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毒素致病菌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398255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毒素致病菌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外毒素致病菌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外毒素致病菌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毒素致病菌,是以外毒素作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细菌。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某些革兰阳性菌,也有少数是革兰氏性菌。,1,重要的外毒素有以下几类,1.细菌在宿主体内繁殖时产生的外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外毒素和化脓性链球菌红疹毒素等。 2.细菌在宿主体外产生的并引起食物中毒的外毒素:如肉毒菌外毒素、金葡菌的肠毒素等。 3.在菌细胞溶解后才释放到细胞外,作用于局部的组织或细胞的外毒素:如志贺菌的神经毒素、霍乱弧菌的肠毒素等。,2,外毒素的特点,是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蛋白酶分解,遇酸发生变性。 毒性强,小剂量即能使易感机体致死。如纯化的肉毒菌外毒素毒性最强,1mg可杀死2,000万只小白鼠;毒性作用有选择性。 在甲醛作用下可以脱毒成类毒素,但保持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3,破伤风杆菌,是破伤风的病原菌,是一种特殊的创伤感染菌。 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4,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破伤风梭菌菌体细长,长48um ,宽0.3 0.5um ,周身鞭毛,芽胞呈圆形,位于菌体顶端,直径比菌体宽大,似鼓槌状,是本菌形态上的特征。繁殖体为革兰氏阳性,带上芽胞的菌体易转为革兰氏阴性 。,5,6,7,破伤风梭菌形态特征,8,培养,为专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7.07.5,营养要求不高。 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培养2448小时后,可形成直径1mm以上不规则的菌落,中心紧密,周边疏松,似羽毛状菌落,易在培养基表面迁徒扩散。 在血液琼脂平板上有明显溶血环。 在疱肉培养基中培养,肉汤浑浊,肉渣部分被消化,微变黑,产生气体,生成甲基硫醇(有腐败臭味)及硫化氢。,9,10,11,抵抗力,繁殖体抵抗力与其他细菌相似,但芽胞抵抗力强大。 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能耐煮沸1小时。在5%石炭酸中可存活1015小时。 对青霉素敏感。,12,致病性(1),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可由伤口侵入人体,发芽繁殖而致病。 是厌氧菌,在一般伤口中不能生长,伤口的厌氧环境是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窄而深的伤口(如剌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或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或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均易造成厌氧环境。 没有侵袭力,只在污染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一般不入血流。,13,致病性 (2),致病物质 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 破伤风毒痉挛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为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肠道蛋白酶破坏,故口服毒素不起作用。 在甲醛作用下可以脱毒成破伤风类毒素,但保持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破伤风抗毒素。,14,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的机制,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毒性非常强烈,仅次于肉毒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在局部产生后,通过运动终板吸收,沿神经纤维间隙至脊髓前角神经细胞,上达脑干,也可经淋巴吸收,通过血流到达中枢神经,阻止释放抑制冲动的传递介质,从而破坏上下神经原之间的正常抑制性冲动的传递,导致超反射反应(兴奋性异常增高)和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15,所致疾病,破伤风多见于战伤。平时除创伤感染外,分娩时断脐不洁,手术器械灭菌不严,均可引起发病。新生儿破伤风(俗称脐风)尤为常见。 潜伏期:不定,短的12天,长的达2个月,平均714天。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 临床表现:发病早期有发热、头痛、不适、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局部肌肉抽搐,出现张口困难,咀嚼肌痉挛,患者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继而颈部、躯干和四肢肌肉发生强直收缩,身体呈角弓反张,面部紫钳、呼吸困难,最后可因窒息而死。 病死率:约50%,新生儿和老年人尤高。,16,非特异性防治,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清创扩创。 可用大剂量的青霉素(或四环素)抑制破伤风梭菌在局部病灶中繁殖,并且对混合感染的其他细菌也有作用。,17,特异性防治,破伤风一旦发病,治疗困难,应以预防为主。 1人工自动免疫: 平时对战士、建筑工人等接种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全程基础免疫,以刺激机体自动产生抗毒素。儿童则注射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 2人工被动免疫: (1)紧急预防 如遇严重污染创伤或受伤前未经全程基础免疫者,除用类毒素加强免疫外,可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TAT)。(2)特异性治疗 可用破伤风抗毒素和抗生素。,18,特异性治疗,一旦发现病人,应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要早期足量,每次可肌肉或静脉注射610万单位,注射前必须作皮肤试验,防止马抗毒素血清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国外已开始用人的破伤风丙种球蛋白(TIG)进行治疗,既可避免过敏反应,还可提高疗效。 若已确诊为破伤风时,应及时采取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和肌肉解痉剂等措施,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预防病人呼吸肌痉挛而窒息死亡。,19,药品卫生检验,外伤用药及敷料一律不得检出破伤风杆菌。,20,白喉棒状杆菌,是棒状杆菌属中致病性最强的细菌,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的病原菌。 白喉棒状杆菌在患者鼻、咽、喉等部位繁殖并产生强烈外毒素,引起感染局部形成假膜和全身中毒症状。,21,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 白喉杆菌细长稍弯,排列不规则,常呈L、V、X、T等字形或排成栅栏状。 革兰氏染色阳性;用美兰液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常呈着色深的颗粒;用奈瑟氏染色菌体染成黄褐色,一端或二端染成兰色或深兰色颗粒,称为异染颗粒,是本菌形态特征之一。,22,23,24,培养特性,白喉杆菌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8,在含血液、血清或鸡蛋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灰白色、光滑、圆形凸起。 在含有0.033%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本属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且亚碲酸钾能抑制标本中其他细菌的生长,故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可作为棒状杆菌选择培养基。,25,26,27,抵抗力,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对一般消毒剂敏感。60经10分钟或煮沸迅速被杀死,1%石炭酸中经1分钟死亡。 但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其他无芽胞的细菌为强,在日常物品、食品及衣服上能生存多日。 本菌对青霉素和常用抗生素比较敏感。对磺胺不敏感。,28,致病性,致病物质: 主要是白喉外毒素。 白喉外毒素是含有两个二硫键的多肽链。经蛋白酶水解后,可分为A和B两个片段。B片段,无酶活性,但能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并通过易位作用使A片段进入细胞。A片段具有酶活性,使细胞蛋白质合成受阻,细胞死亡,病变产生。 仅携带-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源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因为白喉外毒素就是棒状杆菌噬体毒素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产毒素基因)。,29,所致疾病,传染源:是白喉病人及恢复期带菌者。 传播途径:本菌存在于假膜及鼻咽腔或鼻分泌物内,经飞沫、污染物品或饮食而传播。,30,致病机理及表现,白喉杆菌侵入易感者上呼吸道,在咽部粘膜生长繁殖,分泌外毒素及侵袭性物质,引起局部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 局部炎症:局部粘膜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血管扩张,粒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因此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若病损进一步扩展至喉部或气管内,可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 全身中毒症状:细菌一般不侵入血流,但外毒素可被吸收入血,迅速与易感组织细胞结合,使心肌、肝、肾、肾上腺及外周围神经等细胞,发生退行性病变,临床上出现心肌炎和软腭麻痹、声嘶、肾上腺机能障碍,内脏出血、血压下降等症状。,31,免疫性,白喉病后有较强的免疫力,主要是机体能产生中和白喉外毒素的抗体(lgG)外毒素。 15岁易感性最高,5岁以上易感性逐渐下降,成人绝大多数由于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已获得免疫力。,32,特异性预防,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效果良好,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6个月以上至8岁以下儿童应预防接种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百日咳菌苗三联制剂。 紧急预防:对密切接触过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可肌内注射10002000单位白喉抗毒素作紧急预防,同时注射白喉类毒素以便延长免疫力。,33,特异性治疗,特效治疗:白喉抗毒素做为特效治疗制剂,应在发病早期注射足量的白喉抗毒素,一般用量为2万10万单位,作肌肉注射,重者可作静脉滴注。使用抗毒素血清之前进行皮肤试验,防止发生异种血清过敏反应。 抗菌治疗:使用抗毒素的同时,应给予抗菌治疗,如用青霉素肌注,直至症状消失和白喉杆菌培养阴性为止。,34,一、名词解释 破伤风痉挛毒素二、简答题1.破伤风芽孢梭菌的致病条件是什么?如何防治破伤风?2.试述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复习题,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