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气象条件.doc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6690313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安市气象条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延安市气象条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延安市气象条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延安市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延安市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综合影响,春季干旱多风,有寒流出现;夏季温热、干旱、雨涝相间,多雷阵雨,秋季凉爽多雨,气温下降快,霜期早;冬季寒冷干燥,持续时间长。延安市宝塔区地处暖温带温和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9.7,一月平均气温-6.7,七月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25.4(延安市极端最低气温-28.5。)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72%;年日照2472小时,年降水量550mm,57%集中在79月。一日最大降雨量98.1mm,一小时最大降雨量62.1mm。平均早霜始于10月中旬,晚霜终于四月上旬,无霜期152天。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干旱、霜冻、冰雹等。夏天平均大气压90.03Kpa。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占年频率的24%。年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8.0m/s。年最大降水量:741.0mm.全年雷暴日数:30.5天;最大冻土深度为790mm,最大积雪深度170mm。平均海拔高度957.6m。1、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地处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北连榆林市,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辖1区12县。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宝塔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宝塔区委、区政府坚持“产业富民、工商强区、城市带动、项目拉动、超常发展、建设小康”的发展思路,走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乡一体化、经济民营化的路子,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预计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120.3亿元,完成区属工业生产总值2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4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5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9600元。连续五年经济总量居全市各县区之首,2004至2006年连续三年在全省县域经济普查中,位居第二。农村主导产业开发效益突显。“林果、草畜、棚栽”是宝塔区农村的三大主导产业。该区按照“做强林果业、壮大草畜业、提高棚载业”的思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区林果面积累计达到31万亩,产量突破16万吨,优果率达65%,实现收入2.56亿元,果农人均增收1186元,宝塔“山地苹果”已成为陕西知名品牌。草畜业走以牛为主、多种养殖并重的发展路子,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4.5万头、10万头和80万只。棚栽业坚持“三菜”并举的路子,日光温室稳定在1万座,各类弓棚3.2万个,露地菜种植2.2万亩,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年均产值近亿元。三大主导产业实现总收入4.52亿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8.8%。生态环境显著改善。1999年以来,该区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3.71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6.8%,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6.1%,分别较2002年提高10个、12.7个百分点。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成为全省首家通过国家验收的县区。2006年,被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区。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在资金和项目上向农村倾斜,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五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新修基本农田10.1万亩,累计达到31.6万亩,农村人均1.69亩;解决了335个村的人畜饮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6%;累计推广沼气池10031口,农村能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砂石路440公里、柏油路318公里,在实现了区乡道路“黑色化”目标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乡村道路砂石化目标;解决了村村通电话、通电视问题;完成了15个小城镇开发建设。2000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2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3亿元,农业总产值1.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6.7元。2、宝塔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北纬3611-3709,东经10921-11003。东临延长县,西靠安塞县,南与甘泉县、宜川县、富县毗邻,北与子长、延川县接壤。总面积3556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6平方千米。总人口40万人(2004年)。3、气候条件延安市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综合影响,春季干旱多风,有寒流出现;夏季温热、干旱、雨涝相间,多雷阵雨,秋季凉爽多雨,气温下降快,霜期早;冬季寒冷干燥,持续时间长。延安市宝塔区地处暖温带温和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9.7,一月平均气温-6.7,七月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25.4(延安市极端最低气温-28.5。)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72%;年日照2472小时,年降水量550mm,57%集中在79月。一日最大降雨量98.1mm,一小时最大降雨量62.1mm。平均早霜始于10月中旬,晚霜终于四月上旬,无霜期152天。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干旱、霜冻、冰雹等。夏天平均大气压90.03Kpa。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占年频率的24%。年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8.0m/s。年最大降水量:741.0mm.全年雷暴日数:30.5天;最大冻土深度为790mm,最大积雪深度170mm。平均海拔高度957.6m。4、地质、地貌条件延安地区位于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单斜构造的东南角,在成份和构造上属中生代的沉积岩系。延安地区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又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蚀强烈,大量泥沙被流水冲走。延安地区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全区石质山地占总面积9%,工程区域地貌类型为延河冲洪积河谷阶地河川台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5至10米,主要由砂砾石、亚粘土组成,保存完整。二级阶地下的基岩面积较小,高出河床15至25米。 5、水文地质 区内河流具有东亚季风带河流的特点,属暖季泛滥河流。不同年份径流量的变化决定于当年季风形成的降雨情况。各河最多年流量与最少年流量、多年平均流量变差大。以北洛河、延河、清涧河、仕望河及汾川河为主干,形成树枝状水系网。顺应地势,河流或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渭河,或由西向东注入黄河,全部属于黄河水系,具有“干流深切,支流密布,季节性强,年流量变化大”的特点。在雨季,毛、支流起水,干流流量增大形成丰水期,遇大面积降雨或暴雨,发生洪水在旱季毛、支流干枯干流流量剧减,出现贫水期,甚至断流。多弯曲河段,河流弯度大而密,中游河谷宽水流缓慢,下游河谷窄水流急速,形成峡谷,坡降增大,河流小含沙量高。每年7、8、9月丰水期输沙量占年总输沙量70%,最高达90%,地面径流主要靠雨水补给,雨季水丰,旱季水低,河流下切到基岩以下时,可得到深层地下水补给,占年径流量25%。此外春季河冰消融,河水上涨,形成春汛。旱季库坝放水增加流量,避免干枯,该项目区域主要涉及延河。6、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延安市抗震设防烈度为度区。宝塔区:气象条件最热月平均气温22.90极端最高气温39.70最冷月平均气温过 -6.70极端最低气温 -25.40年平均气温 9.30年平均气压 907.6hPa海拔高度 957.6m年平均相对湿度 63%冬季室外计算温度 -14全年主导风向 ES夏季主导风向 ES冬季主导风向 WN最热月平均湿度 72%最冷月平均湿度 53%年平均降雨量 572.3mm日最大降雨量 139.9mm最大积雪深度 17cm最大冻土深度 80cm平均风速 2.0m/s年沙暴日数 3.4d/a年雷暴日数 33.1d/a年日照时数 2445.2h/a地震烈度 6度 宝塔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北纬3611-3709,东经10921-11003。东临延长县,西靠安塞县,南与甘泉县、宜川县、富县毗邻,北与子长、延川县接壤。总面积3556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6平方千米。吴起县:气象资料吴旗县位于中纬度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旱涝相间,秋季温凉湿润。当地年平均日照时间2400.1小时, 日最长日照时数为12.5小时,最短日照时数为8.5小时。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66.2摄氏度(1966年);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33.3摄氏度(1971年),平均无霜期146天;年降雨量300500mm,平均降雨日数为95天。年平均气压874.0毫巴,多年平均最高气压878.8毫巴,多年平均最低气压866.8毫巴。年平均风速1.31.56m/s。夏季平均气温为:20.3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为:-6摄氏度;全年平均气温为:7.8摄氏度;主导风向:夏季西北 冬季东南;冻土层平均深度1.4m;水流最大流速:11.7m/s;实测含沙量:1180kg/立方米;实测最大水深:70 m/s(1994年);历年最大降水量:113.4mm(1994年)。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西北部,西北邻定边县,东南接志丹县,东北边靖边县,西南毗邻甘肃华池县。地处东经1073857至1083249,北纬363333至372427之间。南北长93.4公里,东西宽79.89公里,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吴起县地貌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海拔在12331809米之间。境内有无定河与北洛河两大流域,地形主体结构可概括为“八川二涧两大山区”。吴起县地貌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海拔在12331809米之间。境内有无定河与北洛河两大流域,地形主体结构可概括为“八川二涧两大山区”,分别是指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乱石头川、宁赛川、脚扎川、颗颗川、杨青川;周湾涧、长城涧;白于山区、子午岭山区。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新修柏油路201.65公里,新修乡村四级砂石路256公里,修筑桥涵312座(道),新修石油生产道路780公里,改造村组道路452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06.3公里,实现了县乡道路柏油化,乡村道路主干线砂石化目标。2004年,道路建设和养护工作获得两个全市第一。延川县:延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北部,距延安市区80千米,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936201102644,北纬36371537555。全县东西长74.25千米,南北宽51.5千米。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隔河相望,北与本省榆林市清涧县接壤,西北与子长县毗邻,西接宝塔区,南靠延长县。总面积1941平方千米,辖14个乡镇,人口19万。气象资料延川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差悬殊,冬季长,夏季短,四季明显。气象资料如下:气温:年平均气温:9.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9.5冬季最低气温:-25.4月平均最低气温:-10.2湿度最小相对湿度:4%平均相对湿度:60%风向、风速:主导风向:SW年平均风速:1.8m/s年最大风速:15m/s降水:年平均降水量:561.9mm年最大降水量:669.4mm一日最大降水量:139.9mm年最小降水量:330 mm年蒸发量:1576.4mm冻土深度:一般冻土深度:0.77m最大冻土深度:0.8m 年平均沙暴天数:5d宜川县宜川县集义镇方便加油站地处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四季冷暖分明,夏短冬长。主要气候条件如下:年平均气温:9.5 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25.4 最热月平均气温:23.0最冷月平均气温:10.2 当地主导风向:西北最大风速:15.0 m/s 年平均风速:1.8m/s年平均降水量:561.9mm 年最大降水量:669.4mm日最大降水量:139.9mm 年平均蒸发量:1576.4mm最大积雪深度:17.0cm 最大冻土深度:80cm年平均相对湿度:60.0 年平均气压:895.9hPa年平均雷、爆日数:16.5d年平均沙尘暴日数:5.0d年平均雾日数:10.3d子长县:子长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居中,北依横山山脉南麓南临永坪川,居延安地区北部清涧河上游。县境东端马家砭、南沟岔乡与清涧、子洲两县接壤;南部热寺湾、余家坪乡与延川县、延安市毗邻;西部安定镇、李家岔乡与安塞、靖边两县相连;北依横山山脉与横山县交界。子长县介东经10911581100122、北纬365930373000之间,东起马家砭乡西沟岔村,西至李家岔乡麻岭山村,最长处72公里;北起高台乡石窑台村,南至余家坪乡邢家沟村,最宽处55.70公里。子长县总面积2395.36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1.16%,占延安地区总面积的7%。县城瓦窑堡位于东经10939、北纬3708,为子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瓦窑堡沿210国道至清涧县城49公里,至延川县永坪镇25公里,至延安95公里,至横山县城292公里(经绥德、米脂),至靖边县城281公里(经绥德、子洲),至子洲县城135公里(经绥德),至西安444公里。沿省道至安塞县城68公里。2气候子长县地处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气温低,温差大,四季冷暖分明,夏短冬长。境内年平均气温9.1,年平均降水量514.7毫米,无霜期175天,有清涧河、无定河、延河三大水系。主要气候条件如下: 年平均气温:9.0 极端最高气:37.6 最热月平均气温:23.0 最冷月平均气温:-7.0 当地主导风向:西北 最大风速:15.0m/s 年平均降水量:500.8mm 年最大降水量:741.0mm 日最大降水量:190.3mm 最大积雪深度:17.0cm 最大冻土深度:0.93m 年平均相对湿度:59.0% 年平均气压:895.9hPa 年平均雷、爆日数:35.9d 年平均雾日数:10.3d甘泉县:甘泉属陕北黄土高原低山丘陵沟壑区,位于延安地区中部。地处东经10845341093346,北纬36657363733。东邻延安市,西接志丹县,北连安塞县,南毗富县。县城向南经铜川市至省会西安市333公里,北距延安市40公里。县域东南至西北长约80公里,东北至西南宽约50公里。地貌特征东南西北长,东北西南窄,洛河由西北向东南纵贯甘泉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501625米。西部墩梁是甘泉县最高点,海拔1625米,南部兰家川河床为最低点,海拔950米。洛河谷地比较平坦,川面宽5001000米,约占甘泉县总面积的10%。其余广大区域,黄土梁峁丘陵沟壑交错分布,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气候甘泉县属高原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湿润,冬寒少雨,夏短冬长。年平均气温8.6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78.7 小时, 平均日照6.8 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无霜期148天,年降雨量126.3 毫米。甘泉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气象条件如下: 年平均温度 8.3 年平均降水量 560580mm 年平均无霜期 190天 最大冻土深度 0.85m 主导风向 西北 年平均风速 2.0m/s 年最大风速 18m/s 甘泉县境内主要河流有劳山河、洛河。 本地区地震烈度为6度。地质:甘泉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翘曲,主要是中生代的沉积岩系。岩系自东向西由老而新,走向南北或略呈北东向,倾向西,倾角一般为13,个别地区呈水平状,与上伏第三系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与第四系为不整合接触。出露地层有上三迭统延长群、下侏罗统富县组、中侏罗统延安组、直罗组及安定组、下白垩统志丹群、第三系和第四系。延长群保存较好,是境内主要含油含煤地层。上三迭统延长群 为河湖沼泽相沉积,厚度1100余米,是中国陆相三迭系的标准层。根据其岩性相特征,将延长群划分为(铜川、胡家村、永坪、瓦窑堡组)5层(T3Y1T3Y5)第一套岩层(T3Y1),为厚层块状长石砂岩,夹有灰黑色泥岩及页岩,砂岩以粉红色或灰绿色为主,厚120140米,属河流相沉积。第二套岩层(T3Y2),为河湖相细碎屑岩沉积。下部是灰色泥岩和薄层粉砂岩互层,夹黑色页岩或油岩层;上部是褐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夹深灰色泥岩,具有较好的储油层。总厚150200米。第三套岩层(T3Y3),为湖盆发育时期的半深或浅湖相沉积,岩性以灰、灰绿色厚层块状中细砂岩夹泥岩,含动、植物化石,总厚210325米,出露于境内南部至兰家川一线洛河两岸。第四套岩层(T3Y4),是湖盆缩小时期的浅湖相沉积,以灰黄绿色十字层块状砂岩和页岩为主,出现一套上粗下细砂泥质页岩的不等厚互层,厚92280米。第五套岩层(T3Y5),属滨湖沼泽相沉积,即瓦窑堡组(T3W),厚200350米。出露于境内城关镇炭窑沟及道镇坡底一带。侏罗系 为河湖相碎屑沉积。厚度约500余米。境内缺失上侏罗统芬芳河组。岩层底部含煤线或薄煤层及油页岩,洛河川一带出露较好,与下伏延长群为假整合接触。下侏罗统富县组 出露于境内道镇一带,厚度77米。岩性为紫红色、青灰色及黄色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细粗粒砂岩,含早侏罗世晚期植物化石。该组向北变粗,向南变细,为河流湖泊相沉积,与下伏延长群呈假整合接触。中侏罗统延安组 为一套河湖相碎屑岩建造,沉积厚200300米。岩性为深灰色泥岩、灰、灰白色细中砂岩。垂向上,上细下粗,上部含泥灰岩层,夹煤线,含黄铁矿结核及动植物化石。底部为冲积相沉积,向上过渡为湖泊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中侏罗统直罗组 为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河流相碎屑沉积,厚100余米。岩性单调,下部为黄绿色块状中、粗粒长石砂岩,向上为黄绿、灰绿、兰灰色及少量暗紫杂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细砂岩、粉砂岩互层。上部为黄绿色、黄灰色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黄绿、灰绿、紫红杂色泥岩、粉砂岩。含植物树杆化石及泥砾,与下伏延安组为假整合接触。境内保存程度不等,东部多被剥蚀,仅分布于西部。中侏罗统安定组 其岩性分为砂泥岩段、泥灰岩段、泥岩段。因后期剥蚀作用,境内仅残留砂泥岩段和泥灰岩段,残余厚度约40米。属浅湖相沉积,与下伏直罗组整合接触。砂泥岩段由浅灰绿、灰白色钙质粉砂岩、细砂岩与兰灰、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泥岩、页岩互层构成。局部夹泥灰岩薄层,底部一般为中厚层状砂岩。含黄铁矿结核及鱼鳞片、介形虫、软体动物和植物化石。泥灰岩段岩性为灰色、灰黑色灰岩、泥灰岩、泥质白云岩及灰质泥岩等。含完整鱼化石、介形虫及软体动物化石。下白垩统志丹群 为一套干燥型红色碎屑岩建造,岩层东薄西厚。岩性分为6层,延安地区出露5层,以第二层的洛河砂岩为主。境内出露于下寺湾、府村以西地区,地层厚约300余米。下部岩性粗,为河流相的洛河砂岩。呈紫红色、桔红色、灰紫色,中、粗粒结构。以长石为主,胶结松散、易碎,具巨型交错层理,为志丹群主要标志层。甘泉人称为红砂石,古有乡人缘壁凿洞,今亦有人以此为室。该层出露于下寺湾、桥镇沿洛河两岸。向上岩性变为砂泥岩、泥岩、细砂岩互层。含鱼及介形虫化石,属沉积环境由河流相过渡为湖泊相。与下伏侏罗系为不整合接触。第三系三趾马红土层 不整合沉积于一切老地层上,呈零星出露。甘泉多出露于洛河一二级支沟的河谷壁或沟掌,洛河上游有完整的沉积剖面。新第三系红土层多堆积在白垩纪或老第三纪时期侵蚀面上的低凹地区。上新统底部是砾石层,为紫红色砾岩、粘土质砂岩,厚05米。下部为棕红色砂岩层,厚1050米。含三趾马、犀牛、高氐羚羊等化石。上部是泥灰岩层,为灰绿色泥灰岩夹白色或紫红色条带,厚520米。境内瓦窑沟等处出露上新统地层,呈红棕色,块状结构,透水性差,含砂礓石、红胶土,底部有胶结砾石层。第四系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系岩层为黄土为主,不整合于第三系及一切老地层之上。厚度约10100余米。普遍有底砾层,延安地区以中更新统离石黄土为主,下更新统在古地形低凹处出现沉积类型,分布零散。境内下更新统主要是砾石和午城黄土(又称古黄土),厚约2545米;中更新离石黄土(又称老黄土),属洪积或河流相冲积层。为棕红色黄土亚粘土,无层理,底部是砾石层,质地坚硬。甘泉老黄土色黄略带红,外部因风化,颜色较深,潮湿后呈浅褐色,孔隙少,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常见有钙质菌丝和砂礓石,层中夹古土壤十余层,每层厚0.52米;上更新统马兰黄土层(又称新黄土),为灰黄淡黄色,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有钙质结核,含粉砂,大孔隙,属风积黄土。境内新黄土覆盖于老黄土之上,一般厚约1020米,疏松易碎,透水性强,含碳酸盐,砂礓石小且少见,水分易下渗,保水性差。全新统具有各种类型积堆,不整合于基岩之上或上更新统之上。甘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特征东南西北长,东北西南窄,洛河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501625米。西部墩梁是全县最高点,海拔1625米,南部兰家川河床为最低点,海拔950米。洛河谷地比较平坦,川面宽5001000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0%。其余广大区域,黄土梁峁丘陵沟壑交错分布,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沟间地貌形态以梁为主,梁、峁相间。现代冲沟不断发展,梁、峁、塬边坡的细沟切沟侵蚀和顶坡的面刷,加之沟谷崩塌、滑坡和泻溜,减缩塬、梁、峁面积,形成今地貌趋势。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地 面积最广,约占总面积的62.6%,海拔一般为12001400米,河谷密度为35公里。平梁顶宽,面呈弓状隆起;斜梁横向宽,纵向斜坡明显,梁顶窄,呈弓形。梁地间冲沟、河沟深切,达70120米,分布在城关镇、劳山、高哨、石门乡全境及道镇、东沟、下寺湾乡大部和桥镇乡的半部。黄土梁峁丘陵 分布在雨岔乡的全境及桥镇乡半部和下寺湾、东沟乡的局部,占总面积的17.5%,一般海拔13001400米。以梁为主,梁峁相连。梁峁以下冲沟、河沟切入基岩或红土,沟谷堆成阶地,为沟滩平地。最大沟为雨岔沟,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沟长15公里,次为清泉沟,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沟长12公里。其余支毛沟坡较陡,沟槽尚未切入老黄土。黄土高原丘陵 面积很小,占总面积的3%,分布在道镇南局部,为富县、洛川原的延伸。原面平缓,面中央坡度1,边坡38。经坡水侵蚀,沟谷伸进,原体残缺,原体与邻近沟谷相对高差约300米。河谷阶地 由砂砾石、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占总面积的14.6%。分布在洛河及劳山、府村河流两岸。二级阶地(台地),沿河川断续分布。阶地发育好,土壤多为河淤土,平坦肥沃,是境内主要产粮区。分布在胡皮头、县城南台及安家坪台地,高出河床1520米,阶面相差20米。地貌演变特点 坡面冲刷及侵蚀沟的发展,沟间地的缩小和冲沟的增长、扩张、深切、黄土物质的移动和在河道下游的淤积,形成现代黄土地貌。流水是现代地貌作用的主导营力,次为地下水与边坡表力,黄土湿陷性及黄土岩溶再次之,另有风力。地貌演变形态为:沟间地顶部是暴雨击溅对土壤表层的扰动和面状冲刷;梁、峁坡和原坡以细沟、浅沟侵蚀为主,伴以沟床底部小规模的潜蚀和崩坠;沟间地边被切沟发育,削低沟间地,减缩原、梁、峁面积。沟谷形成,以冲沟为主,冲沟沟床下切及谷坡扩展强烈,沟头溯源侵蚀,每年长达78米,形成深达百米左右的沟坡陡峻的冲沟网。下切深度受汇入的干沟、河流局部基准面的制约,以及黄土性质、厚度和基岩出露高度的影响。局部侵蚀基准面低、黄土厚,基岩埋藏愈深,冲沟下蚀愈强。反之,冲沟下蚀作用减缓,形成宽阔的V形横剖面。冲沟谷坡的扩展是在强烈下蚀,重力的泻溜、崩塌、错落和滑坡,伴有潜蚀溶蚀的条件下进行的。冲沟汇成干沟、干沟组成河沟,河沟汇成河流水系,构成千沟万壑的负地形。干沟、河沟、大河是水土下泄的通道,水土流失的源地之一。由于曲流的发展,凹岸掏蚀下切,凸岸淤积坐滩交替并行。境内山峰连绵、层峦迭嶂,横交纵切。全县山脉分属子午岭和劳山山脉。劳山山脉延支,一般海拔12001400米。主峰大东梁东北角与延安、富县交界处,海拔1435米。脉系山大、沟深,森林茂密,少量山势挺拔峻峭,地势险要。子午岭山脉延支,一般海拔15001700米,西南部为子午岭桥山山脉。全境山岭被洛河川、劳山川等切割为3大块,主要山岭、梁有:九沿山 距县城北20公里,海拔1500米。四周森林茂密,古为军事关隘,今山顶设微波通讯站。六盘山(大东梁) 距县城东30公里,海拔为1435米,劳山山脉延支,为最高峰。是洛河与云岩河的分水岭。凤凰山(古伏陆山) 县城东耸立,周筑古城墙,顶筑古寨及烽火台。直罗山 距县城西南40公里,海拔1480米。柳沟山 距县城45公里,海拔1418米。剪子条山 距县城45公里,位于东沟、石门、高哨乡交界处,海拔1400米。 柴关山 位于雨岔、下寺湾乡交界处,海拔1391米。石家山 距县城西北30公里,与安塞交界,海拔1381米。牛渴窑子梁 距县城西55公里,桥镇、下寺湾乡交界处,海拔1413米。分水梁 距县城西65公里,为洛河与葫芦河分水岭。墩梁 距县城西72公里,志丹、富县、甘泉交界处,海拔1625米,为子午岭主要大山之一。另分布在劳山乡境有:照窑山、神山梁、龙王庙山、中咀山、关路山、杏树梁、寨子山、南梁等;城关镇境有:美泉山、灯笼山、太皇山、黑龙山、太白山(龟山)、王窗子峁等;道镇乡境有:清泉山、娘娘庙山、温泉山、苗家山、兰家川山、象鼻子山、蒙家湾山等;东沟乡境有:二郎山、庙儿梁、阴平梁等;高哨乡境有:白桦山、平安梁、麻科梁、科风梁、斜梁、桃树梁等;石门乡境有:玉皇庙山、石门山、三狼店山等;下寺湾乡境有:十二盘山、营盘山、庙咀梁、扁山梁等;雨岔乡境有二郎山、北山等;桥镇乡境有:九条山、架子山梁、清水梁、双圪凸梁、走马梁、喜鹊梁等。富县:富县,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地区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东靠黄龙山系与宜川、洛川接壤,南与黄陵相连,西隔子午岭、关山梁与甘肃宁县、合水为邻,北缘丘陵沟壑与志丹、甘泉、延安接连。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8度29分30秒至109度42分54秒,北纬35度44分6秒至36度23分23秒之间。县城古名五交城,以“三川交会,五路噤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今有西包、兰宜两条公路干线于城区十字相交过境,西延铁路沿洛河北上,穿越县城。东渡山西,南抵西安,西通兰州,北达内蒙,为延安地区南部重要交通枢纽。距首都北京1305公里,距省城西安290公里,距革命圣地延安90公里,与四邻县城距离分别为宜川100公里、洛川45公里、黄陵80公里、合水145公里、甘泉45公里。富县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差悬殊,冬季长,夏季短,四季明显。气象资料如下:年平均气温:9.1极端最高气温:38.0(2000年)极端最低气温:23.6(1998年)最热月平均气温:23.0最冷月平均气温:7.0当地主导风向:西北最大风速:18.0 m/s(西风 2004年)年平均风速:1.7m/s年平均降水量:500.8mm年最大降水量:267.3mm(1961)日最大降水量:195.3mm(2002.7.4)年平均蒸发量:1738.0mm最大积雪深度:17.0cm最大冻土深度:103cm(1967)年平均相对湿度:59.0年平均气压:895.9hPa年平均雷、爆日数:16.5d年平均沙尘暴日数:5.5d年平均雾日数:10.3d志丹县:志丹县地处陕西省延安地区西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081156109348,北纬362133371149之间。东部和安塞县交界,西北部与吴旗、靖边县接壤,东南部和甘泉、富县毗邻,西南部和甘肃省合水、华池县相连。总面积3781平方公里(1971年省政府公布数字)。县城距行署延安96公里,距省府西安500公里。志丹地貌属以梁峁为主体的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由于长期的侵蚀作用,特别是水蚀切割,形成本县地貌的显著特点是:地表支离破碎,梁峁密布,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基岩裸露。沟间地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0%,沟谷地占60%,其中,川台地仅占沟谷地的1.5%。山大沟深,割切深度200米。梁窄坡陡,梁顶到谷缘的背坡较平缓狭长,阳坡短而陡立。谷缘线以下黄土壁立,崩塌普遍,滑坡、泻溜也常有发生。河沟呈“V”字形。志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1093-1741米,相对高差648米。以洛河、周河、杏子河三大水系网形成三个自然区域,称西川、中川、东川。境内沟壑纵横,梁峁密布,山高坡陡,沟谷深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明显,但分配不均,冬季长达 189天,夏季只有9天。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332小时,年平均气温7.8,年均降水量520毫米,平均无霜期142天。志丹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差悬殊,冬季长,夏季短,四季明显。气象资料如下:年平均气温:7.9极端最高气温:37.4(2000年)极端最低气温:-28(1998年)最热月平均气温:21.8最冷月平均气温: -7.0当地主导风向:西北最大风速:18.0 m/s(西风 2004年)年平均风速:1.7m/s年平均降水量:500.8mm年最大降水量:741.0mm最大冻土深度:105cm年平均相对湿度:59.0年平均气压:895.9hPa年平均雷、爆日数:18d年平均沙尘暴日数:5.5d年平均雾日数:10.3d延长县:延长县属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冷暖干湿明显。冬季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下,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春季因极地大陆气团很快削弱,热带气团逐渐北进,大地回暖快,降水随之增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是一年中降水最大季节,雨量集中,多雷阵雨、冰雹天气,并伴有强劲大风;秋季为暖湿气团与干冷气团交替期,初秋多连阴雨,气温骤降,晚秋多高爽天气,由半干旱转干旱。年平均气温10.4,南北差0.5,东西差1。最冷月份1月,均温-5.4,最热月份7月,均温24.1。延长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全年太阳总辐射121.43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量59.5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4.6小时,属光热资源高值区之一。气温昼夜差别较大,积温有效性高,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年降雨量565.7毫米,南北差16.5毫米,东西差65.4毫米,雨热同期,20%的降雨量集中在79月。无霜期170天。风、旱、冰雹等自然灾害较多,是影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春季:极地大陆气团销弱,热带暖气团北进,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因冷气团的活动,气温日差较大,易出现寒潮、霜冻、大风等天气。风多沙尘暴(黄风)和浮尘,常有春旱。从4月11日至6月10日,约61天。平均温度10-22。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温高,降水多,多雷阵雨,时有冰雹。受冷空气活动和地形影响,雨量分布不均,常有伏旱。从6月11日至8月10日,约61天。平均温度23.1。秋季:暖湿气团与干冷气团交替,阴雨多,降温快。晚秋天气晴朗,秋高气爽。从8月11日至10月15日,约66天。平均温度为10-22。由于地形影响,东西气候差异大。东部黄河沿岸地域,年平均气温9.5-11.4。,无霜期180-190天,年降雨量450-500毫米。东西部习惯播种季节相差15-20天,收获季节相距20-30天。冬季: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下,气候寒冷,干燥少雪。从每年10月16日至次年4月10日,平均177天。平均温度-3.6。全县湿润状况:干旱5个月(3-6月、11月),严重干旱3个月(12-2月)。半干旱1个月(10月),湿润3个月(7-9月)。气象资料站址地处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四季冷暖分明,夏短冬长。主要气象条件如下:气温:年平均气温9.5夏季最高气温39.5冬季最低气温-25.4月平均最低气温-10.2湿度:最小相对湿度 4%平均相对湿度60%风向、风速主导风向 SW年平均风速 1.8m/s年最大风速 15m/s降水:年平均降水量561.9mm年最大降水量669.4mm一日最大降水量 139.9mm年最小降水量330mm年蒸发量 1576.4mm冻土深度:一般冻土深度 0.77m最大冻土深度 0.8 m年平均沙暴天数 5d(3)地震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VI度。安塞县:气象条件(1)气温年平均气温 8.8年平均最高气温 22.9年平均最低气温 -5.3极端最高气温 39.7极端最低气温 -25.4(2)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 61.8(3)降雨量及蒸发量年平均降雨量 505.3mm年平均蒸发量 1617.8mm (4)风年平均风速 1.9m/s最大风速 17m/s年主导风向 NW大气压力:冬季 913.3hpa 夏季 900.2hpa(5)其它历年最大冻土深度 80cm安塞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西毗志丹县,北靠榆林市靖边县,东接子长县,南于甘泉县、宝塔区相连,东经108544至1092618,北纬363045至37193,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黄陵县:黄陵县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塬,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东靠洛川县,南连宜君县,西与甘肃省正宁县接壤,北与富县毗邻,素有“陕北南大门”之称。地貌黄陵县属鄂尔多斯台地的一部分,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呈倾斜,分为西部梁峁、川道河谷、东部塬面三个地貌单元,平均海拔1200米。境内主要河流有沮河和葫芦河,属北洛河水系的两大支流。沮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年均流量2.3亿立方米,水库4座,总有效库容901万立方米,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 气候黄陵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黄陵县年平均气温9.4,年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1.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7,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零下4.5;年平均降水量596.3毫米,最多年降水量1037.2毫米,最少年降水量306.0毫米,5到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4%,7、8两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2%,暴雨出现在5到9月份,7、8两个月出现暴雨的次数占全年暴雨出现次数的90%,连阴雨大多出现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在3到10月份,5到8月份出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次数占全年出现次数的88%;年平均风速3米/秒,盛行风向为西北和东南风;年平均日照时数2528.4小时,最多年日照时数2688小时,最少年日照时数1791小时,5月份日照时数为一年之中最多,平均为240小时,9月份最少156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72天。黄陵县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暴雨,霜冻,大风。其中危害最为严重是干旱,因降水年际和季节分配不匀,变率大,易发生春夏连旱和伏旱;其次是冰雹和暴雨,冰雹对果业和农业造成了很大的威协;另外,暴雨、突发的短时高强度降水和瞬时大风使局部地方发生洪涝灾害和风灾。气象条件 黄陵县店头信誉加油站地处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四季冷暖分明,夏短冬长。主要气候条件如下:气温:年平均气温:9.3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6.6冬季最低气温:-21.4月平均最低气温:-9.6湿度最小相对湿度:6%平均相对湿度:64%风向、风速:主导风向:NW年平均风速:3m/s年最大风速:16m/s降水:年平均降水量:625.3mm年最大降水量:1037.2mm一日最大降水量:176.9mm年蒸发量:1421.0mm一般冻土深度:0.49m最大冻土深度:0.69m 年平均沙暴天数:1d年平均雷暴天数:18d洛川县:气象条件厂址地区属于半干燥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沙,夏季炎热而稍感湿润,春、冬季主导风向西北风,夏、秋季主导风向东南风,经常出现地区性热雷阵雨。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侵袭,加之台塬、沟壑、丘陵起伏不平,气候多变。主要气象条件如下: 年平均温度 9.2最热月平均气温(7月) 21.6最冷月平均气温(1月) -4.8极端最高温度 36.4 极端最低温度 -22 年平均大气压 885.4mbar 最热月平均气压 878.5mbar 最冷月平均气压 892.3mbar 年平均相对湿度 60 %夏、秋季主导风向 东南向冬、春季主导风向 西北向 年平均风速 2.4m/s 瞬时风速 19m/s 年平均降雨量 615.4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7月) 115.7mm月平均最小降雨量(1月) 4.9mm 日最大降水量 118mm 最长连续降雨 156.1mm 最长连续降雨天数 66天月平均最大蒸发量(6月) 2560mm月平均最小蒸发量(12月) 12.1mm 最大积雪神府 17cm 最大冻土深度 76cm 地震烈度 6度 黄龙县黄龙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陕西省中北部,延安市东南缘。西接洛川、南与白水、澄城、合阳毗邻,东临韩城、北靠宜川,为陕西渭北旱塬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陕西秦岭以北不可多得的半湿润暖温带气候区。黄龙辖区地处东径1093849 1101649,北纬352409360211之间,最高海拔1783.5米,最低海拔643.7米,南北长约64公里,东西宽约53公里。黄龙县境的地层为鄂尔多斯地台,处陕北构造盆地的最南边沿。褶皱、断裂极不发育,为一向北倾斜、倾角1-3的平缓单斜。局部有较小的平缓褶皱,断裂以断距很小的正断层为主,多集中在县东南部。 地貌属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类型,本县属这一类型的石质山地,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海拔在1500米左右,黄龙山主峰大岭海拔1783米,形成鄂尔多斯地台上的一个隆起,为黄河左岸支流与北洛河右岸支流的分水岭,是石堡川、居水、圪台川等川的发源地。水系呈放射状。以大岭、关山、界头梁、烂柯山为代表的11条大山梁,把全县切割成7川5 塬98条沟,山川相见,沟壑纵横。地势由主脊向东西两侧缓倾,大岭至烂柯山为东西主脊,两侧向南北缓倾;佛爷岭至界头庙,亦为东西走向。整个地貌是一个塬、梁(岭)、峁组成的沟间地和沟壑系统。沟谷交切,形成北部土质中低山区、西南部黄土残塬区和东南部石质中低山区。项目所在地属大陆型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受蒙古冷高压和极地变性大陆性气团影响,天气寒冷干燥,降水稀少。春季暖气团势力增强,气温回升较快,多大风出现,降水相对增多。夏季受蒙古气旋和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天气温暖多雨,降水集中,多阵性天气产生,降水量居全年之冠。秋季冷暖空气交替出现,秋初气温缓慢降低,多连阴雨天气。 由于地形原因,南北、东西温度差异较大,年均气温为7.6-10.2。其中范家卓子乡、白马滩镇最热,崾先乡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1.5,极端最高温度为36.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7,极端最低温度为-23.7,年较差为27.2。无霜期126-186天,南北相差60天。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西北部降水多于东南部。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霜冻、干旱、冰雹、连阴雨等。全县年平均气温9.5,水源清新,无任何工业污染,空气洁净,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榆林市是中国日照高值区之一,在陕西省,日照时间最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593.52914.4小时,东北部最高2898.72914.2小时/年,西部次之2739.92803.0小时/年,东南部较低2710.32731.7小时/年,南部最低2593.52698.4小时/年。一年之中58月日照较多,12翌年2月份较少。平均日照百分率5966%,榆林市差异较小,一年中以降冬(12翌年1月)最大,春夏逐月缓慢减少到夏末秋初(79月)最小,中秋到冬迅速增长。12气温四季明显,春温大于秋温,春季升温快而不稳定,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受北方冷气团控制,气压高、天气晴朗,多高云,冬季平均气温-7.84.1,气温变化梯度大,梯度方向东南西北。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大地封冻期,一般年份冻土深度11.2米,入春以后,气温明显回升,平均日增温0.2左右。但由于西伯利亚极地干冷气团仍不断南下侵袭,使得春季温度很不稳定,5月中旬局部亦可骤然降雪,到夏天受大陆气团和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的影响,气温高,天气炎热,各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多年平均为2268天。气温梯度小,梯度方向近东西;秋季在极地气团的侵袭和稳定控制下,迅速降温,尤以1011月最为剧烈,平均每天降温0.27。榆林市:位置境域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西邻甘肃环县、宁夏盐池县,北连内蒙古准格尔、伊金霍洛、乌审、鄂托克等4旗,东隔黄河与山西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等7县相望,南与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志丹、子长、延川4县接壤。地理座标:北纬36573935,东经1072811115。榆林市行政区划版图形似三角形。榆林最东端为府谷县皇甫乡段寨村,最北端为府谷县古城乡刘家坡村,最西端为定边县刘峁塬乡,最南端为定边县白马要乡铁角城。东西最大长度309公里,南北最大宽度295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21%,居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榆林市面积的36.7%。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榆林市面积的51.75%。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 占榆林市面积11.55%。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气候条件榆林市是中国日照高值区之一,在陕西省,日照时间最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593.52914.4小时,东北部最高2898.72914.2小时/年,西部次之2739.92803.0小时/年,东南部较低2710.32731.7小时/年,南部最低2593.52698.4小时/年。一年之中58月日照较多,12翌年2月份较少。平均日照百分率5966%,榆林市差异较小,一年中以降冬(12翌年1月)最大,春夏逐月缓慢减少到夏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