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内外阅读能力六年级组阅读教学课题研究总结一、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困惑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但传统的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地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及规范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权威评价,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总是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思考,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这样的教育教学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们六年级语文组从2011年开始在学校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有效阅读策略研究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地创建“书香年级”特色,就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内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年级之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尝试和研究。(一)阅读教学的现状(1) 阅读量少是制约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量少必然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语言词汇的积累不丰富,这样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就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小语大纲特别强调“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从汉语的特点来看,认读汉字的重要方法是朗读,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也是朗读,掌握语言,领悟汉语规律的重要途径还是朗读。(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实验表明,学生对课内外阅读的兴趣不高,是由于受过去“应试教育”和学生阅读困难等多种原因的制约。朗读这个最基本训练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方法过于死板,不能针对学生形象思维这一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朗读训练。如在朗读中创设意境,扮演角色朗读、范读、领读、分组读、男女轮读等方式。(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实验表明四年级以上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仍存在不良的阅读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行为方式或倾向。从生理机制来说,习惯又是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所以学生阅读的不良习惯除学生自身克服不够外也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的重复训练,坚持不够有直接的因素。由此就导致了学生在解答阅读题时找不到好词、好句、有关的句段或相关问题。更领会不了词语搭配的规律和布局谋篇的规律。(二)阅读教学的困惑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的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而小学阶段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它由了解文中词句意思和文章大意过渡到理解词句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随着阅读标准的提高,我们们在阅读教学中遇到了以下困惑:困惑一:默读,流于形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根据课文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文段,但总有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要么眼睛看着书、心里开小差,要么读而不思,还有的学生干脆在下面偷着玩。时间浪费了,默读却没有效果。困惑二:面对理解感悟,学生束手无策。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读熟课文,初知大意,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为了落实这一课程目标,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善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但实施起来总是事与愿违,学生几乎是无从下手。困惑三:口头表达,语无伦次。新课标指出,重视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多数学生发言。可每次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不是啰啰嗦嗦,就是吞吞吐吐,语言表达不简洁流畅。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写作水平,所以课堂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可忽视。困惑四:预定课堂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精读课文的阅读理解一般安排一课时完成,可在课堂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总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时,教师既要处理好课堂意外,又要落实教学内容,那么课前设计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在一节课完成了。困惑五:教师包办代替多,学生主动学习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是耐心地引导和点拨,而是以个人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地位,阅读效果可想而知了。二、阅读教学的策略1、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增强阅读实效性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化内涵。中年级段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拥有自己专门的读书笔记本,如读书手册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圈、划、点、注、评、摘等阅读方法进行有目的、有深度的阅读,懂得如何去品味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并形成自己的阅读见解。阅读时常见的读书方法有五种,分别为精读法、浏览法、速读法、选读法及批注阅读法。(1)精读法,既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2)浏览法。主要针对一些长篇的书籍,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教材中节选了一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掩卷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3)速读法,即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其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4)选读法。要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来读,读时做到目光只扫描最关键的词句只取所需,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5)批注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方法。预先确定阅读批注的符号和格式,引导学生做到一边阅读,一边勾画,或写上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既动脑又动手。2、激发兴趣,提高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们年级组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可从以下几点入手:(1)情意感召法。既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比如,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诉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新华书店、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让学生感受到书海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2)交流展示法。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们们采用了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风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其次每学期不定期地搞一二次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断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等。这些做法,可以激发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3)评比激励法。搞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评比激励我们分为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开展读书笔记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分别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另一个层面是,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3、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的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1)教师可以统一指导的读物。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与我们现行教材相匹配的自读课本。二是班级可以统一订购一两份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报刊,或从图书馆统一借阅一种图书,做为统一指导的读物。(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们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4、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增加现有阅读量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俗话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一个人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技艺,就要多读书,读百家书,学百家艺,这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学会收集书中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5、推动班级阅读活动的一些做法(1)规划班图书角,定期充实图书学期开始,就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图书角益处大,调动每个同学为充实图书角献计献策,并定期鼓励学生充实图书角,如每人每月带一本课外书送到图书角。(2)善用阅读课我们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我们将这一节阅读课分阶段地根据需要安排了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汇报课及课外阅读活动课。阅读指导课教师选择一本书,首先自己认真阅读,写好读书笔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阅读汇报课第一步:学生准备汇报提纲。提纲包括:A阅读的书名、作者、出版社或文章题目、作者。B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C主要收获:包括阅读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思想教育及其它知识等。D疑问、困难或建议。在汇报中,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选准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谈细谈深即可,可抓住一个情节或一个细节来阐述,可抓住一个人物的特点来分析,可抓住一种写作特点来介绍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同,)即使幼稚可笑,教师也要给予鼓励。第二步:学生汇报,教师调控。汇报之前,教师可用激励性的语言,换起学生汇报的兴趣,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为全班交流搜集情况,了解信息,再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评价,以达到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最后老师要做好小结,以总结成绩,表扬鼓励为主,并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要注意的是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点明不足,以利改进、提高。三、阅读教学的成效(一)、明确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施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前提什么是阅读教学?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表明,阅读过程是文本艺术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意趣与读者认知和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也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方面。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养成自觉地涉猎文学作品的习惯,也能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我们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二)、运用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基本保障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1、根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如记叙文的教学、说明文的教学、诗歌的教学方法各不同。即使用同一体裁,如写人为主和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教学方法也会有不同。像太阳、鲸、只有一个地球这些说明文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朗读法的;诗歌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讲授法。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避免那些花架子,千万不用教学方法的展示冲淡了课文内容的学习。2、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学生欢迎和接受。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就不必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只需联系一下学生生活实际即可。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课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讲授,而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形象地进行教学。3、走进文本,确定教学策略阅读课堂教学中,程序的安排也很重要。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序列,不能随意改变。但每篇文章千篇一律逐句逐段逐篇地学习,又会导致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学内容的变序绝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材自身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如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课文,可以从课文记叙事情的结果或结论入手,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可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们真比不上他!”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事实,举例子,进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划;而含有直接点明中心的段落和语句的课文,阅读教学时就可找准文章的中心,直奔中心,像凡卡这种采用顺序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的课就可以采用内容切割法。此外,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插入重点式、主线牵动式、视角交叉式等变序方法。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序列,确定教学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三)、以“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是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关键1、理解地读在初步学习、充分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将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时仍强调以读为本。要将理解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读启悟、以悟促读,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更深刻地朗读,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字词句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一定要理解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的意思可为我们的朗读起提示作用,它可直接让我们明白这个词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读的重点字、词、句,也就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这一步应该落实到位,把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反复读好。(2)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往往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故事最动人处,还在于文中的人物命运,是他们的悲欢离合营造了情境,吸引了学生,打动了他们的心。因此,要读好课文,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在朗读时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背后,是作者的眼睛。故事的里面,是作者的爱憎。无论何种体裁的课文,无不是作者的表情达意。因此,学习课文,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爱与憎、情与恨。只有正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也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投入感情地朗读。2、品味地读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他们会主动地投入,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需要的就是尽情地朗读。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四)、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有力措施1、教师提问,强调科学性、启发性、有效性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应,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同时,还应注意反馈的积极态势。孔子曾精辟的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多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理解文本时更多注重师生的交互活动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有效的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师生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师生交往的有效性从心理学考查,要注意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要进行认真的设计。如不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和提示,不作具体要求,学生可能会“自主”变“自流”,只见活动,不见体验,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合作、探究活动出现泛化。课堂教学是创造生成个体知识的过程,是师生以独特的经验与价值诉求在生命互动中创造生成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是一种共同经验,也必然是师生各自的独特经验。只有在各种不同经验与价值的碰撞与交流中,才能体现人生命力的创造性,并得以表达。3、在阅读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可以说想象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想象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显得那么的重要。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的品质在阅读教学中 ,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之思维受到锻炼,逐渐具备思维的品质”。因此培养学生初步的联想、想象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启发想象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想象的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沉醉”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的大脑就会进入高亢状态,对所感知的事物记忆真切,进行积极的思维。教学中,我们采用猜谜、设疑、制造悬念、利用插图与实物、电教媒体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2)朗读“佳句”,奇思妙想,激发想象小学课文中有许多“佳句”,教师若能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启发学生奇思妙想,就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想象力。(3)开展形式多样的“读”,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A、自由轻声吟读;B、咬文嚼字的个别读与齐读相结合;C、必要的默读;D、精心设计引读。(4)借用特殊标点展开想象小学语文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的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可以利用某些文中特殊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5)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6)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幻想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要鼓励、引导学生敢于幻想,帮助他们把积极的幻想变成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要敢于冲破一些传统的观念,大胆想象。学校班级应该是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取消权威意识。提倡思维无“禁区”,学生可以向老师“发难”,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7)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学知识,博览群书,拓宽视野。我们年级结合实际,组织了各班级成立图书角,每年都组织开展学生读书笔记评比活动。课题组教师每周要检查学生课外阅读量及阅读内容,倡导学生记读书笔记,写出感受及体会,评比课外阅读奖励星。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累材料。4、关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的灵性,包涵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人的自我们完善,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呼唤人文情怀,凸显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狼牙山五壮士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2)亲历体验,提升人文素养 要使“人文性”落到实处,必须关注学生的亲历体验。因为,任何一种设想,只有与学生的思维、情感、实践直接碰撞,这种设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学生主体情感的活动,文本的人文内涵就不会被吸收,个体也不可能受到情感陶冶与熏陶,我们的人文性教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由选择的是他最感兴趣的,也最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受到的影响,震动会最大。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同一文本,因每个人的经验,个性等不同,发生对话时,其价值取向也不等,它往往带有个人的某一种主观色彩,教师要给予理解。 (3)及时评价,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学白杨,当一位学生说出“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发白,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时,教师弯下腰,抚摸着这个孩子的头,亲切地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杨的树干白、有裂沟这个特点。但是你看,现在,这棵白杨不哭了,它已经认识到了埋怨、哭泣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会成为风沙嘲笑的对象。瞧!它勇敢地抬起了头,伸直了手臂,与兄弟们一起搏击风沙,守卫边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的评价不但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大胆陈述予以鼓励、支持,同时也对学生的幼稚、不足予以引导,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价值体现”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五)、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阅读课要将时间交给学生。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情感;提倡学生“写课文”写事实,写心得,写真情。从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年级组都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尤其强调说和写的训练。二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写片段,写日记;三年级进行作文启蒙训练,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各种事物和人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四至六年级把习作放在重要地位,由片段训练到篇训练,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作文指导。平时我们们开展读写结合的课堂“小练笔”。在每篇课文的讲读过程中留有10至15分钟的时间进行说、写训练。在课堂的阅读方法上,改变了以往一问一答的琐碎式教法。如,三年级以后的阅读课,将设计以下几个板块:初读、细读可以要求学生全文默读;深读、探究可以提出对思想、感情的领悟等;阅读欣赏可以采取朗读的形式;巩固运用可以设计一些说和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当然,这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而不是上成统一的模式。四、课题研究的思考与建议(一)思考:(1)研究中注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而忽视了对特殊学生的研究。有待于加强个案研究,建立起个案追踪档案。(2)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们应该长期地搞好语文课外阅读教育。(二)建议:(1)能够在本校内有组织地推广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课题成果,及时发现不足。(2)对于课题研究能够有更多的理论支持与政策支持。五、课题研究的反思课题研究虽已结题,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困扰着我们们:1、如何处理好“主导”与“自主”两者的关系。课堂上,如果教师的“主导”过多,则有“越俎代庖”,学生主体地位没得保障、自主作用得不到发挥之嫌。但过度放手,由于小学生自已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自我们控制等方面能力有限,课堂上易出现无序和混乱的状态,从而导致个别课堂低效。怎样处理好“主导”与“自主”两者之间的交接,挖掘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潜能,仍然值得思考。2、创新性学习是个全新且广阔的范畴。我们们凭借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批评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在作业布置上,我们们提倡“拓展性作业”。给文(诗)配画;或给画配文(诗);给结尾有悬念的课文续编结局;给故事情节明显的课文,编纂与原文迥然相异的结果;编排表演课本剧,都已是我们们的家常便饭。我们们更喜欢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然而,由于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的相对滞后,也由于人们意识不一致等诸多原因,我们校创新性学习有待我们们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3、我们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课题研究缺少专家、学者给我们们进行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我们们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研究还尚粗浅,缺少广泛性和深刻性,所构建“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还很粗糙,缺乏厚实的理论底蕴。加强理论学习,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仍是今后我们校努力的方向。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们仍将以这个课题的思想内涵来指导我们们的课堂教学,有机地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们校的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展现。主要参考资料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切实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山东教育 20053、为孩子们导航 谈谈小学课外阅读指导 李冰霖 4、新课程下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常山县天马一小课题组 鲍一玫5、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语文能力 张玉洁6、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研究7、课外阅读要注意六结合 福建教育 2006、12(执笔:罗彩芳、刘朝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