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秋沪教版语文六上散步word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整体感悟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思索,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着重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美好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揣摩语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教学难点】课文寓意深刻语句的理解和品析。【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时间】1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制作爱心卡。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亲情(多媒体播放公益广告帮妈妈洗脚,看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师导入:这是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这是一个充满浓浓亲情的家庭。今天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去散步,去感受他们一家浓浓的亲情。二、走进课文,感受亲情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A、播放配乐朗读,要求:(1)认真欣赏配乐朗读,注意生字读音。(2)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B、比一比:给划横线的字注音。熬过 嫩芽 分歧 霎时 水波粼粼C、赛一赛:快速抢答。1、散步的人有: 2、散步的地点是: 3、散步的季节是: 4、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5、结果是: 教师小结:本文讲述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路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亲情和爱,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三、再读课文,感悟亲情思考感悟:文中有哪些让你觉得感动的有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份深情?有哪些句子难以理解?提出你的疑难。1、学生自由诵读,用笔勾画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及有疑问的地方。2.小组互助,交流感悟。3、全班交流。(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做好记录。)学生有可能说到的句子有:(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引导:“我”为什么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从中可看出“我”与母亲的关系是怎样的?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母亲可能怕成为儿子散步的负担,不愿出去,但儿子一片孝心,她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从中可以看出“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融洽。(2)“儿子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引导:听了儿子的这句话全家人的反映如何? 为什么而笑?分析:“我们都笑了”。为孩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机智而笑。这给散步带来了乐趣。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啊。(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分析:“我”是一家的顶梁柱,平日家人都信任“我”。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4)“我说:走大路。”引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 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分析: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说明我孝顺,“百善孝为先”。 (5)“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引导:母亲为什么会改变主意?分析: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孙子,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对孙儿的疼爱和喜欢。(6)“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分析:我背母亲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孝顺,妻子背儿子表现了妻子对儿子的爱护,尊老爱幼的美德在这一家三代上得到了体现。(7)“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引导:母亲和儿子重不重?为什么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分析:一边是年老体弱的母亲,一边是年幼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我”和妻子肩负着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的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注:以上几处不必一一分析,重点分析最后一句。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4、提出疑难,体验亲情A、学生质疑B、转换角色,体验亲情假如你是文中的“我”,老师是文中的母亲,你打算怎样劝说母亲出去散步呢?C、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四、联系生活,诉说亲情亲情就是母亲为你煮的荷包蛋, 亲情就是父亲为你送的厚棉被,亲情就是母亲烦人的唠叨,亲情就是父亲宽大的肩膀。亲情时刻陪伴在我们的身边,你感受到了吗?学生稍加准备后全班交流。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读了这一课,我想同学们也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吧。请把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你自己亲手制作的爱心卡上,然后送给你的亲人。(学生动笔然后交流展示)分享了同学们的亲情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亲情故事?教师朗读初中时的日记母亲生日那天,学生倾听感受。六、教师寄语,升华亲情亲情是朱自清父亲的背影;亲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亲情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亲情是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七、真诚行动,建设亲情 1、行动: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2、写作:行动之后,把你的真实感受和长辈的真实反映写下来。八、读诗赏乐,歌颂亲情1、齐读诗歌游子吟。2、欣赏音乐让爱住我家。板书:散步散步(亲情):母亲(赡养)“我” 妻子(抚养)儿子 尊老爱幼 以小见大附送:昆阳镇第五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019秋沪教版语文六上熟读精思word教学设计主备: 主讲: 班级:【教材分析】“熟读精思”是朱熹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出来的好方法。文章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读书前必须作好准备工作“整顿几案”、“正身体”、“详缓看字”;然后写“熟读”的要求和意义;最后写“精思”的要求和意义。作者按读书过程来解读读书方法,从读书前的准备工作到“熟读”要求再到“精思”要求,全文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仅百余字,却给人以多方面深刻的启示。【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准备】教师: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名篇。学生: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教学过程】一、交流名言,导入新课。1、引言: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有的已经与书成了朋友,那么怎样才能读好书呢?大家把搜集的读书名言交流一下,看看我们是否能从这些名言中获得启迪!2、学生交流古人读书名言。3、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学生齐读名言,体会名言中包含的读书观点。(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苏轼(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7)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4、学生交流对名言的理解。后四句老师没有注上作者,同学们知道是谁说的吗?对,是朱熹所言。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其读书方法。5、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就运用朱熹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他的文章熟读精思,看看他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读书方法的。板书:熟读精思(节选)6、初解题目:题目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学生可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如:要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同时理解到“熟”即熟练,“精”即精心,细致。二、初读课文,提出困难1、提出困难:那么朱熹是怎样具体谈论“熟读精思”的呢?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普遍困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不容易读通顺,二是理解意思有难度。)2、共商办法: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想想怎样来解决这些困难?(比如: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和同学展开讨论等等)三、合作交流,解决困难1、自学克难:学生根据如上办法,小组合作,理解难词难句,试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尤其注意读好停顿。2、练习朗读:以多种形式的朗读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方法如:(1)抽生展示读:检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真实的朗读状况,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和评价。(2)探讨难读句:对于一些易错的,不好停顿的,有朗读争议的句子,展开读法探讨。如这些句子:多音字需根据意思确定读音:“须整顿几(j)案”,“不可倒(do)一字”。理解意思才能读好停顿:“将书册齐整顿放”,“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3)老师范读或教读。(4)学生再自由练习和展示读,可以个人展示,可以小组展示,可以男女生比赛,形式可以根据练习的需要而定,务必达到“熟读”的程度。3理解大意:直译者当充分肯定,达到意译的程度即可,也就是说只需要理解每句话和全文的大意即可。可这样处理:(1)难点释疑:提出小组讨论后还不理解的地方(此处应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包括感知词语古今义的变化)。整顿:文中指“整理桌子”,而今天往往指整顿纪律、作风、组织等等。正身体,对书册: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分明读之: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2)自由练说:自己练习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不懂处还可以问问同学或老师。(3)释义交流:请学生叙说文言文的大意,在师生共同评价中达到人人理解的目标。4齐读课文:理解了大意,再读课文,深化理解。四、联系实际,领悟内涵1、理解段意:学生默读思考,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习惯,熟读,精思)2、畅谈感受:目的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触动自己的语句的感受。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或他人的事例来谈,正面或反面的事例都行。教师应重点关注的“点”如下:(1)怎样熟读:“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2)熟读的好处:“久远不忘”;“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待解说,自晓其义”。(3)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4)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3练习背诵:再读课文,熟读精思,自由背诵第2、3段。五、拓展积累,读记治学名句1名句回忆: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治学的名句,引导学生回忆。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2读记名句:出示课后题中的三句话,学生理解、朗读、记忆。3结束语:希望同学们把这些名句,把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观点牢记心间,也祝愿同学们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堂课上,同学们还联系实际,畅谈了自己学习熟读精思的感想,下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再互相交流交流。板书设计读书前的准备整顿几案,正身体,仔细读之。21 熟读精思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节选)精思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