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67446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 学者李治安认为,元朝总是在直接掌据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元行省侧中央集权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中纯的地方分权。这说明该制度A. 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C. 行省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 符合历史趋势,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答案】D【解析】“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中所说的制度行省制度既符合历史趋势,又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缺乏自主性之类的信单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的权力并不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照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这一现象反映了A. 明清两代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B. 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C. 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普遍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D. 苏州丝织业引领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私营机房和官营机房由于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经营结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两代统治者并未放弃传统的经济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的生产关系只是在个别城市产生而非普遍产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苏州丝织业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只是昙花一现,并未引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着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A. 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B. 发挥者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C. 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D. 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答案】C【解析】“凭照”携眷入台政策等字眼是在强调中央对台湾的控制、管理在加强,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廷一直未全面解除海禁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海防前哨作用之类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凭照”携眷入台必然会加强对台湾的管控。4. 清代乾隆年间,画家李方膺在题画梅中写道,“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作者的创作A. 体现了当时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B. 寄托着画家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C. 反映了文人上大大变态的审美情趣D. 折射出当时士大大孤芳自赏的心态【答案】A【解析】“愿借天风吹得远”等字眼体现了作者创作的写意风格,也体现了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所以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作者的创作属于正常的审美情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家家”门巷尽成春等字眼足以证明并非孤芳自赏的心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 晚清光绪年间,官员周德润上书朝廷,指出“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而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主张“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他的主张反映了A. 玩固势力抵制工业文明B. 经济结构变动导致社会阵痛C. 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D. 发展外资企业成为时代主流【答案】C【解析】“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等字眼反映的是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到了铁路的修建,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顽固势力抵制修铁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经济结构变动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发展外资企业也未成为时代主流,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长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这些留给后业的借鉴意义是A. 军阀割据是中国进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B. 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化C. 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D. 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答案】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民众启蒙对的政治民主的重要性,所以选D。7. 台湾学者张王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土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经济结构变化导致阶层变动,而阶层变动导致了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土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的现象,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思想解放和政治制度变革的问题,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860-1916年封建地主阶级并未退出历史舞台,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8. 下表为新中国建立后某时期连续四年的经济建设情况,出现表中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年份粮食产量(万吨)国家职工人数(万人)国家财政收支(亿元)第1年195052451+6.0第2年200004532-21.8第3年170004561-65.8第4年143505044-81.8A. 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B. 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C. 国家经济政策的偏差性D. 新科技革命调整经济结构【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粮食产量整体上在减少,这是经济政策的偏差而导致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经济政策导致农业减产而非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粮食减产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新科技革命均无直接的关联,所以选项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三是要注意对比分析数据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9.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执政官梭伦声称,“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他将法律刻画在16块白色的牌子上并公之十众,同时要求所有公民与官员发誓遵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城邦法律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B. 梭伦确立雅典居民平等公正原则C. 雅典法律提供了后世的立法规范D. 梭伦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民主政治【答案】A10. 1902年,时任美国纽约州州长的查尔顿修斯在一次演讲中感叹,“我们生活在宪法之下,但这个宪法是什么意思,却是法官们说了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三权分立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B. 最高法院居于宪政体制核心地位C. 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权力冲突D. 司法解释权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却是法官们说了算”等字眼意在强调美国司法解释权在于法官,这是存在弊端和局限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存在核心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冲突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却是“法官”们说了算意在强调司法解释权的局限。11. 下图为苏联解体后讽刺斯大林时代工业化进程弊端的漫画。作者意在说明A. 苏联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B. 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 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D. 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比例失调而非经济文化落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苏联的解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经济比例失调。12. 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说,“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念一致B. 赞同罗斯福新政时期经济政策C. 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D. 捍卫民主政治并反对极权统治【答案】C【解析】“独立行动”等字眼足以证明哈耶克是反对干预经济的,这种经济思想的确在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了重视,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念是相反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不赞同罗斯福新政时期干预经济的经济政策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外,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欣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材料二近代开埠通商,是政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应对。洋务运动和清米末新政时期,振兴实业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促进各地成镇手工业、工场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主要功能开始嬗变。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和设立城市管理机构等,从制度上规范了城市的发展,通商口岸与国际市场接轨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大量商人聚集口岸城市,城市的集散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近代工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沿涛浩江城市兴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它改变了城市经济的结构,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职能。市场与城市的互动,促使经济重心和布局的调整,也促使市场网络和城市体系的重构,聚集在城市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会馆、同乡会和慈善组织等传统社团逐渐转换角色,更多地介入公共领域。由知识分子、实业家商人等组织的新式社团,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公共职能,社会力量开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推动力。摘编自张利民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动力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推动力。以上材料反映了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答案】(1)特点: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化;目标是争取自由和法治。意义: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推动了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2)背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清政府被迫开埠通商;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不断进行改革;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西方城市管理体制和理念传入中国等。推动力:政府、市场和社会团体。问题:城市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城市化发展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积极性。回答两点即可得【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要从自治运动的主体、自治运动的形式、自治运动的目标分别论述即可,意义则要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文化方面进行考虑,例如,经济方面,城市自治是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2)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主要推动力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经济方面要突出近代工业的兴起导致了城市化发展等,主要推动力则要从政府的推动、市场的推动以及知识分子、实业家商人等组织的新式社团的推动等。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主要从城水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城市化进程是要靠政府的推动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二问就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一战国时期魏国李悝的法经内容说明盗“盗”是指窃取财货贼“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网“网“即“断狱”,是审断罪案的法律捕“捕“即”捕亡”,是有关迫捕逃亡的法律杂“杂”是对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具“具”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表二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标题主要内容备注第三表:执行有关判决执行的规定主要是有关债务的执行第四表:家长权有关家内身份的规定第五表:继承和监护有关遗产继承和债务继承及监护的规定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有关所有权的转移、占有、纠纷裁定等规定出现了“现金借贷”“要式买卖”等契约第七表:土地和房屋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第八表:私犯有关伤害、盗窃、诈骗等规定但以刑罚制裁的只有10条,其余作民事处罚第十表:宗教法有关丧养方面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的规定第十二表:后五表的补充有关祭品和债权及占有的规定从表中提取与“法律的本质”或“价值取向”等相关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评分标准:按等第赋分。等次标准一等论题明确;紧扣论题,合理引用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论题较明确;能够结合论题,引用史实较为合理;论证较完整,表述较清楚。三等论题不明确;偏离论题,未引用史实;论证缺乏说服力,表述不清楚。示例一:论题: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论证:法经是通过统治者自身政治改革形成的,它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目的是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以君主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利益。法经将“盗”“贼”放在法典之首,杂法中有诸多“逾制”罪名的规定,体现出法经积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等级秩序。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形成的,它建立在奴隶制商品经济基础上,目的是维护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它既要反映贵族的意志,也必然要反映一些平民在政治与经济等方面的利益诉求。结论:法经与十二铜表法的相同之处,即在实质上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国情不同,决定了利益的差异。示例二:论题:经济基础差异决定了不同的法制价值取向。论证:由于二者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因此,对于公法与私法(或刑法与民商法)内容的比重安排不同。法经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更注重于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的维护,公法的比重远大于私法;十二铜表法由于建立在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基础上,私法的比重远大于公法。结论:由于经济基础不同,法经侧重于对犯罪者的定罪量刑(或镇压与制裁),十二铜表法侧重于对公民财产关系的调节。【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有两个思路可供选择,一是“法律的本质”,二是“价值取向”,相对而言“法律的本质”比较容易解答,例如,以法经、十二铜表法等为例说明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者的工具、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二)选考题: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辽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8-946年在位)在得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后,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不以游幸妨农时,禁止扈从扰民和行军践踏禾稼。不但保护十六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在适宜于耕种的草原地区发展农业。会同二年(公元939年),以乌古部水草肥美,诏北、南院徙三万猎户居之。三年,赐于谐里河、胪朐河近地为农田,使契丹人也能从事农业生产。又诏有司教民播种纺绩,发展契丹社会的手工业。他关注社会稳定,整顿赋役制度,惩治不法官僚。思奴古多里、乙室部大王和南王府二刺史等都曾因盗窃官物、摊派赋调不均和贪蠹而受到惩罚。他借鉴中原统治者的治国经验,吸收中原封建礼仪制度和思想观念。会同三年(公元940年),至燕,行入阁礼,在礼仪制度上吸收汉制;废除婚嫁中姊亡妹续之法,以法令方式改变契丹社会的婚姻旧俗;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摘編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辽太宗改革的主要内容。(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辽太宗改革的动机。【答案】(1)内容: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契丹社会的手工业;整顿赋役制度,惩治不法官僚;吸收中原地区礼仪制度、思想观念及风俗习惯。(2)动机:增强辽政权实力;加速契丹族封建化进程;积累治国经验,稳定统治秩序。【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辽太宗改革的主要内容要分经济方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赋税制度方面整顿赋役制度、社会习俗方面吸收中原地区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分析概括即可。(2)辽太宗改革的动机主要从政治方面加强统治、稳定统治秩序、治理国家、等分析即可,经济方面主要从使国家富强实力增强等,当然也可以结合材料一的具体内容逐条分析辽太宗改革的动机。16.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52年2月4日,在对国人指出舒量计划的重要性时,(联邦德国总统康德阿登纳对他的内阁解释说:“必须赋予人们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它只能是一种欧洲式的思想。”根据联邦德国本身的特性,只有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才能使之独立地恢复它的主权;而欧洲这一概念本身就可取代德国公众生活的空洞乏味,可以消除德国民族主义的本质,而这也是舒曼计划所明确期望的。早在1956年,阿登纳曾警告说,联邦共和国不可能永远成为“核武器问题上的附属国”。到了60年代初,很明显西方盟国和莫斯科之间已经机此敏感问题达成了协议,它们双方将永远禁止德国拥有核武器,阿登纳怒火中烧。从短期内看来,波恩共和国似乎不再效忠于华盛顿,而有可能转向巴黎的戴高乐政府,因为他们两国都对强硬而专横的英美怀恨在心,都怀疑美国想摆脱对欧洲各国的责任。摘编自(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登纳对提高战后德国国际地位的政治构想与对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阿登纳对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答案】(1)加入欧洲国际组织(欧共体);拥有核武器;同法国合作以对抗美英等。(2)有利于提高德国的政治地位,消除德国的狭隘民族主义;促进了欧洲的联合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阿登纳对提高战后德国国际地位的政治构想与对策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欧洲式的思想即加入欧共体、转向巴黎的戴高乐政府、联邦共和国不可能永远成为“核武器问题上的附属国”即强调联邦德国也得拥有核武器等。(2)阿登纳对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根据第一问的政治构想与对策逐条分析即可,例如,加入欧共体的对策在经济上能够促进欧洲的联合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政治上能够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等。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868年,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毕业生容园正式向清政府提出“派遣留学生计划”,即“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国家储蓄人材。派遣之法,初次可定一百二十名学额以试行之。此百二人中,又分为四批,按年递派,每年派送三十人,留学期限定为十五年。学生年龄,须以十二岁至十四岁为度。视第一、第二批学生出洋留学著有成效,则以后即永定为例,每年派出此数。派出时并须以汉文教习。至学生在外国膳宿入学等事,当另设学生监督二人以管理之。此项留学经费,可于上海关税项下,提拔数成以充之”,“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客阂还全身心倾注于晚清教育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为社会转型提供一批栋梁之材。平务运动期间,被曾国藩委以全权,引入“制器之器”,为近代机器制造业奠基。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他前往南京,向太平军提出组建军队、培养海军、建立学校教育体系等七条改革。后来,他参与成成变法,促进辛亥革命,一直走在社会政治变革的前沿。摘编自李华兴容阂:中国近化的卓越先驱(1)核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容阂“派遣留学生计划”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容阂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做的贡献。【答案】(1)以政府为主导,渐进推进;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强对幼童的监督管理,实行国家资助。(2)教育:推动清政府官派留学生,倾注教育改革与实践,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有助于推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经济:认识到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引进西方机器设备,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政治: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参与中国近代的改革和革命事业,有利于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容阂“派遣留学生计划”的特点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政府要主导、人才培养要尊重规律、要加强对留学生特别是要加强对幼童的监督管理等。(2)容阂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做的贡献要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教育方面等多方面分析即可,例如,容阂在政治方面参与成成变法,促进辛亥革命必然也就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