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谈六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37709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谈六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19年谈六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19年谈六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谈六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芮 琼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一至六年级开篇都是 “ 习惯篇 ” 。每一册习惯篇的内容都是根据 “ 课标 ” 学段训练重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编排的。低年级主要重视学生具体的行为习惯的训练,如训练学生 “ 良好的读写姿势 ” ;中年级注意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高效学习的习惯,如让学生 “ 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 ” 等;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各种具体行为习惯后,教材则更关注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思维习惯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 在六年级下册,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学期的 “ 习惯篇”安排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及“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两个内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现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这种习惯的培养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并使得自己的语文能力不断在游历、实践中提高。与此同时,语文又在实践中服务于孩子的生活,充实丰富孩子的生命。本册“习惯篇”强调了语文能力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体现了语文学习过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推进”的发展规律。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是中国古代人的求知模式,也是古人自我修养的途径。 “ 读万卷书 ” 意思是多读书, “ 行万里路 ” 是讲多游历。这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要求知,首先要“读万卷书”,即广博地学习前人的知识,这实质上是通过博览群书获得间接知识。但只读书是不够的,在博览群书之后,还需进入求知的第二步,在游历中,在实践中去运用、验证、丰富自已已有的知识。“读万卷书”,获得满腹经纶,“行万里路”,亲历躬行、参证精思,知识水平就会飞跃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获得知识、能力的两个方面的途径,缺一不可。 教材表现这个主题用了一个页面共四幅图。按从上到下的顺序,第一幅图是几位小学生参观天文台的古代天文馆,从图上可以看到一些天体的图片。第二幅图是一位老师和两位小学生参观天文台的古代天文仪器。第三幅图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化遗迹莫高窟,有一些游客正前往参观。第四幅图是气势宏伟的故宫。这些图片信息量大,主题明确,细细品味会有许多感受。这种以简驭繁、直观醒目的图片吸引着学生,再加上教师进一步深入引导,将一幅幅图片变成一个个生活场景,变成沸腾的生活。 1 理解命题内涵。 本页的主题是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两个方面的内容,但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本页主要是针对 “ 行万里路 ” 的内涵来安排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关于读书习惯的问题,前十一册的教材中已有不少的专题,如:二年级上册的 “ 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 ” 、四年级上册的 “ 读书有选择,读书有记号 ” 、五年级上册的 “ 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 ” 等,而且在学校主要的学习方式是阅读书本,即 “ 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则是学校学习生活相对薄弱的环节,所以我们面对这个教学主题的时候,教学重点是有侧重的。 相对于前面十一册教材中一些具体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养成,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初期,明理和争取学生的情感认同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这些习惯的养成不像低年级,要一步步训练他怎样做,也不像中年级那样,告诉他一种方法。这里是要形成一种观念,要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 “ 行万里路 ” ,并成为自觉的意识。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认识。 第一,自然界与生活之博大,书是难以言尽的,更何况我们读的书毕竟有限。所以,“行万里路”可以让我们亲见亲历,增长见识,见多则识广。 第二,人们通过游历可以印证从书上得来的 “ 知 ” ,而且人们亲眼见到的真实具体的物象,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还会有许多真切的体验。比如:游北京故宫,当亲见金碧辉煌、金雕玉砌的一座座宫殿和威仪的皇帝宝座,你会感受到什么叫威严、什么叫气势、什么叫富丽堂皇 既印证了书上的描写,又丰富了自己的感受。 第三,通过亲历亲见可以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即孔子讲的 “ 我之游,观其所变 ” 。亲见亲历还可以发现书上谬误,进行批判性的阅读,或学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 2 激发行动内驱力。 从明理到情感的认同是两个不同的认识层次。明理不一定会行动,而情感往往支配行动。所以,在指导学生理解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读书的经验,说一说历史上 “ 纸上谈兵 ” 的故事,来感受实践经验的重要;说一说只有实践经验而不读书的问题;说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大事的名人的例子。如李白 “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即小时候就读了很多书,而后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踏青山,游绿水,因而才有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大气磅礴;才有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无尽浪漫;才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妙想象,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百结愁肠。如徐霞客走遍万水千山;写下徐霞客游记,李时珍遍访名医、乡医,走进深山尝百草,写出本草纲目,让学生体会到“行千里路”的必要,从思想感情上认同这种学习模式,认同这种提高修养的途径。 从情感到行动上又是另一个提高的层次。教师要结合图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经验谈谈对行万里路的认识。当然,更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老师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到社会,走向大自然,进一步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与体验,真正地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在 “ 行万里路 ” 中获得许多能力和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教材表现这个主题用了两页通版图画,共有八幅图。第一行有三幅图,左边的方框图片是两位小学生正在设计自办的小报。另两幅图片是一所学校的闭路电视系统。左图是控制室,几位同学正在操作电脑把信号送到各班教室;右图是学校的小电视台,两位小学生是播音员,他们正在播音,一位女同学使用摄像机摄像,并把这个信号送到控制室。第二、三行左边共四幅图。上面两幅中,左图是几位同学正在挥毫泼墨,书写春联;右图是学校举行演讲比赛,一位男同学作为参赛选手正侃侃而谈。下面两幅中,左图是班级古诗文课外活动,表演者是两位女同学;右图是两位同学正在出班级的黑板报,可以看到板报的版面精美,字也写得很漂亮。二、三行的右边只有一幅图片。图上两位同学正在表演课本剧,可以看出他们表演得惟妙惟肖。这些图片表达出语文实践的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形象地描画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 在进行这个主题的教学活动中,要和以前的教学相区别。在低中年级,主要让学生从细节的观察中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以图为范,照着样子做。而对于这个主题,要综合地看这些图片,结合自己的活动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深刻地理解其表达的内涵,抓大放小,延伸拓展,不要死抠图片的细节,变成浅层次的看图说话。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和意识。 1 培养处处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到了不少语文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学生拥有语文知识和能力,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生活,为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服务,所以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地在各种实践中用语文,让语文为孩子服务。 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综合地看图片内容,指导观察图片中有哪些内容,学生们在进行哪些实践活动,结合图片谈一谈如何开展这些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如何才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必须要用到自己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这几个方面: (1) 引导学生看图,归纳出我们可以组织开展哪些方面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主题进行宣传活动,如办自己的小报、出黑板报、举行演讲比赛;如植树节,可以举行以 “ 树与人 ” 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结合 “ 雏鹰小队 ” 活动,可以共同创办 “ 雏鹰小报 ” ;结合即将到来的奥运会,可以办“奥运知识知多少”的黑板报;结合传统的春节,进行写春联活动等。二是结合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性的活动,如学了半截蜡烛,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学了长江之歌,组织歌词赏析、歌咏比赛活动。也可以开展“话说长江”活动;学了孔子游春,组织“走近孔子”的探究活动等。三是参与学校常规活动,如为红领巾广播站写写稿子,积极参加学校电视台的工作等。 (2) 引导学生看图,并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有怎样的好处,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向往。通过讨论,使全班同学明白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锻炼自己活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语文知识能力的运用能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3) 引导学生看图,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我们如何开展实践活动。交流中,应该突出这样几个认识,其一强调实践是自主的,要积极参与大胆地展示自己,如制作小报,在写稿、誊写或打印、排版、插图等都要由我们同学自己完成。其二强调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要在活动中动脑筋,想办法,创出新意,做出自己的特点来。如写春联,除了写现成的,还可以自己创作;比如表演课本剧、撰写剧本就要写得让同学们爱看,包括服装、舞台的设计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第三要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合作,在实践中有许多地方要和同学共同完成的,需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互相学习。 2 培养时时学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的意义不仅仅是运用,还在于在运用中激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使知识经验的发展获得一个新起点。我们在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就是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善于抓住机会,就能在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图中的情境为话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图中的学生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是你,你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以获得更好的活动效果。比如,演课本剧时,怎么把课文编成剧本?制作小报时材料不够怎么办?上台演讲的时候忘词了怎么办等?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为学生今后在实践中更充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进行有意识地积累。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和 “ 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 这两个项目既是一种意识。也是学好语文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而言,这种意识的形成和方法的掌握归根到底是要在实践中实现,本册的 “ 习惯篇 ” 的教学应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六年级下册阅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陈明珩 严仍江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下阅读教材共 24 课,分 7 个主题单元,分别是 “ 壮丽山川 ”“ 正义必胜 ”“ 诗文精粹 ”“ 探索与发现 ”“ 感悟人生 ”“ 咏物抒情 ”“ 师恩难忘 ” 。另外, 7 个单元的 “ 练习 ” 中也安排了相应的阅读内容。本册教材亦如此前各册,是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物化, “ 课标 ” 的基本精神当然是我们品文的准绳。其次,编辑的预设思路与一线教师的教学反馈,也是解读本册教材的重要依据。而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承上启下,在教材序列中自有其特殊地位和功用,这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考量参数。当我们据此研读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会欣喜地发现,本册阅读教材均为难得的精品佳作。 一、优秀文化的壮丽画卷 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已成为语文学界的共识。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 是我党在十六大提出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的载体。入选教材的古今中外佳作名篇,无不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表现形式承载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在一定层面上成就了它改造与引领人类精神的特殊价值。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语文成了历史的别解,是具体可感的哲学。当然,小学语文姓“语”,也姓“小”,这种“小”是以小寓大之“小”,指文本的话语形式由博返约,深入浅出,是小学生能够消受、乐于接受的精神美餐。 本册教材精选的 4 首古诗词和三打白骨精螳螂捕蝉孔子游春作为精读课文,另外在单元练习中安排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马诗古今贤文夏日绝句和 “ 孔子名言 ” 等内容,连同前 11 册中的相关篇目,对中华文化的精义作出形象的诠释,对中华文化的主要方面作出扫描式的涵盖。这种精心构建的文化长廊壮丽而辉煌,使学生在凝眸涵咏中流连忘返,深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无价的精神财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已成为苏教版教材的自觉、热烈追求。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民族战争,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 8 年抗战强大的思想武器。 “ 七七事变 ” ,中国官兵不畏强暴、奋勇杀敌,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卢沟桥烽火展现的正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如果说卢沟桥烽火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本色,那么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则表现了中华民族的 “ 菩萨心肠 ” 。当日本帝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时,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两名战火中受伤的日本孤女,并设法安排她们回到亲友身边。当日本人民赞誉聂将军是 “ 活菩萨 ” “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时,我们能不为中华民族的友善和宽容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吗?这两则发生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真实故事,编排在同一单元,收到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之效。此外,夏日绝句的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墨梅的 “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 ,石灰吟的 “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无不表现中华民族的高尚节操和坚贞品格。先贤先烈为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丰富的精神遗产,将在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田深深扎下文化之根。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教版教材的编者对汉语言文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汉字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灵。 ” “汉语有形象,有色彩,人文味道很浓,极富魅力。” “汉语是象形表意的文字,常诉诸形象,能给人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探究能力。 ” 以此学养和眼光选编的课文,虽不是字字珠玑、篇篇锦绣,但课文的语言文字赏心悦目,颇能掀动师生思想和情感的波澜。教材中古典诗词含英咀华之美就不须赘言了。广玉兰夹竹桃均为大作家、大学者为寻常花木写就的小文章。作者信笔写来,举重若轻,言近旨远,虽是小文章却尽显示大家风范。“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位世纪老人的童真、童心、童趣。夹竹桃真是一篇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好文章。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各具特色,作者虽名不见经传,但文字精美,如诗如画。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充实与忙碌,使烟台的海成了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 , 三亚落日像是专门为孩子们写的,文中的落日依附了一颗童心,活脱脱像个活泼、快乐的孩子,活力四射,动感十足。读这篇课文孩子们会感到那轮三亚的落日就是自己。文中动词锤炼得极见功力,使南洋的热带风情和落日的诗意变化在跌宕的笔触中极富视觉冲击力。以上几篇作品,让我们领略汉语言文学的感性、智性、灵性,领略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穿透力、生命力。随着学业的加深,孩子们还会体味到汉语言文字四声的音乐美、字形的建筑美、意蕴的哲理美、书写的绘画美,还会了解到中华文明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唯一没中断、消亡的文明,其重要原因是我们拥有自“书同文”以来沿用至今的汉语言文字。在科学家王选开发激光照排技术之后,汉字告别了铅与火,成功地跨进信息时代,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文明、最优秀的语言之一,拥有汉语、学习和使用汉语是一种幸福和荣光。 二、现代意识的多频视窗 语文源于生活,优秀的作品是时代的镜像。本册教材选编的现代文,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 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 。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 教材中的夜晚的实验学会合作记金华的双龙洞山谷中的谜底广玉兰夹竹桃三亚落日等课文,宣传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成果,洋溢着时代气息,渗透着现代意识和价值观。亲近自然、关注环境、崇尚科学、探索创新、学会合作,这些现代理念和精神必将给学生的心灵以丰富而强力的滋养,历史将继续见证。教学中播撒的那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种子,将成为未来的参天大树、栋梁之材。教材的现代性不仅仅是为了现代,更重要的是着眼未来。 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有的素养,无论是现代国家还是现代公民都是这样。打开窗口看世界,对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感情、睿智的理性的欣赏与追求是穿越时空的,是跨越民族和种族的。在教学中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就会获得新的文化视角和审美意识,新的看取方式和发现方式。苏教版教材文化覆盖面较大,纵贯古今,横跨中外,文化构成合理和谐。本册涉及国外的作品,有夜晚的实验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莫泊桑拜师。最大的麦穗所传递的人生哲理、人生智慧令人久久回味,具有永恒价值。在遥远的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民主的作风和对话的情怀,在专制社会里是何等的难能可贵。苏格拉底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平等对话、自我建构而走向真理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也让 多年后的教育者钦羡神往。夜晚的实验深层意蕴是再次验证了实验是科学之母的道理。对实验的重视是西方科学在近代赶上并超过东方的重要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在引入西方实验科学后就可以凭借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完成伟大的民族复兴。山谷中的谜底揭示的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骤对强暴和逆势,这种以退为进、保护自我的生存策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编者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选文目光穿射得如此深远 ! 三、创新精神的丰硕成果 创新是教材生命力和高质量的保证。坚持思想创新,加强内容创新, “ 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永恒追求,是回响在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主旋律 ” 。 “ 创新应该说是我们编写教材的立足点 不管花多大气力,不管用多少精力去编写,都要朝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方向去努力。”这真是志存高远,心如金石。与许多同题材的文章相比,本册的选文确有让人眼亮的新意和别具一格的魅力。半截蜡烛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转移藏有情报的蜡烛,在秘密即将被发现的危急关头沉着机智地与德军周旋,终于获得胜利的故事。智斗的故事比比皆是,小娃娃有大智慧的故事历来很多,而本文的新意在于它阐述了小娃娃有大智慧的生成过程。智慧来自对祖国的忠诚:为将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智慧来自母亲和哥哥行动的启示:母亲用油灯来置换蜡烛,哥哥借口取柴生火要拿走蜡烛,虽然都没有成功却启发小女孩的灵机。杰奎琳以上楼睡觉的理由,以小娃娃的娇憨可爱征得同意取走蜡烛。这幕精彩的独幕剧真是哲理版的小鬼当家 ! 与众多歌颂普通劳动者的文章相比,天游峰的扫路人写了平凡的工作岗位可以作贡献,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带来快乐。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伴着作者回到住地,也回荡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耳际。古往今来歌颂老师的作品俯拾皆是,理想的风筝却别具异彩。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位健全的残疾人同时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这里显然是个象征,是多重的隐喻。这种表现手法就有了现代主义色彩。虽然课堂教学不需要发掘到文学流派的层次,但这种文学创意会像种子埋在学生的心田,迟早会生根发芽。 苏教版教材的创新还表现在打破了传统的惯例 以名家名篇作为教材的主打内容,而是纵览古今,披沙拣金,“将孩子最应该读的、最喜欢读的、读了最有用的文化精品选出来并加改编,奉献给孩子们 ” 。实验区的老师们反映:打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过去司空见惯的重点训练项目没有了,烦琐的课后练习不见了,几十年一成不变的传统课文换上了崭新的面孔;而代之以浓浓的文化氛围,清新的时代气息,确实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四、整体建构的桥梁纽带 由独立成篇的文章构成的课本,其体系的整体性在所有学科中是最难建构的。但苏教版教材的整体性是非常突出的。纵观小学 12 册教材的统筹整合,我们欣赏到的是知识的长廊、人文的长调、时代的长卷,循序渐进,层次明晰,前后辉映,俨然一体。六下阅读教材在整体建构中更处于枢纽的位置,发挥着承上启下、光前裕后的作用。 1 涵盖并照应此前各册。第一单元的 “ 壮丽山川 ” 与前面各册中写台湾的蝴蝶谷、南沙群岛、庐山云雾、沙漠绿洲、高原、草原等文,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河山长卷图,长城、运河、秦兵马俑等历史文化遗产更是辉映其间。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作为中国母亲河的赞歌,它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审美价值,可以视作这类文章的担纲之作。五上第一单元“园丁之歌”的两篇文章写了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精神和高超艺术。六下教材则集中了 4 篇课文,涵盖古今中外于最后一个单元,写如天的师德、如海的师才、如山的师恩,写了孩子们告别母校时深深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本单元后的习作 ( 给老师写一封信 )“ 练习 7” 中的 “ 语文与生活 ”“ 诵读与积累 ” “口语交际” ( 临别赠言 )“ 学和做 ”( 我的成长册 ) 辐射小学 6 年学习生活,梳理前三学段的收获和感悟,像精彩的压轴大戏。把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幕剧推向高潮。这对长达 6 年的小学生活作出有力的收束,对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预设了不可或缺的铺垫。这些精心导演、预设的语文阅读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激动和感触,将成为学生人生回眸的华彩篇章将影响学生漫漫未来。 2 同册教材不同单元的文章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山谷中的谜底启迪学生的是以退为进发展自我的生存智慧,螳螂捕蝉写军国大事,阐发的仍是生存教训: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自己身后正隐伏的祸患。两个故事从居于劣势和处于强势的不同角度阐述了生存之道的智慧选择。这种内部联系的建立,避免了题旨阐释的单调和片面。最大的麦穗和孔子游春使我们领略两位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不同的风采,但教育学生的艺术却有相似之处: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从大自然中汲取人生智慧。这就显示了东西方的思维智慧虽有重推理和重顿悟的区别。但实有相通乃至相同之处,它们都是诞生于实践的思维之花,都是人类应当继承光大的精神瑰宝。 3 体现了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 第三学段在教材结构形式上和选文难度上,注意向初中语文教材靠拢,减缓了坡度,有利于小升初的衔接。”翻阅六下课文,文化内涵的丰富,表达形式的精美,结构样式的风貌趋向中学教材,完成了三、四学段的过渡与衔接。有些片断将以全貌,有些经过编写的将以原貌出现在中学乃至大学的教科书中。审视这些曾经相识的面孔,已经长大的学生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 那么,如何施教才能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呢? 建议教师们要从熟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入手,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找准学段教学目标、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因文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一、以标导教 正确把握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和重点 “ 课标 ” 确定的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共有 11 条,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下列 4 个方面。 1 推敲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获得的,其褒贬色彩多是约定俗成的,但是人们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这就要求读者更多地借助于具体语境来加以体会。 如卢沟桥烽火展现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画面。文中有大量的描写敌我双方的词语。描写我军的有:悄悄地、进发、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暂时退守 描写日军的有:偷偷地、摸来、恼羞成怒、人仰马翻 教学中,引导学生先找出这些词语,通过归类、比较。辨析其感情色彩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表情朗读、复述,对词语进行积累、内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文章的表达方法不同于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是知识性的,表达方法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可以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等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实现以读促写的重要途径。 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要引导学生揣摩、领悟文章写 “ 景 ” 的同时也写 “ 人 ” , “ 景 ” 与 “ 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 总分总 ” 的行文结构,突出了文章重点;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并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 3 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训练力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学生的眼球从美丽的图画转移到优美的文字,在与文本的对话及同学的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适时移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如教学长江之歌,学生熟读课文后,可要求学生边看图,边读文,边思考,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 “ 我看到一位阿姨正在引吭高歌,她一定在唱长江之歌。我也想唱一唱。 ” “ 我看到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群群海鸥展翅飞翔。它们是多么勇敢呀 !” “ 我看到大江岸边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想到大江具有无穷的力量。她像巨人一样推动着我们的时代前进。 ” “ 我看到大江的源头 雪山。想到她浩浩荡荡地流经那么远的地方,最后流入东海。这是一条母亲河啊 !”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捕捉图文连接点,展开合理想象。把学生引入一个自主驰骋的思维空间,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有机统一起来。 4 加强语言积累,积极运用积累的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整个小学阶段积累的大量词汇、名言警句、富有表现力的优美语段,只有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地被调用,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底蕴。 如学习三亚落日后,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借鉴作者的写法,观察日落的过程,并做一次小练笔。又如学习烟台的海后,开展“我是一名小导游”实践活动,介绍家乡一处景点。学以致用,强化积累,并对自己语言仓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学用结合,增强底蕴。 张庆主编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概括为如下 4 条: 1 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会浏览。 2 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 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4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教师组织阅读教学时,对学段的教学目标了然于胸,教学才会有明确、正确的方向,就会避免无的放矢、 “ 脚踩西瓜皮”现象。要使六下的学生全面达到小学阶段的基本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在明确上述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再科学地设计每一课的阅读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应是简约而统一的。“简约”是指不仅要抓主要矛盾,突出主要任务,而且要做到三维整合。三个维度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不存在主与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目标,应该以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作为依托和载体,不能穿靴戴帽,各搞一套。“统一”是指要以课标的要求为根本依据和出发点,寻找课标要求、教材资源、考核项目三者的共同点,并以此为教学重点和切入口。 二、扣本备教 深入研读教材 1 深入研读教材。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究起来,大都与教材理解把握不到位有关。老师们在钻研教材时往往存在三个误区,即:过于依赖教参,缺少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过于关注教法,缺少对目标的准确把握;盲目拓展延伸,忽视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 如何研读教材呢? “ 三读教材 ”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做法: 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 二读,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 三读,和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 “ 一读 ” ,即教师把自己当作一名读者,把教材当作一篇读物,像平时读书、看报那样,读出你的体会、联想、感悟及受到的启发。读半截蜡烛,你或许被跌宕的情节吸引;读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你或许被真挚的情感打动;读三亚落日,你或许被优美动人的语言陶醉 “ 二读 ” ,以教者的身份读教材,把握本年段的要求和本组课文的语言训练内容,领会编辑意图。要引导学生读懂什么,体悟什么,感受什么,在入情入境的细研中逐渐明晰起来。如教学长江之歌,要通过理解、吟诵诗歌语言,激发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并熟读成诵。又如教学螳螂捕蝉,要让学生体味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育智慧。 “ 三读 ” ,就是要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揣摩学生的阅读过程,体验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运用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在脑海中想象教学活动情景。如教学夹竹桃,如何突破难点?可通过边读边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 叶影参差 ” “花影迷离”,借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无须繁琐的讲解。又如,针对学生学习莫伯桑拜师一文可能遇到的困难,把弄清师徒两次对话作为突破口,结合品味两人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莫伯桑和福楼拜师徒二人的性格特点就会生动地呈现出来:前者是虚心求教,勤学苦练;后者是循循善诱,提携后辈。 “ 三读教材 ” 实现了教师与作者、编者、学生的 “ 三者对话 ” , “ 深入 ” 为 “ 浅出 ” 找准了出口,更让 “ 浅出 ” 因深入的发掘而内蕴充沛。 2 注意区分不同文体。 在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有所区别。诗歌宜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描述的情境,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熟读成诵。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如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说明性文章,宜在初步了解说明了什么之后,有重点地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这样,就能避免不同文体的课文教法大一统、抓不住不同体裁文章特点的局面。 当然,具体到教学某一篇课文的侧重点,则要因文而异。同样是写景的课文,课文不同,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可以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熟读背诵,积累内化。 3 重视单元备课。 苏教版第三学段的语文教材采取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即每一单元,是围绕同一主题来设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应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要认真研究单元的组合、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如二单元安排了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三篇课文。围绕“正义必胜”这一主题,卢沟桥烽火描述了正义与邪恶在卢沟桥边的较量,展现了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寇侵略的动人画面;半截蜡烛展示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战争期间,不仅仅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也有侠骨柔情、菩萨心肠。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体现了编者机巧的慧心,揭示了拒绝战争,渴望和平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在单元模块的教学中,要把单元模块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通盘的规划和设计,在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仔细选择单元整合的切入口,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查阅资料、合作学习、自我评价、丰富精神、陶冶性情的能力。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可以从情节入手,让学生欣赏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人物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来把握人物形象;可以从品味文章内涵入手,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如着眼于课外延伸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适合他们的有关抗战题材的作品等。还可以通过收集图片、故事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将课内与课外,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起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 三、遵规施教 努力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要遵循阅读教学规律,突破传统的、线性的、封闭的阅读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块状的、开放的阅读教学模式。 1 阅读教学过程可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1) 读前,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 (2) 熟读,自由交流内心感受。 (3) 研读,关注兴趣点与触发点。 (4) 延伸读,拓展阅读视野。 2 阅读课堂教学可建立以下几种模式: (1) 自学质疑式 读书自学,交流读书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再读探询答案;通过几次反复,不断深化认识和体验,提高读书质量。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可先让学生读书寻疑,再通过归类整合出: “ 游人累,为什么 70 岁的老人不累? ”“ 老人能活到 100 岁吗?为什么 30 年之后再去看他呢? ” 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依然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讨论、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人勤劳的品质和豁达开朗的胸怀。 (2) 读写结合式 一读感悟,把握课文内容,明白 “ 写的什么 ” ;二读探究,体会课文的写法,弄清 “ 怎么写的 ” ;三读赏析,品味精彩片断,尝试读后迁移。 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读课文,整体感受,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再读课文探讨文章的写法,感受人物的精神境界,了解开篇的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再通过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抒发感受。课后让学生以 “ 我最 _ 的人 ” 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学到的表达方法。 (3) 探究推进式 自读发现,捕捉重点;探究体验,层层推进;提高认识,升华自我。 孔子游春是一篇有着极高审美价值的课文。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赏读课文,体会文中描述春天美景的文字。然后潜心读文,品味孔子和弟子们在泗水边谈了些什么,边读边批注,在书中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疑惑。再让学生交流感受,学生就会得到: “ 孔子善观察 ”“ 孔子善思考 ”“ 孔子善教 ”“ 孔子善喻 ” 并从中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师生情。最后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学生可以谈志向,谈做人,谈学习 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小学习作教学应有的突破高林生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作文教学一向是公认的难题。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小学作文究竟应该从哪儿起步呢?当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其实,关于作文原点的问题,古代早有“言为心声 ” “情动而辞发”的说法。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心声”与“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见解或说法并没有得到弘扬,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到了“政教合一”科举制度的干扰,作文应有的起点发生了很大的偏移,使它成了“代人立言”的差事,而且此风蔓延至今,并没有根本的改观。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作文教学的实际做法吧。上课伊始,老师首先出示命题。小学生面对老师的命题,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写,有没有东西可写都必须写,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写。而命题呢,绝大多数是出于某种目的、一厢情愿的设想、规定、要求。学生接题后,先是要对命题的意思进行一番猜测与揣摩,以求对命题的意图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把握;随后便是在命题限定的范围、时态、数量、重点、中心的圈子里苦苦思索 尽力在自己的头脑中搜寻那些符合命题要求、规定的写作素材;并最终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按照规范的文章样式写出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段落分明、用词准确、首尾呼应、说话得体的文章来,去实现的假设,去适应批阅者的口味。正是因为限制和规定如此之多,如此苛刻,常常使他们动辄得咎,很难得到与批阅者的首肯。对一位年纪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写作能力有限、写作素材和书面语言积淀尚不丰厚的小学生来说,不编不抄,不去说那些一百年都不落后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还能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难怪他们惊呼: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 形成如此尴尬局面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作文的起点不是地方,指令和限制过多,当是最为致命的。哪儿是一个人说话、作文最初的基点呢?一句话便可回答: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既然是说话、作文的缘起,也是说话和作文的内在动力。当自己没有需要,或者是需要和要求并不那么强烈时却硬叫你去做,原本有益、有趣的事也会变成一种惩罚或灾难。比如吃饭,假如你当时并不想吃,却硬要你吃,再自然不过的吃饭也会变成名副其实的负担和无奈。与此同理,当一个人不想说、不想写的时候,你却偏偏硬逼着他说、他写,除了无可奈何应付与敷衍塞责之外还能有什么良策呢?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说、而写,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情了。语言从哪里来?文字因何而生?不都是因我们的祖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吗?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体在生理学方面有许多地方与其他动物、甚至与“植物”系统的活动是相同的,只不过,人是居于其他一切动物之上的“能言动物”。所以我们说: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生活在社会之中,他的一切行为,包括言语,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 (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247 页 ) 因此,一个人说话或写文章必然要有一定言语表述动机的支持。神经语言学指出:“言语表述动机就是在语言中表达特定内容的需要,它是言语表述的出发点,是言语表述的必要动力,思想本身也由特定的动机所驱使。它既是言语交际的心理条件,又是言语表述的起点。” ( 见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编著的神经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3 页 ) 这里所说的言语生成过程中的心理条件包括表述动机、词汇选择、语音实现。表述动机,是指话语中表述特定内容的需要。例如提出请求、交流信息、陈述思想等;词汇的选择是指“在表述动机的驱使下,说话者在组织内部言语的语义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词汇单位” ( 同上,第 70 页 ) ;而语音实现,即是用语音的形式把自己的内部言语转变为别人可以感知和接受的口头言语。而作文呢,则是以文字编码的形式去再现自己头脑中的内部言语。因此,作文是一个人的特定表述动机的驱动下,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以别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以线性文字编码显现其结果的过程。简单说,作文当是先有表述动机,然后再去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而不是现在的通行的先去理解别人的指令 命题,然后再由此去编制句子或文章。这种让自己完全听命于别人的指令,用自己手中的笔“代人立言”的作文不符合自然之道。当然,这也不是说命题作文完全无用,一无是处。如果命题恰能切入作文者的心思,激活尘封于心中的记忆,促使作者能把命题迅速地转化为强烈的表述动机,那也不失为有价值的做法。但成人的设想与要求,能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可写、非说、非写不可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一概否定听命于别人的作文 ( 如秘书起草总结、计划、报告、文件,代别人写信之类 ) 不能存在,绝对没用,而是说,这种做法很容易限制人们的思维,束缚人们的手脚,特别是对刚刚学写文章的小学生来说弊多利少,尤其应当慎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言语表述动机,即是指推动一个人进行言语表述从而满足一定需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意图、愿望、想法。在现实生活之中,人们常常会把需要和动机混在一起。的确,需要与动机是紧密相连的,有什么样的需要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并且此二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很短,往往是连锁反应。再加上此二者都隶属于观念形态,看不见,摸不着,故人们常常会将此二者混淆。严格地说,需要与动机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分处于心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动机可能由多种因素激发,不完全由需要引起,需要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转化为动机。需要是行为最为重要的始发因素,但它往往要动机来驱使。 就一个人的言语表述动机而言,它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另一个外部的诱因。内在需要是产生言语表述动机的“推力”。当某一个体缺乏“什么”信号反映到大脑后,便会促使该个体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动机。比如婴儿有了饥饿感,他就会产生觅食的想法,就会在这种言语表述动机的驱使下发出“哇哇”的哭喊声。这哭喊声,其实就是婴儿的言语。当然,这哭喊声是初级的本能言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是直接的、贯通的。 需要与动机的联系是多样的,满足间一个需要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动机;一种特定的动机常常是几种需要赖以表现的共同途径。另外,需要与动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相连的,但它们也偶然分开。有的需要只有在出现了相应的目标,具有满足希望和可能的情况下,才能发展成为现实的动机。形成言语表述动机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外部诱因,它是产生言语表述动机的“拉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语表述并不都是内在需要的驱使。如言不由衷的随声附和、严刑逼供下的屈打成招等,并不是个体缺乏什么,而是外部某种因素的诱导或迫使,但就其实质而论,它依然是基于个体对某种行为后果的认识而产生的。将以上两条形成表述动机的根由综合,我们借用相似论中一句话“相似的基因、相似的条件和环境产生相似的结果。” ( 张光鉴等著相似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18 页 ) 所以,正确的作文教学的运作程序,首先是创设与相似基因的学生具有相似性的条件和环境 ( 即相似的外部诱因 ) ,从而拉动他们的内需 ( 即相似的内部需要 ) 转化成写作动机,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也就是说,要重视对作文起跑线设定在何处的探讨,重视对创设与学生的需要和转化为表述动机相似的条件和环境研究。一改盛行多年的只看重小学生写成的文章是不是达到了要求与规格,不断强化如何审题、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等一系列技术操作层面训练的做法。在摸清学生的内需,创设与之相似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培育表述动机,减少限制,大提倡自主写作、乐于表达上下功夫。 先说摸清学生的内需,创设、提供与之相似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培育表述动机的问题。按奥尔德弗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对马斯洛需要分类的修正,人的内在需要大致可以分为 3 种:一是生存的需要,包括心理与安全的需要;二是相互关系的和谐的需要,包括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三是成长的需要,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总之,人的内在需要不完全是天生的,是分层次的。而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内需更多的是后二者。也就是说,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能够提供满足后二者需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学生的内需就能够转化为表述的动机。正如 ( 语文课程标准 ) 所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里所说的“实际”,既包括他们的内需,也包括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似的,但又是虚拟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进程中,满足他们协调相互关系,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内需转化为习作冲动。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吧 ! 前不久,一位青年老师上了一节学写解说词的作文课,下面是这节课的片断: 师:同学们,前天,我们参观了学校新近改建的图书馆,大家还有印象吧?为了让慕名来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能更好地了解学校图书馆的情况,上个星期,学校给改建的图书馆拍摄了一段电视录像。现在,这段录像片还缺少一段合适的解说词。因此,学校想在我们五年级征集这段录像片的解说词。今天,老师借来了这盘录像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在观看播放录像带的同时,老师一边领着学生回忆参观的过程,一边做适当的提示。 )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觉得怎么样?愿意不愿意,能不能给它配上一段解说词? (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 ) 师:刚才播放的那段录像大家可能还没有看清楚,那就再看一遍。 ( 第二遍播放录像 )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那好,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前天参观的情景,想一想,如何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做介绍。 ( 教室内沉寂了一会儿 ) 想清楚了吗?谁想对前来的客人说一说? ( 学生纷纷举手 ) 大家都想说,咱们现在不说,请打开本子,把自己要说的话用笔迅速地写下来 !( 教师留下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安安静静的环境中动笔写草稿。 ) 你看 ! 在这段教学中,教师至少注意了这样两点:第一,他用现代教学手段再现了学生曾经亲身体验过的真实情境激活了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相关的事件图像、情景的记忆,使学生的写作变成了“有米之炊”。第二,他创设一个“让慕名而来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能更好地了解学校图书馆的情况的交际环境和目标。这样做,一方面为满足学生与别人沟通与实现自我的内需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为内需转化为表述动机注入了足够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交际活动有了较为明确的对象“慕名来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让学生明确了交际的对象和交际活动的潜在价值。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通过了情景的创设,把“学写解说词 变成了学生的愿望、动机。事实证明:在此情景之下,学生一个个文思敏捷,下笔如神。仅仅用了 15 分钟左右的时间,每个人都能写了平均 370 多字基本通顺的草稿来。由此也充分证明:作文也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只要学生拥有了相似的交际情境,明确了交际的对象,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将内需转换成表述动机,他们就会自动进入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境界。 神经语言学将“人们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讲话”的动机归纳为以下的几种: 1 陈述思想,即向交际对方叙述自己的想法,诉说一件事,表示一种观点或看法。 2 表示愿望,即向交际对方提出希望和要求,求对方做点什么事。 3 加强接触,为了与对方建立联系,保持关系,联络感情。 4 表达感情,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感受、心情和评价,表示谢意和歉意,表 示埋怨和不满,表示欢迎和欢送等等。 5 承诺义务,答应对方的请求,承担某项责任,保证完成某项任务,提供帮助和方便等等。 6 宣布结论,向对方宣告有结论的事项,传达通知、发布命令、宣告答辩评语等等。 除了突发性的激情言语,如突然表现的惊感“啊!哎呀!”等,不一定有专门的表述动机之外,凡生成语言,必有相应的表述动机。 ( 请参见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编著的神经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374 页 ) 正是因为我们有了以上所说的表述动机,所以,课堂作文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创设不同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舞台,向交际的对象陈述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表示建立联系,保持关系,联络感情的愿望;发表自己的感受、心情、评价;承诺义务、答应对方的请求、提供帮助和方便;向交际的对象宣告有关结论,传达通知、指令。总之,我们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千方百计激活并强化学生的表述动机,使他在下笔之前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归纳如今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一些成功和有效做法,把内需转变成表述动机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课堂上所创设的交际情景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