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1单元《通讯》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5628867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1单元《通讯》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1单元《通讯》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1单元《通讯》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1单元通讯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北师大版教学要求1.了解课文内容,能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两段。2.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从而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3.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重点难点1.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从而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2.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有总领下文的作用。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儿,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记起以前经历 具体清晰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的许多事儿。这几句话介绍了什么内容?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 说明“结绳记事”的作用,也说明这些民族十分落后。“现在还用”说明了什么?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 通过和“结绳记事”比较,指出了“贝壳记事”的优点。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什么?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读了这本书,他们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故事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的记事过渡到通信。 譬(p):比喻;打比方。 宣战书:是一国对他国宣布开始处于战争状态的通知或宣告性文书。介绍人们用不同的东西表示不同的通信内容。不但如此,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个样,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从前有一个民族送给相邻的民族一封信。这封信一共四样东西: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支箭。这些东西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它是在说:“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藏,像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 乱箭:很多人一起射出的无数支箭。讲述生动形象,语言诙谐风趣,让读者领略了古时人类的聪明才智。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本自然段的介绍有什么特点?段导读:举例介绍创造文字前人们的通信方式。如果有一天,我们从邮递员手里收到一个包裹,解开一看,没有别的,只是死鸟、死老鼠这些东西,我们唯有连声叫怪, 唯有:只有。让读者更形象、直观地感受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通信方式的奇妙。猜想是哪一个淘气的朋友寄来开玩笑的。谁知道在古代,这样一包东西却是一封严厉的信。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假设?段导读:用假设的方法,写出没有文字时,人们通信的内容与现代通信的巨大差异。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介绍在人们创造文字前,一些民族的通信方法。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初步感知课文,读准字音。3.理清课文的线索,能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两段。生字卡片。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书和信在创造文字以后,书和信是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2.补充板书:不用文字的(书和信)。3.教师说: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用什么方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初步感知课文1.提出初读的要求。(1)自由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2)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2.学生初读实践。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预习情况。(1)指名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提示学生重点注意下面的字形。厉: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万”。与“历”区别记忆。熟字加一部分识记。米类犬状寸付想一想这些生字还能组什么词。厉:厉害厉声严厉再接再厉严:严格严肃威严森严(3)理解词语的意思。奇妙:神奇美妙。记忆: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形象。譬如:比如。严厉:严肃而厉害。分辨:辨别。三理清线索,把课文分成两段1.再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记事的方法,哪几个自然段写通信的方法。学生甲:第一、二自然段写记事的方法。学生乙: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通信的方法。2.按内容不同将课文分成两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第二段(第35自然段):介绍在创造文字之前人们的通信方法。四巩固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这是一篇说明文,虽然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联系,但其中的一些专业名词,如光纤、电缆等学生都难以理解。因此,本课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抓住生字、新词的教学及读通课文。一节课只解决两个问题: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任务明确,训练到位,两个教学任务都得到了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给课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分段情况来判断他们掌握课文内容的程度。1.选字填空。历厉严(厉)(历)史经(历)(厉)害(厉)声游(历)辨辩(辨)认(辩)论(辩)解争(辩)(辨)别分(辨)2.在每个圆圈里填一个字,与中间的字组成词。1.了解在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从而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2.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搜集的关于早期文字、通讯的资料和图片。一检查复习按照内容不同课文分为几段?每段主要讲什么?二学习第一段1.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来写的?学生甲:围绕着“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句话写的。学生乙:第一句话是概括句,后面的话具体写我国古代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2)说一说“结绳记事”的方法。学生甲:发生了一件事儿,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学生乙: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学生丙: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能记起以前经历的许多事儿。2.学习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请学生结合“结绳记事”的方法,说一说用“贝壳”代替绳子怎么记事。(2)启发想象。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贝壳”表示什么;“小贝壳”表示什么;不同色彩的贝壳可能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甲:“大贝壳”表示重要的事,“小贝壳”表示不太重要的事。学生乙:红色贝壳代表发生了一件愉快的事。学生丙:灰色贝壳代表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学生丁:黄色贝壳代表小生命的诞生。学生戊:黑色贝壳代表自己的同伴出现不幸。三学习第二段1.自由读。2.同桌互相说一说。3.出示句子,口头填空。(1)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表示。(一封宣战书)(2)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支箭,表示。(一封严厉的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信)4.交流搜集的关于早期文字、通讯的资料和图片。四总结全文1.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通讯也不断发展。你还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学生甲:电话、电报。学生乙:寻呼机。学生丙:电子邮件、手机短信。2.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其他创造性的传递方式。3.教师总结。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1.首先,本节课的设计既做到了尊重教材,又做到了提升教材。在教学“结绳记事”环节,教师以生动的表演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拿一根线演示:大小不同的结来表示天气的变化。天气很好,就打上一个大结;天气不好打个小结;天气一般打个不大不小的结。教师演示结束后问学生:“从这条绳结上,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大小不同的绳结表示不同的意思,绳结的大小与事物的变化有关”通过这种演示,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就熟悉了结绳记事的方法。效果比只用文字来描述要好得多。2.在教学“贝壳记事”时,先分组再给每个小组发一套彩色的贝壳卡片,请每个组的每名同学拿一张下面的表格,以组为单位,完成表格。颜色形状像什么可以表示什么学生在填表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又能让学生练习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这样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色。3.在学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时,考虑到这三个自然段的语言都很浅显,讲的是族与族之间怎样传递战争的信息,一读就懂。于是,教师应把重点落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上。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在学生读懂内容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动笔画出心中能够代表和平的事物,深化主旨。1.抄写词语,把字写规范。记忆表示分辨代替严厉战斗邮递员2.判断下列每句话是否完整,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1)人类用一些奇妙的方法人类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事件。(2)太感人啦这个故事太感人啦!(3)我们登上了万里长城我们登上了万里长城。1.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1988),中国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曾发表童话集稻草人和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开明书店编辑。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2.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例如:奇普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种结绳记事的方法,用来计数或者记录历史。它是由许多颜色的绳结编成的。这种结绳记事方法已经失传,目前还没有人能够了解其全部含义。虽然目前未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提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是具有客观基础的3. 结绳记事席慕蓉有些心情,一如那远古的初民绳结一个又一个的好好系起这样就可以独自在暗夜的洞穴里反复触摸回溯那些对我曾经非常重要的线索落日之前才忽然发现我与初民之间的相同清晨时为你打上的那一个结到了此刻仍然温柔地横梗在因为生活而逐渐粗糙了的心中附送: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过年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师大版教学要求1.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了解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2.指导学生理解第六自然段,体会元宵节的灯又多又美。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老北京的春节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 “差不多”是表示推测,删去了就太绝对了,表达不够准确。 腊八: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纪念日,在这一天寺院要举行法会,民间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把加点的词语删去好不好?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北京过春节的时间。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把“蒜就泡得色如翡翠”改为“蒜就泡绿了”好不好? 不好。“绿”字不够形象具体,用翡翠作比喻使蒜的形、色兼具,十分诱人。段导读:腊八这天老北京的习俗喝腊八粥、泡腊八蒜。到了腊月十九日,学生们开始放年假了。他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爆竹和玩具, 年根:年底。 年画:过春节时民间张贴的表示欢乐吉祥的图画,一般线条单纯,色彩鲜艳。这句话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总领全段。用“家家”“到处”写出了除夕热闹的景象。贴近年根就去赶集买年画了。段导读:腊月十九日学生们开始买爆竹和玩具,年根赶集买年画。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句话在本段中有什么作用?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彻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必定”一词说明了什么? 说明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的重视。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大年初一的描述。用孩子们“骑毛驴”“看美景”“买玩具”来表现大年初一的热闹景象。当,在这里读dng。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整条”写出了元宵节时一派热闹的景象。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段导读:老北京除夕的风俗。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为什么突出孩子们的“热心”?段导读:大年初一的风俗。元宵一上市,春节的高潮就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 纸灯,有的灯里面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除了看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看灯”是元宵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因此作者具体写了元宵节花灯的数量、种类。重点句解析:快乐的日子“一转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句话还与课文的首句“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相呼应,这样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作者为什么重点写“灯”?段导读:元宵节的习俗。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春节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读准字音。2.了解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风俗。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生字卡片、歌谣录音。一导入新课1.播放民间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转眼就到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2.板书题目:老北京的春节。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提出初读的要求。(1)自由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2)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2.学生初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3.交流预习情况。(1)指名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纠正下面的读音。炮:应读“po”,不要读“po”。差:多音字。在“差不多”中读“ch”。(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提示学生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字形。拜: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用熟字比较法识记其他生字。顶预包泡古吉未示扩词练习。预:预习预定预约干预吉:吉庆吉利吉日择吉(4)理解词语的意思。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的最后一天。通宵:整夜。吉祥:幸运;吉利。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三理清课文的线索1.指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2.集中汇报。第一自然段: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第二自然段: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第三自然段:腊月十九,学生们买爆竹和玩具,赶集买年画。第四自然段:除夕真热闹。穿新衣,贴对联,放爆竹第五自然段: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第六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第七自然段:正月十九是春节结束的日子。四巩固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老北京的春节开始高潮结束腊月初元宵节正月十九1.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习俗,情趣盎然。教学时,教师应采用以读为主的方法,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2.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开阔学生的眼界;课上实施开放性教学,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课后延伸,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还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老北京过年的每个习俗的来历,查找各国、各族过年的习俗的相关资料。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1.组词。守(守护)(保守)(守财奴)示(示范)(表示)(展示)预(预习)(预见)(干预)吉(吉利)(吉祥)(吉言)(答案不唯一)2.过春节时,你最喜欢做什么?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人们过春节、元宵节时的图片。一检查复习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甲:非常热闹。学生乙:充满了节日喜庆的气氛。学生丙:老北京的春节具有老北京的民俗特点。二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2.小组内交流。3.集中汇报。(1)学习第二自然段。汇报。(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品尝腊八粥和腊八蒜的感受。学生甲:腊八粥里有八种豆类,还有大枣、桂圆、莲子等,特别好吃。学生乙:腊八蒜又酸又辣,色味双美。(2)学习第三自然段。(腊月十九日,学生们上街买爆竹和玩具,临近年底去赶集买年画。)(3)学习第四自然段。汇报。(除夕可真热闹。准备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爆竹,吃团圆饭,守岁。)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家人怎样过除夕。学生甲:全家人吃年夜饭。学生乙:小孩子们穿上漂亮的衣服,给老人拜年,老人们给压岁钱。学生丙:全家人包饺子。饺子馅儿里还包上花生、糖、硬币等。(4)学习第五自然段。(大年初一,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一起去逛庙会。)(5)学习第六自然段。汇报。(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灯,吃元宵。)出示句子,口头填写。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你从所填内容中体会出什么?(元宵节上的灯多种多样。)指导朗读。从“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几百盏灯”引导学生读出元宵节的灯又多又美的感情。(6)学习第七自然段。(正月十九是春节结束的日子。)三总结全文1.了解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学生甲:“开始”从腊月初到大年初一。学生乙:“高潮”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学生丙:“结束”是正月十九。2.交流查找到的有关老北京过年习俗的资料。(“过年”的由来;春节守岁的由来;“福”字为何倒着贴等。)3.教师总结。老北京的春节热闹欢庆,老北京的春节有一系列习俗,使我们增长了不少见识。1.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如果不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很难体会到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因此教师需把落脚点放在读书上,运用观看画面、学生评一评、教师语言渲染、男女生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例如学习除夕一段,有的学生在评价同学读书时这样说:“书上写到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我在过年穿上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时,特别高兴,所以在读这句话时我觉得应该读得高兴点儿。”“鞭炮声彻夜不绝,应该读得再热闹一些,因为鞭炮这一家响过之后,那一家又放起来了,响声不断,所以要读得再热闹一点儿。”“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家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飘了出来,感到特别香,应该再读得香一点儿。”学生的精彩发言,充分体现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学生在感悟的同时,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2.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春节的热闹,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有学生会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烈讨论。汇报时,学生会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布景,营造出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之后,教师再以选旁白演员为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效果会很好。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1.巧对春联。(1)春回大地福满人间(2)腊尽千门暖春归万物苏(3)春入春天春不老福临福地福无疆(4)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2.老北京的庙会上都有什么?1.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2.春节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也最长,春节在我国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古时叫“元旦”。“元”就是开始的意思,“旦”就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北京地区流传的许多春节前后的风俗大部分是根据节令的顺序而延续下来的。北京地区过年,一般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可以说,“腊八”是春节的序曲。3.春节守岁的由来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守岁又称“熬年”。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有诗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为证。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将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