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课 辛亥革命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381570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课 辛亥革命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课 辛亥革命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课 辛亥革命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课 辛亥革命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1【基础达标】1. xx广州调研1906年2月,清政府拟定了一项决议:凡派去日本留学的,只限于那些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对该决议的理解,正确的是()A. 甲午战争失败,积极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B. 尊孔复古思想盛行,加强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宣传C.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限制留日学生人数D. 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活动,加强对留日学生的控制解析: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许多留日学生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儒家经典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思想武器。清政府派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留学日本,旨在影响其他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的留日学生,防止受革命思想影响的留日学生进行反清活动。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逻辑不符,如果清政府希望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则应该派精通日文且受西学影响的学生赴日。B、C两项与史实不符。答案:D2. xx长沙七校联考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否则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A. 支持中国革命 B.反对中国革命C. 舆论导向谨慎 D.认清了起义前景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泰晤士报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中国革命,故排除A、B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起义前景的认识,故排除D项。从材料中对“革命”的认识及用“起义”代替“革命”,可知泰晤士报舆论导向谨慎,因此选C项。答案:C3. xx保定摸底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D. 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解析:材料反映了在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C项所述符合材料。故选C。答案:C4. xx四川成都检测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A. 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B. 清廷改革失败加速革命爆发C. 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D. 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解析:根据“改革的路被堵死”后革命爆发,革命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可知该学者认为清政府改革失败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故B项正确。答案:B5. xx绍兴一中检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主要表明()A. 国务员行使行政权 B.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C. 临时大总统统揽行政权 D. 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受制约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条款规定了责任内阁制,这使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受制约。故选D。答案:D6. xx广州检测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该事件应是()A. 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 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解析:从“(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分析,说明其在全国范围内推翻了旧政权,故D项正确,因为它推翻了清政府;而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建立了政权,但没有推翻清政府,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要维护清朝的统治,故B项错误;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故C项错误。答案:D7(xx龙岩市一模)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题干信息体现了辛亥革命使人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故C项正确。答案:C8(xx佛山市二模)右图为近代某时期通行护照,从中可知当时广东()A军民北上抗击八国联军B曾经为武装反清进行过动员C支持五四运动中的北京学生D国民革命军向北洋军阀进军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解读能力。图中“中华民国元年”即1912年,图中“广东北伐军”表明南方革命政府曾经为武装反清进行过动员,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时间明显不符。答案:B9(xx大连市双基测试)某网友在网帖帝制的崩溃,宪政的破产从袁氏当国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A三权分立 B责任内阁制C总统制 D民主共和制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抓住题中关键信息“量身定做”可判定此约法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而颁布的,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统颁布命令,须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由此限制了袁世凯,故B项正确。答案:B10(xx广州市二模)作为临时国会的参议院,自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中间经一次改选,至1913年4月8日在北京自行解散,在1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开会220次,议决230余案。这一系列会议()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是议会政治的实践C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D核心议题是制定临时约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参议院在14个月内通过开会、议决行使立法权,是议会政治的实践,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确立的是民主共和政体,A项错误;C项是在1911年12月;1912年3月已经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能代表3月后参议院的核心议题, D项错误。答案:B11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A结束专制统治 B引发军阀割据C强化中央集权 D实现民族独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是反中央集权的,故C项错误;与结束专制统治无关,故A项错误;D项材料无涉及;各省纷纷独立,实际上就是军阀割据,故B项正确。答案:B12(xx潍坊市模拟)“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A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C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太平天国运动被运用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促进了两个政治运动的发展,故A项正确。答案:A13. xx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这可用来说明()A.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 辛亥革命的偶然性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D. 国民革命的仓促性解析:由“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可知,辛亥革命具有偶然性。故选B。答案:B14. xx西北工大附中模拟以图证史和以史释图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严昌洪教授的新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以大量的历史图例,展现了民国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灿烂画卷。下列图例反映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A. 宣统三年银币发行时中国已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 民国三年银币发行时辛亥革命的果实已被窃取C. 图例一到图例二的变化反映近代中国的民主化历程D. 民国三年银币发行表明当时中国的政体依然是君主专制解析:民国三年是1914年,中华民国已经成立,中华民国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民主共和制国家,所以D项明显错误。答案:D15 xx益阳质检费正清在传统与现代中说“中国的政治生活一旦失去了天子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因为此时的国家首脑已经得不到传统礼教对至高权威持有者的敬畏了”。费正清这句话旨在说明()A.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秩序重构的艰难曲折性B. 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幽禁的历史命运C.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它所取的思想解放作用D. 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解析:由“失去了天子”可知指辛亥革命,故选A。答案:A16(xx广州市一模)官话报曾经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支持清廷的报纸,但1912年1月4日该报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敦促清帝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并逊位。这表明()A“预备立宪”破产B共和思想影响扩大C清朝统治覆灭D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动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以至于支持清廷的报纸都改变了立场,故B项正确。答案:B17(xx揭阳市一模)1913年宋教仁命案发生后,上海地方检察厅公开传讯袁世凯的亲信国务总理赵秉钧,并公布政府高官与杀人犯之间密切往来的证据。一个小小地方法院竟敢传讯国务总理,是因为()A中华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当时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民意强大C上海是国民党控制的地盘D袁世凯为移祸赵秉钧,支持上海地方检察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地方检察厅属于司法系统,总理属于行政系统,二者不相统属,独立行使权力,故A项正确。袁世凯在案件未查清前,反对他的民意不能说强大,故B项错误;上海检察厅传讯总理,是依法行事,故C、D两项错误。答案:A18. (26分)xx四川联考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式微,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材料二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他的朋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他设宴洗尘。在筵席上,他对汪孟邹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陈独秀传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苒三十年(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主要展示了当时农村的什么面貌。(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及其理由。(8分)(3)简析材料三对辛亥革命政治意义的看法。(8分)(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对辛亥革命形成不同认识的原因。(6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是“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辛亥革命冲击了农村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对农民的思想启蒙不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第(2)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是“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第(3)问,结合辛亥革命的意义回答即可。第(4)问,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会受到内因(如个人立场、研究视角和方法等)和外因(如时代要求等)等因素的影响。答案:(1)面貌:辛亥革命对农村社会状况尤其是地主权益产生了一定冲击;农民得到的实际利益有限,封建思想未彻底清除。(2)观点: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理由:民主共和成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袁世凯甚至废共和而复辟帝制;国人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改造。(3)简析:这一评价比较客观。该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这一历史意义不可低估;该观点认识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帝王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时分析了人们忽视这一意义的原因,即往往没有把辛亥革命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进行评价。(4)原因:研究者(评论者)的个人立场;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差异;时代要求的差异;等等。19(xx扬州市期中检测)百年后,超越革命和改良的固有立场再次审视辛亥革命中的变化,有助于将历史教训转化为历史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民初国旗变化材料二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材料三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材料四宋教仁案是袁世凯用暗杀这样卑鄙的手段消灭政敌的事件上海地方检察厅正在依法办理,勇敢地传唤国务总理赵秉钧孙文及其国民党反而抛弃法治,错误地选择非法的军事手段去对待违法的罪行。上海总商会通电说得好:“窃谓宋案审判于法庭,自有法律为范围,岂尚血气为胜负。商人在商言商,不知附和,若有所破坏而无建设,乱靡有定,胡所底止。”“二次革命”给袁世凯摧毁国民党和国会找到了藉口。历史明确记下:不是国会贻误了中国,而是撇开国会和法治带来灾难性后果。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问题:(1)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尺寸之间蕴含深意。结合同盟会的誓词对比清末民初的国旗,指出五色旗的设计所体现的政治理念。(2)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3)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4)归纳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解析:本题以全新的视角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材料信息解读、知识迁移运用、论证分析能力。第(1)问抓住题干提示“结合同盟会的誓词”,从民族、民权两方面概括政治理念。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完成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然后结合英国光荣革命的史实得出原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分析其价值。第(3)问第一问从辛亥革命性质以及建立政治体制来分析。第二小问从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因素、思想因素来分析。第(4)问属于开放型问题,首先根据材料信息“撇开国会和法治带来灾难性后果”提炼概括作者观点,然后表明态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理念:反对帝制,主张共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主张民族团结。(2)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3)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4)观点:抛弃国会和法制,诉诸武力,给国家带来灾难。第一种观点:同意,民主制度的建立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基于传统,学会妥协,尊重法制,经历缓慢渐进的历程;一味革命造成社会动荡,违背民意和历史潮流。第二种观点:反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欠缺议会政治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必须采用革命斗争的形式。第三种观点:综合上述两方面辩证分析,表述合理即可。【真题演练】1(xx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考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因而D项错。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答案】B2(xx天津文综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还不可能产生这么快的影响,排除B。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人们普遍赞成共和与辛亥革命后的史实不吻合,排除D。【答案】A3(xx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答案】B4(xx海南单科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考点】辛亥革命【解析】考查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D。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 【答案】B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忘山庐日记5(xx上海单科24)右侧日记最可能写于() A1861年B1895年C1907年D1913年【考点】预备仿行宪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由图片材料中的关键词“立宪”“议院”等“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反映了20世纪初期,清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实行“预备立宪”,故选C。【答案】C6. xx广东高考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 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由时间1917年可以排除A、D两项,维新变法是在1898年,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由题意可知新县长仍然有祭孔、跪拜等旧官僚的作风,而且教育会副会长也认为其“可望其布泽于民”,即持赞同态度,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不彻底,及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故B项为正确答案,C项错误。答案:B7(xx福建文综卷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算其成功,三民主义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答案】D8(xx江苏单科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解析】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答案】D9(xx浙江文综1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考点】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解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出君主专制已经不符合当时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故B项正确;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不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答案】B10(xx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是为了与西方文明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变革发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革命党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故C项错误;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答案】B11(xx安徽文综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考点】辛亥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则是1941年,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辛亥革命以求民主求民族独立为目标,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故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于1927年到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故D项错误。【答案】A12(xx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表2研究专题论文数量(篇)甲722乙287丙614丁96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答案】C13(xx广东文综38)(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戊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考点】(3)“中体西用”思想;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解析】(3)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程设置的变化来进行阐述即可,比如,儒学地位下降,清政府学习西方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再比如,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取消读经讲经课;再比如,思想文化走向科学化、理性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等。【答案】(3)变迁: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4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