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黄河大合唱教案 西师大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47944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黄河大合唱教案 西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黄河大合唱教案 西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黄河大合唱教案 西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黄河大合唱教案 西师大版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六、七、八段。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感受乐曲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以及黄河大合唱的CD。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15.黄河大合唱。 2.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以及有关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3.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黄河大合唱的CD,听了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这篇文章的作者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心潮澎湃,无比振奋,于是,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了下来。 二、整体感知 1. 借助拼音,扫除生字词障碍。 2.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 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写的是演出的情景,哪些写的是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三、欣赏演出 1. 读课文第4段,说说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合唱队。 2. 读课文第5段,为什么说这个乐队很奇特?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 细读课文68段,分别找出写演出和作者的联想与想象的句子,反复品读,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 4. 指导读好6、7、8段,注意朗读力度的把握,气势的渲染,从而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学习第7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举”、“捏”,凝聚了千钧之力,蓄势待发;一“劈”,便如洪水“冲出闸门”,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四、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部分 学生自由读第10、11段,说说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子来体会: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 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和战士们坚定的信念。 “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沉着刚毅,蓄势待发,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经得起任何巨大的考验,斗志昂扬,英勇无畏。 “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这是作者展开的想象,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儿女英勇无畏,不可战胜。作者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战斗的热烈场面,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五、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1. 再听黄河大合唱CD片段,结合课文谈体会。 2. 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实现情感的升华。 六、学习生字 1. 强调读准“槌”、“闸”、“蚕”的读音。 2. 生字扩词,加以运用。 3. 记清字形,工整地书写。特别是“炯”字右边与“同”字的区别。 七、选做题 1. 摘抄文中鲜活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 2. 朗读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朗诵词或歌词,开展一次朗诵比赛。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黄河象 2教案 北京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正确认读、学会书写本课1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4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和合理想像的能力。重点难点: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第一课时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到那里的古生物大厅里参观一番。(出示北京自然博物馆及古生物大厅的典型图片)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出示黄河象化石)当你看到这具化石时,有什么想说的?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 “黄河象”。(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直入主题,使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二、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进入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使眼前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同时锻炼学生的听读能力) 2小组朗读课文,解决个人不理解的词语。仍然有问题的,记下来。学生需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假想:想象,假设。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课文。(设计意图:小组学习和抽查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给了孩子们展示的机会。)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指名说一说课文向我们讲述了黄河象的哪些内容?分别在课文的哪部分?教师相机板书:第一部分:(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第二部分:(29)科学家假象化石的来历第三部分:(10)象化石被发掘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学习一定的表达顺序。)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内容。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黄河象,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深读课文打下基础)二、深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1出示中心话题:科学家对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作了怎样的假想?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概括科学家的假想: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引导学生找出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找出文章中的具体句段:A.化石的完整性为假想提供了依据。a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b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通过指名朗读,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特点准确性。B.假想的条理性:a两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b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c两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让学生先找出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然后再通过情感朗读,体会和学习表达的条理性。(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的引领,让孩子们掌握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学习表达的正确性和条理性。)2讲解、复述这个故事。(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3)同组相互复述。(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设计意图: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思维能力)三、课后检测:1.看拼音,写汉字。zhu tu zh y l 脊( ) ( )圆 脚 ( ) ( )泥 沙(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3.为这具黄河象化石设计解说词。要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还要有文化味道和创新精神,让人喜欢看,并能从中受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