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V).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400228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V)一、单项选择题:一、(每题1.5分,40题,共60分)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回答12题。1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A任何文化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B一定的经济、政治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C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D政治是文化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xx新年伊始,法国总统马马克龙来我国访问 xx美国政府加紧推行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晨练、下棋、唱歌、扭秧歌等社区活动 某校为迎接高考的到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共铸诚信”征文活动 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等社团活动 xx3月,第9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A B C D3在文化与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说法: “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一认识( )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 主张文化是民族的,民族文化不一定是世界的 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是一种“文化决定论” 强调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A B C D4清理了野蛮的混沌,心灵才会荡起纯净的清波;扫除了愚昧的灰尘,思想才会绽放美丽的花朵。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A文化对个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B民族文化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C要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 D要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5传统服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只能说是传统文化的“皮层”,而那些浩瀚典籍,诸子百家的思想,伦理道理观念,那些血肉骨髓,才是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核”,如果一味专注于羽扇纶巾、津津乐道于峨冠博带,或者只是套上一件“汉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文化“复兴”。上述观点( )A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B肯定了现代文化的优越性C属于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D抓住了文化传承的根本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书有高下优劣之分。多读那些向你传递爱和真善美,传递博大精神、高尚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书,你的生命一定会浸透了书香,一定会成 为熠熠生辉的发光体,能够创造文明和书写历史,能够引导、照耀、温暖别人和后人。这突出表明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B自省、自律是提高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C要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D凡是书籍都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7木槿花是韩国国花,象征着大韩民国历经磨难而矢志弥坚的民族性格。美国人认为玫瑰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因而定位国花。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表达了俄罗斯人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情感。这反映了( )A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B. 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C. 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D. 文化的稳定性和时代性8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今天,我们所说的“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这说明( )A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B传统文化体现了浓厚的历史色彩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D先进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合理内核草根是相对于主流、精英而来的,草根文化即平民化、大众化的文化,近年来借助媒体和网络技术迅猛兴起。在“百家讲坛”中用“说书体”评说历史的易中天“如日中天”,高雅文化正逐渐通过媒体和网络技术走向平民、走向大众。请回答9草根文化借助媒体和网络技术迅猛兴起表明( )A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促进文化的发展B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D社会制度的更替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10有人这样评价当前的社会文化现象:“翻开杂志美人多,打开电视广告多,看篇文章署名多,买本新书错字多。”这种评价( )针砭时弊,说明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 没看到文化生活中积极的东西,是片面的 反映了通俗化、平民化是大众文化的主流 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A B C D11被称为“国粹”的京剧,集我国戏曲艺术之大成,它在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他艺术形式长处的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这启示我们,要保持一种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 )A全面挖掘和保护古代优秀剧目 B始终迎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C综合各种艺术的精粹 D博采众长,不断推陈出新12下列对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A文化要发展就不能继承,传统文化对发展是一种束缚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C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讲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只有发展没有继承13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诗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说明的道理是(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 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D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手段14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丢掉了饭碗。这表明:( )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B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完全不同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活动D思维方式不同,反映的文化内涵也完全不同15“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但地球不会因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完全一致的价值观。这主要说明( )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点C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性 D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越演越烈16“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体现了( )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A. B. C. D. 17. 时代在变迁,但春节仍然是亿万中国人不变的情结,虽然电话、网络拉近了时空距离,但是为了能与家人吃一顿年夜饭,大部分中国人在春节前穿越了大半个中国。这说明(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A B. C. D.18. 莫言在谈到创作过程时说:“从马尔克斯文学里面得到很多的滋养,他是没见面的大师。”莫言说自己曾学过马尔克斯,但在创作生涯中,也不断去消化吸收并尝试自己的想法。莫言的创作体会启示我们( )A.不同国家作家的审美观相同 B.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C.对待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19有着56年历史的“音乐界奥斯卡”格莱美大奖首次来到亚洲,成都观众在华丽的嗓音中体验东西方文化的珠联璧合。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A B C D20、文化产业是2l世纪的朝阳产业,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到GDP的约l5。这说明( )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文化力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A B C D21.习近平强调:“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之所以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因为 ()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文化继承以文化积累作为保障传统文化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ABCD22. 打工文化是与打工潮相伴而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既不属于农村也不完全属于城市,是从打工者群体中自发生长起来的。打工文化的兴起表明(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人民大众是文化的创造主体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A B C D 23央视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基于汉字(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 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A B C D24.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A. B. C. D. 25. xx农历“狗”年到来之际,不少商家推出各类产品展现传统生肖“狗”文化,深受百姓喜爱。这说明(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物质载体A B. C. D. 26.电影唐山大地震所展示出的唐山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坚韧、乐观、向上精神,强烈而深刻地感动着观众。这表明 (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C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27进入xx以来,借助互联网这个分享的平台,美国、欧洲的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在中国高校再一次掀起了阵阵旋风,广大网民实现了与世界名校公开课的“亲密接触”。这表明( )大众传媒的发展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育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日益扩大A B C D28.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A. 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C.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29. “作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的不二代表,飞天已经成了我们的骄傲。但是,这美丽的形象并非中国的土特产,而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产物。”这说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就是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A B C D30.在北京举行上海世博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参展各国特别是东道主国围绕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以展馆和展品为载体,展现本国的民族特色和现代化的发展成果。这次世博会的举行有利于 ( )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A B C D31. “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A B C D32.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探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实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A. B. C. D. 33.春晚“大餐”虽然获得普遍好评,但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们,对春晚仍然做出了不同的“品评”。这种差异的存在表明(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需要对流行文化加以管理和引导 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临着多种选择A. B. C. D. 34.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取缔落后文化35.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庸俗”、“低俗”和“媚俗”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中学生应该( )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创造更多喜闻乐见的动漫文化A B C D36.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37.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38.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39.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50年来一直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喜爱。创作者洋为中用,扬长避短,充分展示了音乐的无穷魅力。梁祝的成功表明 ( )A艺术创新必须是引进与输出的统一 B艺术创新必须是全新的C艺术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D艺术创新能够离开人的辩证思维而存在40当不少“艺术家”坐在办公室里“憋”小品,在舞台上“喊”笑话时,赵本山更显得有底气、有定气。宋丹丹说:“他是个双脚没离地的人。”这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A B C D二、主观题(每题10分,共40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于 xx10月在山东举办。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届艺术节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以“发展先进文化、繁荣文艺事业、促进文明进步”为主题,以“政府主导、文化惠民、突出特色、全民参与、开放创新、务实节俭”为原则。41、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用者”的道理。(8分)42近年来很多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了包括价值理念、校训等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生活技能节等文化活动,努力营造一种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请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说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12分) 43.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可谓“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这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密切相关。就现实层面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国学也穿上“现代时装”,并通过通俗化的解读,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上有了更高的效率。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国学,推动国学发展,就是要将 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分)(2)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是什么? (8分)4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十九大以来,河南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中原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河南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参考答案:1-5 CCACD 6-10 CBCCA 11-15 DBB CB 16-20 DDCA C 21-25 DBABC 26-30 DDDAC 31-35 ABC AC 36-40 ABBCB 4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作的源泉存在于人民的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因此“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要全民参与、开放创新,支持群众文化创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4分) 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对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为了人民。因此,“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享用者”,要繁荣文艺事业,文化惠民,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发展成果。(4分)42、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它可以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4分)(2)文化影响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4分)(3)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健康的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分)43.(1)对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2分)(2)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个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作通俗化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政府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每小点2分,共8分)解析本题第(1)问属于文化生活的基础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2)问考查学生综合、概括和调动、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本问要求回答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这可从文化的决定因素、作用、特点以及文化的传播等方面来回答。4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河南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 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 注意:答此题要从文化创新与实践的关系、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体制创新、内容和手段创新等几个方面组织答案也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