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一)课时作业.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65625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一)课时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一)课时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一)课时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一)课时作业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发竹下范成大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注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吹:通“炊”。(1)本诗颈联“直”“弯”二字,与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直”“圆”二字,在营造意境上,作用有何不同?试作比较分析。答:_(2)前人论诗,“作诗要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简要赏析本诗是怎样做到“情与景会”的。答:_解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分析本诗中的“直”“弯”和王维诗中的“直”“圆”描写的分别是什么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本诗主要突出皖南景色林深溪秀的特点;而王维的诗是一首边塞诗,主要突出了塞外风景的苍凉雄浑。(2)本题考查的重点是“情与景会”,所以要重点分析诗人选取了什么样的意象,描绘了什么图景,而这样的图景又寄托了诗人什么情感。从诗歌中的景物不难看出景是美景,而情也是乐情。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写法。答案(1)范诗借“直”“弯”二字勾画出皖南风景林深溪秀的特点,而王诗以“直”“圆”二字突出了塞外风景的苍凉雄浑。(2)诗人把主观情思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诗歌选取轻雾、重山、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黎明朦胧宁静而又生动活泼的山村美景图,寄寓了诗人晨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诗歌鉴赏:开头两句“破小寒”“散疲顽”,写得很细致、真切。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紧张的劳作之余,能有机会到郊野散散步,会感到特别轻松愉快。第二联写在山路上遇到的情景:马在漫卷的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道轻纱似的帷幔;那从轻雾中闪出的重重叠叠的山,仿佛是从帷幔中放出,一座,一座,千姿百态从身边闪过,写出了自己切身的感受和体验。第三联写在村落看到的景物: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上笔直地升起,绿绸似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地流过。最后一联,写耳边传来鸟儿清脆的叫声,像是在欢迎“我”这个客人;这鸟声对于行人,似有情,又似无意,妙处正在这“有情无思”之间。人把自己的感情,推移到鸟儿身上。全诗节奏轻快,情绪乐观。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秋怀元好问注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如寒鹊夜频惊。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注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诗人,曾在金朝为官,金亡不仕。本诗为寓居异乡时作。(1)简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答:_(2)简要分析诗歌后两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1)诗歌首联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如答“用拟声词、叠音词的手法”也可)写了秋风淅淅、凉叶清霜,渲染了一种秋天寂静凄清(凄凉)的寒意,为下文写秋思乡愁做了有力的铺垫(烘托)。(2)诗歌后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秋虫的鸣声比喻诗人的苦吟,以寒鹊的惊飞比喻诗人的惊梦,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怀乡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之深之浓。诗歌鉴赏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怀念沦陷的故乡,心中抑郁难平。首联写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落,就像是传来了沙沙的雨声;空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清霜。这是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来写,写秋风淅淅、凉叶清霜,渲染了一种秋天寂静凄清的寒意,为下文写秋思乡愁做了铺垫。接下来写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屋内,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诗人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又似孤栖寒枝的鹊,怀乡之梦屡屡被惊。此处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怀乡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之深厚浓重。石岭关头的小路,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望一眼家乡的山水,诗人的双眼顿时闪烁出喜悦的光芒。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本诗写于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1)老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答:_(2)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答:_答案:(1)贫寒交困;孤苦伶仃;牵挂亲人,关心国事;愁苦无奈、百无聊赖。(2)描写了傍晚浓云往低处移动,急雪在旋风中飞舞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诗歌鉴赏: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非常无助的苦恼心情。“战哭多新鬼”,暗点房琯率军与敌作战大败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给诗人平添了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三、四两句正面点题,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目中的“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待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指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最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诗人身陷长安,前线战况和家人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西亭曾巩团扇频挥到此亭,他乡愁坐思冥冥。空羞避俗无高节,转觉逢人恶独醒。岁月淹留随日老,乾坤狼狈几时宁。欲知事事今何似,万里波涛一点萍。(1)哪些事让诗人“愁坐思冥冥”?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答:_(2)尾联最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答:_答案:(1)他乡独坐。与世俗格格不入。虚度光阴,年华渐老。辗转宦途,难以安宁。(2)比喻。作者将自己比作汪洋中的一叶浮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游宦生涯的漂泊无定。诗歌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到西亭的所思所想。“团扇频挥到此亭”中团扇多次挥动,由此也可以知道此时诗人内心的烦躁和苦闷,无处可去到了西亭这个地方。“他乡”点明此时诗人身在异乡。“愁”字点明此时的心情,而“愁”的原因也应该有“他乡”的因素。“思冥冥”引出下面思考的内容。“空羞”是对自己的一种解嘲,自己虽然远离世俗,但并无高尚的节操;转念一想又感觉自己追求特立独行有些可恶。颈联“岁月淹留随日老”是在愁自己因时光的流逝年岁已高,但接下来愁的则是国家“乾坤狼狈几时宁”,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怀,不仅仅愁自己的命运,更关心国家的兴衰。最后“欲知事事今何似”,现在看来都是这个样子,这是对现状的不满意,“万里波涛一点萍”,自己就像是万里波涛中的一叶浮萍,飘摇无定。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小孤山戴复古群山势如奔,欲渡长江去。孤峰拔地起,毅然能遏住。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人不知此山,有功天地间。(1)结合全诗,分析首联两句的作用。答:_(2)简要分析诗歌尾联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答:_答案:(1)首联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群山像奔马一样欲渡江而去的情态;反衬出小孤山独立江畔、力挽狂澜的形象。(2)此山独立,力挽狂澜,但人却不知,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知才、不识才的不满,同时也寄托了自己要独立天地、力挽狂澜的精神追求。诗歌鉴赏:诗歌首联使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写群山的动态,它们像奔马一样,想飞奔渡过长江。颔联,写小孤山拔地而起、遏阻流水的形象。诗歌开篇两联,用群山飞奔的动态与小孤山遏阻江水的动态对比,以此刻画小孤山的中流砥柱的形象。颈联,继续写屹立江畔的小孤山,虽然山体很小,但仍然能够力挽狂澜。尾联,写人们不知道小孤山,但小孤山仍然是天地之间的功臣。诗歌托物言志,通过对小孤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于社会不知才、不识才的不满,寄托了作者独立天地、力挽狂澜的精神追求。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守睢阳作(唐)张巡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注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合力死守睢阳这个江淮屏障,叛军围攻数年不下,保障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后粮尽城陷,张巡等三十六人英勇就义。鱼丽:古阵形。陴(p):城上的矮墙,俗称“城垛子”。(1)“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塑造了唐军广大将士的形象。试还原他们的形象,并品味这两句诗的妙处。答:_(2)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道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答:_答案:(1)战士们裹好旧伤,仍然凭顽强的毅力奋勇苦战,有的重伤员更是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明战事的艰苦,战士们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意志。(2)最后两句,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不仅塑造了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更塑造了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诗歌鉴赏:一、二句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苦”表现了爱国将士的含辛茹苦,“孤城”写出了睢阳孤立无援的处境,“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步步逼近。三、四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五、六句,写诗人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和指挥从容自若。“屡”表明了敌人进攻的频繁,“厌”绘出了诗人对叛军的义愤之情。七、八句,“疮”表明战事的艰苦,“裹”表明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犹”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顽强毅力。九、十句,表现诗人誓死报国的精神。最后两句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缴,孤飞自可疑。注崔涂,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进士。终生漂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zn):短箭。缴(zhu):系箭的丝绳。(1)作品前三联是怎样突出孤雁之“孤”的?答:_(2)结合全诗,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孤雁有怎样的感情?又借孤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受?答:_答案:(1)首联用“几行”归雁之“行”与下句中“独何之”之“独”形成对比,突出孤雁之“孤”。颔联通过写孤雁在暮雨中的动作、神情,突出其“孤”。失群之雁,声音凄厉,呼寻伙伴。面对芦叶萧萧的池塘,影单心怯,几度盘旋,欲下未下,迟疑畏惧。颈联,通过环境渲染来衬托其形单影只,突出其“孤”:月冷云低,孤雁就是在这样一个昏暗、压抑、恐怖的环境中飞行。(2)最后两句写出诗人对孤雁的安慰与担忧:孤雁未必会遭暗算,但孤飞总易生疑惧。在安慰孤雁的同时也透露出对孤雁处境的担心。作者以孤雁自喻,表达了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还有对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诗歌鉴赏:这首诗的“诗眼”是“孤”。首联,突出孤雁离群的背景。“归塞”,写雁群是在向北飞;“念尔”,蕴含诗人同情之心。首联写诗人羁留客地,借孤雁抒写离愁。颔联,先写雁失群的原因,然后写雁失群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颈联,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月冷云低,衬托着形单影只,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而这都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尾联,写了诗人的美好愿望和矛盾心情。诗人漂泊异乡,世路险峻,此诗中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管鉴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注守定:牢牢守住。绿尊:亦作“绿樽”,酒杯。(1)最后三句是什么意思?它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_(2)词人为什么说“人情不似春情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答案:(1)“我”要与那吹得异常猛烈的“东风”约定并规劝它: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你能用什么把“我”的“愁”吹跑呢?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词人惜花(惜春)的浓重愁绪。(2)这句话说春情比人情要薄。因为春天、春风对花薄情,对花猛吹乃至摧残。相比之下,人对花则非常有情,一是希望牢牢守住花枝,“不放花零落”;二是以酒浇愁,虽然忧愁无法排解,但酒醉酒醒仍不忘海棠花;三是与“东风”约定并规劝: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诗歌鉴赏:词作题云“赏海棠作”,却不写海棠花的艳丽,“人情不似春情薄”一句,紧承“东风恶”,意思是说,人对花是有情的,春天、春风对花是薄情的。上片不写海棠花如何美丽娇艳,侧重写人对花的态度,对海棠花的爱怜和保护,反衬海棠花的艳丽,是脱俗之笔。下片写以酒浇愁,虽然忧愁无法排解,但酒醉酒醒仍不忘海棠花,“殷勤待与东风约”一句,一是把“东风”人格化了,二是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客观事物。本词以“赏海棠”为题,实则是借海棠花抒写愁绪,通篇沉着平稳,章法严谨有序,运用拟人手法合理自然,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词。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惊残:惊醒。故山:即家乡。(1)“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_(2)这首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答:_答案:(1)通过描绘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为后文表达作者的凄凉心境做铺垫。(2)人在羁旅的寂寞思乡之情,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诗歌鉴赏:本词是一首借物寓意的佳作,上片写夜闻杜鹃,渲染了寂静、昏暗、凄迷的气氛,突出了客居的萧条。此时更深人静,连林中的黄莺和归巢的燕子都不飞不叫了,只有杜鹃鸟还在悲鸣,从而更加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思乡之情。下片写作者听到杜鹃夜啼的内心感受。作者独居客地,被杜鹃的夜啼惊醒,不胜凄感。而山林的幽邃深远,更加映衬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处境,并且寄托深远:壮志未酬、抱负未展,即使身在故乡,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禁受不住,何况身世苍茫,半生羁旅他乡,怎能不感慨万千、愁闷无穷呢?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浪淘沙左辅曹溪驿折得桃花一枝,数日零落,裹花片投之涪江,歌此送之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碧桃几树隐红楼。者是空山魂一片,招入孤舟。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忠州过了又涪州。掷与巴江流到海,切莫回头。注左辅,清乾隆年间进士,江苏阳湖人。曹溪驿:地名,与下文忠州、涪州、巴江均在四川。者是:这是。空山魂:桃花。(1)“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碧桃几树隐红楼”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答:_(2)本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答案:(1)清新幽静,色彩鲜明。水流缓缓,桨声轻轻,春草染绿小洲。几树碧桃掩映在红楼之间。(2)本词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但潇洒旷达的思想感情。作者羁旅巴山蜀水,虽然乡梦不断,却不生闲愁,将桃花掷入巴江,希望它带着自己的悠悠乡梦流向大海,显得潇洒而旷达。诗歌鉴赏:本词在序中交代了在曹溪驿折的桃花枯萎后,作者把花瓣包裹起来投入江中后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词的上阕,前三句描写春天美丽的景色:江水轻柔、船桨声舒缓,小洲碧草连天,红楼、碧树相互掩映。后两句,上句照应词的序,写作者登上小船把花瓣投入江中的事情;下句写作者对桃花的喜爱之情。同时“孤舟”也体现了作者此时的孤独、寂寞之情。下阕,一、二句写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不曾停止,所以即使把桃花投入江中也没有什么伤春之情。作者正话反说,极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后三句,用拟人的手法,写投入江中的桃花流经的地方,“切莫回头”是劝慰桃花不要回头,一直到作者的家乡、流到大海,以此向作者的家人报告作者的讯息等,再次强调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满江红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注龙孙:竹笋的俗称。(1)“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这四句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_(2)“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这三句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肠千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解析:(1)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词句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象征意义。词句描写了词人登高楼眺望所见之景:因为春山重叠,遮蔽了目光,加上烟波浩渺,看不到家。联系辛弃疾所处的环境,可以明白“家”不仅指词人实实在在的家,也指国家。由此可以得出词句的象征意义。(2)把握词句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从内容上看,词句表现了对春归的怨恨;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词人的“愁”除了春怨、思乡之外,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答案:(1)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这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的险恶、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2)这三句承上启下,由描写大好春光转而写怨春归去,牵动了词人被春归触动的满怀愁与恨,从而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乡的深沉悲痛。全词表现了词人因春归而想家、有家难归的痛楚;自身壮志难酬的感叹;对国家悲惨命运的哀怨情绪,是词人一贯深沉悲壮的家国大恨。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1)(2)题。越调柳营曲范蠡无名氏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进西施一捻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注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灭吴后,归隐江湖。一捻:一把,形容西施的体态非常纤秀。(1)此曲塑造了范蠡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2)此曲的最末一句与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此曲塑造了范蠡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的隐士形象。他抛开吴越的政治斗争,泛舟五湖,尽享红蓼艳丽、沙鸥飞翔、明月当空的湖光美景,充满了对悠然垂钓、闲看流水的自在生活的憧憬。(2)李词运用比喻,以水喻愁,形象地写出了失国愁怀的绵长不尽。此曲采取了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写出了主人公所期待的春来江畔悠然垂钓,欣赏江水浩浩东流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诗歌鉴赏:范蠡是春秋末期政治家,越国大夫。传说他曾经向吴王夫差进献西施,帮助越国灭掉吴国,后来毅然辞官,乘舟泛五湖而去。他在建立了卓著功勋后,急流勇退,远祸全身,因此,无数元代知识分子将其奉为心中的理想人物。曲子从范蠡辞官归隐、泛舟五湖写起,点明了“归去”这一主旨,“闹垓垓”的纷争时局正是他归去的原因。接着写“游”中所见洞庭之秋景,描绘出一幅疏朗清淡的景象。“进西施”起承接作用。表现范蠡为政朝廷、辅助君王时的情景。恰好是“闹垓垓”的具体写照。“趁西风”两句进一步描写范蠡归隐五湖、悠然闲适的生活,突出了“归去”的题旨。结尾借用名句,翻出新意,表现隐者飘逸洒脱的情怀。全曲有历史的追述、现实的反映,也有自然的描绘,从各个方面表现了范蠡逍遥闲适的归隐生活、怡然自得的愉悦心情,传达了作者的羡慕向往之情,透露出元代知识分子在黑暗的封建统治下矛盾、复杂的特殊心态。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蝶恋花(元)卢挚鄱江舟夜,有怀余干诸士,兼寄熊东采甫越水含秋光似镜。泛我扁舟,照我纶巾影。野鹤闲云知此兴。无人说与沙鸥省。回首天涯江路永。远树孤村,数点青山暝。梦过煮茶岩下听,石泉呜咽松风冷。注元成宗大德十年,卢挚由集贤学士大中大夫调任湖南岭北道肃政廉访使,即贬谪南方,此词写于他被贬之后。(1)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答:_(2)“梦过煮茶岩下听,石泉呜咽松风冷”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1)看似惬意悠然,却暗含悲凉孤独之情。词人泛舟水上,人影相照,如同闲云野鹤,确有几分悠闲适意。然而,水含秋意,产生萧瑟悲凉之感;词人被贬之后独自泛舟,失意苦闷却无人可以诉说,足见孤独。(2)梦中与朋友煮茶共饮是虚景,醒来在岩下听见石泉呜咽、松间冷风吹过是实景。梦里梦外发出的声响极为相似,然而梦里欢乐愉悦,梦外凄凉孤单,对比鲜明,虚实相生,更显词人迁谪之意和思友之情。诗歌鉴赏:此词作于卢挚在元成宗大德十年由集贤学士大中大夫调任湖南岭北道肃政廉访使(即贬谪南方)之后。上阕从越水写起,词人泛舟于如镜的越水之上,人影相照,如同闲云野鹤,充满闲情逸致。然而,水含秋意,又使人兴起萧瑟悲凉的感受。词人在被贬之后独自泛舟,心中充满失意苦闷却无人可以诉说,就更见其孤独了。所以说这看似惬意悠然的生活情境,却暗含词人悲凉孤独的伤感。下阕写回头凝视远通天涯的水路,只能看见远方的树木和孤独的村落,以及那远处模糊的几点青山的影子。接着写在梦中与朋友煮茶共饮,这是虚写之景,醒来在岩下听见的石泉呜咽、松间冷风吹过的声音,这是实写。这梦里梦外发出的声响是极为相似的,然而梦里是欢乐愉悦,梦外却是凄凉孤单。这样写对比鲜明,虚实相生,更显出词人的迁谪之意和思友之情。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夜如年贺铸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注这首词写于北宋时期,当时政治羸弱,且常被少数民族侵犯,作者也十分关注社会及国运。捣衣:把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此处为捣寒衣、战衣。破除:唐宋人口语,消除,除去,消磨。(1)词前面写“万杵千砧捣欲穿”,后文却说“不为捣衣勤不睡”。既然夜不寐不是因为捣衣,那是为什么?请简析。答:_(2)作者在末句说“破除今夜夜如年”,站在作者角度,试推测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时内心的思想情感,并简要分析。答:_答案:(1)“万杵千砧捣欲穿”表明这是为了给远在边疆的亲人准备寒衣,但准备寒衣也不必一夜不睡;后文又说“不为捣衣勤不睡”,表明女主人公还有一层对远征家人的深切痛苦的思念之情。这思念的痛苦无法排遣,只能借“捣衣”来消磨时光,打发这难熬的夜晚,减轻心中思念的痛苦。(2)对夜里捣衣难眠的思妇的同情及对千万远离家乡在战场上长年征战的战士的同情;对因北宋政治的软弱而造成的“思妇难眠”“捣声沉重”的一系列社会现状的愤慨;由此景已久而产生对国运的担忧。诗歌鉴赏:这首词,通过思妇相思难寐,彻夜捣衣的情节,来表现思妇对征人刻骨思念的主题。词的前两句写景,夜已深,月轮已西斜,清冷的月光笼罩着大地,勾起了思妇对征人的思念。飒飒北风,带来刺骨寒意,催促着思妇要及早捣洗寒衣。这两句自然凝练,仅六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凄凉黯淡的深夜景色的画面。接着“万杵千砧捣欲穿”一句,写思妇月下捣衣声,此起彼伏的砧杵声,急促沉重,厚厚的石板都要被捣穿。这种以声传情的手法,不言情而情自见,震撼人心的杵声让人体会到思妇对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其凄苦之情不言自明。月下捣衣,风送砧声的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一般人也最易触动感情,因此其成为古典诗词中常写的题材。“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两句,更从思妇的内心世界入手,写出了她相思的痛苦。这两句深入一层,先说是不是因为辛勤劳动,忙于捣衣而顾不上睡觉呢?回答不是,而是因为思念征人而不能入睡,所以才起来捣衣,以消磨漫漫长夜。尽管在北风月下独自捣衣,已经够痛苦了,但长夜不寐、寂寞无聊的痛苦滋味,更是难熬难耐,贺铸运用这样曲折的笔法,通过衬托对比,就更加突出了思妇难以言状的痛苦和对远方征人情意的深挚。这首小词,只有五句,却写得凄凄切切,娓娓动人,一波三折,寓意深长,是贺词中的珍品。1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刘庭信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注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1)本曲题目为“春日送别”,曲中是如何表现别春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_(2)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丝丝”“点点”两词的表达效果。答:_答案:(1)以借景抒情手法表现。前两句写杨柳拂风、梨花带雨,后两句写梨花花瓣凋落,柳条稀疏。春景将尽,隐隐透露出送别的伤感之情。以直抒胸臆手法表现。以“无奈春归去”点明春将离开,以“春归何太速”直写春归的快。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实指春去则莺不啼、花难开,从而表达了对春去的惋惜之情。(2)“丝丝”指风轻,“点点”指雨柔。“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风轻雨柔的美好韵味尽情透出,同时暗含了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妙画面。为下面的抒情做好铺垫。(或叠词还起到了音韵和谐的效果。)诗歌鉴赏:开头四句,作者扣住题目中的“春日”,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景图。风衬杨柳,显杨柳更风流;雨衬梨花,显梨花更圣洁。风乃“丝丝”风,雨乃“点点”雨,“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尽情透出;同时也隐含着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梨花花瓣落下,因为雨打,更因为风吹;柳条稀疏,因为风拂,也因为雨洗。花落柳疏,也透露出隐隐的哀愁。梨花飘落,春将归去,故云“春事成虚”。这里的“无奈春归去”既指自然界的“春”,又指即将远去的“人”;同样,“春归何太速”一语,既是对匆匆而尽的“春”的质问,又是对匆匆离去的“人”的埋怨。而最后两句便由怨而转为幽愤了,亦暗扣了题旨“送别”。全曲先写景而后抒情,由景生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