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个体从一出生就会发音吗?什么时候起,婴儿可能与成人“咿呀对话”?乐观主义者认为的“婴儿已经会说话了”,大概是在什么时期?自创的“小儿语”发生在什么时间?五个月的时候用语气、语调批评婴儿能奏效吗?什么时候真的会说话了?,1,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以儿童能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为界,将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分为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个阶段。,2,一、前语言发展,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的语言学习,为正式的语言运用做好了准备,这段时间内儿童的各种语言学习现象通常被称为前语言现象。围绕语音,儿童发展了(一)、前语言感知能力发展(二)、前语言发音能力发展(三)、前语言交际能力发展,3,(一)、前语言感知能力发展,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把语音和其他声音区分开。前语言感知能力分为三种水平层次:辨音-辨调-辨义1.辨音水平(0-4个月)1)婴儿首先学会分辨语言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2)婴儿获得辨别不同话语声音的感知能力3)“语言学”意义上的单纯语音,4,(一)、前语言感知能力发展,2.辨调水平(4-10个月)婴儿开始注意一句或一段话的语调,从整块语音不同的不同音高、音长变化中体会所感知的话语声音的社会性意义,并给与社会性交往作用的反馈。4个月时对愉悦和冷淡的语调有反应,六个月后才能同时感知3种语调。,5,【研究分析】给9个月的婴儿看“狼”和“羊”的画片。每当出示“羊”时,就用温柔的声音说“羊,羊,这是小羊”,而出示“狼”时,就用凶狠的声音说“狼,狼,这是老狼”。若干次以后,当实验者用温柔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就会指画着羊的图片,反之亦然。这时,实验者突然改变说话的语调,用凶狠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毫不犹豫地指向画着狼的图片。这说明了什么?,6,这时,引起儿童反应的主要是语调与整个情境(如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等),而不是词的意义。,7,(二)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前语言发音是指儿童正式说话之前的各种语音发声,类似说话之前的语音操练。汉语儿童早期语音发展的一般顺序1.单音发声阶段2.音节发声阶段3.前词语发声阶段,8,1.单音发声阶段,1)为人父母者都很清楚,新生儿有一种本能的、有效的口头表达方式,苦恼-不断的哭闹。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婴儿学会调节哭叫声的音长,音量,音高,表示不同的意思。在哭声停止的时候,可以听出ei、ou的声音。,9,1.单音发声阶段,2)2个月以后,2个月后,婴儿开始发出叽里咕噜的声音,似乎要表达自己的愉悦感受。当成人引逗时,发音现象更明显,已能发出ai,a,ei等音。发这些音不需要较多的唇舌运动,只要一张口,气流自口腔冲出,音也就发出了。这与儿童发音器官不完善有关。这阶段的发音是一种本能行为,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10,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这一阶段,婴儿明显变得活跃起来。当他吃饱、睡醒、感到舒适时,常常自动发音。发出的声中,不仅韵母增多,声母出现,而且连续重复同一音节。如ababa,dadada等,其中有些音节与词音很相似,如baba(爸爸),mama(妈妈)等。父母常常以为这是孩子在呼喊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其实,这些音还不具有符号意义。,11,3.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个月),这一阶段,儿童所发的音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音调、节奏、重音、音量也开始变化,四声均出现了,听起来很像是在说话。当然,这些“话”仍然是没有意义的,但却为学说话做了发音上的准备。,12,(三)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前语言交际是儿童获得语言之前,用语言及伴随的表情或动作去代替语言进行交往的现象。1.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3.拓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13,1.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1周至1个月的婴儿,已经能用不同的哭声表达需要,吸引成人注意,这种交际倾向主要产生于生理需求。如饥饿,身体不舒服。从此逐渐发展起交际兴趣,产生交际倾向。2个月时,交际倾向更明显。婴儿会用微笑,作声,踢腿,改换表情来表达需要。,14,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1)对成人的话语逗弄给与语言应答,仿佛开始进行说话交谈(2)用语音与成人对话时,出现轮流说的倾向。(3)当一段“对话”结束后,婴儿会发几个音主动引起另一段“对话”,使交流延续。(4)学会用不同语调,伴以一定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态度。,15,3.拓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10个月后,婴儿已经能通过一定的语音和动作表情的组合,使语音产生具体的语义。从交际的习惯上看,婴儿开始创造相对固定的“交际信号”。不同的婴儿会用经常重复的声音表达某种意思。比如yi-yi表示自己发现了好玩的东西uu表示不合适。,16,二、语言发展,一岁半后,儿童进入语言发展期。儿童语言发展由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技能三个主要方面构成。语言内容:词和词相互间在传递信息及含义时的表征关系,即语义。语言形式: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即语音、词法和句法。语言运用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语言的功能和目的;二是语言情境。,17,(一)语言形式的获得,语言形式: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即语音、语法。1.语音的发展(1)语音辨别能力的发展音位知觉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先元音后辅音;两岁左右才能分辨清浊对立的语音。元音是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a,e,i,o,u,18,辅音发展:塞音(爆破音、闭塞音):b、p擦音:f、s、sh鼻音:n流音:/l/、/r/滑音:/w/、/j/词的语音表象的建立fis现象词的语音表象的建立(fis现象),19,(2)发音能力的发展2.5岁到4岁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发音能力的发展晚于辨音能力的发展;儿童发声母比发韵母更困难;错误较多,(z、c、s、zh、ch、sh、r、n、l)儿童有其特殊的发音策略(省略音、替代音、重叠音。),20,(3)语音意识的产生(2-3岁)语音意识是指儿童自觉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模范正确发音,并自觉纠正错误发音的能力。1)能够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指出和纠正别人的发音错误。2)能够有意识并自觉调节自己的发音。两三岁时开始出现。(小结巴现象),21,2.语法的发展,语法的获得是指儿童对母语中语句结构的获得,包括理解和产生不同结构的语句。,22,学前儿童词汇发展的特点1.词汇数量不断增加,词汇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岁以后词汇量的增长率呈递减趋势3岁左右是儿童词汇增长的高速期,23,掌握各类词的顺序词类的使用频率掌握各类词汇的内容不断扩大,2.掌握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实词情况,虚词情况: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24,对句子产生的评定和分析采用两种方式:一、考察儿童说出句子的长度,即句子中包含的最基本意义单位的数量句长(MLU):2岁2.91;3岁4.61二、儿童说出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25,句法结构发展:不完整句,完整句,复合句一、不完整句阶段:1.单词句全世界儿童发出的第一句具有语义学意义的话语都是能够表达复杂意思的单个词语,被称为单词句,例如,mama可以被婴幼儿表达不同的意思,如“妈妈走了”,“过来,妈妈”,26,特点:大多数婴幼儿在讲单词句的同时,还会借助手势,语调,强化物向父母表示自己的意图。如果父母按他们的意图做时,他们就感到高兴,否则就哭闹。单词句用以表达复杂意思的单个词语,27,2.双词句(是婴幼儿自创语言的代表作,1岁半到2岁称为双词句阶段。)到2岁末,孩子开始说包括两个词语的句子,即电报句,因为他们和电报很像,会将句子中不必要的词语删掉。比如“家星期二”,可能是说我预计星期二回家。双词句尽管简短,但无语法错误孩子说“坐椅子”,是让父母坐在椅子上,而不会说椅子坐。,28,双词句中所表达的是儿童早期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以儿童早期对外界事物间关系的原始、普遍的认知为基础。名词或代词和动词爸爸坐。动词和宾语打球。不同类型双词句出现的顺序在所有语种中完全相同。从英语到德语,俄语等。这种顺序的恒定性对语言发展理论意义深远。双词句发展起先是缓慢的,然后急剧增加。,29,句型从不完整句向完整句发展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简单句的类型:主谓、谓宾、主谓宾、主谓双宾复合句的特点:数量较少,比例不大;结构松散,缺乏连词;联合复句出现较早,偏正复句出现较晚2.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2岁儿童运用修饰语的仅占20,3岁到3岁半是复杂修饰语句的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到4岁,有修饰的语句开始占优势,30,2岁很少有修饰的简单句,2.5岁简单修饰“我的积木”3岁开始使用复杂修饰“我玩的积木”,31,语句结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表达内容的分化词性的分化结构层次的分化2.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3.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句子的含词量不断增加,32,(二)语言内容即语义的获得儿童语义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词、句子、语段3个语言结构层次在理解上的发展和获得。对语义获得的特点:1.根据当前的语境和已有的经验猜测词语的意思,最初的猜测通常是不全面的。2.对语义的理解经历理解词或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理解语言的实用意义和理解句子的各个语词的含义几个阶段。,33,1.词义的获得儿童早期往往在词义的获得上会出错,常见的错误有:1.对成人词义过度扩充,miao扩充为猫、狗等2.对成人词义的缩小,桌子理解为自己家里的桌子,原因是儿童对事物的基本属性尚未达到抽象水平。3.与成人词义无关,香蕉比作新月,34,儿童理解词语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在:1.儿童对各种词的理解都有一个大致的顺序,但没有绝对的年龄界限。2.儿童对词语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速度有时快,有时慢,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3.儿童对词义的掌握由大概到逐步精确,有具体到概括。4.儿童对词义的获得始终是以认知发展,特别是概念的掌握为基础。,35,2.对句义的获得学前儿童是如何理解一个自己尚未掌握的新句子的?经研究发现,儿童从已有的语言和非语言经验中总结概括出一些“规则”去理解和解释听到的新句子,常用的策略有:语义策略、词序策略和非语言策略。,36,(1)语义策略是学前儿童最初使用的一种理解句子策略。儿童只注意句子的几个实词,将句子中的几个实词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以组合来理解句子,而不顾句法结构。如:小东把王老师扶了起来。儿童通常会理解为王老师扶了小东。,37,(2)词序策略就是根据句子中词的先后顺序去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句子的意思。儿童的经验是动作者-动作-承受者,因而,他们会用这种策略去理解被动句。老太太被小花碰到了。他们会理解为老太太碰了小花。,38,(3)非语言策略是指儿童在理解一句话或其中的某些词时,常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而非这句话本身的语言信息进行预测。李医生被小明扶着进了房间,他摔伤了。儿童通常会把这个他理解为小明,李医生生病与他们的经验不符合。,39,(三)语用技能的获得语用技能是指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目的和语言情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1.语言操作能力指的是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的实际需要,灵活而有效的调出已有的语言以及与其有关的非语言知识,并恰当地用于交际过程的能力。语言操作能力包括了说话人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人的语言理解能力。,40,学前儿童在交际中对语言操作表现出明显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1.语言简略,丢音、换音较多,音调较高,很多话语不符合语法规则。2.具体、形象的词语较多,抽象词较少,有时词不达意。3.语言重复较多,疑问句和祈使句为主。4.常使用手势和身体动作等非语言手段5.改变音调和音高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交流意图。,41,2.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外部环境可以使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的情景中产生多种歧义、预设。感知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本身特征的敏感性、对实际交际情景变化的敏感性和对交际对象反馈的敏感性等。,42,对交际对象本身特征的敏感指说话人能够对不同的交际对象采用特定的、易在交际双方之间产生共鸣的语言的形式。2岁半的儿子与母亲的一段对话母:儿子,爸爸爱你还是妈妈爱你?子:爸爸爱我,妈妈爱我,爸爸妈妈都爱我。母:你爱爸爸还是爱妈妈?子:我爱爸爸和妈妈。在例1中,孩子不仅理解了母亲问话的真正意图,而且向母亲传达了自己对爸爸和妈妈的爱是对等的信息。面对“二选一”式的选择性问题,第二次依然做出了策略性应答,用一种策略性表述方式既令妈妈高兴也取悦于爸爸的,足以证明孩子无形中有一种很好的语用意识。,43,对实际交际情景变化的敏感是指当交际情景发生变化时,说话人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语言的表达方式,或者听话人根据情景的变化理解变化了的语言形式的能力。,44,对实际对象反馈敏感则是说话人根据交际对象发出的是否已经接受到信息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说话内容和方式,也是指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话的理解情况的自我感知能力和及时反馈能力。【例2】2岁10个月去幼儿园路上的一段母子对话子:妈妈,今天,不买棒棒糖。(否定陈述作为试探)母:好,乖孩子。子:吃棒棒糖烂牙齿呢。(面子策略)母:对,糖吃多了烂牙齿。子:韩妮妮牙齿烂了,看我的牙没有烂。(发出暗示性的请求)母:就是,因为她吃的棒棒糖太多了。子:口香糖可以吃吧?(故意忽略母亲强调的种属概念“糖”而代之以具体事物)母:口香糖可以吃,但是今天不能买。口香糖吃多了也会烂牙的。子:那好吧。,45,3.心理预备能力指交际双方调节自己的情感、兴趣、动机并使之指向言语交际行为的能力、对同一话题的保持能力和对有关交际内容知识的组织能力。,4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