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42392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I)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9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II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卡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题2分,共50分)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B C D2某种昆虫对经常使用的一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杀虫剂诱发种群中特定个体产生了可遗传的抗药性变异B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昆虫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C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在使用此杀虫剂过程中保持不变D已经具有了抗药性的昆虫种群属于一个新的物种3有人将欧洲家兔带到某小岛上,几百年之后小岛上的这些兔子后代不能与欧洲家兔杂交产生后代。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的环境对这两个种群的变异进行了选择B地理环境决定了两个种群产生的不同变异C由于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较大的差异D两个种群已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不同物种4亚洲丛林中的一种雉鸡,其雄性个体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对这一特征能稳定遗传的最好解释是()A色彩艳丽的羽毛是雉鸡躲避天敌良好的伪装,是对环境的适应B雌性个体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性,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C色彩艳丽的羽毛使雉鸡更容易相互识别,避免与其他种类遭遇时的潜在危险D雌性个体对具有色彩艳丽羽毛的雄性的选择,导致雌雄个体共同进化5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6“超级细菌”可导致人死亡,医学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滥用抗生素是其主要原因。依据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超级细菌”出现的原因是()A抗生素使用剂量不断加大,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大B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使病菌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大C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病菌逐渐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D抗生素诱发病菌发生变异,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8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杂交后得到F1,选取F1中显性个体分别进行自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和自由交配,则自交和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A的基因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为()AA基因频率相同,Aa基因型频率相同 BA基因频率不同,Aa基因型频率相同CA基因频率相同,Aa基因型频率不同 DA基因频率不同,Aa基因型频率不同9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RR、Rr和rr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RR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R的基因频率约是()A43% B48% C52% D57%10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如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基因A或a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B乙表示当自然选择对杂合子不利时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D有利基因的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时,该种群已进化成新物种11如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生物发生了进化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12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原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a最终达到cB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b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若环境变化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5/1113.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如图是对此后6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结果中得知一个事实,即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性的变异而毒性减小。以此为根据得出如下结论:在较短的时间内,兔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关于兔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正确的进化原因是()A隔离、自然选择 B隔离、突变 C自然选择、定向变异 D自然选择、突变14.如图是对一个物种中两个亚种种群(种群数量较大)的某一性状测量的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果将这两个亚种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使之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基因交流后,根据预测的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15亚洲丛林中的一种雉鸡,其雄性个体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对这一特征能稳定遗传的最好解释是()A色彩艳丽的羽毛是雉鸡躲避天敌良好的伪装,是对环境的适应B雌性个体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性,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C色彩艳丽的羽毛使雉鸡更容易相互识别,避免与其他种类遭遇时的潜在危险D雌性个体对具有色彩艳丽羽毛的雄性的选择,导致雌雄个体共同进化16.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如图是对此后6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结果中得知一个事实,即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性的变异而毒性减小。以此为根据得出如下结论:在较短的时间内,兔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关于兔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正确的进化原因是()A隔离、自然选择 B隔离、突变 C自然选择、定向变异 D自然选择、突变17据调查,某校学生关于某性状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60%、8% B80%、92% C78%、92% D92%、8%18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19如图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图中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产生变异,带有两条短线的箭头是被淘汰的变异个体,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物种形成的过程可以表示为ABCDB自然选择的方向可以表示为ABCDC物种形成的基本过程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地理隔离D变异是不定向的,大多数变异对生物是有害的20如图A、B、C、D分别表示某哺乳动物细胞(2n)进行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a表示细胞数目。试判断c所代表的结构物质、基因重组可能发生的时期(以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例考虑)()A染色体BC的过程中B染色体CD的过程中CDNAAB的过程DDNACD的过程21如图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青霉素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由a变为b、c、d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诱变剂决定了青霉菌的变异方向,加快了变异频率d是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 BC D 22下列有关图示两种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A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图A中的变异未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C图B过程表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图B中的变异未产生新的基因,也不改变基因的排列次序23.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及染色体组的表述,正确的是()A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C人的初级卵母细胞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后,芽尖的细胞中都含有4个染色体组24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B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C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D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的,是单倍体25以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以物理撞击的方法使F1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到同一个次级性母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BF1为四倍体,具有的染色体为N10、n10C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D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二倍体26.如图表示在不同处理时间内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对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的影响。注:细胞畸变率(%)10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的浓度越高,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越高B浓度为0.05%和0.25%的秋水仙素均有致畸作用C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与秋水仙素的作用时间呈正相关D秋水仙素引起细胞畸变的时间为细胞分裂的间期27如图所示是育种专家利用染色体部分缺失原理,对棉花品种的培育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涉及的变异只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B粉红棉M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的结果C白色棉N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不能稳定遗传D深红棉S与白色棉N杂交,产生深红棉的概率为1/428如图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过程,过程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B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植株a为二倍体,其体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植株c属于单倍体,其发育起点为配子D利用幼苗2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25%29.小麦育种专家育成的“小麦二体异附加系”,能将长穗偃麦草的抗病、高产等基因转移到小麦中。普通小麦6n42,记为42W;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14E。如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二体异附加系”示意图。根据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为同一个物种,杂交产生的F1为四倍体B过程可用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C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8种染色体数目的配子D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含有两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230如图表示六倍体小麦(42条染色体)的两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表示染色体,A为矮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六倍体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让甲和乙杂交,产生的F1自交,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普通小麦与近缘偃麦草杂交获得的个体为六倍体B在培育乙品系过程中,由于基因重组导致了染色体上基因E和a的组合C若减数分裂中甲与乙不能正常配对,F1形成的配子中最少含有20条染色体 D若减数分裂中甲与乙正常配对,F2中约1/2的个体表现为矮秆、抗条斑病第卷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8分)如图是获得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流程图,请据图回答:(1)图示获得大量目的基因的方法是_。图中过程采用的方法是_。(2) 构建重组Ti质粒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酶为_ _,既可以连接双链DNA的黏性末端,又可以“缝合”双链DNA的齐平末端的酶_(3) 若过程导入到莴苣的体细胞中,则需要通过_技术才能获得转基因莴苣 (4)检测转基因莴苣中目的基因是否表达,所采用的分子水平检测方法是_。32(8分)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图所示。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回答下列问题:(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 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_次免疫后才能有符合要求的。达到要求后的X、Y、Z这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_小鼠,理由是_。(2)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B淋巴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_。(3)杂交瘤细胞中有_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_条。(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过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_。33(8分)珙桐(2n40)被称为植物活化石,为进一步保护珙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xx年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小组来到贵州梵净山珙桐保护基地采集了珙桐材料进行相关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为对珙桐进行扩大化培养,可取珙桐植株的分生组织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原因是_。(2)为研究染色体数目与珙桐性状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方式:取珙桐幼苗的叶肉细胞,用_酶去掉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让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四倍体的融合细胞。融合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_,再经过再分化获得四倍体的珙桐幼苗。将萌发的珙桐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即可得到四倍体的珙桐幼苗。(3)为增强珙桐抗虫特性,科学家需要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导入珙桐中,使珙桐的抗虫性增强。用限制酶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获得目的基因;用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农杆菌内的_可将目的基因转移并整合到珙桐细胞内的染色体DNA上;将受体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抗虫幼苗;目的基因的检测有分子水平的检测和个体水平的检测,通常采用_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一般只导入受体细胞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植株看成杂合子(Aa)。研究发现,珙桐植株的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显性基因B会抑制抗虫基因A的表达,使得珙桐不具有抗虫性状。若用没有抗虫性状的植株(AaBb)自交,后代中性状分离比为_。34(8分)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医学界正在致力于研究预防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科学家决定采用基因敲除术将小鼠的Ig基因敲除,代之以人的Ig基因,然后用H7N9病毒去免疫小鼠,再经杂交瘤技术即可产生大量完全人源化抗体。如图是某科研机构的实验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培养液中,用灭活的动物病毒作促融剂,培养液中共有_种类型的细胞(只考虑两两融合)。第一次筛选是选出_型的细胞(用字母组合表示),筛选具体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抑制骨髓瘤细胞DNA的复制,而B细胞DNA复制虽不受影响,但增殖能力很有限,只有杂交瘤细胞可以借助B细胞DNA复制的途径继续增殖。(2)将能产生抗H7N9病毒的杂交瘤细胞在动物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其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相比,特有成分是_。(3)利用上述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制作成诊断盒,用于准确、快速诊断H7N9禽流感病毒的感染者,这种诊断运用了_杂交技术。(4)有人设想,能否利用经H7N9病毒免疫后的小鼠效应T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大量生产单克隆干扰素,用于H7N9禽流感患者的有效治疗。你觉得该方法_ (填“可行”或“不可行”),因为_。35(8分) 拟南芥的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影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交换频率,a基因无此功能;B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使来自同一个花粉母细胞的四个花粉粒分离,b基因无此功能。用植株甲(AaBB)与植株乙(AAbb)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在F2中获得了所需的植株丙(aabb)。 (1)a基因是通过将TDNA插入到A基因中获得的,用PCR法确定TDNA插入位置时,应从图1中选择的引物组合是_。(2)就上述两对等位基因而言,F1中有_种基因型的植株。F2中表现型为花粉粒不分离的植株所占比例应为_。(3)杂交前,乙的1号染色体上整合了荧光蛋白基因C、R。两代后,丙获得C、R基因(图2)。带有C、R基因的花粉粒能分别呈现出蓝色、红色荧光。丙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若染色体在C和R基因位点间只发生一次交换,则产生的四个花粉粒呈现出的颜色分别是_。本实验选用b基因纯合突变体是因为:利用花粉粒不分离的性状,便于判断染色体在C和R基因位点间_,进而计算出交换频率。通过比较乙和_的交换频率,可确定A基因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