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七 文明的成熟:两宋时代教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58133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七 文明的成熟:两宋时代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七 文明的成熟:两宋时代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七 文明的成熟:两宋时代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七 文明的成熟:两宋时代教案本章的主要内容:经过“五代十国”的纷乱,北宋于960年建立统一的王朝政权,但1127年北宋为金所灭后,重建的南宋王朝长期偏安于南方。北方有西夏和前后相继的辽、金,故两宋时期实际上形成了多民族政权对峙、并存的格局。当时,以经济制约为特征的租佃契约关系得到确立;世族门阀让位于品官地主,并出现了豪富地主和兼营商业的地主,产权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凝固和僵化;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中心城市突破坊市的时、空限制,经济功能明显增强,而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则促成了第一批市镇的兴起;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最终于南宋时完成。政治上,宋代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虽避免了种种与皇权相悖的离心因素,但也造成了严重的“三冗”问题,因财政危机而出现的改革,始终无法真正克服这一官僚政治的痼疾。宋代文化以“内敛”为其主要特征,理学的出现表明儒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统治者的“重文”政策使文化臻于繁荣,多项科技发明皆对人类历史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本章的重点与难点:两宋官僚政治的特点与弊病;多民族政权对峙、并存的复杂局面;社会阶层和社会经济的诸多变动。本章教学的技术手段:两宋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出现划时代的深刻变化,课堂讲授应注意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对比,使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上的转折和变化。本章教学中应尽可能多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加深认识。使用多媒体课件时,除图像、视频材料外,还应重视表格、地图等的作用。第一节中国再统一一.统一的间歇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既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发展,又是中国由旧的统一走向新的统一的过渡时期,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多数出身寒门(北方还有少数族首领),崛起于行伍之中,多依仗军队通过政变而取得政权。取得政权后,又都不同程度地实行政治经济的改革,门阀世族的残余影响不断地清除,为北宋社会风尚的大转变开辟了道路。由于统治者四周受困,基于生存的需要与压力注意农耕水利,地区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特别在南方,由于政治的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往南的大迁徙,为南方经济的加速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往南的转移,在唐中期已露端倪,五代十国时期是转变的关键,由此而到南宋,南方代替北方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中国古代的经济格局为之大变。正是在五代十国南北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北宋社会经济才能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逐渐走向成熟期。1.五代更替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梁,定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沙陀族人)灭梁建唐,定都洛阳,史称后唐。公元936年,石敬瑭(沙陀族人)灭唐建晋,定都汴,史称后晋。公元947年,刘知远(沙陀族人)灭晋建汉,定都汴,史称后汉。公元951年,郭威灭汉建周,定都汴,史称后周。至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后周建宋,五代宣告结束,共历时54年。2.十国割据继唐之后,大约与五代差不多同时,在南方及北方山西地区先后出现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即南平)和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至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十国结束,前后历时78年。其中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地区,其余9国均在南方。3.周世宗的改革举措和统一努力郭威代汉建后周后,决心革除前代武将专权跋扈的弊政,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国势开始振起。先后下令废除营田务(官田)、鼓励垦荒、革除牛租。不久即病逝,由养子柴荣继立。公元954年,郭威病死,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世宗继承郭威遗志,力行改革。虽在位仅5年多,但改革广泛而深化,取得不小成果,故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改革家。经济方面:鼓励垦荒,优惠招抚逃户;颁布均田图,派出朝廷使节整顿,均定黄河以南60州赋税,将原享有免税特权的范围大加紧缩,并蠲免了历史所欠的旧税;派出以宰相为首的重臣,整治黄河堤防,堵塞决口,兴立斗门,修浚河道,不仅减少了河患,而且恢复了以开封为中心,连接运河,畅达长江的水道,使辖境内的水利灌溉网络恢复了促进农业发展的功能;鉴于后梁以来寺院经济的膨胀,955年下诏禁佛,除朝廷特许保留的以外,一律废寺,令僧侣还俗,计废寺院30336所,约为全部寺院的十分之九;对工商业也采取积极扶植的政策,尤注意改善和提高开封作为商业中心的城市功能,拓宽开封市街,增筑外城,为商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军事方面:为实现统一,提高禁军的质量和战斗力。其重点则在制裁不听命的将领,严申军纪,使历来桀骜不驯的“骄将惰卒”不得不畏惧;针对豢养冗兵的积弊,整顿军队,取精锐,汰老弱,招募壮士,组成精良的殿前军;从此中央政府拥有了一支足以控制藩镇、进行统一战争的常备军。周世宗在位期间,还致力于全国的统一:即位当年三月,即亲征北汉,大败北汉与辽联军。其后采纳王朴“先易后难”的统一方针,计划先克取江北、江南,再及巴蜀、岭南,最后攻取幽并;其后,北宋的统一方针“先南后北”即以此为蓝本。955年派兵攻蜀,占取秦、阶、成、凤四州;遣先驱攻南唐淮南,修浚汴水东至泗上,为大举攻南唐作准备。956年,亲征南唐,一度攻占滁、扬、泰、光、舒等州。957年,再度举兵攻南唐,克寿州、濠州,南唐焚扬州,退至江南。958年,水军由淮入江,先后攻克静海军、海州、楚州,亲至迎銮镇(今江苏仪征)指挥,南唐求和。至此,据有南唐江北十四州。959年四月,自沧州启程北征契丹,收复雄、霸、莫、瀛诸州,因病南归,不久病逝。后周两代君主的改革,虽未直接赢得统一全国的预期目标,却为后来北宋太祖、太宗两代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二.北宋重建统一1.陈桥兵变赵匡胤(927976),原籍涿州(今河北涿县),生于洛阳(今属河南)夹马营。原属后周太祖郭威帐下,周世宗即位后,战功累累,拜为殿前都点检。世宗病死,年仅7岁的恭帝宗训即位,孤儿寡妇治国,赵匡胤遂生取代之心。959年十一月,镇、定二州谎报北汉联合辽兵南下,京城盛传“点检作天子”的谣言。次年,正月元旦,宰相范质、王溥令赵匡胤率军出征。初二,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前驱部队启程。初三,赵匡胤统领禁军离东京,当日停驻于开封东北20里的陈桥驿。次日,匡胤弟匡义、归德军掌书记赵普会同诸将将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发动兵变,谋夺后周皇权。史称“陈桥兵变”。初五,赵匡胤率军返回京城,由于内有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等禁军主要将领的策应,里应外合,轻而易举地逼恭帝让出皇权,原宰相范质、王溥也俯首称臣。赵匡胤依靠兵变登上皇位,改国号为宋,是为宋太祖。即位当年,太祖亲自统兵平定两藩镇兵乱,于年底返回汴京,由兵变创立起来的大宋政权至此已告稳固。2.杯酒释兵权建宋后,太祖采纳赵普惩五代军人操纵朝政,更代频繁之弊,“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首先以“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宿将最高军事指挥权。961年,太祖特备盛宴邀原殿前副点检石守信、王审琦等宿将入宫,酒酣之际,太祖和盘托出诸将交出兵权、出守大藩,置田造宅、厚自娱乐的方案,据说,次日诸人即“上表称病,乞罢兵权”。在杯酒交觥的特殊场景下,宋太祖收回了高级将领的兵权。从此,北宋即废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军职,改用资历较浅的军官统领禁军,降低其政治地位。太祖又以请宴的方式收解了各藩镇节度使的辖兵权,改由地方长官(知州、知府)兼任驻屯地方禁军的长官,而领兵军官仅为副职,节度使成为荣誉虚衔。这虽不是“杯酒释兵权”的本身故事,却是它的延续和总结。唐末以来藩镇独霸一方、割据称雄的局面经此改革即告结束。宋太祖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中一方面表现出了加强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果断,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在处理功臣宿将问题上宽厚的风度,不同于后来的明太祖。此外,他还进行了一系列政制改革。采用精选禁军,“内外相维”以及轮戍更代等兵制改革,使“将不知兵”,避免了将领专兵跋扈;以二司(殿前司、侍卫司)三衙(枢密院、兵部加二司)的体制分割兵权,使之直接听命于皇帝。改派文官知州县,设通判进行监督,并于各路设转运使,收地方行政、财政权于中央,严令武将不得充任地方长官。在中央,以“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分割相权,并设参知政事(副宰相)以抑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权。其流弊成为北宋一代“积贫积弱”、“冗兵、冗官、冗费”之祸本。3.宋初的统一战争宋太祖在位17年,在后周两代君主统一战争的基础上,加快全国统一的步伐,先后灭南平、平湖南、降南汉。974年,命曹彬率军攻南唐。次年十一月,攻破金陵,李唐后主李煜出降。至此,尚有“称臣”之吴越、闽越夕唾手可得,于是“先南后北”方略进入最后阶段,遣将领党进率兵攻北汉于太原城下,未及亲见统一,不久病死。太宗赵光义(939997)于976年继位,在位22年。当政时期,进一步执行旨在强化君治的体制改革,继续统一事业。978年,南唐、闽国主先后献地降宋,至此南方割据局面终告结束。979年,太宗统兵征北汉,击败辽南府宰相耶律沙所率援军,迫使北汉国主刘继元降宋,遂灭北汉,基本完成统一。当年,乘胜攻辽,于高梁河(今北京外城一带)为辽援军击败。986年,再次大举攻辽,由潘美、田重进、曹彬分兵三路深入宋辽边境,因各军不相呼应以及指挥不当等原因,溃败,杨业死于此役。由此,宋对辽由主动出击转为被动防御。北宋建国,从恢复汉族统一王朝、消除内部隐患的角度说,赵氏两代皇帝的经营是相当成功的。太祖立国以宽厚著称,重文轻武,也恰当地体现出农业中国经历长期反复后走向平和成熟。三.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1.辽的兴起以及与宋的和战契丹,为东胡鲜卑族分支。曹魏时,部众迁至辽水上游的潢水(今内蒙西拉木伦河)与土河(今老哈河)一带,以渔猎为生。东晋建元二年(344)始自称“契丹”。唐初,契丹已形成以大贺氏为首领的部落联盟,内分八部,“猎则别部,战则同行”。武周时,曾起兵反唐,攻占营州,入犯幽、瀛,后为唐军击败。玄宗时又归附唐朝。唐末内乱,一度强盛的回纥衰微,契丹乘时而起,日益强大。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耶律阿保机(872926)在位12年,曾分设南北府宰相,组成皇帝亲军(“宫卫骑军”),造文字(契丹大字),定法律,建“西楼城”为皇都(后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后经内乱,政局不稳,至第五代景宗、第六代圣宗统治时期,特别是肖太后摄政时,任用汉人韩匡嗣、韩德让父子,继续改革内政,推进汉化,辽朝达到鼎盛时期。宋对辽的进攻失败后,只能采取消极防御的态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圣宗亲自统兵20万大举南下,避实就虚,绕过河北诸城,直下靠近黄河的澶州(今河南濮阳),正面威胁北宋国都汴京。消息传至朝廷,以新任宰相寇准为代表的主战派力促真宗“御驾亲征”,以鼓士气。真宗亲政后,战局发生了有利于宋的转变。辽、宋双方举行和议。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1月),宋辽双方达成盟约。规定北宋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虽有小的磨擦,但未再发生大的战事。2.宋与西夏的和战在今甘肃、宁夏和陕北还有党项族所建的政权西夏。党项族原为羌族的一支。东汉时称“西羌”,入唐,仍被称为“党项羌”。魏晋南北朝时,党项尚处于各氏族部落不相统属,散居野处的时代,其中以拓拔部最为强大。唐初,党项首领拓拔赤辞受唐册封为西戎州都督,其一部分内迁。后吐蕃强盛,原地党项受其役属,请求内徙。唐安置于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北部一带,其中以居住在夏州(今陕西靖边白城子)的“平夏部”最强。唐末,助唐镇压黄巢起义,平夏部首领拓拔思蒙晋爵为夏国公,复赐姓李氏,任定难军节度使,据有银、夏、绥、宥、静等五州,成为后来拓拔部统一党项,建立西夏国的根据地。入宋,党项族逐渐强盛。宋太祖时,仍以定难军节度使的名义,与宋保持朝贡关系。宋太宗时,党项族内部相互争战,其首领李继捧于太平兴国七年(982)率部分部众归附唐朝,迁居内地,授予彰德军节度使衔,赐姓赵氏。弟李继迁不愿离开故土,率众入夏州东北,抗宋自立。1002年攻占灵州(今宁夏灵武),改为西平府,设官置署,组建军队,已俨然是一个不称“国”的国。继迁死后,其子德明当政28年,与宋关系有所好转,并将都城迁至怀远镇,取名兴州(今宁夏银川)。其子元昊继立,废“李”、“赵”赐姓,改用党项姓“嵬名”;自称“兀卒”(“吾祖”,意即青天子),不再用“平西王”封号;废宋年号纪年,相继改用“显道”、“开运”、“大庆”等年号。先后攻占瓜、凉、肃等州,辖有今宁夏、甘肃及陕西、内蒙北部。宋景祐五年(1038)正式建国号为“大夏”,采用汉官制与党项官制两套系统并列的政治结构;制订法律;改定兵制,组成以“擒生军”和“侍卫军”为基干的中央常备军,加强了夏国皇权对军队的控制;又创制西夏文字,改革礼仪制度。元昊在位期间,与宋、辽战事频繁。曾于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屡败宋军。庆历四年(1044),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册封其为夏国主,赐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恢复宋夏边境贸易。三、女真崛起与宋金分治1.女真崛起和金朝立国女真,一作女直,满族祖先。其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的肃慎。入唐,即为黑水靺鞨。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于其居地设置黑水州都督府。渤海政权建立后,黑水靺鞨隶属于由粟末靺鞨创立的渤海国。五代初,契丹国攻灭渤海,黑水靺鞨即隶属于辽。此时,史籍始以“女真”一名称之。辽为了便于治理,将女真族中汉化较深的一部分迁移到辽阳以南,编入辽户籍,号“熟女真”。未迁徙的约有10余万人,仍留居于粟末江(今松花江)之北,宁江州(治今吉林扶余五家站)以东,不编入辽户籍,号“生女真”。生女真散居于“白山黑水”,即长白山以北、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直到五代时期仍多处于穴居野处状态,以游牧、采集为生。其中,完颜部最为先进,约至北宋前期,已开始农耕,进入较为稳定的农牧兼业的定居时代,并成为以完颜部为中心的部落联盟。1114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以2500人誓师,击败进犯的辽军,乘胜攻克宁江州城(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继而攻占宾、咸两州,据有今辽东地区。1115年正月元旦,完颜阿骨打正式建国称帝,因按出虎水意为“金水”,故国号为金,是为金太祖。金太祖称帝后废原相国制,由四“勃极裂”组成中枢机构;扩大猛安谋克军事编制,制订刑法,创制女真文字,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国家制度。金太祖和继位的金太宗致力于攻辽,终于在1125年灭掉辽朝。此后,金朝取代辽朝,占领中国北方地区,其政权形式也逐渐改用中原的君主集权体制,官制、军制、科举制和赋税制度皆全面汉化。2.金军南侵与北宋灭亡 辽朝的灭亡使宋金之间不再有缓冲地带,宋金之战不可避免。政和七年(1125)十月,金下诏攻宋,宗翰(粘罕)率军自西京攻太原,宗望(斡离不)自南京攻燕山,揭开了宋金战争的序幕。徽宗遣使求和,随即禅位,钦宗继立。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至黄河北岸,宋兵前线溃败,金军兵临城下,东都危在旦夕。因李纲、种师道、姚平仲等全力抵抗,金兵被击退。当年九月,金兵再度大举南下;十一月,宗翰、宗望两军先后渡河兵临京师。次月,攻破京师。1127年,金军掳徽、钦两帝北去,北宋至此灭亡。3.南宋建立与宋金和战1127年,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是为南宋高宗。南宋建立后,金兵多次大举南下,终因中原地区的军民和抗战将领韩世忠、岳飞、张浚等的英勇抗击,未能得逞。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约”,以东起淮河中游,西至大散关为界划定宋金疆域,岁贡金银25万两、绢25万匹。随后,岳飞被杀。此后,宋金基本上维持了南北对峙,和平共处的局面。四.金与南宋的灭亡1.蒙古灭金蒙古崛起后,即向西和向南进军,以扩张领土。1234年,蒙古灭金。2.南宋灭亡南宋后期,政治日趋败坏,已难以抵挡北方蒙古的进击。蒙古灭金后,南宋即处于蒙古军威胁之下,所幸蒙古多次易主与主力西征,又苟延一时。忽必烈创建元朝后,三路南下;1276年,临安沦陷;1279年,陆秀夫携幼帝投海而死,南宋最终宣告灭亡。第二节北宋的制度创设与改革自秦制创立到北宋建国,历千有余年。其间汉、唐在当时世界上算得上是强盛的帝国,但稳定富庶每次也不过百来年。前前后后,道路并不平坦。盛而衰,治而乱,合而分,帝国统治者及其文人学士以史为鉴,拨乱反正,总想寻找到一种治国方略,以图长治久安、一劳永逸。到宋代,统治者对帝制内在的缺陷作出了一次重大的修补。由此,中国历史由上古、中古而近古,帝制进入了成熟期。北宋的体制改革,着重从防止军人跋扈和地方割据两大问题上去消除隐患,同时,也更注重信赖文人治国,以科举吸引、利禄优待为特点的官僚政治特别发达。中国特有的官僚体制,其优势和弱点在两宋都表现得很充分,也比较平衡。一.北宋“祖宗之法”放在首要位置的,莫过于兵权的集中: 大力加强禁军,削弱地方武装,使禁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胜过厢军,保证中央有一支强大的国家常备军。禁军的兵力配置实行内外相维的方针,保证京师兵力的绝对优势。京城禁军与驻守地方禁军定期调动,多数三年一换,以杜绝军队因久驻与地方可能发生的事权联系。兵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枢密院执掌调兵权,兵部执掌军事行政,军队平时管理和训练分属殿前司、侍卫司(内分马军司、步军司)。确保“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杜绝军阀和任何军人跋扈现象的产生。还实行收集流民以养兵的政策。凡发生灾荒年份,大量募兵,甚至强制流民入伍,以收“荒年有叛民而无叛兵,丰年有叛兵而无叛民”的双重效果。其次是保证地方权力集于中央;规定州县长官不得兼任他州郡。武将不得充任地方长官,一律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地方分路(相当唐代的道)、州(与州同级的还有府、军、监)、县三级。州长官称“知州”,全称“权知某军州事”,一般由京官轮流外放充任,任期三年。另设“通判”牵制监督,又称“监州”。重大决定必须由两官联合签署方能生效。相应县一级称“知县”。州之上设十五路,置“四司”。四司长官具有中央特派员的身分,分司各种职能以监督地方。杜绝了“有其财、有其兵”的地方割据力量产生的可能。再次,是实现中央政府间的权力制衡,以此加强皇权:在中枢方面,于禁中设中书书政事堂,作为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并另设参知政事以分宰相之权;设枢密院,由枢密使掌管军事,和宰相平权,宰相不得预闻军事机密;设三司使,下分户部、盐铁、度支,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号称“计相”。由此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统集于皇帝,强化君权。为了全面监督牵制各级官吏的事权,还采取了两项不同于前朝的特别措施。官员任用实行官、职、差遣区别的特殊制度。加重监察官的作用。前朝都是御史台掌监察,谏官是宰相的属官、皇帝的侍从,主管争论的。从宋代起,谏官可以兼谏争,也兼弹劾,合称台谏。御史和谏官可以“风闻奏事”,讲错了言者无罪,并规定不杀言事官。又规定台谏官每月必须奏事一次,名为“月课”,到期不奏事的不是免官就是罚钱。以上对帝制结构的各项改革,总的特点就是:重文轻武,以文驭武;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内外相维,守内虚外;官职分离,叠床架层,以收地方之权集于中央,中央之权集于君主。宋代开国者当然懂得帝制还必须靠庞大的官僚机构运作的支持,才能君临天下,日理万机。既收权于上,也必须辅之放利于下。诱之以利禄,也是北宋政制改革的重要一面。宋代职官制禄丰厚,并大开科举之门,使天下士生嗷嗷待哺,引颈相望。二、变法及其失败北宋帝位传至第四代仁宗,已历62年,峰顶过后,使渐渐露出“祖宗之法”的阴暗面。于是便有改革的呼声出来。1.“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联合副枢密使富弼等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一系列改革主张。其举措以吏治改革为中心、兼及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重命令等十项革新主张,力图挽回颓势。主张多为仁宗所采纳,史称“庆历新政”。1044年,因夏竦诬陷富弼等谋废立,出富弼、范仲淹为外路宣抚使。次年,范仲淹又被诬以“朋党”而罢参知,富弼、韩琦、欧阳修均被外贬,“庆历新政”夭折。2.“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幼随其父遍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嘉祐四年(1059),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王安石曾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改革,这一上书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盛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主张未加采纳。1067年,神宗赵顼即位,次年,急召王安石入京,商讨变法。1069年,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拟定新法具体条款。1070年,任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举措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贡举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以及置将法等。关键是通过扩大税收和变相税收的方法增加国库收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引起较大的社会矛盾,并遭到政见不同的以司马光为首的官员的极力反对。熙宁七年(1074)前后,变法陷入困境,王安石一度离职。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最终辞职南归。新政在章享、蔡确、吕公著等主持下,历熙宁、元丰,一直坚持到神宗病逝,前后17年。哲宗继位,司马光出任宰相,在向太后支持下,于元祐年间尽废新法。其后,哲宗、徽宗虽两度试图恢复熙宁新法,皆徙有其名,政事日非。王安石所倡导的政治改革终告失败,但其改革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第三节繁盛的经济与三大发明一.经济关系的变迁自世族门阀衰微后,农村阶级、阶层关系的悄然变迁,到北宋就开始明朗化,呈现出一种新的格局。世族门阀地主让位于与科举制密切联系的品官地主。北宋户藉分主户与客户两种,主户又分五等。一、二、三等户习惯上称“上户”,四、五等谓之“下户”或贫户。官户和形势户也包括在主户里。客户除少数侨寓外地的小工商业者外,主要是农村的佃户。手工业者社会身份的改善,也是宋代经济关系中的一项新特征。民间手工业生产组织的发展,表现为作坊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雇工和独立手工工匠的数量都有明显增加。农村家庭纺织业仍是农民生计中的一项重要补贴。宋代政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比前朝要宽松。总之,帝制时代统治者在观念上认定“山泽之利”是属于国有资源,与农副业不同,宋代仍对盐、茶的生产、销售实施控制(“禁榷”)。但由于宋代财政有意识地增加商税的比重,相比前期僵化的“重农抑商”政策,它更注意灵活放权,多依赖税款增收创利,经营的自由度确实有明显的增加,但执行过程中损害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聚敛行为也就司空见惯。二.城市经济繁华与三大发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突出地反映为城市的繁华。城市开始摆脱中古城市的封闭性,显示出了近世城市的许多新风貌。首先是坊制的破坏,这是中国城市史上一个关键的转变。另外,就是厢制的创立。开封临安是宋代两个最大的城市,人们多认为这两个城市人口在百万以上。宋代除都城以下的城市,大概可分四级。大的商业都会如大名、成都、武昌、建康、苏州、福州、广州等人口规模数万户至10万户,估计有十多个。大的州府城在万户左右,一般的州府县城,在20005000户不等,边远地区的州府县城都在千户以下。北宋在县以下还出现了市镇,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的态势开始显露。草市的兴起,当时尚不起眼,特别是处于农村聚落中心的草市,到明清时期有不少上升为镇。宋代在北边与少数族毗邻地带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榷场”是宋代对设置在辽、夏、金、元边境上的互市市场的专称。在边境进行的各族相互贸易称“互市”。宋代比较重视对海外贸易,继广州设立市舶司后,又有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等港口对外敞开。对外通商范围,东则高丽、日本、麻逸(菲律宾)、渤泥(婆罗洲),南面则从南洋群岛西行到印度洋、波斯湾达阿拉伯半岛(大食)。输出品主要为丝绸、瓷器、茶、漆器。四川因使用铁钱,商人交易不便,于是有“交子”的出现,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城市经济繁华的基础上,宋代“三大发明”成为有宋一代最值得骄傲的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第四节繁荣的宋代文化一.理学与史学两宋思想学术,当推理学的形成与史学的发达最具时代历史价值。理学由周、张开辟,二程继之,至朱陆成大体,尤以朱熹影响最大。然其间异同甚多,要归之,不出“涵养用敬”与“格物穷理”两种思路,一主内,一主外,殊途而同归于儒学道德至上的主旨。宋代,为中国古代史学鼎盛时期。新史体先后创设,长篇巨著之多,史学家成就之大,各种地理志的纂修,以及金石学入于史学等,总体态势均凌驾于汉唐。其中当推资治通鉴独占鳌头,最具影响。二.文学与艺术1.宋词大家有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周邦彦、辛弃疾等,后世论者多据其风格分为婉约、豪放两派2.散文大家有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后人将上述诸家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4.书法代表性书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后人合称“宋四家”。宋代典型书法为崇尚“意趣”5.绘画山水、花鸟、人物皆有发展。其时绘画创作以画院为中心;北宋中期以来又兴起讲究神韵和笔墨技巧的“文人画”,元代以后逐渐成为画坛主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