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66827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人民版【考纲考情】(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王位世袭制2、分封制3、宗法制4、礼乐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知识体系】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自秦开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秦朝建立从汉至清的 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中外朝制度,宰相权力一分为二(中朝与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决策、审议、 执行)宋:二府三司制,宰相权力一分为三(政、军、财)元:一省代三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太祖废宰相,成祖设内阁清: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君主专制逐渐加强(皇权-相权) 中央中央集权逐渐加强(中央-地方) 地方秦:郡县制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制(郡国制) 封国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期:设节度使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具体措施需要掌握)元:行省制度(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省制的开端。汉朝:察举制 (评价标准为人的品行,东汉中期以后,察举制为地方豪强控制)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主要看门第出身)科举制:隋炀帝时形成。1905年,清末新政中废除。【重点难点】(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集权制度: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2、 形成条件(1) 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加以保护。(2) 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3) 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3、 作用影响(先辩证,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来思考)积极:(1) 政治上,有利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2) 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如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 文化上,一方面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促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范围内传播。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1) 政治上,长期人治,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2) 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的落后。(3) 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导致国民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2) 比较明清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不同之处(从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思考;还记得比较两个历史事物的方法吗?从背景、内容、影响、性质、目的五方面考虑)1、 背景明清内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政治)近代西方内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完成(政治)2、 内容(权力、地位)明清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宰相的重设,其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皇帝。近代西方内阁: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英国的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内阁首相实际上控制行政权、立法权等大权;总统制下的内阁(如美国)由总统组建,不对议会负责,与议会相独立,相制约。3、 影响明清内阁:中国君主专制强化的标志,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近代西方内阁: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专题训练】1据考证右图是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牛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辞,内容涉及北方部落入侵和王命诸侯出征、田猎以及天象等。该图反映出A商朝神权与王权结合 B天人感应的神权色彩C商王严密控制诸侯国 D迷信活动,史料价值低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该观点旨在强调()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自然经济是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D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是宗族延续之本3在宗法制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的是()A卿、大夫B士 C平民 D奴隶4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形成 B分封制逐渐的瓦解C监察制度的建立 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5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文中“天之变局”是指当时()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统治阶层出身的变化C制度法令由混乱到统一 D政局由动荡走向稳定6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7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地方的监察,“与分封制不同,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制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关键在于()A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 B废除了地方官的世袭制C地方官员都是皇族成员 D秦帝国法律细密、严苛8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关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9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10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11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项考试科目12 “秩序井然”“清新”“丰满华丽”“理性美”分别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特征。它所折射出的历史时期分别是()A明清、南北朝、唐朝、宋朝 B西周、战国、唐朝、宋朝C西周、南北朝、汉朝、明朝 D西周、战国、汉朝、唐朝13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方法一史料研习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具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分析其本质。(6分)(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6分)方法二规律认识(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方法三观点探讨材料四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4)结合材料四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4分)答案:(1)皇帝将泄密其言行的人一律处死;皇帝行踪神秘化;皇帝对丞相车骑多不满。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3)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4)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备选题1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职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的同时,在地方设立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听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沿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材料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被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材料三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元史凡御史犯罪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明史职官志“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慢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弊,以误国论。”大清会典事例(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6分)(2)材料二中,宋代对监察官员有何要求?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结果?(4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4分)(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4分)(5)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今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2分)答案:(1)主要特点:监察制度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发展、完善;监察组织严密、独立,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监察官员由中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2)要求: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或从政经验)。可能产生的不良结果:监察官员滥用职权。(3)特点: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奖惩制度之中;对犯罪的监察官员从严惩处。(4)监察官员的权力来自皇帝,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监察官员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法律、法令的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等(或监察制度严密,但以专制皇权为依托的古代监察制度无法克服其弊端)。(5)启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积极反腐倡廉;精简机构,提高效率。(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