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分工案例分析(浙江温州)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2067283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32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域分工案例分析(浙江温州)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域分工案例分析(浙江温州)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域分工案例分析(浙江温州)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地域分工案例分析,地域分工案例分析,1,地域分工案例分析(浙江温州)课件,2,一、工业发展现状与分布特点,1、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强,全市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约占浙江省总面积的11.6。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33.22亿元,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8.1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360元,略高于沿海地区的平均值(10728元),为浙江省平均的88。温州市以,轻型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优势突出,,实力较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6.1 : 56.6 : 37.3。2001年全市有工业企业13万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99家,集体企业1427家,股份合作制企业1.64万家,私营企业7826家,个体经营企业10.37万家,“三资”企业459家。规模以上(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企业2963家。同年,工业总产值达2005.5亿元,其中轻工业占61。,一、工业发展现状与分布特点,3,2、主要产业和经济中心集聚在沿海平原地区,初步形成了以组团和轴线分布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带。在有利的政策、市场环境下,近年来,温州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增长,产业迅速壮大。据估算,沿海平原GDP占全市的85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90以上。104国道沿线地区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域,工业相对发达,而内陆山区仍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海洋岛屿经济的有一定基础 。,2、主要产业和经济中心集聚在沿海平原地区,初步形成了以组团和,4,3、形成了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中心城市条件。2001年温州市区工业总产值为822.84亿元,人口206万人,面积1187平方公里,已具备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城市地位。,形成了以服装、鞋革、医药、化工、包装与印刷机械、机械零部件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港口、铁路、公路、通讯基础设施发达,,构成了以传统商贸业、交通运输、信息服务、金融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体系,。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基础条件制约,温州城市,缺乏,大城市所应具备的,集聚效应,,市区GDP、工业产值均不到全市的40,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第三产业升级难度大,基础设施运转水平较低,城市综合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故此,调整市区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总量和科技含量,提升产业规模和产业层次是,当务之急,。,3、形成了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中心城市条件。2001年温州市区,5,二、温州市区工业用地状况,由于温州人特有的经商办厂才能和地方政策扶持,,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非常迅猛,面广量大,从城区到近郊各乡村均遍布工业企业。从80年代“生在弄堂中,长在民宅里”发展到90年代的工业生产基地星罗棋布,显示出温州工业模式的特有形式。,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后又分别设立了瓯海经济开发工业区、扶贫开发区、鹿城双屿工业区等一批工业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工业发展步入了规范化发展道路,。2001年建成区11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28.96平方公里,占总用地25.9。城市建成区内工业聚集地包括原有杨府山、吴桥、三板桥工业区,和新发展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扶贫开发区、鹿城工业区、瓯海经济开发区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目前,中心城区用地已十分紧张,缺少进行土地利用空间调整的回旋余地,工业用地急需向外扩张。,二、温州市区工业用地状况,6,工业点用地规模(亩)工业分类(举例),1997主导工业部门,经济技术开发区340370023.2 服装、制鞋、制笔、机电;鹿城工业区17181423 机械、电器、制鞋;扶贫开发区248966.2 皮革、化工;瓯海开发区278290015家具、服装、鞋革、眼镜;城郊乡44034711.3;南郊乡57956319.8皮革、打火机;黎明乡1714887.1皮革、化工、电器;双屿镇53458015.2皮革、机械;状元镇8725209.4皮革、机械;蒲州镇25063015.5标准件;龙湾镇4565469.2机械、化工、制笔;瞿溪镇69547013.6制革、汽车配件;郭溪镇39077011.7制鞋、皮革;永中镇(新)1154203030.5阀门、不锈钢、陶瓷、化工;新桥镇44664515.3制鞋、制锁、机械;梧延镇11128522塑料、制锁、制鞋;沙城镇5772519.1乳晶设备;,工业点用地规模(亩)工业分类(举例),7,三、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中小企业用地困难,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由于市区可供使用土地有限,原规划工业用地已基本使用完毕,而主要发展的滨海工业园区因征地等问题未及时形成必要的规模,新选工业区正在进行前期规划工作,由于,供需矛盾突出,,企业普遍意见较大。2、工业布点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由于城市中工业区(点)设立过多,且大部分用地规模偏小使基础设施难以配套,众多的工业小区挤占了大量的城市空间,其产品门类重复档次低下,难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和浪费现象。3、中小企业生产场地拥挤,用地紧张。工业企业以“小型”为主,量多规模小,企业资金有限,,企业用地一次征用土地与长期发展难以衔接,,造成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用地紧张的状况。4、,环境污染,严重。5、管理模式不规范,不统一。6、工业用地产出效率差距较大。 7、现行工业用地政策实施难度大。,三、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8,四、工业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一)形成都市区“一带一核二中心”的经济格局,根据温州工业布局现状,其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促进温州沿海工业地带的形成,稳定地域产业分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温州、乐清、瑞安等工业中心的竞争能力,逐步完善地方工业体系建设。依据温州经济发展特点,在未来10年内,区域经济将采取加强中心、扩展两翼的战略,形成“一带一核二中心”的经济格局。1、“一带”指温州沿海工业走廊,为温州市一级发展轴线,依托规划的沿海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东海大道)、宁温福沿海铁路温州段,形成由温州、乐清、瑞安和龙港-鳌江四个城市工业中心和诸多工业城镇组成,产业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城镇带。“一核”包括温州市区、瓯北和七里地区。作为区域性商贸中心,该区工业布局和空间结构调整应与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加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州高科技园区、“中国鞋都”工业园区、滨海工业新区、扶贫开发区、瓯海经济开发区等多个产业园区的建设。“二中心”,北部乐清工业中心,,是“温州模式”发祥地和温州工业实力较强的城镇,工程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形成特色明显的加工工业生产基地。,南部瑞安工业中心,。温州农村工业化地区,以机械、轻纺和化工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包装机械、制药机械、缝纫机械、建筑机械、食品机械、石化机械行业,建设特色工业园区 。,地域分工案例分析(浙江温州)课件,9,(二),工业发展的总体定位,,温州经济发展以营造跨世纪的优势产业群体为目标,推动工业结构高度化,优先发展一批在全国领先的行业和产品,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工业产业要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不断提高其科技含量,并重视发展外向型,科技型,信息化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型,高附加值和高效为主体的轻型加工工业体系,成为我国轻加工基地。,近期重点发展,服装、鞋革、五金、眼镜、打火机、锁具、灯具、家具等工业,加快发展光和电一体化产品、电子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和设备。,远期考虑,发展以港口为依托的精细化工等大型工业基地。,(二)工业发展的总体定位,温州经济发展以营造跨世纪的优势产业,10,(二) 空间,布局原则,1、基本战略是“区片多元,相对集中”,或称“块状经济的区域集中”强调工业的集中布局为基本原则,近期适当照顾现状,考虑各个片区适度安排。这样既尊重了各地区、城镇的发展积极性,又使城市功能分区相对明确、交通运输便捷、污染便于处理。2、采取多元化的政策。首先规划不同规模、不同档次、不同区位的工业园区,以适应不同产业要求。鼓励支持“三型”(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迁入工业园区,企业易地迁入本市工业园区的,所在园区管理机构应优先安排用地。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确定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并适当扩大规模。各区再分别设12个工业区,相对集中,整体上以瓯海大道为主要联系轴线发展。这些工业区可依托原规划确定的省、市级开发区的基础上扩大发展,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作用和产品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各乡镇原则上对原有工业区进行调整完善,不再新发展工业小区。3、遵照温州产业,分步走、分阶段发展的战略,,规划要求在10-20年左右的时间内,彻底改变现阶段工业企业的初级组织模式。,(二) 空间布局原则,11,在市区将工业集中到几个工业区中,设置若干小规模企业园区容纳小规模企业,做到城市功能区的明确、分离。4、温州市区远期工业用地达96.46平方公里后,按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功能布局和框架,再寻不出合适的工业用地,,从区位分析,港口、铁路、高速公路联系方便,下一步工业发展空间拟在乐清湾翁垟与瑞安汀田一带予以控制用地4050平方公里,作为远期工业预留用地。,在市区将工业集中到几个工业区中,设置若干小规模企业园区容纳小,12,(四)规划实施对策,1、,设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针对温州现有皮鞋、服装、打火机、眼镜、锁具、灯具等传统产业及未来可能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设置专门的产业园区,形成集科研、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带,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并对这些主要产业和工业园区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促使其迅速发展。2、改变企业隶属管理关系,各开发区、工业区中的企业可保持原有的隶属关系不变,或取消所有的企业隶属管理,,给企业松绑,统一由工商部门进行管理,使企业按专业分工和产业分区合理流动,最大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四)规划实施对策,13,3、,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工业新格局,根据温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城市中心,将以第三产业为主 ,大量的第二产业将往城市东、南、西方向转移,工业区的布局设置也将以瓯海、龙湾为主。城内工业企业通过产权置换获取发展资金,以在新区求得滚动发展。4、建设标准厂房,扶持小企业发展建设标准厂房,发展工业厂房租赁业务,为小企业发展初期提供过渡性的生产场地。改变以往小企业租用民房和乱搭乱建的现象,保护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合理布局。5、实行“统一规划,基础先行,分期实施,滚动开发”建设方式,保证工业区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3、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工业新格局,根据温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14,六、,政策建议,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加速实现工业现代化步伐,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条件,特提出建议如下:1、加强对温州市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明确产业发展导向,。2、企业生产新征用地的取得,一律安排在城市规划批准设立的各类工业园区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套建设,统一管理,,对于已列入规划功能调整范围的各类工业小区,不得再行新建企业。3、因企业发展需要企业进行异地迁建进入工业园区,应优先安排供地,其原有工业用地原则上予以置换,由土地部门收回统一安排使用。为确保外迁企业用地建议在各工业区内,,划定一定比例的用地用于外迁企业安置,,并由土地储备中心统一征用安置企业。4、企业异地迁建、改制,须改变原土地使用功能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其土地一律由土地管理部门按规定进行收回,统一组织开发建设,以确保规划实施的整体性和配套建设的完善性,其土地收益由财政按规定使用。,六、政策建议,15,5、,严格限制小型企业的布点建设,,对于新建用地规模小于3000m2的企业或短期产品生产的企业原则上安排在组合厂房或出租厂房来解决过渡生产用地问题,避免规模过小给企业发展带来限制和违章建设的弊端。6、对于特殊产品生产的企业(如电镀、化工等,严重污染企业)只能在规划的专业工业小区中布点建设,。7、取消建设项目征用土地就地安排二产用地留用指标的做法,统一在各类工业区内安排用地。8、对城市中远期发展控制区,及重点企业发展备用地,由土地储备中心先征用,建设临时性的过渡厂房,用于小企业起步过渡生产。9、,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不属于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扶持企业范围的企业新增用地建议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供地,。10、,对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当前生产能力过剩,需总量控制的项目,;工艺技术落后,已有先进、成熟工艺和技术替代的项目;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严重的项目等国明确规定控制发展的企业项目,予以限制供地,。,5、严格限制小型企业的布点建设,对于新建用地规模小于3000,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