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41654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战国诸子争鸣时,各流派都声称自己的智慧包罗万象,认为竞争对手那只是部分真理。“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孔子仁知且不蔽”。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 墨翟B. 韩非C. 荀况D. 孔丘【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来自于荀子解蔽,其含义是墨子只重视实用但不懂得礼仪,申子只知拜倒于权势但不明白智慧的重要,庄子只追求自然的力量但忽视人的力量,孔子仁爱智慧而且无所蔽,故C项正确;故墨翟、韩非、孔丘都错误,故ABD选项都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和内容,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关键信息“孔子仁知且不蔽”进行回忆分析,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2. 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A. 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 荀子的“止争息乱”说C. 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 孟子的“与民教化”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前半句说明了天下乱的根源,后半句说明了“一同天下之义”的方法。体现了“除乱尚同”的观点,故选C。其他三项与题干引文主旨不符,不选AB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的“除乱尚同”说3.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乃使相土相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这反映A. 董仲舒儒学影响深B.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以久C. 古代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 古代文化具有深厚的神学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等信息,可知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以久。故答案为B项。董仲舒新儒学形成于西汉,从时间上可以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D项说法绝对,“具有深厚的神学思想”不是古代文化都有的特点,排除D项。4.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度B. 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C. 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D. 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出现瓦解趋向,贵族政治遭受冲击,A、D两项错误;民本思想的萌发并非源于天道权威,而是民众力量显现的产物,C项错误。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天”由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转变为人类的关爱者,这是当时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的现实逼迫人们修正传统的天人关系的反映,B项正确。 点睛: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宗法制走向衰落,贵族政治走向衰落。所以抓住“变革”的特征容易排除AD。5. 韩非认为,君主用官爵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种观点可以佐证当时A. 奴隶主贵族利益得到维护B. 察举制的雏形开始出现C. 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D.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答案】A【解析】据材料提到,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处于战国时期,当时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官僚政治逐渐形成,故D项正确。官僚政治使奴隶主贵族利益受到破坏,故A项排除。察举制在西汉时期,以孝廉为依据,材料未涉及,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故C项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6.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答案】B【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故A排除;材料明显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符合;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故C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强调孝悌早在汉代察举制就有了,故D排除。7.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A. 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B. 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C. 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D. 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国家是以地缘为基础逐渐形成的,而民族则是以血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材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知,古代中国的“天下”主要的区分“文化认同”,故答案选C。材料所说的“天下”与近代国家观念是不同的,排除A;材料也没体现出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也没涉及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所以排除BD。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古代中国的“天下”的概念“文化认同”8.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这段文字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节录的文献大致意思是:一个兔子跑上百个人追逐它。不是因为一个兔子可以分成百份而是他的名分没有定下。满市场都是卖兔子的有些人敢偷而不敢直接拿是因为这些兔子已经有了名分。所以名分已定解决纠纷就有了依据社会才有正常的秩序。题干材料意思是对兔子的“逐”和“不敢取”取决于兔子名分是否“定”喻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连年混战只有实行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才能解决诸侯纷争。该思想应属于法家思想。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9. 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A. 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B. 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C. 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D. 百家争呜局面的最终结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反映了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以师为吏”强调教化,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A项正确;从“以吏为师”到“以师为吏”,反映了对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视而不是加强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和黄老之术无关,故C项错误;D项没有体现出变化,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0.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 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 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答案】C【解析】据材料“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老子和孔子都有类似的思想,这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个人私欲膨胀”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与后代相比并不高,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这是老子和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不是其影响后果,故D项错误。故选C。11.“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的这段话表明A. 玉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B. 以玉入法反映治国方式醇熟C. 玉的人格化折射丰富的人文精神D. 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智慧【答案】C【解析】据材料“玉之属性道德化玉之形制宗教化玉之尺度政治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对玉的阐释加入了道德、宗教、政治制度等人文因素,体现了玉的人格化,故C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宗教象征意义,过于片面,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以玉入法”,也不能说明治国方式醇熟,故B项错误;D项也只反映了政治方面,与材料相比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学生应该可以理解这些都属于人类文明的成果,将玉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体现了玉的人格化,同时,对于人文精神,应该广义理解,不能等于西方的人文主义。12.中国改朝换代,往往国家颜色随之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尚黑。看似简单的颜色更替背后,是影响了中国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宣扬的是A. 以德治国B. 统治合法C. 君权神授D. 阴阳五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德始终说”与儒家的以德治国不是一致的,排除A。每一个称王称帝成功的人,都要给自己的王朝赋予一种克服前朝的“颜色”,而整个国家的颜色随之改变,以此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阐释的是古代朝代的更替,没有论述君权的来源及地位,排除C。“阴阳五行”是材料现象的描述,不是实质,排除D。13.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某时期儒家学说的有这样一段描述:“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最早造成上述影响的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顾炎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和董仲舒的思想。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思想对中华民族民族劣根性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最早导致该影响的应该是董仲舒。朱熹和王阳明的儒学思想虽然也有一定的消极之处,但在所处的时代上都要晚于董仲舒,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也要晚于董仲舒,故排除B、C、D项,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最早“,中国的传统儒学思想既有精华部分,也有不可取的糟粕之处,这些糟粕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在选项所列举的思想家中,生活时代最早的是董仲舒,所以根据“最早”和所学知识即可对本题进行正确解答。14.隋朝开皇律“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这些律条的制定A. 存在着重罪轻罚倾向B. 体现了专制制度的完善C. 受儒学思想影响较深D. 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从开皇律规定的十恶之条可以看出,主要内容是维护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反映了隋朝法律条文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从材料来看,就是重罪重罚,不存在重罪轻罚的倾向,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从材料中的律条看不出是为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作出的规定,排除D项。点睛: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出法律思想儒学化或以儒入法的特点。关于这一知识点,高考有过考查。本题主要是从法律条文所表现出的维护儒家伦理纲常的特点,得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正确选项。15.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这一理论A. 为君主天人感应提供理论保障B. 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的依据C. 阐述了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D. 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主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阐述了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16.成书于汉代的礼记,规定了大量系统性的礼仪:“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这反映了A. 儒家与道家思想融合的结果 B. 汉代礼制的规范化与世俗化C. 皇室贵族受到礼法制度制约 D. 孔子倡导的周礼已不复存在【答案】B【解析】题干信息“六礼”“七教”“八政”的礼仪,体现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与道家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从“六礼”“七教”“八政”大量系统性礼仪规定和内容,可以看出汉代礼制的规范化与世俗化,故B项正确;题干所说礼仪,无法体现皇室贵族礼仪,故C项错误;汉代礼记维护的封建统治秩序与周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本质上有一定继承性,故D项说法错误。点睛:此题考查汉代礼制的发展。汉代礼制继承了周代的礼制,并且进一步发展细化,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等社会上层的礼仪,在汉代得到规范化、普及化、世俗化,变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17. 明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告谕百姓: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凡此皆靡费无益。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此举根本目的是A. 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B. 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C. 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D. 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告谕百姓: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王阳明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的目的,故D正确。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不是根本目的,故A排除。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也不属于根本目的,故B排除。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也是为了挽救封建危机,故C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思想18.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表明A. 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 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皆纯由个人自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等、自由”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主张,这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说明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权威,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并不宣扬自由平等,故B项错误;王阳明也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19.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B. 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C. 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D. 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答案】C【解析】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但朱熹的意见并不代表所有宋代书院教育,所以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朱熹对天理的追求,排除B;由材料“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可见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故选C。朱熹的思想在其在世时期被视为异端,并不被统治者认可,排除D。点睛:由于朱熹的思想在当时被称为“伪学”,所以朱熹多在在民间书院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可见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并不对立。20. 王阳明先生提出“四民异业同道”论时指出,舜帝在位时封的九个官职中,“首樱(农业)而次契(商业)。垂工益、虞(工业),先于夔、龙(教育)”。这一观点A. 顺应了明朝社会经济发展潮流B.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C. 促进明朝革新官僚机构D. 充分肯定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王阳明提出“四民异业同道”论,认为农业、商业、工业、教育虽然行业不同,却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说明其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有所改变,符合明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故A项正确。“四民异业同道”论与儒家思想中重农轻商观点有所不同,因而这一思想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没有产生影响,故B项错误;“四民异业同道”论与官僚机构并无联系,故C项错误;“四民异业同道”论是对重农抑商的否定,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21.元朝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杜甫为文贞。其实质是元朝A. 利用儒学维护统治B. 全面推行汉化政策C. 对汉人的高度重视D. 否定宋代程朱理学【答案】A【解析】儒学自西汉之后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元朝加封儒学大师,其实质是利用儒学维护统治。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能反映这项政策的实质,排除BCD项。22.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A. 知行合一B. 致良知C. 格物致知D. 心外无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用功学习时间长了,一旦通达就一切明朗(彻底明白)了,那么事物的外表,里内,精粗,我全知道,而我心中全部的事情将没有不明白的,这个说的就是格物,也就是知道事物的本质及所有,这属于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23.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B. 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 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永远难有定论”, 历史真相的反映是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的,其实B、C、D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考点:史学研究史家主观认识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一些历史理论、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史观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等常用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24.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绘画相信有一个最佳视点,只是这视点不是焦点,而是天眼,即画家要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俯察游观自己所表现的对象。因此,中国画家少去写生,而是收尽奇峰打草稿,这样作画运思时,就处于一个以大观小,一切了然的境地。”据此可知,影响古代绘画创作的思想是A. 法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程朱理学D. 陆王心学【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中国画家少去写生,而是收尽奇峰打草稿”,这说明了他们注重内心的想法,这符合心学的内容,故选D。AB与题无关。而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实践,这不符合“中国画家少去写生”,故C错误。25.宋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这表明北宋书院A. 是由政府兴办的官方学校B. 学术研究氛围比较宽松C. 成为儒生躲避迫害的场所D. 受到中央集权政策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宋代的书院教育。根据“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可知宋代书院并非由政府兴办,也不是儒生为了躲避迫害的场所,故排除A、C项;宋代书院的形成是在五代结束后由儒生们自发形成的学习场所,与中央集权政策无关,故排除D项;根据“学者尚寡。海内向平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可知书院的氛围比较宽松,故选B。【点睛】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26.横渠先生行状中记载张载的生活:“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闻者莫不动心有进。”材料表明张载A. 重视立身处世的道德自励B. 重视教育、开门纳徒C. 主张穷理格物、明道德之善D. 积极从政、以道德化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张载。根据题意可知没有涉及到张载开门纳徒和积极从政的内容,故排除B、D项;主张穷理格物的是朱熹,故排除C项;根据“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学必如圣人而后已”可知张载重视立身处世的道德自励,故选A。27.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李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反映了重视人性的主张,强调男女之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李贽的思想符合,因此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思想28.明清之际,出现了重视公论、众论的思想,“一人之心有邪正,故其言不足凭,若亿离人之心,则公而无私矣。”又如“重论未必皆是,而是不出于众论之外。”这些说法A. 是西方启蒙思想传入的结果B. 未脱离士人“公天下”的传统政治理想C. 说明近代民主观念正在形成D. 反映出当时舆论环境比较宽松【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一人之心有邪正,故其言不足凭,若亿离人之心,则公而无私矣”和“重论未必皆是,而是不出于众论之外”可以看出,这些说法未脱离传统知识分子“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故答案为B项。明清之际西方启蒙思想并没有传入中国,排除A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对近代民主观念的形成有一定启迪作用,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形成应该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统治和文化专制不断强化,排除D项。29.梁启超研究清代三百年学术思潮概括为“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材料表明A. 清代学术缺乏明确的方向B. 对传统学术的反思有利于思想进步C. 清代学术思想由复古而停滞不前D. 清代崇古思想阻碍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有材料可知,正是由于后代对前代学术的继承与反思,才使得学术得到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分析选项,B项表述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思想30.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造成二者悲剧结局的共同原因是A. 两人阶级立场与统治者对立 B. 天主教会的严密控制与压迫C. 两人的思想与社会正统对立 D.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布鲁诺与李贽两人不存在阶级立场与统治者对立的问题,故A项排除;李贽生活在面朝,当时中国还不存在天主教会的严密控制与压迫,故B项排除;结合所学可知李贽反对将儒学教条化,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两者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故C项正确;明朝时中国还不存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D项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的思想主张31.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指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A. 没有突破儒家理论 B. 堪称近代制度典范C. 具有近代思想色彩 D. 有违儒家民本精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可知,说明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近代思想的色彩,所以答案选C。材料并没有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制度的典范,排除B;A说法不够全面;材料讲的是黄宗羲的思想更具有民本精神,所以D说法有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32.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曰:“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结论。该推论A. 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 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 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 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说明顾炎武认为分封制的缺点是地方权力过大,郡县制的缺点是中央集权的集权程度太高。其与“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结论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对宋明理学的评价33.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A. “晋人尚韵”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B. “唐人尚法”表现出大一统下对规范化与社会秩序的要求C. “宋人尚意”是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D. “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书法。晋代玄学盛行,崇尚空谈,所以“晋人尚韵”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唐代国家大一统,国力强盛,所以“唐人尚法”表现出大一统下对规范化与社会秩序的要求;“宋人尚意”是指宋代文人追求书法的意趣,并非惬意的心境;“元明尚态”是指元、明时期的书法时尚,偏重于摹仿,注意在字的形态上下工夫,这与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缺乏创新精神有关。故排除A、B、D项,故选C。【点睛】“宋人尚意”,即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此乃朱熹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34. 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这里“书法”的含义是( )A. 写字的笔法艺术 B. 古人的治史态度C. 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 D. 古人的书法创作要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反映了古人的治史态度,也被称为春秋笔法,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只是对材料表面意思的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人生态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错在只是对材料表面意思的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的含义35.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璀璨的古代文艺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以下有关中国古代文艺的表述,正确的是A. 王羲之所擅长的行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B. 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C. “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是对元曲浪漫主义风格的表述D. 京剧于乾隆年间正式形成,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文艺。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草书,而非行书,故排除A项;“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是指元曲通俗易懂,贴近百姓,而非指其浪漫主义风格,故排除C项;京剧正式形成于道光年间,而非乾隆年间,故排除D项。中国传统文人画注重意境,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这一特点,故选B。36. 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作者对于南北文学差异的分析A. 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 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C. 折射了古代文化的区域特色D. 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刘师培关于南北环境及文风的逻辑掺杂有些主观因素,不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故A项错误;从材料逻辑中可知地理环境,是导致南北文风差异的重要因素,但并未达到“决定性”的程度,故B项错误;不管环境与文化间的逻辑关系如何,不同地区间文化不同是事实,故C项正确;从材料叙述可知,刘师培已经看到不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即复杂性,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与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古代文化的区域特色37.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A. 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B. 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 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D. 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秦防金属腐蚀技术失传、元代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在清代终止,归纳其共性,均在于由于王朝更迭,导致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故选A。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和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都说明这些技术并没有被严格保密B错。C、D表述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手工业发展兵器发展【名师点睛】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线索3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38.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A. 小农经济始终占据经济主导地位B. 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C. 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D. 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明代的天工开物。读书入仕的观念和文化专制是造成天工开物在中欧不同评价的原因,但不是根本性原因,故排除B、D项;依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并不能远远高于欧洲,故排除C项;中国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占据经济主导地位,农业是经济的主流,以记录科技发明为主的天工开物不能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所以当时的中国社会对该书不屑一顾,故选A。39. 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学者们视一切体力劳动为低级,甚至蔑视口口口口。然而,正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西方科学和技术成就。但这一切都未能在止步于已经高度发展水平上的中国发生。”文中空缺文字应为( )A. 自然哲学 B. 书写技术C. 道德理论 D. 实验工作【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西方科技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而“这一切都未能在止步于已经高度发展水平上的中国发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缺少西方科技领域的特色是实验,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故选D。40.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经典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A. “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B. 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C. 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D. “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词“明朝后期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可见当时出现了“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关键词“一次相互的启蒙”可见B、C项没有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B、C项错误;明朝后期的中国没有实现文明的转型,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东学西渐第卷(共40分)二、非选择题(41题28分,42题12分)41.教育的发展变迁,推动时代和社会进步,同时又受到时代的影响的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指学费),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安徽师范大学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材料二 1881和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陈辉1952年中国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1)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宗族书院平民教育功能加强的表现及原因。(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教育平民化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分析出现这些新特点的有利政治经济因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分析这次高等教育院系调整的影响。【答案】(1)表现:对有资质的贫寒子弟给予特殊照顾,不仅可让他们读书,还有相应的奖赏措施。原因:程朱理学的影响;宗族的组织;徽商的热心资助。(2)特点:由政府主导;普及免费教育;立法强制执行。原因:政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推动,代议民主制得到发展。经济:两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每件。(3)主要特点: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照搬苏联模式或者全盘苏化等。影响:短期内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材,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但照搬苏联模式;造成高等教育体制僵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法国的近代教育和新中国的教育成就。(1)根据“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可知徽州宗族书院在平民教育方面资助宗族贫寒子弟,不仅让他们读书,还有相应的奖励措施。根据“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徽州宗族书院平民教育功能增强原因主要是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商的崛起和资助以及宗族的办学热情等。(2)根据“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可知法国在教育平民化方面是由政府主导,普及免费教育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措施。根据“1881和1882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法国教育平民化发展主要与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推动有密切关系。(3)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建国后我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学生比例大幅度下降,而工科学生比例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调整出现了许多专业工学院。所以我国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是偏重工科,严重削弱了人文学科的比例,照搬了苏联模式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况的出现在短期内培养了大批技术性人才,满足了我国工业化的需要,但过分照搬苏联模式也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僵化等。42.阅读下列材料:“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汤一介中国的启蒙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复兴来支撑。”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第一种观点:赞同材料所述的观点,即弘扬国学(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复兴的关键。论据:人类现代化进程迅速,产生了较多的弊病,如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等问题;盲目地反传统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和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如“天人合一”“仁爱”等。总之,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2)第二种观点:反对材料所述的观点,即中华民族的复兴无须依靠国学的弘扬。论据:传统文化中诸如“天人合一”“仁爱”等,其本质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正是在西方入侵、政治变革和批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弊病应该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来解决,而不能依靠传统文化的复兴。总之,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依靠弘扬国学的观点太绝对了,是错误的。(3)第三种观点:国学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辅助因素之一,主要还是要依靠现代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观念的掌握和运用。论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观念,能够帮助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但这只能属于一种思想资源。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现代的复兴,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文化方面进行现代性的复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所没有的。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复兴,不可能割断历史,更不可能复古历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先进文化,二者结合,振兴中华。总之,吸取传统精华,批判传统糟粕,以现代先进文化为主导,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解析】试题分析:(一)审清题目的要求:对“中华民族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复兴来支撑”评论;对题目观点不认可可结合现实从材料重提炼观点。(二)表明态度(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1)赞成观点:赞同材料所述的观点,即弘扬国学(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复兴的关键。(2) 反对观点:反对材料所述的观点,即中华民族的复兴无须依靠国学的弘扬。(3))第三种观点:国学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辅助因素之一,主要还是要依靠现代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观念的掌握和运用。(三)说明理由,揭露真相,认识升华:依据材料和所学选再典型史实、史论结合做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