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601459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受朝国鲁国晋国齐国楚国越国纪国次数39次38次11次10次2次1次由此可以推论A. 周王室衰徽,札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相互朝见意味着分封制度的瓦解即周王室衰徽,礼崩乐坏,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分封制度瓦解促进相互朝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表格反映的是分封制度瓦解而非井田制瓦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诸侯国相互朝见和远交近攻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诸侯国相互朝见”意味着周王室衰徽,礼崩乐坏。2. 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A. 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B. 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C.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C项正确;据材料 可知北方经济也有发展,但尚不足以说明北方经济盛极而衰,故A项错误;据材料 可知材料没有反映南方农耕技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但还不足以说明已经南移,故D项错误。.点睛:表格化的材料要注意从纵向和和横向两方面提炼信息,纵向是时间顺序,横向是空间顺序。就本题而言,时间为秦汉到隋唐,空间是南方和北方。两者结合,反映了秦汉到隋唐,我国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由此选C。3. 三国志卢毓传记载:卢毓于曹魏之时两为吏部尚书,前后历五、六年,“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宫才”。这表明该选官制度A. 能够较好地反映民意 B. 仍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标准C. 受世家大族影响较大 D. 被科举制取代其有必然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曹魏之时”、“先举性行,而后言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性行指品德方面,才指学才,这说明曹魏之时选官制度以德才为主要标准,故B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意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世家大族往往以门第血缘为依据选官,故C选项错误;科举制以才学考试成绩为依据,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必然取代该制度,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反映了曹魏之时选官制度以德才为主要标准,说明才学的依据一直存在,不是科举制才有的选官依据。4. 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 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 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C. 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D. 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塑原始儒家的礼乐秩序体现的是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心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塑礼乐秩序不是思想专制,也不是文字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也是儒学,重塑原始儒家不会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5. 1933年,中央苏区多次召并经济建设大会,各个根据地先后出现公营商店、公卖处、消费合作社等商业组织。同时,中央又设专门外贸机构组织农产品出口和工业品进口。这些举措首要目的是A. 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B. 恢复和发展工农业C. 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 D. 农业废除封建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3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军事围剿、经济封锁,根据地设立商业组织、专门外贸机构组织等,是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缓解苏区的经济困难,A项正确;B项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与1933年中央苏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央苏区要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排除C;土地革命废除封建经济基础,排除D。所以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1933年,中央苏区”“商业组织、外贸机构”,根据题眼可知苏区面临经济困难,这样做法的目的就是解决经济困难。6. 1903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起广东自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这种思潮本质上反映了A. 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 B. 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C. 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 D. 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结果【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在1905年才提出,且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地方自治,故A选项错误;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平等,与地方自治无关,故B选项错误;“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趋于瓦解,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建立联邦制的要求,故D选项错误。故选C。7.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在具体战役上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七七”事变后,蒋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A.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 确保上海重要的国际市场地位C. 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性和树立国际形象 D. 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答案】C8. 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A. 反映出我党工作垂心的转移 B. 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C. 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维护了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答案】B【解析】材料“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生产队实行责任制”体现了安徽省省委六条既在坚持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又开始尝试突破,故B项正确。A和C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公社强调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不选D。9.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土地权利法第9条规定:“高度达15呎的树木,为使其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如果近邻地区的树木因被风吹,倾斜到你的地区来,你可以根据十二铜表法提出收拾它的诉讼”,第10条规定“允许收集从近邻地区掉下的橡实”。以上材料说明十二铜表法A. 规定行使权利不得侵害他人利益 B.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C. 形式繁琐僵化,缺乏灵活性 D. 强调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答案】A【解析】据材料“使其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允许收集从近邻地区掉下的橡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都说明了个人维护自己的权利的前提是不侵犯他人的利益,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平民”还是“贵族”,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形式繁琐僵化缺乏灵活性,故C选项错误;D选项没有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故D选项错误。故选A。10. 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A. 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B. 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C. 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D. 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一议制的特征【答案】C【解析】本题属最佳选择题,戴高乐主要解释了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的关系,参议院起监督作用,这正是启蒙思想宣扬的民主与理性,四个选项表述虽然都符合史实,但只有C选项紧扣戴高乐的解释。11. 据统计,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A.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C.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 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据所材料可知苏联“二五”计划时,试图纠正农轻重的比例失调问题,“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其原因,不是差异的说明,故A项排除;题干中的差异,反映了对重工业的重视,由此看出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故B项正确;苏联“二五”计划发生在19331937年,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故C项排除;“个人崇拜”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12. 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其主要目的在于A. 重建世界经济秩序 B. 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C. 扶植德国对抗苏联 D. 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答案】C【解析】材料“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说明随着美苏冷战开始,西方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西德作为盟友,因此积极扶植德国,故C项正确,A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德之间关系,故B项错误。 13.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挂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此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运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历史意义早已超脱浆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宜统年间,津满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摘编自大运汗漕运的兴衰材料二: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对竟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大运河挖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并分别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运河南北流域跨度广;运河开掘早,历时长。(符合题意即可)作用:使中国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水上运输网,推动了沿河城市的兴起,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对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意义重大;有利于南北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2)共同命运: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走向衰落。原因: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政府无力维护运河;汽车、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兴起;海运的发展;黄河泛滥,运河水系被破坏;漕运的废除英国:运河的标准不同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工业革命促进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运输行业竞争激烈。【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运河挖掘的特点主要包括挖掘的时间早、沟通了五大水系即流域跨度广等,历史作用则主要从经济方面(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政治方面(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两个角度进行论述。(2)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主要强调二者均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即可,但各自的原因却不一样,要结合二者的国情不一样去分析,具体的原因在材料中也能找到,例如,材料一中的“黄河改道、津满铁路通车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均可以作为大运河衰落的原因。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都经历了一系列探索。苏联:193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1939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1959年,赫鲁晓夫断言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1961年宣布在20年内“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77年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1956年,中共八大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八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要用十年赶英,二十年赶美,五十年实现共产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结合材料和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的认识,并对你的认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结论明确,依据史实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答案】举例: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必须立足国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主义的标准就是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犯了左的错误,给经济建设带来了损害,成为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中国建国初期效法苏联模式,50年代末左倾错误泛滥,严重脱离了经济建设的实际,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是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经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尽管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但在回答时要从“经验教训”的角度进行回答,例如,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必须立足国情均是可以的。【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从“经验教训”的角度进行回答而不能盲目的泛泛而谈。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晚清时期,坚持银两和制钱双重本位制,但轻重成色随时随地而变;大量涌入的各种外国银元加剧了币制的混乱;各省也纷纷铸币,“所铸形式既异,成色亦复参差。”于是,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清未发生了“金银本位制讨论”和“圆两之争”。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第一条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第二条国币种类如右:银币四种(一圆、五角、贰角伍分、一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四种(二分、一分、五厘、一厘)。第三条一圈为主币,五角以下为辅币,计算均以十进。第八条各种银币无论何枚,其成色与法定成色相比之公差,不得逾千分之三。第十二条大清银行为国币兑换机关。第二十条自本则例奏定之日起,所有各省现铸之银铜币,一律停铸。摘编自沈云龙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答案】(1)受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实行银本位制度;规范、统一。(2)有利于改变晚清币制的混乱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货币本位制度的近代转型。【解析】本题以清末币制改革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根据材料概括特点,其实就是在材料中获取与过去货币制度的不同之处,所以具体表现为:从双重本位到银本位,从币制的混乱到规范统一,从各省铸币到中央政府主导,受西方影响等。(2)分析币制改革的影响依然应该紧扣其特点,观察对货币制度的近代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的作用。16.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苏联对日参战后,大有席卷整个朝鲜丰岛之势,为阻止苏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美国提议“以北纬三十八度”为界分别在朝鲜接受日军投降,得到苏联同意,朝鲜半岛解放以后,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为标杆,左右两派的分离日趋表面化、复杂化、尖锐化。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建立,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在东北亚有着重大利益的美国立刻对东北亚战略进行调整。在朝鲜停战协定墨迹未干之时,美韩签仃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美国进一步将东北亚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大到朝鲜半岛。1951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的旧金山会议上,达成旧金山和约,日本从法律上恢复了国家独立,迈出了重返国际社会的第一步,1961年,朝鲜同中国、苏联正式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朝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周恩来曾经深刻指出朝鲜战争是局部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摘编自王秀丽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的形成(l)根据材料,指出朝鲜战争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周恩来的观点。【答案】(1)背景:美苏在朝鲜“势力范围”的争夺与划分;朝鲜内部各种政治实力未能有效融合,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日趋尖锐;新中国的建立打破了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平衡;美国对东亚战略的调整。(2)论证:朝鲜战争提高了新中国的政治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在强化中苏、朝关系的同时,也推动了美韩关系的巩固,客观上也有利于日本的崛起;朝鲜战争加剧了中美之间关系的持续恶化,也不利于美苏矛盾的缓和,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影响深远。【解析】(1)根据“美国提议以北纬三十八度为界分别在朝鲜接受日本投降”“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为标杆”“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建立,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美国立刻对东亚战略进行调整”概括背景。(2)根据“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联系材料说明朝鲜战争对世界格局、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名师点睛】第(1)问,根据材料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依据“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回答朝鲜战争对世界的影响,联系第二段材料信息分析回答。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20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教育会气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时,即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村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实行民主办校,教授治校等。他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蔡元培还先后主持了几次全国教育会议,对学制进行了改革建设。其一生发表了大量的教育论著,这些都是重要的精神财富,时于我们今天现代化建设,进行人才开发与智力投资,仍有着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摘编自周天度蔡元培传(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元培教育改革的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蔡元培对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答案】(1)倡导教育救国;主张打破封建专制教育,培养革命人才;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重视健全的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2)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的教育救国论和组织教育会、主持全国教育会议等实践活动,对推动整个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他全面改革北大,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2)本问考查学生解决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评述蔡元培对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首先要明确蔡元培的历史地位,接着是根据与他有关的历史事件来评价(主要是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方面论述),言之有理即可。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步骤(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一般采取带着问题对材料的方法。第一明确问题内容“蔡元培教育改革的主张及评述蔡元培对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第二根据问题读材料。(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明确材料关键信息“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 “即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等。(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