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数字高程模型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5876322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8.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EM数字高程模型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DEM数字高程模型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DEM数字高程模型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字高程模型 一 DEM概述二 DEM建立1 DEM的数据获取2 DEM的建立方法三 DEM应用 1 一 概述 DEM定义 DEM DigitalElevationModels 是国家基础空间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表示地表区域上地形的三维向量的有限序列 即地表单元上高程的集合 数学表达为 z f x y DTM 当z为其它二维表面上连续变化的地理特征 如地面温度 降雨 地球磁力 重力 土地利用 土壤类型等其他地面诸特征 此时的DEM成为DTM DigitalTerrainModels 2 概述 DEM与DTM的区分 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ElevationModel DEM 研究地面起伏 数字地形模型 DigitalTerrainModel DTM 含有地面起伏和属性 如坡度 坡向等 两个含义 是DEM的进一步分析 3 概述 DEM的表示方法 使用三维函数模拟复杂曲面 将一个完整曲面分解成方格网或面积上大体相等的不规则格网 每个格网中有一个点的观测值 即为格网值 适用于曲面插值来表示地下水或土壤的特性 4 概述 DEM的线模式表示 描述高程曲线的等高线 数字化现有等高线地图产生的DEM比直接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产生的DEM质量要差 数字化的等高线对于计算坡度或生成着色地形图不十分适用 5 概述 等高线模式 等高线通常被存储成一个有序的坐标点序列 可以认为是一条带有高程值属性的简单多边形或多边形弧段 由于等高线模型只是表达了区域的部分高程值 往往需要一种插值方法来计算落在等高线以外的其他点的高程 又因为这些点是落在两条等高线包围的区域内 所以 通常只要使用外包的两条等高线的高程进行插值 6 概述 DEM的点模式表示 高程矩阵 规则矩形格网 与栅格地图相同 表示方法 将区域划分成网格 记录每个网格的高程 线模型到高程矩阵的转换 优点 计算机处理以栅格为基础的矩阵很方便 使高程矩阵成为最常见的DEM 缺点 在平坦地区出现大量数据冗余 若不改变格网大小 就不能适应不同的地形条件 在视线计算中过分依赖格网轴线 7 概述 GRID模式 规则格网法是把DEM表示成高程矩阵 此时 DEM来源于直接规则矩形格网采样点或由不规则离散数据点内插产生 结构简单 计算机对矩阵的处理比较方便 高程矩阵已成为DEM最通用的形式 高程矩阵特别有利于各种应用 8 概述 GRID模式的缺点 Grid系统有下列缺点 1 地形简单的地区存在大量冗余数据 2 如不改变格网大小 则无法适用于起伏程度不同的地区 3 对于某些特殊计算如视线计算时 格网的轴线方向被夸大 4 由于栅格过于粗略 不能精确表示地形的关键特征 如山峰 洼坑 山脊等 9 概述 不规则三角网 TIN 不规则三角网 TIN 表示法克服了高程矩阵中冗余数据的问题 而且能更加有效地用于各类以DTM为基础的计算 但其结构复杂 TIN TriangulatedIrregularNetwork 表示法利用所有采样点取得的离散数据 按照优化组合的原则 把这些离散点 各三角形的顶点 连接成相互连续的三角面 在连接时 尽可能地确保每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或是三边的长度近似相等 Delaunay 因为TIN可根据地形的复杂程度来确定采样点的密度和位置 能充分表示地形特征点和线 从而减少了地形较平坦地区的数据冗余 10 概述 TIN的三角剖分 11 概述 TIN模型的存储方式 12 概述 TIN模型的表现 13 概述 TIN小结 表示方法 将区域划分为相邻的三角面网络 区域中任意点都将落在三角面顶点 线或三角形内 落在顶点上其高程与顶点相同 落在线上则由两个顶点线性插值得到 落在三角形内则由三个顶点插值得到 生成方法 由不规则点 矩形格网或等高线转换而得到 TIN允许在地形复杂地区收集较多的信息 而在简单的地区收集少量信息 避免数据冗余 对于某些类型的运算比建立在数字等高线基础上的系统更有效 如坡度 坡向等的计算 14 概述 建立DEM的目的 1 作为国家地理信息的基础数据 2 土木工程 景观建筑与矿山工程规划与设计 3 为军事目的而进行的三维显示 4 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 5 流水线分析 可视性分析 6 交通路线的规划与大坝选址 7 不同地表的统计分析与比较 8 生成坡度图 坡向图 剖面图 辅助地貌分析 估计侵蚀和径流等 9 作为背景叠加各种专题信息如土壤 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数据等 以进行显示与分析 10 与GIS联合进行空间分析 11 虚拟现实 VirtualReality 此外 从DEM还能派生以下主要产品 平面等高线图 立体等高线图 等坡度图 晕渲图 通视图 纵横断面图 三维立体透视图 三维立体彩色图等 15 二 DEM数据来源 数据源来源 1 航空或航天遥感图像为数据源 2 以地形图为数据源 3 以地面实测记录为数据源 4 其它数据源 数据源决定采集方法 数据点的采集密度和采点的选择决定DEM的精度 16 DEM数据采集 数字摄影测量 利用带自动记录装置的立体测图仪或立体坐标仪 解析测图仪及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进行人工 半自动或全自动的量测 其原理是在摄影图的基础上利用测图仪进行测量 现有地图数字化 对已有地图上的信息 如等高线 进行数字化 地面测量 利用自动记录的测距经纬仪在野外实地测量 空间传感器 利用GPS 结合雷达和激光测高仪采集数据 17 数字摄影测量采样点的选取 沿等高线采样 主要用于山区采样 规则网格采样 按规则矩形网格进行采样 可直接生成规则矩形格网的DEM数据 渐进采样 根据地形使采样点合理分布 即平坦地区采样点少 地形复杂区采样点多 选择采样 根据地形特征进行采样 如沿山脊线 山谷线等进行采集 混合采样 注意 所有采集的数据都要按一定的空间插值方法转换成点模式格式数据 18 DEM的生成 方法 1 人工格网法2 三角网法3 立体像对法4 曲面拟合法5 等值线插值法 19 人工格网法 在地形图上蒙上格网 逐格读取中心点或交点的高程值 20 三角网法 对有限个离散点 每三个邻近点联结成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代表一个局部平面 再根据每个平面方程 可计算各格网点高程 生成DEM 21 构三角网的要求 应尽可能保证每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或三边的长度近似相等 避免出现过大的钝角和过小的锐角 22 角度判断法建立TIN 当已知三角形的两个顶点后 利用余弦定理计算备选第三顶点的三角形内角的大小 选择最大者对应的点为该三角形的第三顶点 将原始数据分块 检索所处理三角形邻近点 23 C1 C2 C3 确定第一个三角形 则C为该三角形第三顶点 A B 24 构网示意图 与A点距离最近的点 哪个内角最大 A B C1 C2 C3 25 三角形的扩展 对每一个已生成的三角形的新增加的两边 按角度最大的原则向外进行扩展 并进行是否重复的检测 向外扩展的处理 若从顶点为P1 X1 Y1 P2 X2 Y2 P3 X3 Y3 的三角形之P1P2边向外扩展 应取位于直线P1P2与P3异侧的点 26 异则判断 p3 p2 若备选点P之坐标为 X Y 重复与交叉的检测 任意一边最多只能是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 p1 27 立体像对法 资料来源于张超主编的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 所配光盘 28 曲面拟合法 根据有限个离散点的高程 采用多项式或样条函数求得拟合公式 再逐个计算各点的高程 得到拟合的DEM 可反映总的地势 但局部误差较大 可分为 整体拟合 根据研究区域内所有采样点的观测值建立趋势面模型 特点是不能反映内插区域内的局部特征 局部拟合 利用邻近的数据点估计未知点的值 能反映局部特征 29 等高线插值法 30 三 DEM的应用 1 基于DEM的信息提取2 等高线的绘制3 基于DEM的可视化分析 1 三维景观2 数码城市和虚拟现实3 DEM在工程上的应用 概述应用 应用算法 31 三维景观 32 33 数码城市和虚拟现实 DOM DEM DLG AttributeRDB 34 数码深圳 35 3D建筑 36 DEM DOM DLG 37 交通行业 数字公路 交通部公路勘测设计院 38 DEM的土石方计算 立体计算线路挖土 石方量 39 40 坡度的计算 P O Q R S 又 所以 41 坡向角的计算 坡向QO与X轴之夹角T为坡向角 42 坡度图和坡向图的制作 通常用3 3的格网窗口在DEM数据矩阵中连续移动计算完成 43 等高线的绘制 在格网DEM上自动绘制等高线主要包括两个步骤 1 等高线追踪 利用DEM矩形格网点的高程内插出格网边上的等高线点 并将这些等高线点排序 2 等高线光滑 进一步加密等高线点并绘制光滑曲线 44 剖面分析 1 意义 常常可以以线代面 研究区域的地貌形态 轮廓形状 地势变化 地质构造 斜坡特征 地表切割强度等 如果在地形剖面上叠加其它地理变量 例如坡度 土壤 植被 土地利用现状等 可以提供土地利用规划 工程选线和选址等的决策依据 2 绘制 可在格网DEM或三角网DEM上进行 已知两点的坐标A x1 y1 B x2 y2 则可求出两点连线与格网或三角网的交点 并内插交点上的高程 以及各交点之间的距离 然后按选定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 按距离和高程绘出剖面图 剖面图不一定必须沿直线绘制 也可沿一条曲线绘制 45 基于DEM的可视化分析 通视分析是指以某一点为观察点 研究某一区域通视情况的地形分析 方法 a 以O为观察点 对格网DEM或三角网DEM上的每个点判断通视与否 通视赋值为1 不通视赋值为0 由此可形成属性值为0和1的格网或三角网 对此以0 5为值追踪等值线 即得到以O为观察点的通视图 b 以观察点O为轴 以一定的方位角间隔算出0 360 的所有方位线上的通视情况 对于每条方位线 通视的地方绘线 不通视的地方断开 或相反 这样可得出射线状的通视图 46 a 倾角法格网DEM为例 O xo yo zo 为观察点 P xp yp zp 为某一格网点 OP与格网的交点为A B C OP的倾角为 观察点与各交点的倾角为 i i A B C 若tg max tg i i A B C 则OP通视否则 不通视 两点是否可见的算法 b 剖面图两点连线是否与剖面相交 A B A 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