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II).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65268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II)一、基础知识检测(10分)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错得最少的的一项( )A. 溯(s)游 横槊(s) 沧海一粟(s) 数(sh)目项王B. 酾(ch)酒 瞋(chng)目 狼籍(j) 枕藉(j)C. 氾(fn)南 梵(fn)语 桂棹(zho) 愀(qio)然D. 匏(f)樽 蜉(f)蝣 忤(w)视 举酒属(sh)客【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错得最少的的一项”。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辨析和修改。A项,横槊(shu) 数(shu)目项王 B项,酾(sh)酒 瞋(chn)目 枕藉(ji) C项,梵(fn)语 D项,匏(po)樽 举酒属(zh)客。其中A项错两个,B项错三个,C项错一个,D项错两个, C项错得最少,故本题选C项。【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 气氛”中的“氛”。(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2、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学会以义辨形。学会根据语境辨形。2.下列画框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肆(肆意)其西封 修(长)短随化 正襟危(端正)坐 濡(沾湿)缕B. 失其所与(同盟者) 何可胜(尽)道 感慨系(附着)之 拥(持、拿)火以入C. 卒(士卒)起不意 游目骋(放开)怀 冯(乘)虚御风 戮(杀戮)没D. 被(受)八创 戮(合)力 披(掀开)帷 悟(面对面)言一室之内【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画框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肆(延伸、扩张)其西封 B项,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C项,卒(通“猝”,突然)起不意。故本题选D项。【点睛】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一、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三、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行推断。四、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利用相邻字的这种意义“相同”“相反”的关系,推断实词的意义。五、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六、语境推断法。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七、词性推断法。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其词性是动态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即词类活用)。考生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再根据它的词性推断它的意义。八、语言结构推断法。在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上下句中处在同一位置上的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反。考生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3.找出句子中有活用法的词语和其他三项都不相同的一项( )A.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B.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C. 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找出句子中有活用法的词语和其他三项都不相同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B项,觞:名词作动词,译为“喝一杯酒”。A项,“至”,动词作名词,译为“到达的人”。C项“续”,动词作名词,译为“后续、继续”。D项“传”,动词作名词,译为“流传的文字”。故本题选B项。【点睛】常见文言词类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的“蹄”本是名词,后面接宾语“之”时,“蹄”活用为动词“踢”。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其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前面有结构助词“所”,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故用作动词“用网捕捉”。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如 “秦师遂东”,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用作动词“向东进发”。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如“天子不得而臣也”,“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 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如“故王不如东苏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 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孟尝君客我”,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即“以我为客”。(二)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活之”即“使之活”。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如“晋侯饮赵盾酒”。“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动词的为动用法。如“死国可乎”,“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而死”。4.找出下列没有使用古今异义的一项( )A.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B.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找出下列没有使用古今异义的一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很,极。C项,“斯文”,古义:这些诗文;今义:文雅。D项,“至于”,古义:到;今义:另提一事。故本题选A项。【点睛】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二、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三、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四、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五、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六、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七、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八、褒贬有变。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5.找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不然,籍何以至此?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找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C项,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译为“凭什么”。ABD三项都是被动句。A项,“见”译为“被”;B项,“为所”译为“被”;D项,“于”译为“被”。故本题选C项。【点睛】文言特殊句式一共有七种,这里之重点讲解两中,即宾语前置句和被动句。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 “者也”的判断句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 “者”的句式中,“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语意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二、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在动词前边用“见(于)”“受(于)”表示被动。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为动词”的形式。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 “为所”或“为所”式。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6语意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五、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句读不知,惑不解。(4)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等,就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何以知之?”(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余是以记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三、古代诗文阅读(1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梁毗,字景和,安定乌氏人也。毗性刚謇,颇有学涉。周武帝时,举明经,累迁布宪下大夫。平齐之役,以毗为行军总管长史,克并州,毗有力焉。除为别驾,加仪同三司。开皇初,朝廷以毗鲠正,拜治书侍御史。寻转大兴令,迁雍州赞治。毗既出宪司,复典京邑,直道而行,无所回避,颇失权贵心,由是出为西宁州刺史。先是,蛮夷酋长皆服金冠,以金多者为豪俊,由此递相陵夺,每寻干戈,边境略无宁岁。毗患之。后因诸酋长相率以金遗毗,于是置金坐侧,对之恸哭而谓之曰:“此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汝等以此相灭,不可胜数。今将此来,欲杀我邪?”一无所纳,悉以还之。于是蛮夷感悟,遂不相攻击。高祖闻而善之,征为散骑常侍、大理卿。毗见左仆射杨素贵宠擅权,恐为国患,因上封事曰:“臣闻臣无有作威福。臣之作威福,其害乎而家,凶乎而国。窃见左仆射、越国公素,幸遇愈重,权势日隆,搢绅之徒,属其视听。忤意者严霜夏零,阿旨者膏雨冬澍,荣枯由其唇吻,废兴候其指麾。所私皆非忠谠,所进咸是亲戚,子弟布列,兼州连县。天下无事,容息异图,四海稍虞,必为祸始。伏愿揆鉴古今,量为外置,俾洪基永固,率土幸甚。轻犯天颜,伏听斧锧。”高祖大怒,亲自诘之。毗极言曰:“素既擅权宠,作威作福。又太子及蜀王罪废之日,惟素扬眉奋肘喜见容色,利国家有事以为身幸。”毗发言謇謇,有诚亮之节,高祖无以屈也,乃释之。素自此恩宠渐衰。但素任寄隆重当时朝士无不慑伏莫有敢与相是非辞气不挠者独毗与柳彧及尚书右丞李纲而已后上不复专委素,盖由察毗之言也炀帝即位,迁刑部尚书,并摄御史大夫事。奏劾宇文述私役部兵,帝议免述罪,毗固诤,因忤旨,遂令张衡代为大夫。毗忧愤,数月而卒。(节选自隋书梁毗传)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但素任寄隆重/当时朝士无不慑伏/莫有敢与相是非/辞气不挠者独毗/与柳彧及尚书右丞李纲而已/后上不复专委素/盖由察毗之言也B. 但素任寄隆重/当时朝士无不慑伏/莫有敢与相是非/辞气不挠者/独毗与柳彧及尚书右丞李纲而已/后上不复专委/素盖由察毗之言也C. 但素任寄隆重/当时朝士无不慑伏/莫有敢与相是非/辞气不挠者独毗/与柳彧及尚书右丞李纲而已/后上不复专委/素盖由察毗之言也D. 但素任寄隆重/当时朝士无不慑伏/莫有敢与相是非/辞气不挠者/独毗与柳彧及尚书右丞李纲而已/后上不复专委素/盖由察毗之言也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 左仆射,隋唐时尚书省置令而虚其位,仆射总领省事,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而左仆射为首相。C. 天颜,天子的容颜。在封建时代对帝王及他的所作所为与所用物要使用敬称,如皇帝的笔叫“御笔”,让皇帝听闻叫“上达天听”。D.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文中的炀帝,是隋朝第二任皇帝杨广的庙号。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毗尽忠职守,政绩卓著。梁毗开皇初年担任治书侍御史,继而转任大兴县令,调任雍州赞治。梁毗从司法部门出来后,又治理京邑,因出色的政绩,朝廷升迁他当西宁州刺史。B. 梁毗爱民如子,用心化解纷争。他任职西宁州刺史时,当地蛮夷以金多者为豪隽,因此互相抢夺金子,常常诉之于干戈。梁毗很担心。在诸酋长争着把金子送给他的时候,对着金子痛哭,让蛮夷酋长感悟,不再互相攻击。C. 梁毗不惧权贵,直言进谏。梁毗见左仆射杨素得宠擅权,担心他成为国家的大害,因此秘密上奏章弹劾他。高祖十分震怒,亲自审问他。梁毗讲得真实有理,又诚实坦荡,高祖无法使他屈服,于是放了他。D. 梁毗忠君爱国,但不受炀帝重用。炀帝即位后,梁毗上奏弹劾宇文述,炀帝袒护免宇文述,梁毗的直言劝谏使炀帝心生不快,于是让张衡代替他当御史大夫。梁毗忧愤,过了几个月就死了。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见左仆射、越国公素,幸遇愈重,权势日隆,搢绅之徒,属其视听。(2)素既擅权宠,作威作福。又太子及蜀王罪废之日,惟素扬眉奋肘喜见容色,利国家有事以为身幸。【答案】6. D 7. D 8. A 9. (1)我看左仆射、越国公杨素,得到的宠幸和待遇越来越重,权势一天天地变大,连朝中大臣,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2)杨素在独揽大权之后,作威作福。又在太子和蜀王因罪被废黜时,只有杨素扬眉奋臂喜形于色,把国家的灾祸当作自己幸运的事。【解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A项,“独毗”属上句的话,是曲解句意,将“独毗”误认为“辞气不挠者”的宾语成分。这样理解则后文的“柳彧及尚书右丞李纲”只单独充当宾语成分,句子成分残缺不完整。所以本句应是“者也”判断句,“独毗”与后文的“柳彧及尚书右丞李纲”共同充当宾语成分不能断开。排除A项、C项。B项,“后上不复专委素”处的“素”字属上句,“素”是“专委”的宾语。此处将“素”属下,前文的“后上不复专委”缺少宾语,同时是曲解了文意,误将“素”当作是“盖由察毗之言也”的主语。所以“专委素”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本题选D项。【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D项,用意不是考查对谥号的理解,而是考查“炀”字具体用意。在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及其后妃死后皆有谥号,谥号就是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功过给予一种评价性的称号,以示善恶功过。隋炀帝是后人给他的谥号。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故本题选D项。【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错误。原文说梁毗直道而行,无所回避,因此颇失权贵们的欢心,结果被调出当西宁州刺史。所以,梁毗不是因为“政绩突出”,而是因为得罪权贵被调任;同时“出”字一般理解为“京官外放”,有贬谪之意,不能理解为“升迁”。故本题选A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幸遇”:“得到的宠幸和待遇”;“隆”:“变大”;“属”:“朝中大臣”;“视听”:“看脸色行事”。第二句关键点:“擅”:“独揽”;“废”:“被废黜”;“利”:“以为利”;“幸”:“幸运”。【点睛】参考译文: 梁毗字景和,安定乌氏人。梁毗性格刚直,颇有学问。北周武帝时,举明经,累次升迁,到当布宪下大夫。平定北齐时,以梁毗为行军总管长史。攻克并州,梁毗有功劳。拜授别驾,加授仪同三司。开皇初年,因梁毗正直,拜授他为治书侍御史。继而转任大兴县令,调任雍州赞治。梁毗从司法部门出来后,又治理京邑,他直道而行,无所回避,因此颇失权贵们的欢心,因此把他调出去当西宁州刺史。此前,蛮夷的酋长都戴金冠,以金多者为豪隽,因此互相抢夺金子,常常诉之于干戈,边境没有安宁的年份。梁毗很担心。后因诸酋长争着把金子送给梁毗,梁毗于是把金子放在座位旁边,对金子痛哭道:“这个东西,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你们因为它而互相消灭,死人不可胜数。如今把这东西拿来,是想杀我吗?”梁毗一点金子都不要,全部还给他们。于是蛮夷酋长感悟,不再互相攻击夺金子。高祖知道了,认为他这么做很好,调他入京当散骑常侍、大理卿。梁毗见左仆射杨素显贵得宠擅权,担心他成为国家的大害,因此秘密上奏章说:“我听说,臣下是不能作威作福的。臣下作威作福,为害就危及家族,行凶就危及国家。我看左仆射、越国公杨素,得到的宠幸和待遇越来越重,权势一天天地变大,连朝中大臣,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忤逆他的,他就像大夏天下严霜,顺从他的,他就像大冬天下春雨。荣辱都由他嘴巴决定,废兴都等着他来指挥。他所亲近的,都不是忠党;所提拔的,全是他的亲戚,他的子弟布满了很多州县。如果天下无事,他尚会暂停阴谋;如果天下稍稍有点什么,他肯定会成为第一个反贼。伏请陛下以古今为鉴,适当处置,以使基业永固,天下幸甚。我轻率地冒犯您,听候您的处置。”高祖看了奏章,十分震怒,高祖亲自来审问他。梁毗说:“杨素在独揽大权之后,作威作福。又在太子和蜀王因罪被废黜时,只有杨素扬眉奋臂喜形于色,把国家的灾祸当作自己幸运的事。”梁毗讲得真实有理,有诚实坦荡之节操,高祖也无法使他屈服,于是放了他。杨素从此恩宠渐衰。但是,杨素权势很大,颇能折挫他人,当时朝中大臣没有不怕他的,没有谁敢与他争辩是非。在杨素面前,能不屈服的,惟有梁毗、柳彧以及尚书右丞李纲而已。后来,皇上不再专门委任杨素,就是从明白梁毗的话开始的。炀帝即位后,梁毗升任刑部尚书,并兼任御史大夫之事。梁毗上奏弹劾宇文述私自役使部兵。炀帝想免宇文述之罪,梁毗坚决直言劝谏,因此忤逆圣旨,于是让张衡代替他当御史大夫。梁毗忧愤,过了几个月就死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满江红送 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李正之,辛弃疾好友,与辛弃疾一样主张抗金,是年冬入蜀,改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使。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时作者罢居上饶。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此借喻安抚民心。10.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开篇入题,点明友人之入蜀与己之送行,“登天”句化用了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意,在蜀道艰险的述说中已暗含对友人的关切惜别之意。B. “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两句表明作者对友人以多病之躯远赴蜀地的忧虑牵挂,表达不忍离别之意。C.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意,劝勉友人不必伤别,并欲以对荆楚一路美好风光的叙说来宽慰友人。D. “赤壁矶头千古浪”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要像苏轼那样胸怀壮志,入蜀建一番功业。E.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雪深”暗寓自己被罢官、好友被远谪、抗战派淘汰将尽的困顿现实,此处言梅花开于“雪深”之时,既意在点明友人入蜀的时间,也意在以梅之凌寒犹开与友人互相砥砺前行。11.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0. BD 11. 东北看惊诸葛表,运用了诸葛亮给刘禅上出师表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期待好友李正之能像诸葛亮那样坚持北伐,让东北方面的敌人闻风丧胆,同时寄托了作者不忘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西南更草相如檄”则运用司马相如写喻巴蜀檄的典故,希望友人像司马相如那样,体察民情,安抚百姓,治理后方。【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这两句前有还自叹,表明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现自己身体多病,加上被罢免官职,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D项,应是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面对人生困境要有乐观旷达的心态。故本题选BD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分析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的情感时,注意辛弃疾词的特点以及其善于用典的特点,还要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同时注意注释。上片起句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依依难舍。三、四句写稼轩正当中年,而一放就三年。祖国被侵占,自己又有才却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五、六两句“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这里着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七、八两句是双方的小结。自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非其所。读懂诗句的意思后,很容易知道,此处运用了诸葛亮给刘禅上出师表和司马相如写喻巴蜀檄的典故,结合词人生活的时代和写作此词的背景,可知词人意在表达他期待好友李正之既能像诸葛亮那样坚持北伐,让东北方面的敌人闻风丧胆,又希望友人像司马相如那样,体察民情,安抚百姓,治理后方。同时词人还寄托了自己不忘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本题的情感要从自己对国家的情怀和自己对李正之的期待两方面作答。【点睛】解答诗歌的表现手法题: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主要从抒情的方式、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答。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2分,每空1分)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_,_。(2)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3)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4)诗经氓中叙述女主人公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句子是_,_。(5)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6)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_,_。【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软泥上的青荇 (4).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5). 风萧萧兮易水寒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 夙兴夜寐 (8). 靡有朝矣 (9).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10). 谣诼谓余以善淫 (11). 舞幽壑之潜蛟 (12). 泣孤舟之嫠妇【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本题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携”“侣”“峥嵘”“稠”“荇”“摇”“萧”“兮”“夙”“寐”“靡”“嫉余”“蛾眉”“诼”“善淫”“幽壑”“潜”“泣”“嫠”,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三、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田野定位说,在打通民俗学和文艺学上,是一个重要关节。田野定位的含义,指在学术研究工作中,把学者的知识相对化,把个人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利于有效地分析和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围绕它所构建的学说,可以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两个学科的历史关系,也可以分析两个学科在现代操作中的交叉现象,就学者对民俗事象与文艺作品的分析活动做反观和前瞻。近年来,民俗学等对象化很强的学科都十分关注田野定位问题,文艺学等主位意识很强的的学科也开始介入这类实践。一时间,人们多谈田野作业。当然,这种讨论,冠以“田野”二字,并非狭义地单指现场考察和实地研究,还有其他田野作业理论做支撑,有民俗学和人类学现代史的深厚背景。在其中,田野定位说,对营造一个不同学科的对话平台,特别有拉力。它还能让我们由此而入,发现田野作业整体理论对于不同学科建设的作用。田野定位说的渊源,可追溯至马林诺夫斯基。从马氏的经验看,一个学者只有把自己定位到与研究对象“亲近”的水平上,去掉好奇、歧视乃至对立之心,才有资格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田野定位说的理论目标,是要解决在阐释对象文化资料上的基本问题。一方面,学者从事研究,要搜集和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学者在归纳和分析材料中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正确的描述和阐释。在如何描述和阐释上,学者的自我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时,你再也找不到纯粹的“客观性”,相反,那些口称“客观性”的学者,往往把自己的解释加到对象的身上,结果是对学者知识的想象和对对方文化的估价都做出冒险之举,有时还会充当对方文化的代言人,直至导致认识上的变形现象。有人还把这种变异归咎为文化视角的差异,这不过是一种诡辩和托辞。田野定位说的核心,是从一种可操作的理论构架出发来考虑问题。它要求对学者的主观思考和对别人的文化估价两者都可能出现的冒险之处进行限定。学者的任务,是在不断地搜集和分析对象资料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误读之所在,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描述形态。而由学者的误读所推导出来的研究对象的文化类型和文化真实,与端正学者认识自己和认识对方的心态而求得的研究对象的文化的普遍性,根本是两码事。为了达到每位学者其实都想要达到的理解对方文化的目的,就要求学者对自己的搜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的预想,与他人的成果不应该是彼此错出的,而应该是遥相呼应的、或互相补充的。矫正学者的定位视角,就有希望发现对象文化的普遍性特质,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不管怎么说,学者的田野定位,是学者理解对象文化和创造自我学术新理论形态的一种认识上的内化过程。(摘自民俗学者与文艺学者的田野定位,有删节)13. 下列对“田野定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 )A. 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学者要把自己的知识相对化并且把个人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利于有效地分析和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B. 根据马氏经验,一个学者对研究对象不能有好奇、歧视乃至对立之心,而应该定位到与之“亲近”的水平上,否则没资格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C. 学者的主观思考可能出现冒险之处,别人的文化估价也可能出现冒险之处,对此两者都必须进行风险预测,未雨绸缪加以限定.D. 学者理解对象文化和创造自我学术新理论形态需要一种认识上的内化过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顾及对自己的研究。1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讨论田野作业,冠以“田野”二字,不仅仅指现场考察和实地研究,还有其他田野作业理论做支撑,有民俗学和人类学现代史的深厚背景。B. 田野定位说的理论目标,要求从事研究的学者,既要搜集和阅读材料,又要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纳分析并进行正确的描述和阐释。C. 不管文化视角如何有差异,学者在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分析时都必须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努力做到“客观性”,才能得出正确结论。D. 学者对自己的搜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的预想,与他人的成果应该是遥相呼应的或互相补充的,如此才能达到理解对方文化的目的。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借助田野定位说,才能更有效地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的历史关系以及两者在现代操作中的交叉现象,就学者对民俗事象与文艺作品的分析活动做反观和前瞻。B. 民俗学是对象化很强的学科,文艺学是主位意识很强的的学科,两类学科呈现不一样的本质属性,但近年来都先后介入田野定位实践。C. 田野定位说,不仅仅对营造一个不同学科的对话平台显得特别有拉力,而且还能让我们由此而入,发现田野作业整体理论对于不同学科建设的作用。D. 学者只要端正认识自己和认识对方的心态,矫正自己的定位视角,就有希望发现对象文化的普遍性特质,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答案】13. C 14. C 15. A【解析】【1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田野定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项,是对原文第四段“它要求对学者的主观思考和对别人的文化估价两者都可能出现的冒险之处进行限定”这一语句的相关解读。第四段主要论述“矫正学者的定位视角”重要性,其中对“由学者的误读所推导出来的研究对象的文化类型和文化真实”与“端正学者认识自己和认识对方的心态而求得的研究对象的文化的普遍性”两者加以比较,文章要肯定的是“端正学者认识自己和认识对方的心态而求得的研究对象的文化的普遍性”这一做法,可见原文对有关冒险之处进行限定的两个指向,一个是学者的主观思考,一个是学者对别人的文化估价,综上,C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意,故本题选C项。【1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C项,原文第三段在论述如何描述和阐释对象文化资料时,强调了学者自我定位的重要性,说“这时,你再也找不到纯粹的 客观性”,同时批判了那些口称“客观性”的学者,可见“客观性”在语境中不被推崇,而C项却表述为“努力做到客观性”,不符合原意,综上,C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故本题选C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A项,表述强加信息,也过于绝对,不符合原意,因而不正确。原文第一段在论述田野定位说对于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的重要作用时,并没有信息表明非借助田野定位说不可。故本题选A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蟹篓白秋清朝末年,宫廷式微,好多身怀绝技的人物流向民间,核雕一人张大眼就是其中一位。偶然机会,山东潍县都家村的都渭南结识了张大眼,为他的手艺折服,全力接济。张大眼感激之余,就把祖传的核雕技艺传给渭南。由此,核雕这门手艺扎根潍县,流传了一百多年,也留下了获得巴拿马世博会金奖和数次作为国礼的美名。然而,时过境迁,核雕也跟其他民间艺术一样,跌入了低谷,传人极少,鲜有问津者。十多年前的一天,老刘家的三小子逃学,跑到了邻居家的果园里偷桃吃。果园不大,只有一棵桃树长得格外茂盛,桃子也个大色艳,让人垂涎欲滴。他刚爬上树,忽听见有人喊:臭小子,给我下来。就见都老爷子手持锄柄,急匆匆赶来,逮了个正着。那小子吓得够呛,越喊他越往上爬,看样子想从树上跳过墙头跑的意思。老都赶紧说:你下来,下来吧,我不打你,也不跟你家里人说。下来,我给你拿熟的吃,快点儿。他半信半疑地出溜下来,手里还攥着个半生不熟的青桃。老都一脸惋惜地夺过来。我说你个熊孩子,这桃子能吃吗?它的核有大用处,弄好了一个桃核能顶你爹种三亩地,抓一年蟹子的。老都拽着那小子的耳朵到了里屋。桌上炕上全是桃核,分门别类雕了三国、水浒、西游等传说故事,佛像、山川、十二生肖等各种造型,或玲珑剔透,或稳妥大方,或滑稽可笑,一下子就把他迷住了。从此,这个浑小子取艺名“启今”,死皮赖脸拜都老爷子为师,成了潍坊核雕的第六代传人。启今生在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自小调皮捣蛋,不正经学习,成了家里的老大难。假期里,父亲带他去田里抓螃蟹,他东跑西颠光琢磨着玩,气得父亲把蟹篓往地头一扔过来揍他。他却看着满地爬的蟹子入了神,不顾父亲的巴掌把屁股打得山响,一根筋地问:爹呀,你说里面那个蟹子咋的啦,怎么越爬越往里呢?它笨呀,跟你一样,什么时候你才能爬出来,不用我操心了,你个没出息的东西!这话太刺激人了,像针一样扎到了他心里。学核雕可不容易,那些“刀枪剑戟”全是最小号的,刀子钩子铲子锉有十几种,最细的刀子跟缝衣针一般。所有工具没有一件是现成的,全部自己动手制作,光磨制道具他就学了一年多。艺成之后,启今第一个想法,要雕一个“蟹篓”,这一想就用了四年。等考虑成熟,从下手雕刻到作品完成,又耗去了八个多月。这期间,他就跟一只寄居蟹一样,整天在屋子里忙活着。那“蟹篓”用的是核雕当中最难的技巧镂空圆雕手法,表现了蟹篓歪倒后,螃蟹纷纷爬出,有一只螃蟹找不到出口,在蟹篓里奋力挣扎的那个瞬间。整个作品长不足三指,宽一指,高二指有余。蟹篓篾条部分,只有两层纸那么厚,像一小鸟蛋壳,中间全部镂空。一个蟹篓,九只螃蟹,外面八只,里面一只,每一只螃蟹都是须目俱张,惟妙惟肖,连它们每条蟹足也是镂空细作。仔细端详,蟹篓里面的那只螃蟹最为精致,它怒目圆睁,爪鳌张扬,活力十足。那年,在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潍坊核雕”榜上有名,一时名声大噪。而在权威部门举办的首届核雕大赛中,启今的作品蟹篓一举获得金奖第一名,他也因此被授予“核雕大师”称号。隆重的颁奖仪式之后,启今没跟任何人说话,拿着奖杯证书急匆匆地走了。师傅老都一个劲地追,直跟到村后墓地上。他看见启今扑倒在一座荒草丛生的坟茔前,把获奖证书和金杯摆在一起,斟上了满满一大杯酒,哭着说:我爬出那个篓子,还被评为国家级的核雕大师。现在,订货的客户都排到年后了,您就放心吧。启今他爹走的时候,念念不忘这没成人的孩子,迟迟不肯闭上眼睛,担心这行当挣不出饭来。(选自柿子红了)16.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 十几年前,都老爷子碰到逃学到邻居家的果园偷桃吃,就急忙加以阻止,说给他拿熟的吃,说明老都是个小气的人,心疼那被摘的半生不熟的青桃。B. 小说中详细地描写了老都家里屋的桃核,分门别类地依据传说故事雕刻出各种造型,形态各异,风格多样,表现了核雕技艺的高超,同时自然过渡到下文写启今被迷住,成为潍坊核雕的传人。C. 小说运用了大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主要刻画了启今、老都这两个人物;对核雕工具、“蟹篓”等也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增强了小说的韵味;语言平白,有一定的方言特色。D. 艺成之后的启今,第一个想法就是要雕一个“蟹篓”,这是因为他与父亲之间一段与蟹有关的故事:父亲担心儿子像那只“爬不出来”的蟹,没有出息。启今想用自己的技艺来告慰至死还在担心自己的父亲。E. 发生在启今身上的故事平淡却感人,它描述了一个普通庄户调皮捣蛋的孩子,成长为一代核雕大师的故事,其中也蕴含了作者对民间传统技艺必将发扬光大的信心和希望。17. 小说在塑造“启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18. 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语言也平实简白,然小说的开头和结局却独具特色。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及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答案】16. AC 17. 自小调皮捣蛋、不务正业的普通庄户人家孩子;热爱核雕,技艺高超。自从十多年前见过都老爷子的核雕之后,他就迷上了这项技艺,后凭借蟹篓一作,获得“核雕大师”的称号。奋发进取,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认为他“没出息”的话深深地刺激了他,启今用高超的技艺来告慰父亲。 18. 小说首尾呼应。开头说明了“潍坊核雕”的悠久历史及其成就,与结尾“潍坊核雕”登上“非遗”名录、启今成为一代大师相呼应。说明了民间传统技艺顽强的生命力。核雕技艺是小说的线索,串联了人物启今的经历:开头交代了核雕技艺的由盛而衰,为下文父亲担心儿子学这行挣不出饭埋下伏笔,同时也使“启今取得成就后告慰父亲”这个结局显得合情合理。小说通过开头和结尾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核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情感。【解析】【1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选择题采用五选二的形式,等值赋分。选项内容涉及故事情节作用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表现手法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A项,老都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他加以阻止,是因为留着桃核有大用处。C项,没有运用到心理描写。故本题选AC项。【1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在塑造启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阅读本小说的情节,并结合人物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如小说的情节有提到他自从十多年前见过都老爷子的核雕之后,就迷上了这项技艺,后凭借蟹篓一作,获得“核雕大师”的称号。还写到,父亲认为他“没出息”的话深深地刺激了他,启今用高超的技艺来告慰父亲。这些内容典型地体现了“核雕技艺”和“发奋进取”是启今性格的主要方面。本题要分点,从两个方面,结合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言行来回答即可。【1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语言也平实简白,然小说的开头和结局却独具特色。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及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本题考查小说的写作技巧。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同小说的结构、内容情节、人物主题都有莫大的关联,探究开头和结尾的特色,要求对小说的全局有宏观上的理解和把握,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简练。阅读本小说,首先要总结出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个是什么,再分析两者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关系。开头说明了“潍坊核雕”的悠久历史及其成就,结尾写“潍坊核雕”登上“非遗”名录,启今成为一代大师。内容上要从这题和情感方面追着手回答:既表现了核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情感。在结构安排上,首尾形成呼应,是文章圆整。此外,核雕技艺是全文的线索,起到了串联了人物启今的经历的作用。还有,开头交代了核雕技艺的由盛而衰为下文父亲担心儿子学这行挣不出饭埋下伏笔。本题从内容和结构上分点回答即可。【点睛】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一、理清故事情节,掌握文章脉络;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第一步,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第二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内心世界;第三步,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步,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第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模型已经汗牛充栋,整整一间屋都摆满了。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