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产业新型规划工作意见.doc

上传人:jian****019 文档编号:3466799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委产业新型规划工作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区委产业新型规划工作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区委产业新型规划工作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 0 X XYOUR LOGOYour company name区委产业新型规划工作意见姓名:XXX部 门:XX部区委产业新型规划工作意见加快转型发展是关系改革发展全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加快转型发展,努力使的转型发展走在全市、全省前列,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核心,以培育新兴产业、升级支柱产业、提速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区域和城乡一体融合为载体,以人才和科技为引领,以生态和民生为倒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继续坚持“特色、共享”两大原则,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三宜”要求,突出江海发展、跨江合作、三次产业“三大联动”,实施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资源配置集约集聚、城乡发展协调协同“三大重点”,完善政策、环境、服务“三大平台”,着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三个转变”,努力打造加快转型发展的先行区和特色区,为建设幸福美好新而努力奋斗!(二)总体目标:围绕“产业高度发达、城乡一体融合、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幸福安康、生态持续优化”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东部新城区,通过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建成城乡统筹示范区、上海北翼国际航运港、海滨生态宜居城。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到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200亿元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以上。2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逐步构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并进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5:55:40;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35%以上,机械装备、船舶海工等优势产业占比30%以上,现代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占比2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5%以上,高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重20%以上。3江海联动开发成效扩大。加快东沙横港沙、腰沙冷家沙开发,建设一批大港口、落户一批大项目,形成临港型大产业、大基地。以锡通科技产业园、开发区、滨江新区和滨海新区“一园三区”为发展主平台,整合发展要素,优化空间布局,促进江、海、城以及园区、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4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3%以上,工业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0个,名牌20个,驰名商标8件,著名商标30件。市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45%以上。5城乡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围绕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这一新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加快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全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体制机制在城乡之间共建共享,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6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加强沿江沿海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项目,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和COD、SO2排放量下降幅度完成省、市下达指标,城镇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二、工作重点(一)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产业,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生产企业快速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百亿级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园建设。新能源:重点突破风电装备、太阳能、光伏三大领域。在风电装备领域,大力发展兆瓦级风电发电机轮毂等关键件、永磁同步电动机、2-3.5MW风力发电机转子铁芯、风塔、叶片、发电机传动控制系统、风电专用箱式变电站、大容量双馈式和直驱式风电机组等关键共性技术产品,积极引进风电整机项目,重点推进东源电器、虹波风电、通达动力、宏德机电等项目建设。在太阳能领域,围绕太阳能集热、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发电等,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太阳能光伏照明,着力开发新一代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太阳能热利用与垫管、热泵集成应用等关键共性技术产品,重点推进桑夏太阳能技改项目建设。在光伏领域,积极发展光伏电池与组件、光伏电站及集成系统与装备等,重点推进综艺科技产业园、泰德光伏玻璃等项目建设。新材料:重点突破纺织新材料、建筑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三大领域。在纺织新材料领域,积极推进碳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熔纺氨纶切片、聚酯纤维、纺织助剂、印染助剂等纺织新材料研究与开发,重点推进海旺石化、恒汉化纤等项目建设,培育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建筑新材料领域,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保温材料、门窗材料、防水材料、粘结和密封材料等,重点推进绿恒公司、博思园科技新型建材、久盛新型材料等项目建设。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积极发展有机硅材料、有机氟材料、工程塑料、纳米化工材料等产品,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节能环保:重点突破工业节能环保、照明节能、治污设备三大领域。在工业节能环保领域,发展工业节能装备和工业节能新材料,重点推进金驰电机、力普电子等项目建设。在照明节能领域,大力发展LED半导体照明器具、高效节能照明与器具、高频无极灯、太阳灯、路灯等,重点推进鼎中实业、凯时达照明电器等重点项目建设。在治污设备领域,积极推进山水环保、华新环保、奥圣环保、捷丰环保、迪威环保、丰盛科技、达斯特环保等项目,大力开拓国家重点大型治污工程。电子信息与物联网: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向物联网产业大步推进拓展,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重点突破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光电、通信、软件和物联网等领域。在电子元器件及材料领域,大力发展电容器等微小型、高性能、智能化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电极箔等新型电子材料和电子专用设备及测量仪器,重点推进三原电子、江海电容器、中联科技等项目建设。在光电领域,发展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延伸上中下游产业链,重点推进达尔光电、华隆微电子等项目建设。在通信领域,重点发展3G移动通信网络终端及核心设备和下一代宽带互联网络设备,推动新一代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关键领域的应用,重点推进怡和智能交通、卡森光电等项目建设。在软件领域,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基础软件、系统集成等,提高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水平和能力,重点推进桑夏软件等项目建设。在物联网领域,围绕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重点发展传感器与传感节点、射频识别设备、物联网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等核心产业,全力突破微纳器件、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微能源、计算机及软件等支撑产业。到XX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翻两番,达到1000亿元以上,占全区工业比重35%以上。(二)加快升级支柱产业。实施支柱产业升级计划,大力推进现代纺织、机械装备、船舶海工、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品牌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现代纺织:重在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重点发展新型纺织材料、品牌服装、高档家纺产品、产业用纺织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占据研发、设计、专利和品牌、销售、服务高端。规划中国名牌产业园,初步形成国内领先的家纺品牌集群。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中国家纺新城,打造世界家纺展示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培训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机械装备: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装备升级、品牌质量提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高规模效益等重点,实施技术改造,加大对重点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改投入,促进装备制造业实现零部件向整机转变、轻型向重型转变、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普通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变、设备制造向总集成转变,推动向制造业高端攀升,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船舶海工:重点发展大型散装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化学品船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远洋船舶,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促进发展甲板机械、舱室机械、船用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等配套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配套率和精细化管理“三高一精”转变,提升产业规模和档次。食品加工:实施“双促进”行动计划,即促进产业做大,以景瑞农业科技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高效农业核心区;促进企业做强,以大富豪啤酒等骨干企业为支撑,利用啤酒领军企业的产业优势和品牌美誉效应,力争通过3年时间形成50万吨啤酒和1万吨葡萄酒的生产能力。通过5年努力,实现支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先进技术装备比重、品牌经济比重、集约发展水平、经济运行质效“五个明显提升”,四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其中,机械装备、船舶海工等优势产业占比30%以上,现代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占比25%。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建筑强区,着力推进建筑业进军高端专业市场,提升基础设施领域施工能力。到XX年,建筑业实现施工产值1000亿元以上,力争进入全国前5强。(三)加快提速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优化服务业结构、培育服务业企业、扩大服务业总量,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质态提效,增强服务业整体实力。金融业:积极发展银行、证券、保险及信托、租赁、基金管理等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推进融资市场化进程,鼓励通过发行企业债、融资券等方式直接融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完善创业投资机制,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各种股权类投资基金。积极发展股权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增加交易品种,拓展服务功能。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物流业:依托空港、海港、江港和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积极推进中国家纺城物流园、汇晟物流园、铁路物流园、空港物流园四大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外包,促进企业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壮大一批技术手段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企业主辅分离和生产企业“两端延伸”,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竞相发展。到XX年,力争全区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具备分离实施条件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实现主辅分离。文化创意产业:狠抓行政推动、企业带动、环境驱动、政策促动四大环节,促进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运营方式、服务品种创新,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产业,努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水平。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影视制作、动漫、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创意企业。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推进妙吧动漫、网尚世界、良子动漫等文化创意项目,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争创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大力发展离岸外包,重点发展以后台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和以软件研发、信息系统运营维护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大力培育和开拓外包新市场,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抢占产业制高点。积极促进境内外包发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部分流程性业务发包给专业的服务供应商。鼓励外包企业开展相关国际资质认证,建立和完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着力推进软件服务、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动漫等优势软件发展,积极构建软件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软件与应用互动,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产业化,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推进软件产业国际化。重点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物联网服务及数字内容服务,着力培育第三方信息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方案解决商。积极开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电视、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等新兴市场,不断拓展信息服务内容,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交易及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依托各类园区,组织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省电机产品检测中心、船舶构件检测中心、中国家纺产业网和中国家纺指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的制定和引进,增强行业话语权和主导权。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租赁等商务服务业,培育知名品牌和规模企业,提升组织化、品牌化水平。加大商务服务业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国际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入驻我区,扶持有实力的本地商务服务企业向综合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教育培训业:顺应服务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拓展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层次、领域和途径。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对金融、物流、科技研发、软件、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服务业高级人才、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力度。支持各类培训机构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迅速做大做强。居民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居民服务业,采取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建立公开、平等的行业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加强职业培训,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服务业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力度,积极发展实物租赁、车辆救助等服务新产品和新市场。商贸流通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各类专业市场,加快构建现货与电子交易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产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和社区商业,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构筑便利通畅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旅游业:积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扩大旅游消费水平。加强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新型业态为特色的新型旅游产品。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相关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围绕精品线路,扩大宣传推介,突出区域特色,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增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加快资源配套与整合,推进开沙岛风景区、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建设,聚集人气,打造品牌,努力将“一岛”融入市区“一山一水一人一城”旅游景点组合;加快石港渔湾水道、南山湖主题公园等景点开发,打造生态旅游景区新亮点。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分析研判,切实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着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四)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增长向依靠科技和投资转变,农业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围绕“现代农贸物流区、生态种养区、精品果蔬区、结构优化区”四大特色板块,“沿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如通线现代农业示范带、海通线现代农业示范带、沿江公路现代农业示范带”四大示范带,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加大投入为保障,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布局,实施“接二连三”,加快推进农业转型。以项目农业为龙头,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高效化,高效农业面积发展到75万亩,设施农业15万亩。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放大景瑞、嘉安等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50家以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一批观光农业景点。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示范功能、生产与加工功能,建设长三角农产品物流集散枢纽,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良性快速增长。(五)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做高锡通科技产业园,打造科学发展的“实践区”。以在张芝山镇开发建设的产业园和在先锋镇开发建设的现代服务业新城为突破口,建设一个高科技、生态型、综合性、多功能的商务新区、科技新城。实现“三年成框架、五年出形态”的建设目标,形成500亿元以上的销售规模。做大开发区,打造支撑发展的“主阵地”。在开发上坚持整合、优化、扩容“三同步”。加快南区建设进程,与中国家纺新城规划衔接;加快西区拓展延伸,与中国空港产业园对接。在布局上实现集聚、集群、集约“三提高”。积极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特色“区中园”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招引一批地区(公司)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努力形成都市型工业集群。在功能上推进商务、政务、服务“三配套”。完善规划布局、提升功能定位、夯实产业基础、增大财税贡献,加快跨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做优滨江新区,形成加快发展的“新亮点”。整合横港沙、开沙岛和平潮、五接等镇三大片区资源和要素,重点打造船舶海工、纺织新材料、港口物流、生态旅游四大产业,着力推进恒汉化纤、海旺石化等重特大项目,打造新的千亿级经济片区。做强滨海新区,建设引领发展的“前沿区”。加快推进湾围垦、港口建设,积极发展金融、商务、房地产、滨海旅游等港城配套产业,尽快构建以大石化、大钢铁、大物流为标志的大滨海、新港城产业体系雏形,致力打造我国沿海重要的大型临港产业基地、长三角最具潜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沿海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六)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坚持大招商与招大商相结合,外资与内资相结合,载体建设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有效投入对转型发展的支撑与促进作用,确保每年有效投入200亿元以上,五年超1000亿元,重特大项目占比达80%以上。着力推进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项目,强势推进东方泵业、海维科技等重大项目,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每年100亿元以上。着力推进一批重大基础产业项目,加快江海联动发展,围绕融入长三角,构造“七横八纵”的快速道路骨架,打造多条进出口快速大通道,建成一批贯通全境、连接区内外的大干线,形成周边广辐射、城乡全覆盖、衔接大交通、快速集疏运的干线大路网。重点推进江海大道、临海高等级公路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着力推进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实施教育现代化创建、污水处理全覆盖、区域供水一体化等为民办实事工程建设。(七)加快增创规模优势。实施企业上市和大企业“双培育”计划。制订企业上市行动计划,重点培育30家高成长、高效益的科技型企业,加快上市步伐,确保每年1家企业成功上市。到XX年,上市企业10家以上,在全省叫响资本市场的“板块”。制订大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对纳入“大企业集团”培育的重点企业,逐个制订战略性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确定跨越发展目标,由区四套班子领导挂钩服务。制订成长型企业和大企业培育扶持政策,对企业在资本运作、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建名牌名标、建设特色园区、以商引商以及与世界500强、央企合作投资重大项目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开展星级企业评选,实施星级企业“绿色保护”。开展企业规模攀升主题竞赛活动,设立纳税增长突出贡献奖、总部经济财源建设奖、规模攀升先进企业奖,每年分别评出经济规模10强企业、工业投入10强企业、技术创新10强企业、纳税贡献10强企业、“三名”工作10强企业,并给予表彰奖励。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集团、“国”字头、“中”字号企业、民营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创投公司来设立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功能性项目。到XX年,力争全区超3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0亿元企业2家。(八)加快促进“两化”融合。围绕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流程自动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扎实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实施“两化”融合六大工程,即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信息化培训工程、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工程、两化融合人才支撑工程、电子商务应用推广工程和信息化示范引领工程。实现工业信息化水平“六个提高”,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普及率进一步提高,生产控制过程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培育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0家,争创省“两化”融合示范区。(九)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创意“三创”载体,制定全区实施加快“三创”载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服务功能,推动新兴产业和创新集群发展,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为增强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实施“双百工程”,即实施10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培育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两自”企业,基本形成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成的创新梯队,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战略产品。加快推进创新型科技创业园建设,在新兴产业培育、重大创新服务平台、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财政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集聚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企业,加快形成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到XX年,力争孵化面积高于60万平方米,4-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列入省级科技孵化器行列,建设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平潮、四安、十总等镇率先进入省创新专业镇行列。加快发展创新服务平台。到XX年,全区亿元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全部建成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订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在提高专利申请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专利质量的提高和企业专利申请面的提升。到XX年,五年专利申请量1.5万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35%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群、企业群和专利示范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300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XX年,力争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突破1000亿元。(十)加快深化科技合作。全方位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中科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航大、东华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的战略性合作,推进百家高校、研究所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我区转化实施。推进优势企业收购重组国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多渠道利用国外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骨干企业参与国际先进技术交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研究,积极与境外企业开展技术贸易、技术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等活动,提高企业持续创新水平。鼓励国内外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我区企业组建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组建一批以骨干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创新联盟。推进海维科技公司与南京大学建立材料改性加工中心、通达动力科技与大学建立特种电机研究中心、桑夏公司与上海交大建立太阳能集热研究中心等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等重大自主创新技术平台。推进江海电容器、通达动力科技、宏德机电、东源电器、综艺光伏、创斯达机电、金太阳纺织、信达电器等企业争创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到XX年,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等2-3家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十一)加快构筑人才高地。实施人才高地推进计划,制订关于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计划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引进工程,即引进十名以上国际单一学科、技术领域内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百名以上在各学科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带头人才;千名在各学科领域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骨干人才;万名高级实用技能型人才。着力搭建企业创新平台,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三站一中心”载体建设为重点,引导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走进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转化科技成果。积极推进金太阳纺织、宏德机电、通达动力科技、四方冷冻机械、桑夏太阳能、力普电子等企业创建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到XX年,新增5家省、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对优秀专业人才实行“智力资源资本化”,建立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鼓励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级营销、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成长环境,建立培训制度,打造科技创业摇篮。(十二)加快打造特色城镇。加快中心镇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中心镇功能,发挥中心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战略节点作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力争到XX年,城市化率达到57%。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扩权强镇工作推进特色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实行财政政策支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镇区特色化发展。开发区、金沙镇要在“四新”上求突破,即拉开新框架,加快城东新区、银河新区开发,建设现代化城市组团;打造新亮点,打造富有水乡特色的精品工程,打响“水韵金沙”的品牌,彰显城市特色;宜居新面貌,对老城区实行组团动迁,提升城市生活功能和服务功能,建设高品质的现代宜居城区。统筹新发展,努力成为中心城区未来人口转移的主要承接地、现代田园城市的样板区。川姜镇规划建设中国家纺新城,先锋镇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新城,平潮镇、平东镇以规划建设的锡通通道、沪通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为契机发展现代物流业,兴东镇规划建设空港产业,石港镇推进实施原生态旅游,东社镇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观光农业旅游胜地,积极构建镇区以地理风貌、产业与资源、乡村文化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城镇发展的竞争力,加快城镇现代化进程。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对照12项工作重点,成立12个专项工作领导推进小组,建立健全责任分工、计划推进、协调会商等推进机制,每季召开一次分析会,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每年召开一次转型发展推进会。要细化目标,分解任务,将每一项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以具体措施支撑行动纲领,形成整体合力,取得最大成效。(二)加强统筹规划。把加快转型发展作为“十二五”工作主线,把培育新兴产业纳入“十二五”整体布局,并与长三角区域规划主动对接,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同时,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加强规划实施,做到下位规划与上位规划相衔接,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配套,产业规划与生态规划相协调,为加快转型发展提供科学高效、集约有序的规划引领。(三)加强政策引导。准确把握中央、省、市政策取向、产业导向、投资方向,加强对接,争取支持。不断完善企业做大做强奖励政策、科技创新引导政策和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加强政策创新,集中科技、人才、服务业三项专项资金,加大对关键产业链、公共平台、高层次人才的支持,为更大力度推进转型发展打造政策高地。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专项资金”,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设备投资额达到相当规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的重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项目实行政策扶持。抓住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新兴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对引进促进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特大项目招商团队给予奖励。(四)加强要素支撑。建立完善的支持自主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多层次金融支撑体系,通过发展供应链融资、组合担保贷款、买方付息票据贴现、应收账款和存货质押业务,强化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争今后五年,在新增贷款中争取200亿元以上的规模,专项用于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开展贷款授信、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等集成创新,探索扩大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融资等科技融资。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等模式,支持企业创新、引进和研发对产业提升起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着力改进境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金融服务,改进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推动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便利电子信息等服务外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争取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同时,强化土地保障,严格执行项目投资强度和建筑密度标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创新征地、供地、用地、管地机制,大力推进“万顷良田”工程,科学开发利用沿海滩涂,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土地复垦,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方法盘活闲置厂房与土地,优先保障高新技术项目、重点装备制造项目及传统优势产业提升项目的有效供地与集约用地。(五)加强督查推进。各专项工作牵头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召开现场会、推进会,协调解决矛盾,明确工作思路,确保工作进度。区发改委牵头制定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分解设定分阶段目标任务,并对全区转型发展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区效能办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履行职责、完成目标任务情况的跟踪督查,督查结果作为对党政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政绩评定、选拔任用和机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第 22 页 共 22 页THANKS谢谢您的阅览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