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青岛版科学五上第21课《杠杆》word教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733035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青岛版科学五上第21课《杠杆》word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秋青岛版科学五上第21课《杠杆》word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秋青岛版科学五上第21课《杠杆》word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秋青岛版科学五上第21课杠杆word教案一、学情分析在三年级下册跷跷板一课中,学生已经对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有了一定的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不会太陌生,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跷板的经验,所以,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感到相对比较轻松。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杠杆所蕴含的科学规律以及这种科学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创新,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特点,理解杠杆的作用,知道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2)通过在操作体会和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3)通过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情感目标:(1)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类只有了解到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四、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五、教学准备:1、演示材料:带钉子的木条2、分组材料:杠杆尺、钩码以及实验记录单3、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先问班中谁力气最大?愿不愿意帮老师一个忙?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个小麻烦,本来准备做实验用的木板,不知道被谁钉了一个钉子,你用手帮老师把钉子拔出来好吗?2、学生下来拔钉子,拔不出来。3、看来用手是拔不出来的。谁帮老师想个办法,看看用什么工具能够把钉子拔出来呢?4、学生说用羊角锤或钳子。师:恰好老师这里有一把羊角锤,还是请原来的那个同学帮老师把钉子拔出来。5、同样的一个钉子,用手拔怎么也拔不出来,用羊角锤却能很快地拔出来,这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呢?谁能说一说?(学生可能说“杠杆”,教师说:你的知识真丰富,锤子之所以能把钉子拔出来,确实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谁能说说什么是杠杆?学生可能说不出来。)6、教师:看来,我们同学对什么是杠杆并不是真正了解,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机械杠杆(板书课题:杠杆)。二、科学探究1、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2、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有以下答案:什么是杠杆?杠杆的特点。杠杆的作用。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认识杠杆 1、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杠杆。 2、请看大屏幕:一根棍子,像图中这样用来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课件出示)3、请同学们注意看图,图中的这个人是在用棍子撬石头,请同学们思考:他在撬石头时都有哪些地方在起作用?能不能给这些地方起个名字?引导学生认识杠杆上的三点:力点、支点、重点并课件出示。讲解:在杠杆上有三个看不见的点,用力的那点叫力点,起支撑作用的那点叫支点,撬动重物的那点叫重点。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看清这三点的位置。4、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我们改变支点的位置,比如后移,用教鞭指着大屏幕,我们同学看什么发生了变化?(板书: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再比如前移,发生变化的也是力点、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只不过后移时怎样,前移时怎样。5、那么在刚才的两种情况下,我们在撬重物时会有什么感受?学生猜测回答.(二)杠杆的特点1、谈话:到底在哪种情况下杠杆省力,哪种情况下费力呢?要想研究它,我们还需要请上一位朋友帮忙杠杆尺。小组长到前台领杠杆尺,并负责调整杠杆尺的平衡。2、学生观察杠杆尺,看看有什么发现?交流。3、同学们通过观察已经认识了杠杆尺,那么杠杆尺在使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请看大屏幕。(三)研究杠杆的作用 1、下面我们就来一个比赛,看一下哪个小组最先让杠杆尺平衡,并将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及时记录在报告单上。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适时指导学生。3、实验完成后,各个组长汇报本组的实验记录。(1)学生汇报时教师用杠杆尺演示,演示后如果有数据不一样的,继续演示。(2)归纳实验结论: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四)杠杆的应用 1、开始上课时,我们用羊角锤拔钉子的时候就是应用了杠杆,现在哪位同学能用我们的研究结论来解释:为什么用羊角锤拔钉子会省力呢? 2、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应用了杠杆。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些工具,像镊子、钉书机、钳子、羊角锤、天平、等都是杠杆类工具,在使用的时候都是杠杆。3、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工具是省力、费力还是不省力不费力类工具?三、课堂小结 哪位同学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四、教师总结 杠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发现的,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应用十分广泛,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很多杠杆类工具。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发明的杠杆类工具,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板书设计: 杠杆 大于 省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等于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不费力 小于 费力实验记录单实验次数物重(左边钩码的个数)力的大小(右边钩码个数)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格)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格)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123我们的发现: 一、谈话导入新课师:出示课件大人和小孩正在玩跷跷板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小孩能跷起大人呢?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杠杆 板书:杠杆二、认识杠杆跷跷板就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那么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师:最简单的杠杆就是一根撬棍。(多媒体播放)一根棍子,当像那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力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杠杆总是绕着支点转动。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我们把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 师:当力点、重点能围绕支点转动时,就是一个杠杆。三、初步探究杠杆的特点1师生对话:你想玩一玩杠杆吗?同学们,你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一些学习用品来做一个杠杆游戏?(引导学生在直尺下垫一块橡皮,在直尺的一端压上几本厚书,然后用手在直尺的另一端用力向下压,让学生体验一下有什么感受。)要求:1、先用手直接提重物,感觉重物重量,用杠杆撬重物,感觉手用力的大小,比较两力;2、支点位置可以改变;3、小组合作研究,看你们有什么发现?2提问:有什么发现吗?生交流:有的时候省力,有的时候费力。(二)实验探究1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做个模拟实验来研究杠杆到底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费力呢,与这三点有什么关系?首先请大家看一下实验器材。2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尺:每个小组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装置,它也是一个杠杆,名叫杠杆尺。请注意,它的左右两边各有4 个距离相等的小孔,都编了号码。(教师把 4个钩码挂在左边第2个孔上,然后用手压住右边让其平衡。)请问,谁能指出这个杠杆的三点?为什么?但是我究竟用了多少力看不出来。同学们说可以怎么办?(可以用钩码来代替我所用的力)你们认为我在右边要挂几个钩码?(生答4个)我用2个就可以了。(在右边第4个孔上挂上2个钩码)平衡了!这里是省力还是费力?3引导探究:现在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究到底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费力吧。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秘密,并填写记录表。4小组合作探究。注意事项:(1)小组同学分工合作;(2)选择左边的某一个孔和右边的某一个孔悬挂钩码;(3)杠杆平衡后再做记录。记录表如下:放钩码的个数(重物)支点放钩码的个数(拉力)第4格第3格第2格第1格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5集体交流,总结规律。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省力不费力。四、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师:通过学习杠杆的作用,你知道为什么小孩也可以跷起大人了吗?师:其实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比方说:同学们请这个,羊角锤,谁能利用这个羊角锤将这块木块上的钉子拔出来呢?其他同学仔细看,这个杠杆的三点在哪里呢,是省力还是费力还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呢?(学生操作,观察,交流)出示镊子,说说杠杆的三个点在哪里,是什么杠杆呢(生观察,交流)师:你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原理?(生交流:剪刀、钳子、天平、起子、夹子、杆称、干果钳)师: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有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同侧,有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两侧,请同学们课下继续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五、拓展延伸阿基米德说:“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大家看现在还是不是大话(生不是),从道理上讲能撬起地球来,但现实中他不能实现,为什么?(找不到支点,也没有足够长的杠杆)附送:2019秋青岛版科学五上第23课齿轮word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简单机械,同时也为以后探究复杂机械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齿轮,认识齿轮的作用,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也是无止境的,使他们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二、学情分析齿轮是机器中广泛采用的传动零件之一。学生在生活中一定见过各种各样的齿轮。但是齿轮为什么要设计成这个样子、它们之间的连接又会产生什么作用等问题,学生可能没有注意过,对其中的规律也可能比较陌生。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利用齿轮可以传递动力、改变转速和回转方向,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齿轮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2、能力目标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3、情感目标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变生活。四、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知道齿轮的作用是传递动力、改变转速和回转方向。五、教学准备齿轮、齿轮模型、胡萝卜、裁纸刀、泡沫塑料板、小铁钉等。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知道是什么吗?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哪里用到了齿轮? 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谁来猜一猜。二、探究活动: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1设计研究方案。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们利用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2探究齿轮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组装方法 我们小组的发现 其他小组的发现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3汇报研究发现。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其他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三、拓展活动:创新设想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同学们看,(教师用手指教室内的石英钟)这是一个普通的石英钟,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这一问题,学生的意见可能各不相同,教师不给予肯定与否定,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回答中互相启发,碰撞思维的火花。从而加深学生对齿轮的作用的认识,同时也渗透培养了学生善于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服务于生活。)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钟表里究竟有几个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板书设计 齿轮 传递力 改变转动方向 改变转动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