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数的奇偶性4教案 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80333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数的奇偶性4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数的奇偶性4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数的奇偶性4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数的奇偶性4教案 北师大版教学内容:15-17页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 ,了解奇偶性的规律。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1.游戏:换座位首先将全班45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5、6、7、8、9、10。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游戏后学生发现6人、8人、10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6、8、10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刚好都能换位置,像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二、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六组人数:5人、6人、7人、8人、9人、10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汇报成果: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个)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个)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3.深化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2+4+6+8+98+100这么多偶数相加的和是偶数还是奇数?为什么?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00次?105次?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次朝上。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引导感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交流: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只,是奇数;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只,仍是奇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只有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少次,杯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3.游戏。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参加?学生跃跃欲试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谁不想参加呢?为什么?生: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是呀,这是老师在街上看到的一个骗局,他就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专门骗小孩子上当,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说。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2.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请同学们课后去尝试探索这个命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五、板书设计: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教学反思数的奇偶性一课,本学期我上过好几次了,但每节课上我和同学们的课堂表现都有所不同,每节课下来细细品味一番,都能发现教学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能这就是教学的魅力吧!回顾这一课,自己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几点是:1.创新使用教材,体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数学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来讲,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比在具体的事件中的变化规律容易理解。因此我调整教材中两个活动的出现顺序,这样一来学生由浅入深,既顺应了认知规律,又让学生在新课开始就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2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节课我设计了街头抽奖游戏引入教学,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在几个学生尝试过之后,同学们的学习情绪逐步高涨。但由于均未中大奖,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疑问,有一个胆子大的学生说出了同学们的心声:为什么拿不到大奖,难道是每一个人的运气都差吗?教师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既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表扬他们问题提的好,有思考价值,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提出“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很廉价呢,而得不到大奖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今天要探究的问题,为新知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探究数的奇偶性成了学生揭开游戏奥妙的主观需求,整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3.重视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用“猜想、验证、归纳”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教师提供探究问题的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因此,当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时,我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体会猜想-验证-归纳的学习方法。4.利用分球活动渗透三个数连加计算结果奇偶性的规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10个球分成三组,要求每组都是奇数个,你想怎样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自主的开始讨论,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自发的自我否定,最后有一名同学居然对我说:老师,我看吃掉一个球吧,要不然办不到呀!学生的亲身实践让他们得出了结论:三个奇数相加和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因此这道题的要求办不到。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很多:1.对于实践中数的奇偶性的运用的举例有些不恰当。例如“开关灯10次,101次灯是亮的还是不亮的?”等问题的设置,在科学性及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方面考虑不周。其实,完全可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习,例如老师现在站在教师的前面,向教室后面走去,来回走5次后,老师站在前面还是后面?10次呢?这样学生比较感兴趣一些。2.练习题设计时对改变了奇数次或偶次数关注的比较多,而对于改变初始状态,特别是对学生判断初始状态没有进行干扰,造成学生判断结果时对初始状态重视不够,出现错误。比如说我可以将刚才习题中的初始状态定为教师在教室的后面,同样往返5次,10次,老师站在前面还是后面?体验初始状态的关键性。另外,还可以干扰学生判断初始状态,比如说:一盏灯亮着,突然等灭了,小明连续拉灯七次,才发现是停电了,来电时,灯是亮着的还是灭着的?学生很可能将灯灭了定为初始状态,这样就会造成判断错误。这样的习题既能体现数学的科学性,又能让学生认识到决定最后所处状态的因素不单单是改变了奇数次还是偶数次,还有就是它所处的初始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