXXXXX目次前言III1 范围42 规范性引用文件43 术语与符号43.1 术语43.2 符号54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54.1 一般规定54.2 结构组合54.3 防水黏结层64.4 黏层65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排水设施75.1 一般规定75.2 边缘排水系统75.3 多车道、大坡度等大径流路面排水设计85.4 超高路段排水设计95.5 桥面排水设计96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材料要求106.1 一般规定106.2 结合料106.3 集料116.4 填料136.5 纤维稳定剂146.6 防水黏结材料和黏层材料147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167.1 一般规定167.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混合料技术要求167.3 目标配合比设计177.4 生产配合比设计187.5 生产配合比验证188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施工及质量控制198.1 一般规定198.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的施工198.3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229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交工验收279.1一般规定279.2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的交工验收27附录A(规范性附录) Sonnenbrand试验(光照剥离试验)29前言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南大学、江西省天驰高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龙生、黄晓明、李刚、廖公云、许 兵、马 涛、韩根生、郭乔明、周 昌、刘礼辉、祝谭雍、曾 武、蒋王清、梁华、张华萍、胡子全、林 松、周 涛、钟昆志、曾秀群。 1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技术指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的路面结构设计、路面材料要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及质量控制、排水设施、质量检验。本标准适用于新建项目与改扩建项目双层排水沥青路面。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TG/T D33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 D6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3 术语与符号3.1 术语3.1.1排水沥青路面(Porous asphalt,PA)具有大于18以上空隙率、具备排水和降噪功能的沥青路面,与密级配沥青路面相对应,常采用单层设置。3.1.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Double layer porous asphalt,DLPA)上下两层均具有大于18以上空隙率、具备排水和降噪功能的沥青路面,通常上层采用较细的集料,下层采用较粗的集料。3.1.3排水功能层(Drainage functional layer,DFL)在沥青路面结构中起排水功能的层位。对于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排水功能层包括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上层和下层。3.1.4下承层(Underlying layer,UL)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某结构层之下的承载层。结构层不同,其下承层也不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1.5高黏度改性沥青(High viscous modified asphalt,HVA)通过在基质沥青或改性沥青中掺加高黏度沥青添加剂,经过高速剪切、充分溶胀发育后形成的稳定沥青混和物,其60动力黏度大于50000Pas。3.1.6直投式高黏改性沥青混合料(Direct blended high viscous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在沥青混合料的拌制过程中,将高黏度沥青添加剂与集料拌和后,再加入矿粉和沥青拌和,形成的沥青混合料。3.1.7高黏度沥青添加剂(High viscous asphalt additive,HVAA)可掺加于基质沥青或改性沥青中,使得原有沥青具备高黏(大于50000Pas)性能的外加剂。3.2 符号Wsaturate 路面饱和入渗强度hcrucial 临界水膜厚度hwheel 轮迹带水膜厚度VV 混合料中的空隙率VVIC 混合料中的连通空隙率4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路面单向坡度3%或合成坡度4%时,不宜铺筑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4.1.2 存在较大差异沉降的软土路基段、填挖路基段,不宜铺筑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4.1.3 对于新建高速公路或改扩建工程,结构设计年限不低于15年;对于旧路大中修工程,结构设计年限不低于8年。4.1.4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的厚度设计及验算方法应按照现行JTGD50的方法进行,设计层应位于双层沥青路面上层和下层外的一个结构层。经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后,确定结构设计方案。4.2 结构组合4.2.1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层包括沥青面层、基层、底基层、功能层等层次。面层通常由双层排水上层、黏层、双层排水下层、防水黏结层和下承层组成。4.2.2 宜采用较厚的或富油的密级配型沥青混合料,铺筑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的下承层,并具有较好的防水、抗车辙、抗开裂性能。4.2.3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上层、下层混合料最大公称粒径应间断一个标准筛孔尺寸。常见的双层结构组合为:PAC-10+PAC-16或PAC-13+PAC-20。4.2.4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上、下层厚度应综合排水能力、降噪效果等确定,且大于等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倍。4.2.5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上层厚度和空隙率应与下层厚度和空隙率匹配。4.3 防水黏结层4.3.1 在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下层与下承层之间必须设置防水黏结层。4.3.2 防水黏结层宜优先采用改性热沥青类材料,如SBS改性沥青、橡胶改性沥青。对于新建道路,防水黏结层也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类材料。4.4 黏层4.4.1 当采用逐层施工法铺筑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时,在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上层和下层之间应设置黏层。4.4.2 宜采用改性乳化沥青,作为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上层和下层之间的黏层材料。5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排水设施5.1 一般规定5.1.1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排水系统,由双层排水面层和边缘排水系统组成。雨水通过双层排水面层进入边缘排水系统,然后进入路界地表排水系统。5.1.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应保证最大降雨强度下路表上形成的地表径流不影响行车安全。5.1.3 边缘排水系统型式可根据排水需求、路侧安全、景观协调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并与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相协调,横断面尺寸按JTG/T D33-2012规定的水文与水力计算方法确定。5.2 边缘排水系统5.2.1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边缘排水系统可采用明沟排水、暗沟排水和盲沟排水等型式。5.2.2 明沟排水的横断面可选用矩形、梯形、浅碟形、U型、L型等型式,常用横断面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a)梯形明沟排水横断面 (b)矩形明沟排水横断面图1 边缘排水系统常用明沟排水横断面1-双层排水结构上层;2-双层排水结构下层;3-下面层;4-基层;5-防水黏结层;6-排水沟;7-泄水孔5.2.3 暗沟排水横断面通常采用矩形,如图2所示。图2 边缘排水系统常用暗沟排水横断面1-双层排水结构上层;2-双层排水结构下层;3-下面层;4-基层;5-防水黏结层;6-排水沟;7-透水盖板5.2.3.1 透水盖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厚度、配筋及混凝土材料强度应符合JTG D62的规定。5.2.3.2 透水盖板的透水能力应大于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的排水需求。5.2.4 降雨量较小地区可选用盲沟排水,盲沟排水的常用横断面如图3所示。(a)外露式 (b)非外露式图3 边缘排水系统常用盲沟排水横断面1-双层排水结构上层;2-双层排水结构下层;3-下面层;4-基层;5-防水黏结层;6-沥青表面处治;7-碎石;8-水泥砂浆;9-防水土工布;10-透水导水管5.2.4.1 透水导水管宜选用带孔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塑料管或混凝土管,管上孔径和排列应根据排水能力、不被细颗粒阻塞等因素确定。管材强度及埋设深度应保证不被车辆或施工机械压坏。5.3 多车道、大坡度等大径流路面排水设计5.3.1 当双向四车道及以上多车道、大坡度等可能产生大径流时,应验算饱和入渗强度、临界水膜厚度及轮迹带水膜厚度。经验算,如对行车安全产生影响,应在满足双层排水路面结构设计的同时,适当增大排水路面横坡度、双层排水沥青路面功能层厚度,来提高路面的排水能力。5.3.2 饱和入渗强度、临界水膜厚度及轮迹带水膜厚度,按以下各式计算: (4.3.2-1) (4.3.2-2) (4.3.2-3)式中:Wsaturate-路面饱和入渗强度,mm/min; hcrucial-临界水膜厚度,hh; hwheel-轮迹带水膜厚度,mm; k-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透水系数,mm/min; h-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上层和下层的厚度之和,cm; iz道路纵向坡度,%; ih道路横向坡度,%; L-单向路面宽度,对于高速公路为半幅路面宽度,m; W-降雨强度,cm/s; l-最外侧车行道右侧轮迹带到路面最左边缘的距离,m; n粗糙系数,取值范围0.020.04,双层排水沥青路面取0.03; G车重,N; -水的密度,kg/m3; w轮胎宽度,m; r轮胎半径,m; v-车速,m/s。5.4 超高路段排水设计5.4.1 超高路段的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排水,宜在靠近中央分隔带路侧设置集水沟,间隔设置集水井,再通过横向排水管将水排出。5.4.2 集水井的形式、数量和间距,以及横向排水管的管径,根据超高路段外侧半幅路面汇水面积、流量及出水口的泄流能力确定。5.5 桥面排水设计5.5.1 桥面应设置边缘纵向排水侧沟,排水侧沟的泄流能力应大于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的排水能力。5.5.2 桥梁位于超高段时,应在内侧车道边缘处设置纵向排水侧沟。5.5.3 桥面采用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层时,桥面泄水孔孔口标高应略低于双层排水结构下承层顶面标高。6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材料要求6.1 一般规定6.1.1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结合料、集料、填料、纤维稳定剂、防水黏结材料和黏层材料。结合料包含高黏度改性沥青、基质沥青、高黏度改性添加剂。6.1.2 选用材料时,宜优先选用满足本指南技术要求的当地材料。6.2 结合料6.2.1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上层和下层混合料,推荐采用直投法进行制备,制备所得的直投式高黏改性沥青混合料应满足本技术指南的技术要求。6.2.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上层和下层混合料,也可采用高黏度改性沥青作为结合料进行制备,应满足表1的技术要求。表1 高黏度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备注针入度(25,100g,5s),不小于0.1mm40T 0604软化点,不小于80T 0606延度(5,5cm/min),不小于cm30T 0605闪点,不小于230T 061160动力黏度,不小于Pas50,000100,000T 0620双层结构上层双层结构下层160旋转黏度,不大于Pas3.0T 0625必要时黏韧性,不小于Nm25T 0624必要时韧性,不小于Nm20T 0624必要时弹性恢复(25),不小于%85T 0662储存稳定性离析,不大于5T 0661仅对成品高黏度改性沥青要求RTFOT后残留物质量损失,不大于%1.0T 0609针入度比,不小于%65T 0604残留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T 06056.2.3 制备高黏度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可以采用A级70号沥青或A级90号沥青。采用直投法拌制双层排水沥青结构的上层和下层混合料时,可以采用A级70号沥青或A级90号沥青、橡胶改性沥青或SBS改性沥青I-C及I-D。橡胶改性沥青应满足表2的技术要求。SBS改性沥青I-C及I-D的技术要求应符合JTG F40的有关规定。表2 橡胶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备注离析,软化点差(165, 48hr),不大于4.0T 0661针入度(25,100g,5s)0.1mm40-70T 0604软化点,不小于60T 0606延度(5,5cm/min),不小于cm10T 060560动力黏度,不小于Pas10,00015,000T 0620双层结构上层双层结构下层180旋转黏度Pas1-4 T 0625弹性恢复(25),不小于%70T 0662闪点,不小于230T 0611TFOT(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不大于%1.0T 0609针入度比,不小于%70T 0610残留延度(5,5cm/min),不小于cm5T 06046.2.4 制备高黏度改性沥青或采用直投法拌制高黏改性沥青混合料时,采用的高黏度沥青添加剂应满足表3的技术要求。表3 高黏度沥青添加剂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备注与基质沥青相容性*-分散均匀,无明显添加剂颗粒GB/T 16594-2008必要时外观-颗粒状,均匀、饱满JT T860.2单粒颗粒质量,不大于g0.03JT T860.2相对密度-0.901.00JT T860.2熔融指数,不小于g/10min2.0JT T860.2灰分,不大于%2JT T860.2注: 这里的“基质沥青”泛指除高黏度改性添加剂外的沥青组分,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基质沥青,也可以是SBS改性沥青等。6.3 集料6.3.1 粗集料6.3.1.1 当沥青混合料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大于等于13.2mm时,粗集料为4.75mm及4.75mm以上的集料。当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小于等于9.5mm时,粗集料为2.36mm及2.36mm以上的集料。6.3.1.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上层混合料所用粗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表面洁净、干燥、形状接近立方体的机制玄武岩或辉绿岩,满足表4的技术要求。表4 玄武岩或辉绿岩粗集料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备注沥青黏附性,不小于级5T 0605软石含量,不大于%1.0T 0320压碎值,不大于%1716T 0316双层结构上层双层结构下层高温压碎值,不大于%2120T 0316双层结构上层双层结构下层Sonnenbrand试验质量损失%1附录A仅对玄武岩要求,必要时坚固性,不大于%8T 0314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0T 0323仅双层结构上层磨光值,不小于PSV42T 0321仅双层结构上层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 0310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70T 0304毛体积相对密度,不小于-2.60T 0304吸水率,不大于%2.0T 0307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12T 0312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10T 0312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2T 03126.3.1.3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下层混合料用粗集料,推荐采用质地坚硬、表面洁净、干燥、形状接近立方体的机制玄武岩或辉绿岩,满足表4的技术要求。6.3.1.4 当预测交通量为重交通及以下交通等级时,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下层混合料用粗集料,也可采用质地坚硬、洁净、干燥、形状接近立方体的机制石灰岩,需满足5的技术要求。表5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下层混合料用石灰岩粗集料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备注沥青黏附性,不小于级5T 0605双层结构下层软石含量,不大于%1.0T 0320压碎值,不大于%18T 0316高温压碎值,不大于%22T 0316坚固性,不大于%10T 0314水洗法0.3mm部分),不大于%3T 0340含泥量(0.075mm部分),不大于%3T 0333天然砂必检砂当量,不小于%70T 0334亚甲蓝值,不大于g/kg1.5T 0349天然砂必检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T 03456.4 填料6.4.1.1 填料应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等憎水性石料磨细的矿粉,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不得采用回收粉或粉煤灰代替填料使用。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表7的要求。表7 填料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备注外观-无团粒结块目测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T 0352含水量,不大于%1T 0103亲水系数,不大于-0.8T 0353塑性指数,不大于%3.0T 0354加热安定性-无明显变化T 0355粒度范围0.60mm%100T 03510.30mm%95100T 03510.15mm%90100T 03510.075mm%75100T 03516.4.1.2 为提高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能力,可用消石灰或水泥替代部分矿粉,替代量不超过矿粉总量的30%。6.5 纤维稳定剂6.5.1 重交通或特重交通等级下,推荐采用纤维稳定剂,包括聚合物化学纤维、玄武岩纤维等。其技术指标分别应满足表8和表9的技术要求。表8 聚合物化学纤维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备注耐热性,210,2h-体积、颜色无明显变化JT/T 534-2004断裂强度,不小于MPa500GB/T 3916断裂伸长率,不小于%15GB/T 3916长度mm91GB/T 14336直径m155GB/T 10685表9 玄武岩纤维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备注耐热性,210,2h-体积、颜色无明显变化JT/T 534-2004断裂强度,不小于MPa2000GB/T 7690.3断裂伸长率,不小于%3.1GB/T 7690.3长度mm91JTT 776.16.6 防水黏结材料和黏层材料6.6.1 防水黏结材料6.6.1.1 在双层排水沥青结构下层混合料层与下承层之间,洒布防水黏结材料。防水黏结材料包括改性乳化沥青类和改性热沥青类材料。6.6.1.2 改性乳化沥青防水黏结材料,推荐采用喷洒工艺的PCR乳化沥青,其应满足表10的技术要求。表10 改性乳化沥青防水黏结材料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备注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 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 0653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T 0652与矿料的黏附性,裹敷面积,不小于-2/3T 0654沥青标准黏度C25,3s1225T 0621163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 0651针入度(25,100g,5s)0.1mm5080T 0604软化点,不小于55T 0606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5T 0605储存稳定性1d,不小于%1.0T 06565d,不小于5.0低温储存稳定性-无粗颗粒、无结块T 0656仅低温冰冻区6.6.1.3 防水黏结层改性乳化沥青类材料的洒布量宜控制在0.3kg/m20.6kg/m2(以纯沥青计)。6.6.1.4 改性热沥青类防水黏结材料,可采用橡胶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I-C及I-D。橡胶改性沥青应满足表2的技术要求。SBS改性沥青I-C及I-D的技术要求应符合JTG F40的有关规定。6.6.1.5 防水黏结层改性热沥青类材料的洒布量宜控制在1.5kg/m21.8kg/m2,并洒布一定数量的碎石或预拌碎石。6.6.1.6 防水黏结材料宜优先选用不黏轮防水黏结材料。6.6.2 黏层材料6.6.2.1 在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上层混合料层与下层混合料层之间,洒布黏层材料。当采用双层摊铺机同时铺筑上层混合料层和下层混合料层时,无需洒布黏层材料。6.6.2.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宜采用改性乳化沥青作为黏层材料,洒布量宜为0.2kg/m20.3kg/m2。7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7.1 一般规定7.1.1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包括上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下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7.1.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涉及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7.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混合料技术要求7.2.1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混合料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混合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1的规定。表11 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备注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次双面击实50次T 0702空隙率VV%18-25T 0708连通空隙率VVIC,不小于%双层结构上层14双层结构下层16T 0708沥青膜厚度,不小于m13计算必要时马歇尔稳定度,不小于kN5T 0709流值mm2-5T 0709可放宽或不做要求结合料析漏损失,不大于%0.8T 0732混合料飞散损失,不大于%14T 0733混合料浸水飞散损失,不大于%17T 0733动稳定度,不小于次/mm双层结构上层6000双层结构下层5000双层结构复合5500T0719浸水动稳定度,不小于次/mm双层结构上层5000双层结构下层4000双层结构复合4500T0719冻融劈裂强度比TSR,不小于%80T 0729残留稳定度,不小于%85T 0709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不小于2500T 0715必要时透水系数(马歇尔试件),不小于cm/s双层结构上层0.2双层结构下层0.3细则附录C必要时渗水系数(车辙板),不小于ml/min双层结构上层5000双层结构下层6000双层结构复合5500T0730-2011注:细则指“排水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7.2.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混合料的设计级配范围应符合表12的规定。表1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混合料设计级配范围筛孔尺寸(mm)通 过 量(%)上层PAC-10下层PAC-16上层PAC-13下层PAC-2026.5-10019.0-100-9510016.0-90100100-13.210060909010064849.58010040604071-4.758281026103010312.3651592092010201.185127177177170.604106146146140.30495115125110.15484949490.075363536357.3 目标配合比设计7.3.1 以表12作为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在该级配范围内,试配3组不同粗细集料分界筛孔通过率的矿料级配,作为初试级配。粗细集料分界筛孔,如表13所示。表13 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粗细集料分界筛孔混合料PAC-10PAC-13PAC-16PAC-20备注粗细集料分界筛孔(mm)2.364.754.754.75配合比设计时,可根据14m沥青膜厚度和集料表面积预估混合料沥青用量,其计算公式为:预估沥青用量14m沥青膜厚度集料表面积。集料表面积0.410.41a0.82b1.64c2.87d6.14e12.29f32.77g其中:a、b、c、d、e、f和g分别为4.75mm、2.36mm、1.18mm、0.6mm、0.3mm、0.15mm和0.075mm筛孔的通过率。7.3.2 按照初试级配和预估沥青用量,分别成型马歇尔试件,每组试件不少于4个,测定混合料试件的空隙率、连通空隙率和马歇尔稳定度,这三个技术指标应复合表11的规定。7.3.3 在混合料空隙率与设计目标空隙率差值为1的范围内,优选一组接近设计目标空隙率的级配,按预估沥青用量0.5、1变化沥青用量,分别进行飞散和析漏试验,以飞散试验测点曲线拐点为最小沥青用量(OAC1),以析漏试验测点曲线反弯点为最大沥青用量(OAC2)。以0.1*OAC10.9*OAC2作为最佳沥青用量。7.3.4 以选定的矿料级配和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拌制沥青混合料,对表11中所列各项性能进行验证。如混合料性能不能满足表中各项性能指标要求,需调整混合料级配或沥青用量,重新进行试验,直到表11中所列各项指标满足要求为止。7.3.5 在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时,出具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7.4 生产配合比设计7.4.1 按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各冷料仓供料比例上料,对二次筛分后的各热料仓取样、筛分,根据热料仓筛分结果合成级配曲线,以冷料、热料供料大体均衡以及合成级配尽量接近目标配合比级配为原则,确定各热料仓最终的配合比。7.4.2 取目标配合比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最佳沥青用量0.3等三个沥青用量,进行混合料室内拌制和拌和机试拌,并进行室内试验和拌和机取样试验。混合料空隙率与目标配合比空隙率的差值不得超过1,混合料性能指标应符合表11的规定。选择各项混合料指标满足要求、飞散指标较低的沥青用量为最佳沥青用量。7.4.3 出具生产配合比报告,包括热料仓的配合比和最佳沥青用量。7.5 生产配合比验证7.5.1 按照确定的生产配合比铺筑试验段,试验段长度不短于500m。7.5.2 取现场拌和、摊铺的混合料进行性能试验。混合料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11的规定。进行抽提、筛分试验,分析拌和机对配合比控制的准确性。7.5.3 在铺筑完成的试验路段上,进行相关施工控制指标的测试,检验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空隙率、渗水系数的均匀性。存在明显缺陷时,应找出原因,进行工艺调整。7.5.4 根据试验段施工控制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生产配合比的适用情况,确定施工工艺、控制指标以及施工机械的组织与操作方式等。7.5.5 试验段的质量检查频率应比正常施工路段增加一倍。试验段试铺结束后,施工单位应提交正式的试铺段总结报告。8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施工及质量控制8.1 一般规定8.1.1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不得在雨、雪天气、风速大于4m/s以及环境最高温度低于10时施工。8.1.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正常路段施工前,必须进行不少于500m的试铺段施工,以确定合适的施工工艺、控制参数以及施工机械、人员组织和操作方式等。8.1.3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的施工应加强事前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控制,加强拌和站、运输汽车、摊铺机和压路机等的协调联动机制。应采用施工控制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关键施工指标和施工过程的自动采集、记录和分析。8.1.4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缺陷,应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解决。8.1.5 所有涉及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施工的原始检测数据等,必须如实记录和保存,严禁编造和修改。8.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的施工8.2.1 施工准备8.2.1.1 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集料储存场地应硬化。不同规格的集料应做好隔离措施,不得相互混杂,并搭棚做好防水、扬尘措施。采用专用的存罐贮存填料。8.2.1.2 沥青在储运、使用及存放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保温、防水措施。宜采用自动搅拌装置,对沥青或改性沥青进行定时搅拌。高黏度沥青添加剂储存时,应做好防水、防潮措施。8.2.1.3 正式施工前,应对沥青混合料拌和楼、运料车、摊铺机、压路机、沥青洒布车等各种施工机械和设备进行检验、调试,对机械设备的配套情况、技术性能、传感器计量精度等进行检查、标定。8.2.1.4 铺筑双层排水沥青路面前,应检查下承层的质量,对不符合密实性、渗水性能、离析性能等设计质量要求的下承层应进行处理。处理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序的施工。8.2.2 防水黏结层的施工8.2.2.1 在下承层薄弱部位,如横缝、纵缝、离析等处,洒布改性乳化沥青,处理完后应检测防水黏结层的防水效果,以不渗水为合格标准。8.2.2.2 应采用沥青或乳化沥青洒布车,以预设的洒布量匀速喷洒施工,不得过洒和漏洒。8.2.2.3 防水黏结层材料破乳后,应抽查防水黏结层的施工质量。局部不合格处,可采用人工喷洒补救措施。8.2.2.4 防水黏结层施工结束后,严禁行人和各种车辆通行,应尽早进行混合料的摊铺、碾压工作。8.2.3 混合料的拌和8.2.3.1 应采用间歇式沥青混合料拌和机拌制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拌制生产过程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完成。8.2.3.2 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的拌制,包括集料(或与高黏度沥青添加剂)的干拌,以及加入沥青、填料后的湿拌。8.2.3.3 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生产温度应严格按照表14的规定执行。出料温度低于165或高于195的沥青混合料必须废弃。表14 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生产温度()混合料类型基质沥青加热温度改性沥青加热温度集料加热温度混合料出料温度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1401501601701852001701858.2.3.4 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拌制时,应以混合料拌和均匀、所有集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为度,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集料分离现象。宜适当延长拌制时间,间歇式拌和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少于60s,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10s。采用直投法拌制高黏度改性沥青混合料时,干拌时间不少于12s。8.2.3.5 采用直投法拌制高黏度改性沥青混合料时,高黏度沥青添加剂宜采用自动投放装置、与粗集料同时加入,进行干拌。采用人工投放时,应加强投放质量控制,确保投放均匀。8.2.3.6 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添加纤维稳定剂时,纤维必须充分均匀分散于沥青混合料中。采用人工投放时,应将纤维充分分散后采用小包包装,每包质量控制在5kg。8.2.3.7 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应随拌随用,不宜贮存。8.2.4 混合料的运输8.2.4.1 宜采用大吨位自卸汽车运输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运料车应具备良好的保温和防雨措施。8.2.4.2 运料车车厢底板和壁面应涂敷薄层隔离剂,可采用肥皂水、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但不得采用可与沥青相互作用的柴油等油类。装料前,运料车底板不得有余液积聚。8.2.4.3 前后移动运料车,分23次装料。8.2.4.4 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到场温度应由专人采用插入式热电偶温度计,在指定温度测孔处,逐车检测,温度散失不得大于10,且到场温度最小值不得低于160。8.2.4.5 运料车的运料能力,应大于沥青摊铺机的摊铺能力,富余量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在摊铺机前等待的运料车不得少于3辆。8.2.4.6 运料车严禁在防水黏结层或黏层上急刹车、急速掉头。出现黏轮情况时,可适当在运料车轮胎上喷洒隔离剂。8.2.4.7 运料车不得污染已开放交通的双层排水沥青路面。8.2.5 混合料的摊铺8.2.5.1 配备双层沥青混合料摊铺机时,宜采用一次摊铺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下层和上层混合料的工艺。仅配备单层沥青混合料摊铺机时,可按传统的逐层摊铺方法进行混合料的摊铺。8.2.5.2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下层混合料摊铺开始温度不得低于160;上层混合料摊铺开始温度不得低于155。8.2.5.3 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摊铺可采用一台摊铺机全幅摊铺或多台联合梯队摊铺。8.2.5.4 宜选用非伸缩式摊铺机。摊铺机的受料斗和螺旋等部位宜喷洒无腐蚀性隔离剂;摊铺机横向螺旋前段应加装防离析挡板。开始摊铺前,应将熨平板预热至110以上。8.2.5.5 根据试验段试铺确定的松铺厚度,调整好摊铺机的纵横坡度。摊铺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下层和上层混合料时,应采用走雪橇或非接触式平衡梁,控制摊铺层的厚度和平整度。8.2.5.6 按照试验段试铺确定的摊铺机熨平板夯锤和振动设置参数,缓慢、均匀、不间断地摊铺。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m/min3m/min,弯道等特殊路段宜降低至1m/min。8.2.5.7 多台联合梯队摊铺时,前后摊铺机行走间距以5m10m为宜,搭接宽度以5cm10cm为宜。开始摊铺后,应随时检查前后摊铺机的对接横坡。纵向接缝位置应避开车道轮迹带。8.2.5.8 摊铺局部缺陷处,如粗细集料离析、缺料,可采取人工补救措施。如出现大面积摊铺缺陷,应及时查明原因。大面积摊铺缺陷处,必须返工处理。8.2.6 混合料的碾压8.2.6.1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下层和上层混合料的压实成型,按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进行。8.2.6.2 一次碾压长度应根据压路机配置和环境状况确定。应在有效压实时间内完成混合料的碾压成型工作。8.2.6.3 初压采用轮胎压路机,在混合料摊铺后紧跟进行静压12遍,不得产生推移、开裂。初压后检查路面平整度、路拱,发现问题及时适当调整。8.2.6.4 复压应紧随初压进行,匀速静压24遍,相邻碾压带重叠1/4轮宽1/3轮宽,不得过度碾压。碾压速度控制在3m/s5m/s范围内。8.2.6.5 混合料的终压。当表面温度为80100时,采用带隔离剂喷淋装置的胶轮压路机,匀速静压12遍。碾压速度控制在4m/s6m/s范围内。8.2.6.6 当采用双层沥青混合料摊铺机一次摊铺双层混合料时,进行初压、复压和终压作业的压路机吨位宜适当提高,碾压速度可适当放缓。终压时,采用胶轮压路机静压12遍后,再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遍。8.2.6.7 钢轮碾压造成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粗集料表面沥青膜脱落时,视脱落程度,应在当天以0.05kg/m20.15kg/m2的洒布量,洒布改性乳化沥青12遍。8.2.6.8 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和刚碾压成型的路面上刹车、转向和停留。8.2.7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层间结合的处理8.2.7.1 当采用双层沥青混合料摊铺机一次摊铺双层混合料时,下层混合料和上层混合料之间不需进行层间结合的处理。8.2.7.2 当采用传统的单层沥青混合料摊铺机,分别进行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下层和上层摊铺时,下层混合料和上层混合料之间需要进行层间结合的处理。8.2.7.3 在已碾压成型的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下层上,以预设的洒布量喷洒黏层材料。采用改性乳化沥青作为黏层材料时,应待改性乳化沥青完全破乳后,方可进行双层排水沥青路面上层的施工。8.2.8 接缝处理8.2.8.1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下层和上层施工时,除必须设置接缝外,宜减少施工接缝数量。8.2.8.2 新摊铺开始前,沿已成型路面纵向,用3m直尺定出施工横缝切缝位置。用切割机切割已成型路面,挖除待废弃路面。风干或烘干、清洁接缝区域。8.2.8.3 横缝应采用平接缝。摊铺前应对接缝面进行加热,以与新铺路面密切结合为度。在接缝面上涂刷改性乳化沥青23遍,破乳后,摊铺新的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混合料。8.2.8.4 横缝在碾压时,应从已成型路面上横向碾压,逐步过渡到新铺路面。当压路机完全过渡到新铺路面后,改为正常的纵向碾压。横缝两侧路面应平整密实,连接平顺。8.2.8.5 纵向接缝应采用热接缝。旧路应用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时,可采用“冷热”纵缝方式。采用“冷热”接缝时,摊铺前需在纵向接缝面上涂刷改性乳化沥青等黏结材料23遍。8.2.8.6 纵缝应避开车道轮迹带位置,且应与下承层纵向接缝错开20cm以上。8.2.9 交通控制8.2.9.1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施工结束后,应封闭交通24h以上,方允许开放交通。8.2.9.2 特殊情况下车辆必须通行的,应待路表温度降低至40以下、且车辆总重不大于10t时,方可通行,严禁车辆急刹、急转和停留。8.2.9.3 车辆和人员通行时,不得污染双层排水沥青路面。8.3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8.3.1 施工前的质量控制8.3.1.1 对拟定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应提前检查来源和质量。对于沥青、沥青添加剂、集料等重要材料,供货单位必须提交试验检测报告。8.3.1.2 对于拟定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必须在施工前按“每运料车”和以“批”为单位,按表15所列项目和频度进行质量检测,不符合本技术指南技术要求的原材料不得进场。表15 原材料进场质量检查项目和频度材料每运料车,进场检验项目/频度每批次,检查项目/频度备注粗集料目测洁净程度目测针片状颗粒含量粒径规格,超粒径含量每批不大于3000t表4或表5所列项目全套检测细集料目测洁净程度目测0.075mm含量是否超标每批不大于2000t表6所列项目全套检测填料细度亲水系数含泥量密度加热安定性(水泥)有效钙镁含量(消石灰)每批不大于1000t表7所列项目全套检测道路石油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残留延度(10)高黏度沥青添加剂配伍性(毛细管动力黏度)每批不大于1000t按公路沥青路面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2.1-1所列项目全套检验改性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残留延度(5)高黏度沥青添加剂配伍性(直投法,毛细管动力黏度)布氏黏度(135)溶解度弹性恢复每批不大于1000t按公路沥青路面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6.2所列项目全套检验高黏度改性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残留延度(5)动力黏度(60)布氏黏度(170)溶解度每批不大于1000t表1所列项目全套检测高黏度沥青添加剂每批不大于20t 表3所列项目全套检测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蒸发残留物针入度蒸发残留物软化点蒸发残留物延度每运料车或临时加工罐不大于1000t表10所列项目全套检测纤维稳定剂每批不大于20t 表8或表9所列项目全套检测8.3.1.3 对于拟定使用的各种原材料,一经确定,供货单位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得擅自变更材料来源、品种,降低材料要求,必须确保整个施工过程中供货的稳定性。8.3.1.4 施工前,应对沥青拌和楼、运料车、摊铺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设备及其配套情况进行调试、检查,对各种传感器计量精度进行标定,并经施工监理认可。8.3.1.5 施工前,各种原材料的检测结果,以及目标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设计结果,应提前向业主及监理提出正式报告,经书面认可后,方可使用。正常施工路段开工前,除以上要求外,施工单位还需提前向业主及监理提出试铺段报告,经书面认可后,方可使用。8.3.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8.3.2.1 双层排水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必须按表16规定的检查项目与频度,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检验,其质量应符合本技术指南规定的技术要求。表16 施工过程中各种材料质量检查项目和频度材料检查项目检查频度平行试验次数或一次试验的试样数试验方法粗集料外观针片状颗粒含量颗粒组成压碎值磨光值(上层用)洛杉矶磨耗值(上层用)含水量光照剥离试验(玄武岩)软石含量高温压碎值表观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随时随时随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每天1次每天1次每天1次每天1次32242222222T 0312T 0316T 0321T 0323T 0320T 0316T 0304T 0304细集料颗粒组成砂当量含水量松方密度亚甲蓝值随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每天1次22222T 0334T 0103T 0349填料外观0.075mm含量含水量有效钙镁含量(消石灰)加热安定性粒度范围随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每天1次每天1次22222-T 0351T 0103T 0355T 0351道路石油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延度高黏度沥青添加剂配伍性(毛细管动力黏度)每2天1次每2天1次每2天1次必要时3233T 0604T 0606T 0605改性沥青针入度软化点离析试验(成品改性沥青)延度(5)弹性恢复高黏度沥青添加剂配伍性(毛细管动力黏度)显微镜观察(现场改性沥青)每天1次每天1次每天1次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322333T 0604T 0606T 0605T 0622高黏度改性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延度/残留延度(5)动力黏度(60)布氏黏度(170)每天1次每天1次每天1次每天1次每天1次22222T 0604T 0606T 0605T 0620T 0625高黏度沥青添加剂单粒颗粒质量熔融指数每天1次每天1次22JT T860.2JT T860.2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蒸发残留物针入度蒸发残留物软化点蒸发残留物延度每2天1次每2天1次每2天1次必要时2323T 0651T 0604T 06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