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教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12657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 通史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概览总述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思想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一、民主法制走向健全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2民主制度的完善(1)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2)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上级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村民选举制度。二、“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1理论: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3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根据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4海峡两岸关系(1)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两岸达成共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2)“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是阻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1政策调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2中美建交: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2)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展开反恐外交。4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2)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3)保持同欧盟的友好关系,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5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1对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1)由于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它的发展还不充分,在具体形式、具体制度上也不完备,需要大力建设。(2)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因素多,民主法制意识少,封建专制因素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障碍,要完全清除它需要一个过程。(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有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1)一个中国是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长期执行: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3冷战局势的发展演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阶段新中国外交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491955年)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苏中关系开始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两个拳头打人” 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20世纪70年代)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20世纪80年代)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1991年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典例1】(2016天津文综)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1990年至1991年二看关键信息:中国政府对多国部队力图在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决议投了弃权票三看答题方向:对中国政府的这种做法分析正确的是选项排查选项判断理由设障方法查错补短A()从材料信息看,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多国部队可以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弃权票,说明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投弃权票”表明中国政府并非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无中生有因材料理解不准而误选。弃权票本身就不是反对C()材料中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是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大国一致原则执行的无中生有因缺少灵活变通而误选。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是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的D()材料未涉及联合国大会的职责顾左右而言他因忽视材料主旨而误选。选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不能入选历史追问联系上题,想一想,中国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来展开的原因。提示:(1)联合国的宗旨、基本原则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相一致。(2)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3)有助于稳定国际和地区形势,维护联合国权威。练习1(2018江苏卷)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解析:结合材料信息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应坚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A项正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递交了国书,开创了中苏友好的新局面,B项与题中“1984年”的时间信息不符,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与邓小平讲话精神无直接对应关系,D项错误,排除。练习2(2018浙江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A)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解析: 回忆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故A项符合题意;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B项错误;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故C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故D项错误。练习3(2018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要先抓住材料中的“民间组织”“地方官吏广泛推行”“道德教化”“宣讲圣谕”等关键信息概括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规范乡民行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传播儒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积极作用。第(2)问,要结合材料中的“1909年”“地方自治”等信息从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清末新政推行等方面简述其历史背景。第(3)问,结合材料中的“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等信息,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说明意义。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也把它作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同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在我国“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将突出表现为国家对阶级斗争的调节作用,而不是阶级压迫的作用。“一国两制”使大陆和港澳台同胞团结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旗帜下,扩大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突出了我国统一战线的民族的、爱国的性质。允许统一后的港澳台地区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使这一制度同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同时并存,因而“一国两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的更充分、更长时期内、更高层次上的利用。摘自陈述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问题设置】根据材料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和理论上的发展贡献。理论依据:国家的主权与安全、领土的完整和统一是国家的根本利益;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理论贡献: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突出国家的调节作用;发展了“和平共处”理论,运用“和平共处”理论处理国内问题;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突出了爱国的主题、扩大了对象和范围;发展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理论。考点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改人民公社为乡镇人民政府。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推进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4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1)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2)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5)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六、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交通事业(1)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2)改革开放后,取消了对乘飞机的许多限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1)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是所有制的变革。(2)行政机构改变: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3)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4)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1978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是“分田单干”。(2)第二阶段(19851992年),发展乡镇企业,核心是准许农民“离土不离乡”,本质是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3)第三阶段(19932005年),核心内容是准许农民“离土又离乡”,本质是把农民从乡村解放出来,允许农民在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创业发展。(4)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农业合作化前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个体经济比较农业合作化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等生产资料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有经营和使用权经营管理方式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产品分配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 发展后果个体力量薄弱,经营方式落后,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4.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项目经验教训事例(史实)中心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速度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1958年“大跃进”,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1958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建设道路坚持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改革开放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靠力量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更具有广泛性5.对外开放“点、线、面、全、多、宽”的含义(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2)“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经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向内地延伸。(4)“全方位”是指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5)“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多种开放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6)“宽领域”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6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历史背景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列宁发现无法在短时期内进入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战时共产主义使工农联盟岌岌可危,因此列宁认识到应采用粮食税政策,保证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有剩余粮食进行自由贸易。进而在工业部门中开始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由此形成新经济政策。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百业凋零,经济同样处在崩溃的边缘。同时由于受苏联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关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中苏关系破裂后,与东欧各国的交往大门又关闭了。正是在这种内忧外困的形势下,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2)政策内容苏联新经济政策a交纳完粮食税后的剩余粮食,归农民支配,可自由贸易。b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前者是把国家的厂矿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后者是把一些中小企业租给本国资本家生产,国家获取税金和产品。中国改革开放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b城市进行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c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实行改革开放。 (3)启示:用经济手段来处理解决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即发展商品经济。7列宁与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比较(1)列宁把新经济政策称之为“退却”,是向资本主义的退却,“我们不仅要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而且要退到由国家调节的商业和货币流通”,“在新的道路上发展国家资本主义”。(2)邓小平则直接从经济角度,一针见血地指出: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要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样为改革开放的顺利长期的发展扫清了理论障碍。思想突破:两位伟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突破自我,突破前人所不敢想和想不到的思想,果断实践,才拯救了各自处于危难中的国家。(3)列宁新经济政策可以说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第一次突破尝试。虽然突破的力度和广度不大,但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第一次在马克思理论界“吃螃蟹”。只可惜,列宁之后的苏共领导人反而因循守旧,拘泥不化,在实践中教条地执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最终葬送苏联七十多年的基业。(4)反观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不断创新、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切以实践为基础,用实践来检验工作中的得失成败,从而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高潮。【典例2】(2018新课标全国卷)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19821988年,中国二看关键信息:乡镇企业数量在工业、建筑等领域迅速增加三看答题方向:说明了什么选项排查选项判断理由设障方法查错补短A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除农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减少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都在增长,说明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农村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其他行业,与材料信息相符B ()1988年我国城市化率还很低,农村发展程度远低于城市提出与材料信息不符的结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C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夸大其辞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还没有提出D ()材料只是提到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不能得出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结论曲解材料信息,不完整、不准确解读材料工业结构一般指部门结构、轻重工业结构和采掘原材料制造工业结构。材料中没有相关数据说明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思考,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为何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示:是解决我国农村人地关系紧张的需要;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是推动城乡均衡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一体制矛盾的需要;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等等。(言之成理即可)练习4(2018天津卷)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C)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C恢复世界银行席位D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结合题中时间信息“1987年”和关键信息“得到世界银行贷款”可知,京津塘高速公路这一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世界银行的资金扶持,而世界银行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主要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在世界银行席位的恢复,C项正确。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我国开放天津等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A、B、D三项内容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练习5(2018天津卷)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B)A.BC D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之际,正是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时期,表格中“经济”一词出现频率较高的是两次会议,据此排除A、D两项;两次会议中“阶级”一词出现频率分别为“35”和“14”,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对“阶级”的强调要比1982年中共十二大少,据此可知为中共十二大、为中共十四大,B项正确。练习6(2018浙江卷)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B)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解析:回忆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中共八大没有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故A项错误;中共十二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都属于进一步改革开放,故C、D两项错误。练习7(2018浙江卷)阅读下表,解读正确的是(D)时间影事概略1896年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1905年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断)1927、1930年有声影片传入中国;有声电影开始拍摄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影片摩登时代在上海、广州等地上映风云儿女三毛流浪记等国产片上映20世纪50、60年代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歌颂革命斗争、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题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后,牧马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种题材电影相继问世;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A BC D解析:尽管1905年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京剧定军山(片断),根据“孤证不立”原则,无法得出“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故不符合题意;回忆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美国摄制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表格材料表明,1927年有声影片传入中国,1930年中国开始拍摄有声电影,故符合题意;根据表格材料可知,1896年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1905年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断),故符合题意;综合表格材料信息可知,符合题意。故选项D正确。练习8(2018浙江卷)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略表)。它反映了(C)时间(年)200020062010201120122013中国对中亚出口额(亿美元)7.752.3165.3185.8213232.3中国对中亚进口额(亿美元)10.535135.8210.2246.4270.3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A BC D解析:解读题干表格材料可知,20002013年,中国对中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在不断增加,符合题意;回忆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符合题意。故选项C正确。练习9(2018浙江卷)“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D)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解析:解读题干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春节拜年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如家庭电话、电子贺年邮件及手机短信和手机微信拜年等多种形式,这改变了传统的“两盒点心跑一天”的拜年形式,这一现象主要反映的是通信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所述为春节拜年形式的变化与多样化,没有体现出“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所述为春节拜年形式的变化与多样化,与“城市化进程”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问题设置】有人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肯定权力下放(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重视经济规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一、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1酝酿: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在邓小平支持下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提出: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完善: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1酝酿: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提出: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3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使其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三、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1载人航天:2003年,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信息技术:改革开放后,我国“银河”系列电子计算机研究取得突破。3生物技术:20世纪末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四、文学与学术的发展1坚持贯彻“双百”方针。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学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形式多样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五、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中高等教育。3推动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1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比较2.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1)第一次思想解放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第二次思想解放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3)第三次思想解放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点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转型。三次思想解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典例3】(2017新课标全国卷)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1997年到2001年,中国二看关键信息:接受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有很大增长三看答题方向:说明了什么选项排查选项判断理由设障方法查错补短A ()虽然各种教育形式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不能说人才需求得到解决夸大其词因缺少灵活变通而误选。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B ()材料没有提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无中生有,提出材料中没有的结论因信息提取不准而误选。考生阅读题干材料时要注意完整、准确、全面地提取信息C ()D ()当时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夸大其词因基础不牢、知识面狭窄而误选。直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也还没能达到普及的程度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思考,新中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提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及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知识的影响;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等等。(言之成理即可)练习10(2018江苏卷)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B)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内容都属于我国独立自主研发取得的科技成就,但其中属于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成就是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B项正确。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于1970年;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由此可知A、C、D三项内容都属于改革开放前的成就,排除。练习11(2016北京文综)(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阅读材料,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答案: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解析: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中严复、蔡元培的教育主张或宗旨及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教育法的规定中概括,并注意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二小问应结合清末、民国初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四个历史阶段面临的历史主题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精神取得很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假马克思主义的破产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在中国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既不同于“四人帮”的假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学者书斋里的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它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人文主义。摘自夏学銮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问题设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文作者这里说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用具体史实说明“现实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进一步走向人文主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史实:经济方面,关怀民生: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与非农产业,逐步取消农业税,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与农民生活的改善。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方面,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如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基层民主选举;重视人权原则;将以人为本作为各级政府组织的基本原则;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反腐倡廉。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1)政治上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经济上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向全面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外交上 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载人航天等技术逐渐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教育全面发展。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领域的变化都体现了“新”,体现出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2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1)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3)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以来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点拨:第一次转型:新民主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转型: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第三次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一、新时期中国的外交中国同西欧的关系自基本恢复正常之后,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发展与东盟的关系引人注目,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确定了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目标和指导双方关系的原则;苏联解体后,正确处理了同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与中亚五国建交,在上海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中国高度重视APEC,并积极参与了它的各项活动,中国政府2001年在上海成功承办APEC年会,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做出自己新的贡献;不结盟运动作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正式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中国积极发展同亚非拉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对中东问题,我国政府在联合国里,采取公正和均衡的政策,赢得了普遍赞赏;在南斯拉夫科索沃危机问题上我国表示强烈的关注,我国为科索沃问题的政治解决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多年来,军备控制与裁军是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裁军问题上,中国一向赞成全面、彻底裁军,积极参加联合国的裁军谈判,为国际裁军、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支持开展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积极参加安理会的各次讨论;中方也对联合国维和行动改革持积极态度,希望加强其作用,提高其效能。同时认为维和改革应在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联合国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原则,特别是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和公正、当事方同意及除自卫外不得使用武力等原则。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民众饮食中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消费增加。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千克,比1978年减少了59.1千克,下降32.3%;在副食中,肉类从1978年的人均19.2千克增加到29.9千克,禽类从1千克增加到2.9千克,鲜奶从8.6千克增加到15.4千克。到80年代末,农民每吃5千克的粮食中,有4.075千克是大米、白面,农村已经基本实现了以细粮为主食,玉米、红薯等粗粮的消费量已经很小。 2日用消费品拥有量迅猛增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追求的“四大件”是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和缝纫机。80年代,这些产品在城乡基本饱和,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照相机成为人们追求的“新六大件”。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0年,每百人拥有电风扇的数量增加16.8倍,电视机增加53.8倍,录音机增加52.5倍,照相机增加3.1倍,洗衣机和电冰箱从无到有,1990年每百人拥有量分别达到8.4台和2.6台。拖拉机和摩托车开始进入农民家庭。3人们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兴建了许多居民小区,并给困难户解决住房。以上海为例,从1980年到1990年之间,上海住宅建设投资共达到154.98亿元,占1949年以来全市住宅投资总额的90%;新建住宅4 563万平方米,占1949年以后住宅竣工面积总数的69%,改变了长期以来城市的旧貌。到1990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已达6.7平方米。在农村,80年代中后期也兴起了一股翻盖新房的热潮,从1978年到1988年的10年间,每100户农民就有75户盖了新房,人均居住面积由8平方米增加到17平方米,并且开始以砖瓦、水泥为主要原料,住房样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4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1976年到1988年,铁路从4.63万千米增加到5.28万千米,增长了14%;公路从82.34万千米增加到99.96万千米,增长了21.4%。民用航空已开辟国际、国内航线350条,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空中运输网。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传统的交通工具如人力车、畜拉车等是人们短途出行的工具,到了80年代,自行车、三轮车、拖拉机等成为农民短途出行的工具,尤其是自行车的数量增长迅速。1978年,中国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自行车30.7辆,1985年激增到80.6辆,到80年代则几乎家家都有了自行车。传统节日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人们比较重视的几个传统节日,但原有的一套繁文缛节已经不存在,人们重视的是过节的意义。比如春节,原有的一套礼仪如摆供桌、祭祀神佛、迎喜接福、敬祖先、三拜九叩等已被放弃,但人们仍保留了春节吃年夜饭、贴春联、全家团聚、拜年的习惯。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