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历史9月分类汇编 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试题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70276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三历史9月分类汇编 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试题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9年高三历史9月分类汇编 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试题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9年高三历史9月分类汇编 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试题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三历史9月分类汇编 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试题目录A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1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1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A4综合1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历史解析卷xx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xx09)】5至正集记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元史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由这些资料可见()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控制取得实质性进步 行省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行省制度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元代仿西周,以皇帝为天下共主实施贵族分权A B C D【知识点】 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答案解析】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可知元朝对边疆控制的强化,正确。根据材料信息“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可判断正确。行省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正确。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不是实施贵族分权,错误。故选:B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元朝行省制度的正确理解。【历史解析卷xx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xx09)】4若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xx 年畅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xx 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你认为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A1 B2 C3 D4【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 B 解析: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的说法符合史实;唐朝三分相权,确保君权独尊,唐太宗的说法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设内阁,明成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自秦始皇就开始皇位世袭、权力至上,雍正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的理解。【历史解析卷xx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xx09)】2史记蒙恬列传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A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 B为了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的直道C为征服岭南而修筑 D为了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答案解析】 B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通道“自九原抵甘泉”,长一千八百里,可见该通道是为加强北部边防而修建。A、B项的地理位置与材料不符。秦始皇修建该驰道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族的进攻,D项错误。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理解。 【文综历史解析卷xx届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三8月月考(xx08)】12.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中国秦始皇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两者都是进步的,主要在于 A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知识点】A1 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答案解析】C 解析:郡县制使地方的管理权直接掌控于中央;克里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的行政部落则打破了之前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由此可见两者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故选: 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克里斯提尼改革和郡县制的推行的历史意义的准确理解。【历史解析卷xx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xx08)】1.“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皇帝宝座 D.祖先牌位【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宗法制【答案解析】D 解析:宗的本义指宗庙、祖庙,青铜兵器与宗的含义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B项错误;“宗”,是一个会意字, 从宀示,示指神祇,宀指房屋,即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在甲骨文中“ ”像宫室屋宇之形,则“”表示祖先牌位,故D项正确;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才有了皇帝宝座,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C项错误。【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再认与再现能力以及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既要理解宗法制的内涵又要结合所学知识排除选项中与题干信息无关选项。【历史卷xx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xx09)】2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知识点】A1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解析】C“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和“诸子有份”等信息说明,“分异”不仅要分家而且还要分割家产,这与传统宗法制下由嫡长子继承家庭中的政治地位(贵族家庭)和主要财产相悖,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A项与题干无关,分封制是地方制度,而材料体现的是家庭问题;B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统一后,确立了皇帝制后出现的。故选:C【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科学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历史卷xx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xx09)】1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C神权与王权结合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知识点】A1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周朝的政治制度【答案解析】C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可知是指在古代早期,统治者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卜筮)。占卜的官员,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统治者正是这样凭借神权实现其政治目的。故选:C【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历史解析卷xx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xx09)】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答案解析】B 解析:材料中说“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的之上,其他不是本质的叙述。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中家国同治的含义。【历史解析卷xx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xx09)】2西周以来继承制度规定: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而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表明()A分封制的瓦解 B宗法制的影响削弱C中央集权的强化 D清朝彻底改变了王位世袭制【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答案解析】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可知西周的继承制度完全依照宗法制实施,而到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可知继承制度淡化了宗法制的作用,即削弱了宗法制的影响。A、C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错误。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宗法制影响的正确把握。【历史解析卷xx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xx09)】1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 “王”字。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下列对甲骨文“王” 字的书写所反映的政治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殷王的统治至高无上 B早期国家已经出现政治集权 C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商朝政治特点【答案解析】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的信息可知,王 字的书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神化了王权,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早期政治未建立绝对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A、B两项与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不符,排除;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董仲舒关于“王”字解释的正确理解。【历史卷xx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8月摸底考试(xx08)扫描版】1.鲁桓公共有四子,嫡长子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庶子有庆父、叔牙、季友三人。鲁庄公死后,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B宗法制受到严重挑战C世卿世禄制度始终盛行D庶子辅助嫡长子管理朝政【知识点】A1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周朝的政治制度【答案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庶子联合控制朝政,原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挑战。故选:B【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历史事实,正确分析历史结论。【历史解析卷xx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小一调考试(xx08)】2随着时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氏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在此,“制度的重新构建”指()A.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B. 重新确立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关系C. 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D. 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解析】A 解析:“随着时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氏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指的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不能长久的维持政治关系,结果是诸侯势力增强,威胁中央集权。“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指的是西周的分权、天下共主的国家到秦朝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秦朝与西周政治制度不同的正确理解。【历史解析卷xx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小一调考试(xx08)】1.荀子说:“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材料说明的核心问题是()A. 宗法制是贵族的“氏族”组织法B. “持手而食者”指的是社会的下层C. 社会下层不按宗法结成宗族集团D. 古代社会呈现出非常严格的等级【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有天下者、有一国者、有五乘之地者和有三乘之地者”这些统治阶级可以建立宗庙,祭祀自己的祖先,而靠双手来糊口的百姓没有资格建立宗庙祭祀祖先,这说明只有在贵族内才实行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而在平民百姓中是不实行的,所以材料强调的核心是宗法制实行的范围。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透过材料信息理解本质和领会材料强调的重点。【历史解析卷xx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xx08)】22、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知识点】A1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答案解析】 C 解析:“奉邑”是指收取赋税作为俸禄的封地,A项表述错误;从“县”这一称谓以及庆封仅有收取赋税的权力,C项正确;B项无法从题中得到反映;D项是西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故选: 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正确解读。【历史解析卷xx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xx08)】17、据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功之患。”以下各项是对这段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废分封制的作用C指出了分封制的严重弊端 D指出了秦灭亡的根源所在【知识点】 A1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答案解析】B 解析:从材料中“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功之患”,可分析出是肯定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积极历史作用。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解析卷xx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xx08)】16、据史载:微子开(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故改“启”为“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纣王即位后,统治黑暗、残暴。周武王伐纣克殷后,微子便手持祭器,拿着茅草,跪在地上前行向武王谢罪求告。茅草是祭祀时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权,真心投降。周封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公元前286年,宋亡后其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分析该史料所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有 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可能已确立 只有王族才能分封建国,诸侯国对中国百家姓的形成影响巨大 避讳制度反映了后世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象征A B C D【知识点】A1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答案解析】D 解析: 项中“只有王族才能分封”错误(还包含功臣、先代代贵族),三项都能从材料中体现。故选: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正确认识。【历史解析卷xx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xx09)】25.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材料强调的是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 B.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C.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 D.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新史观 【答案解析】D 解析: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这些结论的得出受益于新视角的采用。而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让历史学者有机会从“他者”立场思考史学问题,丰富了史学研究的视角,并不是新史学学科的出现,更谈不上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思路点拨】材料中提到当今史学研究的角度,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强调的是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历史解析卷xx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xx09)】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知识点】 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早期政治制度【答案解析】B 解析:此题考查宗法制的作用。王国维认为西周用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决定大宗小宗的政治地位可以减少争论,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调用能力。宗法制的内容是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历史解析卷xx届江西省师大附中等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xx08)】1.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九品中正制【知识点】A1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周朝的政治制度【答案解析】C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结合相关史实可知,礼乐制度主要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据此可知材料表明孔子对“礼”非常重视,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礼乐制。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文综历史解析卷xx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9月模拟考试(xx09)WORD版】24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长期存在 B行政效率的低下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官僚政治的弊端【知识点】A2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 D 解析:材料中导致“吏有封建”的原因是官和吏之间办事的不协调性,说明官僚政治存在明显的漏洞; D项符合题意。A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B、C项材料中没有显示。故选: D【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解析卷xx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xx08)】A2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2分)(2)据材料二,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4分)(3)据材料三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资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6分)【知识点】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答案解析】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世袭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政治大变革、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提高、思想上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等方面考虑。第二问,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可以从目的、制度建设、举荐方式等方面考虑。第三问,特点可以直接从材料三提取,考试方法、中央的地位、完善等方面加以概括;趋势则表现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参考答案:(1)背景:地主阶级日益堀起(士阶层日益括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2分)(2)相同点:其目的都是为选拔人才;都呈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4分)(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4分)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分)【思路点拨】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历史解析卷xx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xx08)】A2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范晔论曰:“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後,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材料二 魏文帝时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及法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材料三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於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材料四 把仕途向庶人开放,决不是基于什么平等或民主的观念,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科举限制愈严,竞争愈烈,而其对思想统制,亦愈易就范,对上级官僚,亦愈易卑躬屈节表示忠诚。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第九篇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中央政府分别采用的是什么方式选拔人才?(3分)(2)为什么材料四中说“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请依据材料一、二中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3)历来人们对科举制褒贬不一,依据材料三、四和相关知识,你的看法如何?对其作一个客观的评价。(5分)【知识点】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答案解析】第一问,由材料关键信息“举贤良、方正,察孝廉、秀才”“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天子曰制举,应诏而举者”等可知中央政府分别采用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第二问,材料一中“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表明察举制逐步流于形式,被权贵把持,材料二中“非复辨其贤愚”和“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表明察举制逐步流于形式,被权贵把持,不能为朝廷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也不能辨其贤愚,高官几被世族大家垄断操控;第三问,依据所学知识从科举制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参考答案:(1)方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或九品官人制)、科举制。(3分)(2)说明:察举制逐步流于形式,被权贵把持,不能为朝廷选拔人才;(1分)九品中正制也不能辨其贤愚,高官几被世族大家垄断操控。(1分) 因此,要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就需采用科举考试之法选用人才。(2分)(3)看法:科举制在隋唐、两宋时基本上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1分)评价:积极作用为朝廷选拔了优秀人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政治的长期稳定发展。(2分)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才的创新精神,科举培养的唯上是从的奴才,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2分)【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考点时学生需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全方位的理解与掌握。【历史解析卷xx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xx08)】A2C2E1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代政府和汉代不同。若以现在的话来说,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是采用委员制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既然时代已不允许再出个皇帝,则建立民国就必然成为另一时代主题。问题是建立哪一种模式的民国呢?以孙文为理论骨干的革命党人,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当时的“美国模式”。所以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便是一个美国模式的民国。不幸的是,这个生吞活剥的美国模式在中国实行起来却完全走了样。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材料三 黄炎培:“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和黄炎培的谈话(1945年7月)请回答:(1)钱穆对唐代政治的评论,其历史依据是什么?近代有学者认为,从唐代中央政治特点来看,中国古代也存在民主成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理由。(3分)(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时代已不允许再出个皇帝”这句话?(1分)(3)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模式的民国”的表现和结果。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原因。(4分)(4)材料三中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史实说明“新路”的特点(实质)。(4分)【知识点】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答案解析】第一问,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并进一步要求学生理解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第二问,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掌握,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三问,孙中山建立的政体模式是学习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并为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第四问,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参考答案:(1)依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1分)态度:不同意。(1分)理由:三省分权和制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如答同意,只要言之有理亦可)(1分)(2)理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分)(3)表现:民主共和,三权分立。(1分)结果:失败(徒有共和虚名)。(1分)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2分)(4)特点:人民民主专政:(1分)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政体向近代民主政体演变的相关史实,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并能分析中国历史政治体制由专制向民主演变的趋势。【历史解析卷xx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xx08)】3.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首辅权力失控 C.内阁取代六部 D.君主集权加强【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答案解析】D 解析:本题以明朝的内阁首辅权力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朝的内阁在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立,一直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故其权力大增,体现的是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与基本史实相违背;C项错误,明朝的六部一直存在;B项错在这两位内阁首辅没有改变明朝政局,失控一词言过其实。【思路点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政体演进并空前强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答此题。【历史解析卷xx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xx08)】2. 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 解析: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均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故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有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各朝代均为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思路点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之一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历史卷xx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xx09)】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 B隋、唐C宋、元 D明、清【知识点】A2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D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元代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权战胜相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思路点拨】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的含义,以及题干的意思。“与之相背离的朝代”;然后判断中国古代历史阶段特征符合的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高度集中,相权不仅不能与君权互为节制,反而被废除的史实。【历史卷xx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xx09)】5.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知识点】A2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宋朝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本题应选C 项;A 项中“遏止”、B 项中“有效”、D项中“严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故选:C【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历史卷xx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xx09)】4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立”。由此可知: 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知识点】A2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宋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 据材料中的“分立”可知,参与军机的大臣原本属于丞相管理,后来才与丞相(文官之首)分开并立,此特征符合宋代为分割相权而设立的中央军事机构枢密院,故选B;A项错误,秦朝三公中负责军事的太尉本来就是丞相并立的,而不是分离出来的;C项错误,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只是决策运行程序中的职责不同;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历史卷xx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xx09)】3.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知识点】A2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B【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历史事实,正确分析历史结论。【历史解析卷xx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xx09)】41(20分)行省制是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朝疆域图 元朝行省图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四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4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6分)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6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行省制对于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行省制度【答案解析】 答案:(1)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4分)(2)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6分)历史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6分)(3)借鉴价值:注重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治理;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注重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4分)解析:(1)第一问需观察比较两幅行政区划图中郡和行省数量和范围的不同,概括出元朝行省的特点。第二问从图中不难看出元朝疆域的空前辽阔,行省是更有效的地方行政区划设置。(2)第一问直接分析两段材料得出,材料二中可看出元朝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材料三中可看出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管理,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第二问历史作用可从对巩固元朝统治和影响后世两方面分析。(3)本题问的是历史借鉴价值,需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优点和特色,如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治理,打破原先的自然疆界,体现为制度的创新等。材料四中可分析出行省制度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合理处置。【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合理解读,并综合分析、归纳。【历史解析卷xx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xx09)】7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这套体现在鞠躬拱手上的礼节变化直接反映了明代()A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现实 B宰相权力持续遭到削弱C宦官与内阁首辅矛盾尖锐 D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内阁【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中的礼节上的变化,表明了明朝嘉靖年间宦官的地位不断的提高,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故选A项。明初宰相制度已废除,B项错误;C项所述的“矛盾尖锐”材料不能体现;材料所述的是宦官与内阁官员的关系,D项与材料无关。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礼节变化看出宦官地位的上升。【历史解析卷xx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xx09)】6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中“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说明了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所起的目的在于分割弱化地方官员的权利避免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所以A项说法符合题意,B、C两项是元代行省制所起的作用不是目的,D项表述不够准确,行省制并不能减少财政开支。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的有效提取和理解。【历史解析卷xx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xx09)】5.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这样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他的意思是A.君主用科举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维护统治B.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选官制度C.科举制度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D.科举制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崇儒重学的风气【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答案解析】A 解析:依据信息“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可知,科举制被君主用来当作统治手段。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标准是才学,而不是血缘门第,相对的公平公正。凭借科举制,君主能不断扩大统治基础,赢得支持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无关。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历史解析卷xx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xx09)】4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位高权重,掌控决策C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答案解析】A 解析:所谓的加官指的是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其他官衔。依据材料“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可知,加官因与皇帝关系亲近,受到重用,讲义朝政。汉武帝此举目的是重用亲信组成中朝或称内朝机构,参与决策,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演化为外朝执行机构,以内朝管外朝,加强皇权。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汉武帝设中朝的准确理解。【历史解析卷xx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三摸底考试(xx08)】12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贵族政治遭到破坏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B 解析:“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反映了世卿世禄制被破坏,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答案为B。分封制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历史解析卷xx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小一调考试(xx08)】8.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称:“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现在尚需显示中国已经如何阻止这一制度的美中不足,就像在几乎所有她的其他科学和技术中的不足一样。”英国人所说的“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是()A. 宗法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内阁制【知识点】A2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答案解析】C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两个关键信息,一是时间限定“1835年”,二是作者对中国的这项制度持高度赞扬态度。当时的英国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因此作者不可能对不符合英国民主理念的宗法制、三省六部制持高度赞扬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的内阁制与英国的内阁制有本质区别,一个是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