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58882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含答案)一、“断发易服”1服饰变迁(1)特有景观: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2)官定服饰:民间服饰变革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3)民国期间: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4)服饰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2)不缠足运动: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2)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3)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各类通俗性报刊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4)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5)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1)传入中国: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的新式娱乐活动。(2)主要成就:1905年定军山,1913年,故事片难夫难妻,1931年,有声片歌女红牡丹。3报刊与电影的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三、移风易俗1日常礼仪的革新(1)古代礼仪: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2)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婚姻风俗的变革(1)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2)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3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的注目。4对生活变迁的认识(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这些变化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2)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广大内地农村,闭塞和贫穷依然是下层民众普遍的生存状态。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广义的社会生活中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内容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广泛领域。易错提醒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轻巧识记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2近代报刊名师点拨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向西方化发展,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2影视事业发展的影响(1)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2)满足了大众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3)引导人们消费,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4)一些不良的信息,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1鸦片战争后,民间、政府的服饰改革兴起,出现中西合璧趋势;“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成为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219世纪,近代报刊和电影相继出现,成为人们的主要娱乐休闲方式。3近代日常礼仪、婚葬礼仪的变化体现了民主、自由、平等、简洁等文明精神。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材料一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摘自申报1892年1月18日(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教你读史材料“华人争先购归”反映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提示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的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材料二仰内务部通令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受到了什么影响?教你读史注意结合材料出处“民国”“内务部”等信息理解。提示政府政策和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改革运动的影响。材料三他们(先进知识分子)认为,传统婚姻的种种陋习“害国计、弱种族”,主张“欲革政治之命者,必先革家族之命”,提出实行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禁止一夫多妻等。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教你读史注意“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从中归纳其现象。提示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和活动,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2)政治上: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3)经济上: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5)其他: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材料一(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英呤唎太平天国亲历记(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教你读史抓住女性服饰变化的信息,如“欧式鞋”“曼彻斯特式的头巾”等进行分析。提示现象:中国(或广州)姑娘生活习俗(衣着打扮)西化(或欧化)。材料二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摘自申报1873年4月7日申江陋习(2)据材料二,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教你读史抓住“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等关键信息进行理解。提示变化:从重社会身份、出身门第,到以衣冠取人、看重钱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但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和认识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认识(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二、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1)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2)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3)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4)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2特点(1)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2)“报”“刊”不分。中国近代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也包括各种期刊。(3)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创办的。3影响(1)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2)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题组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1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解析:选C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是政治方面的表现;旗袍和中山装是服装的变化;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可知“头”为剪辫运动,“脚”为废止缠足,故C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属于政治思想观念。2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解析:选C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项。3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B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故B项正确。题组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影响4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解析:选B“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5以下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西餐 马车、轿子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A.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运动的推动B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的政策D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解析:选D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信息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姻礼俗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根本因素。6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选A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仪式相当繁琐,故A项错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选B从“1912年”可知材料所述现象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在服饰上的反映,故B项正确。2近代中国衣食住行受西方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西风东渐”的趋势。下图中不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解析:选B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是中西合璧的产物;C项反映的是报刊业的兴起;D项反映的是电影的发展。B项是清朝传统官服,不能体现“西风东渐”的趋势。3“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对材料信息归纳最为完整准确的是()A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B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C风俗变革具有政治色彩D维新变法主张断发易服解析:选C“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说明风俗的变革具有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41919年末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故事: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以下表述最符合上述报道主题的是()A中国政治无比黑暗落后B青年学生思想前卫开放C社会进步促进女性解放D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解析:选C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这与当时社会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的时代主题相关,这也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故C项正确。5上海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此材料中所述现象()A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后B在当时的广大民众中广泛流行C体现青年追求自由与时尚D说明西洋化已成为当时服饰的主流解析:选C题干中所提到的自由风气早在辛亥革命之后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这种自由风气还只是在部分有进步思想的青年群体中流行,广大民众还并未完全接受,故B项错误;青年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因而崇尚自由与时尚,故C项正确;西洋化也只是在部分青年中流行,还不是主流,故D项错误。6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 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庚申之变”后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A“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B“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C“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D“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解析:选A“庚申之变”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611865年),“庚申之变”后30年,即1895年前,中国社会的变化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故A项正确;B、D两项反映的是辛亥革命;C项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时间不符。7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民族经济工业化 B礼仪风俗简洁化C民间服饰西洋化 D社会生活近代化解析:选D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个“新国民”在吃穿住行方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近代化特征,故D项正确。8某报宣称:“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这体现近代报刊的作用()A控制政府 B制造舆论C推广科技 D刊登广告解析:选B报纸内容体现了近代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与控制政府、推广科技和刊登广告无关,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曾有一次,人们有力地指出,上海的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这意思是说,上海的外国租界是一个实例,阐明西方文明的优点。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 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 材料三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 黄藻所编黄帝魂中的论发辫原由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的外国租界对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具体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材料二、三中,康有为和黄藻所的观点分别是什么?(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近代生活方式变革的主要因素。(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他们”所看到的内容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康有为指出蓄发危害,主张断发易服;根据材料三“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可以看出黄藻所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断发易服。第(3)问,材料一是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材料二、三是先进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习俗,并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归纳即可。答案:(1)表现:建筑;交通;通信;机器及科技运用;生活及卫生文明习惯等。(2)观点: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黄藻所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断发易服。(3)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政治变革及政府政策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西方文明及民主思想的影响;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