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传统医药哲学)第二节到第四节

上传人:8** 文档编号:445506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3.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传统医药哲学)第二节到第四节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传统医药哲学)第二节到第四节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传统医药哲学)第二节到第四节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XX 副主任医师,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第二节 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广义的精与气的概念的基本同一,精气一般泛指气而言。狭义的精指的是人体内一切有形的精微物质,既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还包括精的衍生物如血、津液、髓等。与狭义的精相对应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的极精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第二章 传统医药哲学,一、气的基本内涵,1.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精微物质。,2.气是宇宙的本原或本体,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元素。,3.气为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气分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升降交感,氤氲和合,五行之气运动搀和,产生万物并推动其发展变化。,4.气是宇宙万物之间的物质媒介,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感应的中介物质,是信息的载体。,5.气是人体生命的体现。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6.气是一切可感知的现象或状态。 孟子“浩然之气”、民气、士气、勇气、骨气、正气、和气、傲气、霸气、娇气等。,1、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精气是“道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两汉元气说认为元气自然存在,产生天地万物和人的道德精神。气为万物之本原,故称为“元气”。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和人类形体与道德精神的唯一本原,因而是中国古代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并以气来构建哲学思想体系。后世称为“元气一元论”或“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精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2.精气化生万物的机理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化生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五行之气的搀杂和合,生成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精气自身运动变化,化为天地阴阳二气。天地阴阳二气升降交感,氤氲交错而化生万物。天地阴阳二气升降交感,氤氲交错而化生万物,必须在“和”的状态下进行。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即阴阳和谐之气。淮南子:“阴阳和则万物生矣”。春秋繁露认为阴阳中和是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运行的最佳状态和法则。管子认为“天地精气有五”,即将精气化分为五行之气。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木火土金水是一气运动变化而成的,也是阴阳之气的表现。冲气化生五行,五行化生万物,万物之中寓含阴阳,阴阳之中又各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因而推动着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3、气化气化: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万物的生成、变化、壮盛、衰败等变化过程,都取决于气化。气化是一种自然过程,有两种类型:化:量变。变:质变。素问:“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气化的表现形式:气化形、形化气、形化形、气化气。素问:“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喻嘉言医门法律:“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三、气的生成,先天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肾藏精,肺主呼吸,脾胃运化,人体之气,四、气的分类,先天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A.元气,B.宗气,C.卫气,D.营气,A.元气,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B.宗气,积聚于胸中。为后天之气运动输布的本始,故名曰宗气。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的。与人体的血循环、呼吸、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C.卫气,运行于脉外。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肌肤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与人的睡眠也有密切关系。,D.营气,运行于脉内。化生血液;营养全身。,五、气的运动 1、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机者有枢机、枢要、关键之意。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故称气的运动为气机。 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第三节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一)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二)人与社会人文环境的整体统一性,人体组织器官相互沟通,局部与整体不可分割。五脏:心、肝、脾、肺、肾 内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 人体 膀胱、胆五体:皮、脉、筋、肉、骨九窍:眼、耳、鼻、口(舌)、 外前阴、后阴(肛门),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平旦阳气生 兴奋、活动、抗病力强 一日之中 日中阳气盛日西阳气虚 抑制、休息、抗病力弱夜晚阳气内敛,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江南: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 人体差异 们腠理疏松,体偏瘦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们腠理致密,体偏壮,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大至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等 社会环境 小至个人社会地位 、经济条 件、生活水准、经历遭遇、人际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身心健康,抗病能力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心身医学” 养生防病,注重“调摄精神”,第一节 五脏,五脏六腑一方面是指肉眼所见的内脏解剖实体,更重要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概括。 五脏:心(附:心包)、肝、脾、肺、肾 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等净化营养物质,第三章 脏腑与经络,一、心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 心包是包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心包和心脏壁的中间有浆液,能润滑心肌,使心脏活动时不跟胸腔摩擦而受伤。,2、藏神,神,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1、主血脉,(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二)心藏神的含义1.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2.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实际上,中医将大脑的功能归属于心。,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2、在窍为舌 舌 -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3、在液为汗 汗- 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气化,从皮肤汗孔排出的液体。心神调控汗液的分泌和排泄。,(三)心与形窍的关系,心包的作用,心包具有保卫心脏并能反映心脏某些功能的作用,“喜乐”的情绪虽然发自心中,但却是通过心包反映出来的,即所谓“代心行令”。心脏是五脏六腑的主宰,不能受到邪气的伤害,如果受伤则病情危重,当邪气侵犯时,首先由心包承受,以避免或减轻心脏受到损伤,因此说心包能“代心受邪”。,部位形态: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又称“华盖”。,二、肺,(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2、主宣发与肃降,肺 气,肃 降,宣 发,A.呼出体内的浊气 B.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 C.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汗液,并调节其排泄,A.吸入自然界清气 B.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 C.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后成为尿液,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清肃通降的作用,3、主行水,水谷,津液,脾胃,肾(膀胱),外达皮毛,汗、呼气,肺,尿,脾,宣发,肃降,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 - 指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 (1)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2)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 2、在窍为鼻 鼻 - 司嗅觉、通气。 肺之精气上通于鼻 嗅觉灵敏,通气畅顺。4、在液为涕 涕 - 鼻粘膜的分泌液。 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三)肺与形窍的关系,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三、脾,部位形态: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1、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1)运化食物,(2)运化水液,(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2、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3、脾气主升脾气的运动以上升为主。升清: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防止内脏下垂。4、脾喜燥恶湿 脾体干燥有利于脾气升运。湿邪容易困遏脾气。,1、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 脾气健运 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之精气通于口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 3、在液为涎 涎 -为唾液中较稀的部分,有润泽口腔,保护口腔粘膜的作用。,(三)脾与形窍的关系,部位形态: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四、肾,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等)。,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中精气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肾精,肾气,肾阴,肾阳,滋润、濡养全身脏腑,抑制气化,减少产热。,温煦、推动全身脏腑,促进气化,增加产热。,肾阴虚,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失眠多梦,遗精早泄,咽干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肾阳虚,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阳萎,妇女宫寒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浮肿尿少。,2、主水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水谷,津液,脾胃,肾,肺,尿,脾,宣发,肃降,膀胱,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升清,降浊,3、肾主纳气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生理: 肾精生髓以充养骨骼、牙齿,头发。“齿为骨之余”。 髓聚而成脑,故脑称“髓海”。 肾精充足 骨髓充盛,骨骼健壮;髓海充满,思维敏捷;头发润泽。,(三)肾与形窍的关系,2、在窍为耳及二阴 耳-主司听觉。 肾中精气上通于耳 听觉灵敏、聪慧。 二阴-指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主司二便。 肾中精气充足 二阴得养,二便通调。4、在液为唾 唾 - 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舌下分泌而出,能滋润口腔,滋养肾精。,部位形态: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五、肝,1、主疏泄,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3.调畅情志,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肝主疏泄,(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2、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肝有“血之府库”之称。 素问.五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人静卧时,肝脏可增加血流25%,整个肝脏系统包括静脉系统可贮存全身血容量的55%。,从肝组织学看,肝血窦是肝内的特殊的Cap,具有储存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调节血量主要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机体剧烈活动、情绪激动、外界气候温度的变化,需求增加,正常人一旦急需时,肝脏至少可提供1000-2000ml血液,以保证足够的心排出量。,3、肝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有升生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肉(运动属性)肌腱、韧带、神经(功能属性)。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爪为筋之余” 肝之气血养筋:肝血充足 筋膜柔韧有力 2、在窍为目 肝之精气上通于目 视觉灵敏、视物清晰。 4、在液为泪 泪 - 泪腺的分泌液,具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肝气血调和 泪液分泌正常,目有所养。,(三)肝与形窍的关系,第二节 六 腑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受纳和腐熟水谷,吸收养料,传化和排泄糟粕,一、胆 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肝与胆相表里。 生理功能 1.贮存和排泄胆汁2. 主决断,肝主疏泄,二、胃胃又称胃脘,位于中焦,与脾“以膜相连”。脾与胃相表里。 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 又称“太仓”、“水谷之海”。2.主腐熟水谷 初步消化饮食物。,3、主通降、喜润恶燥 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及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受纳、腐熟。,三、小肠 位于腹中,上与胃相接(幽门),下与大肠相接(阑门)。心与小肠相表里。 生理功能 1.主受盛和化物 2.主泌别清浊,小肠,受盛食糜,化物,分清,水谷精微,全身,别浊,剩余水分(浊中之清),残渣糟粕 (浊中之浊),膀胱,脾,尿,肾的气化,大肠,粪便,四、大肠位于腹中,上口与小肠相接(阑门),下端为肛门。肺与大肠相表里。 生理功能 传导、排泄糟粕,胃的降浊,肺的肃降,肾的气化,大肠的传导排泄,五、膀胱位于小腹,居肾之下,与肾相表里。 生理功能 贮存和排泄尿液,肾的气化,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形态结构:多数学者认为上、中、下焦分别是腹腔中的小网膜、大网膜及肠系膜。 生理功能: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三焦与心包相表里。,(二)部位之三焦 1、生理功能 (1)通行诸气(2)运行水液 2、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上焦 - 膈以上(心肺) 中焦 - 膈至脐(脾胃、肝胆) 下焦 - 脐以下(肾、膀胱、大肠、小肠等),附:脑,1.结构:脑居于头颅内,由髓汇集而成。又称“髓海”。,2. 生理功能 主宰生命活动 主精神意识 主感觉运动 3. 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肾精生髓,充养脑髓; 精神活动由五脏主司,以心为主。,五行归类表,一、经络基础,第三节 经络,经络是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通路。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分布全身,把体内脏腑和体表各种组织器官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系统的构成,十二经脉: 经络的主体 十二经别: 经脉联络内部脏腑的深分支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等统帅与沟通 十二经筋: 联系肌肉与筋骨 十二皮部: 经脉的皮肤分布 络脉: 沟通表里,遍布全身,十二经脉的命名,三阴三阳的含义,十二经脉都以阴阳来命名。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表里对应关系。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来分: 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 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十二经脉,前手太阴肺经内侧 手三阴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上肢手 后手少阴心经前手阳明大肠经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后手太阳小肠经前足太阴脾经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下肢足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外侧”足三阳经 外足少阳胆经后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名称:,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手三阴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食指端,鼻旁,大趾端,小指端,心 中,小趾端,肺中,无名指端,目外眦,胸 中,目内眦,大趾端,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不已,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统。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奇经八脉,奇者,异也。不同的意思。 我们把十二正经称为“正经”, 奇经八脉指有别于正经的八条经脉:督脉、 任脉 、 带脉、 冲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的独立腧穴外,其他六条经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正经与任、督脉之中。 奇经八脉有涵蓄十二经气血和调节十二经脉盛衰的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任脉,任,有担任、妊养的意思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统领一身之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可以调节人体阴经气血,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督 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统领人体一身之阳气,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小周天,小周天的训练,是以养足元气,打通任督二脉为主的。内气在体内沿任、督二脉循环一周,即内气从下丹田出发,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脉通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到头顶泥丸,沿头顶百会穴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会舌尖,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还丹田。 大周天是人正经十二脉和奇经八脉,身体所有脉的同时运转。而小周天只是任、督二脉的通畅,二者相差很大。,二、 经络的生理功能,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一)联系作用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脉筋骨等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有机配合,相互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实现的。(二)感应作用经络不仅有运行气血营养物质的功能,而且还有传导信息的作用。所以,经络也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导网。当肌表受到某种刺激时,刺激量就沿着经脉传于体内有关脏腑,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传导感应作用的表现。,(三)营养保卫作用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营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是通过经络循环贯注而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四)调节作用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偏衰的证候,可运用针灸等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实验证明,针刺有关经络的穴位,对各脏腑有调节作用,即原来亢进的可使之抑制,原来抑制的可使之兴奋。,三、 腧穴,腧穴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亦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的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在文献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孔穴”、“穴道”、“穴位”、“脉气所发”、“砭灸处”等,通称为“穴位”。,腧穴总括起来可分成三类: (一)经穴 1.定义: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十四经)的腧穴,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2.特点:有具体的穴名;有固定的位置; 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3.经穴总数: 362个 内经 约160个 针灸甲乙经 349个 铜人针灸腧穴图经 354个 针灸大成 359个 针灸逢源 361个 最新国家标准 362个,(二)经外奇穴 定义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虽有固定的位置,但分布较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三)阿是穴 定义: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也不是奇穴。,第四章 病因病机病证,三因学说:是宋陈无择总结前人理论所创的将致病因素分为三大类的学说,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 辩证求因: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除疾病发生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第一节 病因,六淫、六气的概念: 风、暑、湿、燥、寒、火六气太过,超过承载六淫 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一、六淫与内生五邪,二、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与传染性的外邪 疠气的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三、七情内伤,七情:怒、喜、思、忧、悲、恐、惊 七情内伤:此七情反应太过或不及,超过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损伤脏腑精气,导致机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衰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下降,四、饮食失宜 饮食致病的特点:主要损伤脾胃 五、劳逸失度 过劳:即过度劳累,也称劳倦所伤。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六、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一)痰饮: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为痰,清稀为饮 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 影响水液代谢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易扰蒙蔽心神 (二)淤血:体内血液停积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脏腑经脉内运行不畅的血液 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 .影响血脉运行 影响新血生成 .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三)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致病特点:多发于肝、胆、胃、泌尿系统 病情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七、 其他病因,(一) 外伤因素 1 枪弹 、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2 烧、烫伤3 冻伤4 溺水5 雷击伤6 虫兽伤 (二)诸虫(寄生虫) (三)药邪 (四)先天因素,第二节 病机,一、病机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二、中医病机学的特点:整体观、辩证观,一、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虚: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虚证表现为一系列虚弱、衰退、不足 实:邪气旺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实证表现为一系列病理性反应剧烈、有余的证候,(二)阴阳失调1、阴、阳偏胜的特点与临床特点 阳偏胜: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热证。临床特点:热、动、燥 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寒症。临床特点:寒、静、湿 2、阴、阳偏衰的特点与临床特点 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寒证。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 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热证。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三)气血失常 1、气的失常 (1)气虚: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地下的病理状态 (2)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2、血的失常 (1)血虚: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2)血运失常: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瘀和出血3、气血关系失调: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第三节 防治原则,一、早治防变 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 二、治标与治本 (一)标与本:标与本是相对而言,不同情况下标本所指不同。就邪正而言,邪为标,正为本;就病机与症状而言,症状为标,病机为本;就疾病先后而言,新病、继发病为标,先发病、原发病为本 (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急不缓、标本并重则标本兼治,三、扶正祛邪 (一)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与康复能力 (二)祛邪: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伤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四、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一)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二)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虚损不足的虚证,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来制定治疗用药的原则。(四季慎用药,四季宜用药)“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治疗用药的原则。(西北地区,外感风寒者,可用辛温解表重剂;东南地区,外感风寒者,宜用辛温解表轻剂。),因人制宜,年龄,老年多虚证或虚中夹实,宜补慎泻,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慎补忌攻,性别,妇女:经带胎产,体质,寒热,强弱,五、三因制宜,第四节 四诊八纲,四诊八纲指中医通过望、问、闻、切四诊手段,诊察病情,以及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对病情进行归纳分析和辨别的方法。,一、四诊,(一)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已的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二)闻诊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 (三)问诊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的询问病情的方法。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 (四)切诊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形式的诊察,或切或按,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的资料。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中医以脉诊为特色。,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诊,是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种诊断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四诊合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脉诊,二、 辨证论治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 括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三、 八纲,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表里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从病势深浅上讲,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表里辨证适用于外感病,可察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势趋向。 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 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 阴阳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阴阳两纲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属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财经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