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线索训练.docx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10878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线索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线索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线索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线索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确切的是()A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同姓子弟B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义务C实行宗法制以维护国家统治D通过封侯建国抵御异族侵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封邦建国,以抵御外族侵扰,巩固王室统治,故D正确。A项只体现了分封制的内容,概括材料信息不全面,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诸侯的义务,也没有体现宗法制,故B、C两项错误。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为辅,无弟然后传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丧服小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春秋左传A.宗法制体现了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B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大的特征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反映的“弟及”“子继”、丧服小记反映的大宗和小宗之别、左传桓公二年所反映的等级关系和春秋左传反映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看,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只有丧服小记涉及大宗小宗之分,排除A项;只有春秋左传涉及嫡长子继承制,且不能反映是“最大的特征”,排除C项;只有左传桓公二年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排除D项。3(2018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A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B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答案B解析汉初郡国并行制,削弱了中央权力,导致后来王国问题的产生,故A项错误;据材料“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汉武帝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故B项正确;据材料“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汉武帝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表明汉武帝后期王国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4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嬗变过程,由此可知()皇帝州刺史权力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C丞相权力受到极大削弱D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关于刺史权力的内容看,多是用来解决地方问题的,如由解决“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到解决“诸侯谋反”“民众反抗”再到解决“流民”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可以体现当时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故选A;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B;表格中没有涉及到丞相权力被削弱,故排除C;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是在东汉时期,故排除D。5(2018黄石高三9月调研)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答案D解析材料中“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以判断此制度是科举制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没有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下选官注重才能,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6(2018太原期中考试)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A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B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C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D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答案C解析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与民主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在决策层沟通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三省的运行机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说明谏官制度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故C项正确;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不能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故D项错误。7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隋唐时期中书门下由负责决策到专门管理政务性工作,说明封建社会的官员官职逐渐专业化,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官员职责转变,并不能说明官吏清廉化,A错误;材料论述官员职责变化,没有说明部门之间的关系,B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君主权力,不是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8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一变化()A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B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C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D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表明御史行使监察职权时所受约束减少,因此这一变化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故答案为B项。A、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监察范围的变化,排除D项。9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的存在说明北宋()A科举考试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B选拔程序走向完善C舞弊行为得到杜绝D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北宋时期对于科举考试实行严格的监控,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员参与考试腐败,以便使得科举考试更具公平公正性,更能选出高质量的人才,故D正确;材料主要是对科举考试程序的管理,不可能“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故A错误;B中已经走向完善说法绝对,排除;C中根本杜绝作弊显然不符合事实,排除。10(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D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提及行省的内部纷争,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议拟咨来”,与B项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可以看出行省拥有一定的自决权,故C项错误;材料第一句反映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禀明请示,第二句中提及公事“合与决”“从公依例与决”,故D项正确。11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A宦官权力的加强B宰相制度的废除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D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贤臣和君主之间的抗争不断,也有巴结君主以提高自身地位的大臣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引起贤臣的不满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所利用,C符合题意;A说法较为片面,不能反映全部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涉及丞相制度的废止问题,B不正确;C与材料“一些士大夫与皇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不符。12(2018成都市三模)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A民间社会发育有限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太原高三上学期期中)(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隶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撕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材料二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钱宾四先生全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6分)答案(1)原因: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2)含义:打破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选官于民间(公众);文人成为官僚主体(非武人);具有典章知识、治国才能、担当精神。原因:世卿世禄和武人政治的弊端;察举制、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任答2点即可)(3)影响: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14(2018河北邢台高三12月质量检测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时期文书概况西周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唐朝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明清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论题:古代公文的演变适应了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君臣、中央与地方的概念才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公文才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唐代“堂贴”的出现,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明清君主专制继续强化的史实。(“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