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四单元勾践灭吴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393589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四单元勾践灭吴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四单元勾践灭吴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四单元勾践灭吴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四单元勾践灭吴教案 新人教版本文讲述了勾践灭吴的故事,叙事干净,在叙事中隐含着勾践能灭吴的原因:在国家危难之际,君主临危不乱,想尽办法保住国家;在国家恢复之际,即使是君主受辱,君主也要忍受,同时要刻苦自励,更要抚恤战后的百姓,率领民众休养生息。这样才使越国君民上下一心,最终报仇雪耻。学生要了解这个道理。懂得艰难是人成功的必经之路。这是本课的情感态度目标。第二,要掌握常用字“知”、“复”、“既”、“劝”、“遂”、“当”。这是本课书的知识目标。第三,背诵第五、六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最后,要感受勾践为图复卧薪尝胆的意志美。教学建议本文的写作特色人物形象饱满。勾践被困会稽能处变不惊,想到用利求贤“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国,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能做自我批评,当与吴国讲和后,勾践对国人说:“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而且确实采取了抚恤百姓的政策;能忍辱负重,“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最终得到民心,当国力充足时,百姓两次要求为勾践复仇。故事情节叙述的曲折委婉。以解勾践被困会稽之围为例分析。勾践被困会稽是越国处于危难之际,勾践想到求贤。贤人文种出现了,本以为会找到解困之策,没想到文种先委婉地批评勾践这时求贤已晚,而勾践巧妙地盛赞文种“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终于使文种担起“行成于吴”的重任。当“夫差将欲听与之成”时,本以为勾践之困可以解了,没想到伍子胥劝说夫差不能与越国讲和,道理说得很透彻。在夫差不能决定时,文种贿赂太宰,由于太宰向夫差进言,最终吴越讲和。 本文的思路第一部分是文章第一、二两段,写越王被困在会稽,勾践求贤、文种进谏和文种求和成功。第一段写勾践被吴国困在会稽山上,能临危不乱,用“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来求贤臣。文种却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此时求贤已太晚,面对文种的批评,勾践却不生气,反而说“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一句盛赞文种,于是文种便“行成于吴”。第二段写伍子胥劝说夫差不能与越国讲和,因为吴越是世仇。吴越两国地理条件相似,灭掉越国可以增加吴国的国土面积,借这个时机灭掉越国最好。在夫差不能决定时,文种贿赂太宰,由于太宰向夫差进言,最终吴越讲和。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三、四段。写勾践让人民休养生息。第三段勾践对百姓做了自我批评,反省造成百姓受苦的原因是自己力量不强还与大国结仇,并抚恤百姓。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第四段写勾践对内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令壮者无取老妇”到“公与之饩”写鼓励生育;从“当室者死”到“纳宦其子”写减免徭役;从“其达士”到“必问其名”写广招贤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写勾践对自己要求严格。“十年生聚”国力已经十分充足了。第三部分是文章的最后两段。写越国君民齐心,灭掉吴国。第五段写了国之父兄的两次请求报仇,第一次请求是从国君丢面子的角度,第二次请求是从君民一心的角度,所以当百姓第二次请求报仇时,勾践招来父兄宣誓的主要内容就是大家要遵守国家规定的赏赐和刑罚,齐心协力作战。第四段写讨伐吴国的行动开始,越国百姓互相勉励,最终灭掉吴国关于讲述历史故事的教学建议 本文牵涉到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孙武、伍子胥、西施、勾践等,让学生讲述一个与上述人物有关的故事,由此把学生带入一个特殊的意境,从而引起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的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学习常用字“知”、“复”、“既”、“劝”、“遂”、“当”。背诵第五、六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勾践为图复国卧薪尝胆的意志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幻灯显示内容: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论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请给这段话用成语起个标题,有能力的把这段话翻译出来。题目:卧薪尝胆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诵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学生自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注意字音、断句。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小声读课文。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时,为什么要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内容是什么?2文种是怎样进见勾践的?勾践派谁向吴国求和?勾践怎么说服出使者的?3“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为什么没“成”?后来为什么又“成”了?4当越国解了会稽之困后,勾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5越国国土面积有多大?勾践对父兄昆弟发誓说了什么?勾践对国人下了什么命令?对“达士”,对“四方之士”,对“国之孺子之游者”,对自己什么态度?十年没收什么产生什么结果?6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样回答的?7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订正字音、断句,并准备复述课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复述课文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故事。要求学生在讲叙时要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生动叙述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理解。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知”、“复”、“既”、“劝”、“遂”、“当”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评价勾践分析评价勾践,要求用原文语句来分析。学生只要自圆其说就行。对勾践评价好与坏,学生可能会超出勾践灭吴这课的内容,只要学生引用的史实没能科学性错误,教师都不要轻易否定。目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导背诵1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回答的?2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3战绩如何?作业布置背诵课文最后两段。完成书后练习第61页第二题。板书设计勾践灭吴备课笔记张超一、课文悟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二、亮点探究1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2勾践事急而求贤,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探究学习: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3第3段“勾践说于国人曰”的“说”;第4段中“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第5段中“乃致其众而誓之”的“誓”;“勾践辞曰”的“辞”各是一种语体(或文体)。结合语境,体会各种语体的特点和作用。探究学习:第3段的“说”辞,心情沉痛,语调哀婉,反省自责,立志改革,令人动容。第4段和第5段各有一段“誓”辞。第4段中的“誓”表明勾践要学“古之贤君”,率众休养生息。第5段中的“誓”,是越国将士整装待发前勾践“战前动员”的“誓师之词”加强思想教育,严明法纪军令。前面评析的“说”和“誓”,都是越王勾践精心准备之后向民众演讲的,第5段中的“辞”则是他对国之父兄请战的即兴答对。他内心虽燃烧着复仇的烈焰,蓄意灭吴,但他却一再自责免战。这种以退为进、欲擒故纵之法,意在积蓄民众的复仇情绪。先塞后流,汹涌爆发,势不可挡。4第4段主旨是写勾践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为何开头先交代“勾践之地广运百里”?探究学习:开头插叙这几句,表面看似行文不畅,略显突兀,实则很有必要,说明败后的越国,不仅人口减少了,国土削小了,形势严峻,百废待兴,复兴大业举步维艰。这就更能显示勾践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精神的可贵。5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6在勾践复国的二十余年中,越国数次打败吴国。但写对吴的几次战争,作者既没有交代战前的部署,也没有反映战况,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国人皆劝”的高昂参战情绪和列叙战绩:“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为什么这样写?探究学习:这是写作目的,主题使然。事实上,这些发生在不同地点的战争,并不是没有时间间隔的连续的一场战争。作者意图不在表现战前的谋略运筹和战争场面的激烈壮观,而是要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由于“国人皆劝”,越军长驱直人,所向披靡,节节胜利。这就突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谁赢得人民的倾心支援,谁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主题。三、选题设计1文章最后,勾践从自身经历中吸取教训,以“遂灭吴”的果断行为回答了夫差的求和,戛然而止,警策峭拔。结合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删节文字,想像灭吴过程和结果,特别是吴王、伍子胥、太宰嚭的命运和下场,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研究方法:(1)展开合理想像。(2)要有合乎逻辑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思想性格的展示。参读书目:(1)国语越语范蠡佐越灭吴。(2)国语吴语勾践灭吴夫差自杀。(3)史记吴太伯世家。(4)史记越王勾践世家。(5)曹禺话剧胆剑篇。2阅读左传中的越伐吴越灭吴;国语中的勾践灭吴范蠡佐越灭吴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申胥自杀勾践灭吴夫差自杀;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比较研究各类史书对同一事件记叙的详略、角度、侧重、笔法、体例等的异同。研究方法:(1)去图书馆找到相关书籍。(2)运用比较阅读法,发现、探究各段文字的异同,体会各类史书的特色。参读书目:(1)左传。(2)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3)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伍子胥列传等。3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和越国的兵器技术冠绝一时。1965年在原楚国属地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了铸有铭文“越王勾践自用剑”的青铜剑。该剑表面的菱形暗格纹和剑首端部薄壁如纸的同心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曾经引起中外考古界和科技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70年代末,中外学者曾经对其制作工艺作了推测,然而始终未有定论。“菱形纹饰”“剑首同心圆”和“青铜复合剑”于是被称为吴越青铜兵器技术“三绝”,成了古代科技之迷。2500年前如何能有这种高超的工艺技术?你能否破解这种“古代科技之迷”?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创造精神对我们有何启发?研究方法:可查阅有关文物考古资料或咨询有关专家学者。参读书目:(1)文汇报2002年2月22日。(2)文摘报2002年3月3日。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扩展资料国语简介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事年代起自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前),内容涉及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以记载言论为主,但也有不少记事的成分。这部书不是系统完整的历史著作,除周语略为连贯外,其余各国只是重点记载了个别事件。可能作者所掌握的原始材料就是零散的,他只是将这些材料汇编起来,所以各国史事的详略多寡也不一样。其中晋语九卷,占全书近半;周语三卷;鲁语、楚语、越语各二卷;齐语、郑语、吴语各一卷。 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认为国语是写左传的左丘明所写,后人多有异议。现在一般认为产生于战国初年,作者不详。 国语也包含了许多政治经验的总结,其思想倾向略近于左传,只是不像左传那样鲜明突出。周语召公谏弭谤一篇,记周厉王以肆意残杀为消弭不满言论的佳方,使“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结果被民众驱逐而流亡。文中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相当深刻。 总体上说,国语的文字质朴,远不如左传有文采。但其中也有比较精彩的部分。如晋语中记“骊姬之难”前故事,较左传记载更详尽曲折。有一节写优施和骊姬合谋陷害太子申生,威逼大臣里克勿加干涉,很好地描摹出人物情态。优施请里克饮酒,半中间起舞而歌暇豫歌,暗示里克变故在即,要善于自保,尔后又写道: 优施出,里克辟奠,不飧而寝。夜半,召优施,曰:“曩而(尔)言戏乎?抑有所闻之乎?”曰:“然。君既许骊姬杀太子而立奚齐,谋既成矣。”里克曰:“吾秉君以杀太子,吾不忍。通复故交,吾不敢。中立其免乎?”优施曰:“免”。 里克胆小怕事,为了保全性命抛弃了故交太子申生,保持中立,优施和骊姬便为所欲为。另如“齐姜醉遣重耳”等,也比左传中有关部分具体生动。 吴语和越语在全书中风格较为特殊。它以吴越争霸和勾践报仇雪耻之事为中心,写得波澜起伏,很有气势。其中写到吴王夫差发兵北征,与晋人争霸中原,事情尚未成功,后院起火,传来了越王勾践袭击吴都姑苏的消息。夫差急召大臣合谋,采用王孙雒的建议,连夜布成三个万人方阵,中军白旗白甲,左军红旗红甲,右军黑旗黑甲,望去“如荼”、“如火”、“如墨”。晋军“大骇不出”,吴王乘势要求晋君让他当盟主,然后连忙撤兵,班师回吴。这一段写得有声有色,宛如后世小说笔法。扩展资料影响中国的一百本书之国语国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关于它的作者,历史上多有争议。唐宋以前,人们都认为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著。如西汉时的司马迁、东汉的班固、吴国的韦昭、唐朝的刘知几等都持此说。按照他们的说法,我们可以得知国语的成书经过为:孔子作春秋后,左丘明为之作传,即春秋左氏传。后来,左丘明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尽”,根据传注春秋时所剩材料,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编著了一本国语。故国语又被称为春秋外传,春秋左氏传被称为春秋内传。然而,唐宋以后很多学者对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一事提出异议,现代学者中也有人认为国语是在战国初年编辑而成,作者有待进一步考证。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都记载国语为21卷,与今本相同。其体例是分国记载,有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书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国语记载史实的时间,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76年),下至韩、赵、魏灭智伯,共约500年间的历史,但国语不是编年体,它是以国分类。国语中周语排在最前面,内容也很丰富,它又和鲁,齐、晋、郑、楚、吴、越并列,所以又不像严格意义上的分国史体例。国语记载晋国史事最多,内容最丰富,其卷数占整书的近一半,相比之下,其他国的记载就很简略了,如郑语,仅记载了桓公与史伯的对话。因此,有人将国语称之为晋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国语与左传之间的关系,有继承,又有发展。国语记事与左传相同者有60余事,而史实中的细节,又有8事与左传不同,可见所依据的材料并不完全相同。左传记周王室事迹很简略,国语则记有穆、恭、厉、幽、宣、襄、定、灵、景、敬10王的大事,为后代保留了研究周王室的宝贵资料。左传对齐桓公成霸业的历史记载简略,国语的齐语则专记管仲相齐的业绩,对后人详细了解齐桓公霸业形成之经过大有裨益。左传对越灭吴的记载略而不详,国语的越语则用很大的篇幅,生动详细地记载了越王勾践如何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灭吴的历史。左传记事,偏重于事件之原委,而国语则很注重各国贵族的言论。二者可相互参证,相互补充。总之,国语作为春秋外传,确实可补春秋内传左传之不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所以,司马迁修史记时,将国语列为重要的参考书目。 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常璩的华阳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国语的写作风格以记实为主,注重客观描写,它不像左传、史记那样,在文中加“君子曰”、“太史公曰”以表明作者立场之类的评语,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国语的原始资料来源不同,所以其文风也不很统一,通过文风我们可以感觉到多姿多采的各地民风:“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楚多恣放。”(崔述沫泗考信录余录)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用语言记史,生动、精练,为历代所称道。吴语、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从吴败越,越王勾践卑事吴王夫差,最后终于灭吴,如此大事,包括两国最高层的谋略,大臣的劝谏,两国外交、内政、战争以及人心向背等,大都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除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外,作者还善于选取一些精彩的言论,用以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如周语“召公谏弭谤”一节,提出了统治者如何对待民间舆论的问题,对那些专制霸道,妄图用高压手段压制来自人民的批评的统治者提出了严正的警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一著名论断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中开明之士的重民思想。国语中的鲁语,记载孔子的言论,含有儒家的思想;齐语记管仲谈霸术,含有法家思想;越语记范蠡尚阴柔,功成身退,带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因此,国语又是古代思想史研究的资料来源。国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其缜密、生动、精练、真切的笔法,在历史散文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吴国韦昭的国语解,有天圣明道本(宋明道二年取天圣七年印本重刊)和公序本(宋代宋庠国语补音本,因宋庠字公序,故称)。另有清代洪亮吉国语韦昭注疏、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董增龄国语正义及近人徐元诰国语集解。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国语点校本,广泛吸取前人的校勘成果,注释简明,易于阅读。选自影响中国的一百本书扩展资料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吴、越两国,同处于长江下游,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地区,“同壤而世为仇雠”。到了春秋末期,两国在中国历史上方显出其地位。吴、越两国互相攻伐的故事多传于后世,并为人们所演义。其初,吴王阖庐起兵伐越,被越王勾践击败,阎庐重伤而死。后,越王勾践听说阖庐之子吴王夫差日夜练兵,欲报父仇,便不顾范蠡谏说,冒然发兵攻打吴国,被夫差打败,受困于会稽山上。吴王夫差又不纳伍子胥忠告却从太宰嚭的劝说,签应勾践求和,保存越国。越王勾践赢得了休整时间,经过约二十年的奋战,即左传所说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乘吴王夫差与齐、晋等诸侯国争霸的时机,发兵反攻,终将吴国灭掉。扩展资料胆剑篇节选历史剧胆剑篇第四幕中勾践的一段独白:勾践 义土啊,苦成!你死得其所,你死得比泰山还重。(走到崖前,望着苦成送的胆)怪不得你送给我这东西胆哪!胆哪,你颜色墨而绿,你不美,你不香,你性寒,你苦而涩,一看见你,就知道你的气味是多么难以入口。你像苦成,苦成又多么像你啊。你苦啊,胆!可你是清心明目的,你叫我们眼亮耳明,看得见希望,听得进一切忠言善语。你苦啊,胆!然而你是退热的,定神的,使人镇定,你叫我不焦躁,不慌张。在敌人面前,深思熟虑,知机现变,要沉静。胆,你是多么苦啊。但是你能教人胆壮,叫人勇敢,敢于面对一切残暴和不平。胆,你苦啊。但你是驱毒的,除不洁的。你教我们把一切懒惰、苟安的毛病都一起抛却,教我们敢于把这肮脏的世界洗得干干净净。胆哪,你不巧言令色,你外面那样的不动人,你心中却藏了这么多的治国治人的道理! 苦成,这一个胆就顶替了你的千言万语。这一个胆就说出了多少死了的壮士百姓深深的心意。我要天天尝它,夜夜尝它,日夜不离它。见了胆就如同苦成在我的身边。见了胆就如同见到多少被杀戮的黎民百姓。见了胆就会想起千古的胜负在于理,而这理要多少劳心苦行才能争取到啊。卫士 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吗?勾践 (沉静地回答)没有忘记。卫士下扩展资料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越灭吴之战“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 战争。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 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 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 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其时,定都会稽(今浙 江绍兴)。据有今浙江北部地区的越国,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楚为联越制吴,积极扶植越王允常,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 越国,两国争战就此展开,双方你来我往,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 公元前506年,阖闾率军攻楚。次年春天,允常乘吴国内空虚,出兵袭击吴都姑苏。 吴王急忙抽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敌,遂在大掠之后主动撤兵而还。公元前496年, 允常病死,子勾践继位。吴王为“南服越人”,遂乘勾践新立之机,率军攻越。双方对 阵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见吴军容严整,组织敢死队连续几次发起冲击, 均被吴军击退。在此情况下,勾践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持剑走到吴军阵前, 一起举剑自杀。吴军将士被这一疯狂举动所震慑,纷纷拥上看个究竟,吴军阵势因而大 乱。越军乘机发动突然袭击,大败吴军。阖闾本人也受伤不治而死,临终前再三叮咛儿 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时刻牢记杀父之仇,日夜练兵,积极备战,准备出兵攻越。 公元前494年春, 越王勾践得知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后,不听大臣范蠡的劝告,在准备不充分的形势下, 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夫差尽发吴国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吴军 同仇敌忾,奋勇冲击,越军不敌,损失惨重,只剩下5000人退守会稽山。吴军乘胜追击, 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大夫范蠡提出屈辱求全,主张用卑辞厚礼向吴求降,如若 不允,就由勾践亲自去吴国做人质。勾践采纳了这一建议,一面准备死战,一面派文种 去向吴王求和,并用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要他从中斡旋,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 为吴的附属国,并声明如吴国不许,则越将破釜沉舟,与吴血战到底。伍子胥认为争霸 中原不如灭越有利,并看出越国君臣卑辞厚礼的背后所隐藏的灭吴野心,因而坚决主张 彻底灭越,否则,必将纵虎归山,养痈遗患,“今不灭越,后必悔之”。但夫差急于北 上同齐争霸,认为越国既已投降,便名存实亡,不足为患。因此答应越国议和,率军回 国。 越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为安抚民心,勾践下诏罪己: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 罪也,寡人请更。”并下令“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 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把国内事务分别托付诸大夫负责管理,便带 着范蠡等人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勾践在吴国忍辱含垢,历尽艰辛,终于骗得夫差的信 任,于3年后被释放回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复国灭吴。所谓“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争取民心,选贤纳谏,让文种治 政,范蠡整军,建立招贤馆,礼遇收罗各方面人才。改革内政,减轻刑罚,减免赋税, 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增加人口。在军事上,筑城立廓,修缮被战争破坏的 都城,训练部队,厚赏严刑,扩充兵员。在对外政策上,奉行“结齐、亲楚、附晋、厚 吴”的方针。不断送给夫差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送美 女西施、郑旦给他,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贿赂吴臣,争取他们的同情和帮助;并 离间吴国内部,挑起其大臣不和;破坏吴国的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使其内部 粮价高涨,造成供应困难;采集良材,选派巧匠,送给夫差,促使其大兴土木,消耗人 力、物力。上述措施,收效显著,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争取了与国。越国力量大 为增强,发兵伐吴所缺乏的只是时机问题了。 在越上下一心、励精图治、为复仇雪耻而磨刀霍霍时,吴国却日趋腐败。夫差因胜 而骄,奢侈淫乐,穷兵黩武。调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姑苏台,不分昼夜同西施在上面狂 欢作乐。 同时,急于以武力威胁齐晋,称霸中原。 公元前489年,进攻陈国,次年攻鲁,慑 服了附近的小国,为北进中原开辟了道路。 夫差又征调大批民工构筑邗城,作为北上基地,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以利军运。 为导吴北进中原,使之与晋、齐、楚为敌,造成乘虚袭吴的机会,勾践向夫差大献殷勤, 让文种率万名民夫协助吴国开凿邗沟,以推动夫差北上。 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决定北上伐齐,联合鲁军,击败齐军。战后, 夫差更加骄横,认为只要最后压服晋国就可取得中原霸权,于是约定晋定公和各国诸侯 在公元前482年七月七日到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行前,夫差对太子友提出应 防备越乘虚而入的劝谏置若罔闻,认为中原霸权唾手可得,不可坐失良机。因此自率精 兵3万空国远征,北上黄池,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老弱病残1万人留守姑苏,勾践梦寐以 求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公元前482年六月十二日,勾践调集越军49万,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率领,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一路由大夫畴无余等为先锋, 勾践自率主力继后,从陆路北上直袭姑苏。吴太子友率兵到泓上(今江苏苏州近郊)阻 止越军进攻。他感到精锐部队已全部北上,实力不足,主张坚守待援。但吴将王孙弥庸 轻视越军,不听调遣,擅自率5000人出战,击败越先头部队,更加骄傲轻敌。二十二日, 勾践主力到达,发起猛攻,将吴军包围聚歼,并俘虏太子友等。接着挥师进入姑苏。 此时夫差正在黄池与晋定公争当霸主,听说越军袭破姑苏,惟恐影响争霸,一连杀 掉7个来报告情况的使者以封锁这一不利消息,并用武士威胁晋国让步,终于勉强做了 霸主,然后急忙回国。但是由于姑苏失守的消息已泄,军心动摇,夫差感到反击越军没 有把握,便派人向越求和,勾践也因实力不足以灭吴,允许和议,撤兵回国。夫差向越求和后,由于征战连年,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内空虚,一时无力反击, 就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而越国却利用缴获的资财充实了自己,提高了 战胜吴国的信心。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空前的饥荒,勾践认为大举伐吴的时机已经 成熟,遂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于三月率军出征,进至笠泽(水名,今苏州南)。夫差 也率领姑苏所有的部队迎击越军。吴军在北,越军在南,双方隔水对阵。黄昏时,勾践 在主力的两翼派出部分兵力隐蔽江中,半夜时鸣鼓呐喊,进行佯攻以调动敌人。夫差误 以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连忙分兵两路迎战。勾践乘机率主力偃旗息鼓,潜行渡江,出 其不意地从吴军中间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实行中央突破。吴军兵败溃退,越军乘胜扩张 战果,挥兵猛追。吴军一败再败,退守姑苏,越采取了长期围困的战术,企图困毙吴军。 吴军被围于姑苏达3年之久,终于势穷力竭,突围逃到站苏台上,但旋即又被包围。夫 差企图效勾践当年之故伎,卑辞求和,然而此时的勾践却非20年前的夫差,为免纵敌贻 患,勾践断然拒绝了夫差的请求,夫差绝望自杀,吴国灭亡。越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 与诸侯会盟,终于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 吴越战争,双方经过长期较量,一波三折,富于戏剧色彩。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代 代相传,佳话千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催人振奋;夫差因胜而骄, 纵敌贻患,处安忘危,最终身败国亡。 习题精选课文语段阅读测试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6题。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句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句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吾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1选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的一项:A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B三年释其政C将免者以告D又败之于没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A果行 果:果然 B乃致其众而誓之 致:招集C今越国亦节矣 节:克制D欲其旅进旅退 旅:共同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下列各句划线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C行李之往来D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越国的父老兄弟好战。B勾践深得民心,父老兄弟同仇敌忾,共报国仇。C勾践爱好和平,不想报仇。D在越国父老兄弟的反复要求下,勾践才勉强同意报仇。6翻译下面两句话。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答案:1.D 2.A 3. B 4.B.5.B6.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 ,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