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 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67641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 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年高考历史 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年高考历史 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考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重点考查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中央集权制的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突出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处设置的实质。 【网络构建】【重点、难点剖析】一、宗法制与分封制1 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4)作用:目的: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 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4)作用: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 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2 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九品中正制 (1)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 (2)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科举制 (1)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明清采取八股取士。 (2)作用: 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选官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1)有利于维持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在先秦时期,维护了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的运转,保证了贵族政治、经济的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从中央政权体系看,通过选官制度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从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地治理与统治人民,维护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地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5)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不完全相同,应具体问题具体评价。 5.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在早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题型示例】题型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例1(2018北京高考)“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变式探究】(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变式探究】(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也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的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可能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举一反三】(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诸侯墓中出土了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宗法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故AB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C项错误。【变式探究】(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白题干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变式探究】(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实际上是指任人唯才,与宗法制无关,故选D。A项是分封制,B项涉及家谱,C项涉及嫡长子继承制,都与宗法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符合题干要求,皆排除。 【变式探究】(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秦汉时期,军国大事“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但事先已经群臣议定过,说明皇帝决策时进行了集思广益,故选D。“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说明军国大事决定权归皇帝,并非“最终由朝臣议定”,排除A、C;材料中宰相只是起到“领衔上奏”的作用,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变式探究】(2014课标全国,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祭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来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祭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其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题型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例3(2018天津高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变式探究】(2017年北京卷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宋”“位同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D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举一反三】(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5)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变式探究】(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权力相互牵制,材料中提到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在唐朝一直存在,并没有被废除,A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行政效率提高,B项错误;门下省是负责审核的,D的表述与史实不符。【举一反三】(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 【变式探究】(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答案】B【解析】材料主旨强调“奏事”“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材料表明强调集体决议,以防止大臣专权,故B项正确。“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省规”并不专为军国急务而设,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分权”,并且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说明强化皇权,故C项错误;并不是“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而是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故D项错误。【变式探究】(2015浙江文综,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答案】D【解析】汉代行政区划是郡县两级;唐、宋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两级制;元代行政区划以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由此判断元代顺宁府行政级别最低,故选D。【变式探究】(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题型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例4(2018北京高考)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D对:乾隆帝对军机处先是裁撤,后又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可知军机处权力很大,而军机处又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这有助于加强皇权。A错:与材料信息不符,根据材料“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名存实亡。B错: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错: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后,以后历代不再设宰相职位。【变式探究】(2017年天津卷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 【举一反三】(2017年全国新课标2卷27)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排除D项。 【答案】B【变式探究】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