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毛遂自荐》教学资料长春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90390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毛遂自荐》教学资料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毛遂自荐》教学资料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毛遂自荐》教学资料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毛遂自荐教学资料 长春版撰写人:_时 间:_作家与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天文学家唐都、史官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有本纪十二,列传七十,此外还有世家三十、表十、书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字,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文学成就亦很高,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毛遂自荐是史记中一篇流传较广的文章,作者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对比衬托的手法把毛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思考与讨论 一、毛遂本是一个默默无闻、可有可无的食客。然而当国家危在旦夕时,却不顾他人歧视、嗤笑,挺身而出,自荐去楚。他的外交才干和过人勇气在赵楚谈判中表现得尤其充分。谈判因为楚王畏惧强秦,整整一上午不能达成合纵协议。毛遂不拘礼仪,勇武过人,十分机敏。面对楚王的呵斥,他毫不惊慌,从精神上震慑楚王,让他贴耳恭听意见;然后再针对楚王的心理,抓住秦楚矛盾,陈述利害,合情合理地得出“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迫使楚王不得不同意合纵。 二、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做门客三年,没有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一朝得到机遇,勇于自荐,出使楚国,在朝堂之上舌战楚王,有理有据,在情在理,终于使赵楚两国歃血为盟,毛遂自己也被拜为上宾。毛遂自荐,传诵千古。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反思: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呢?有关资料一、对课文的理解 一部史记,主要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来塑造历史人物的。太史公自序说:“争冯亭以权,如楚以救邯郸之围,使其君复称于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传。”这篇传记下面就围绕关系到赵国存亡的邯郸被围事件来表现平原君这一个“未睹大体”的“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的形象。 邯郸被围是平原君“利令智昏”造成的恶果。本来韩国在秦国的进攻下已把上党地区割让给秦,而平原君却去劝赵王接受上党守冯亭的投降,把强秦早就窥视、即将到手的上党地区收归己有。于是造成秦兵大举入侵、邯郸岌岌可危的局面。这一事件最能说明平原君的贪图小利、不识大局。司马迁把它写入赵世家。 清人吴见思说:“传中不载冯亭事,却于赞中补出,为平原讳也。” (史记论文) 传中所写的几件事都在邯郸被围之后。 一件事是出使楚国,结盟求救。这里继续抓住他以养士著称的特点写他的“未睹大体”。他虽然“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然而出使之前“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却仅“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可见他门下真有本事的人不多,大抵是些混饭吃的庸才。而在这次出使中真正起了决定性作用、使之取得成功的,还不是这十九人,恰恰是没有被平原君挑上、自荐的毛遂。毛遂在平原君门下三年,始终不得重用,“左右未有所称颂”。足见平原君的不识才,他手下人的忌才。难怪明人李卓吾要在这段史料的书眉上,批上“眼瞎”二字(史纲评要)。不过,平原君在毛遂促成同楚合纵之后,连声赞扬毛遂“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并一再自责“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表现了一种认错知改的精神,这在当时的贵族中还是难能可贵的。这也许是司马迁称他为“佳公子”的一个原因吧。 通观全篇,平原君在当时的旧贵族中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不像有些贵族那样醉生梦死,不务国事;也不像孟尝君那样“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司马光资治通鉴),只图个人荣华富贵,甚至为此勾结外敌。平原君在国难当头之时,还能听取意见,做些于国于民有利的事,可以称作一位“佳公子”。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平原君同毛遂所批评的十九个门客一样,是碌碌无为的“因人成事者”,尤其是他的缺乏主见,目光短浅,贪图微利,造成因小失大,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祸。“佳公子”尚且如此,等而下之的就更不值一提。这表明平原君所代表的旧贵族已经没落,难免灭亡的命运了。 平原君列传之所以为后世传诵,不仅由于写出了平原君这一个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贵族形象,更由于塑造了毛遂、李同这两个属于中下阶层的爱国人物形象。 毛遂自荐,因司马迁的出色描写而成为习用至今的成语。毛遂自荐去楚,这是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人要为救国施展才能的表现。他的爱国心,他的外交才干和过人勇气在赵楚谈判中表现得尤其充分。谈判因楚王畏惧强秦,整整一个上午不能达成合纵协议。毛遂便不拘礼仪,“按剑历阶而上”,勇武凌人。他实是责问楚王,却对平原君说:“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又十分机智。面对楚王的叱斥,他毫不惊慌,反而警告“王之命悬于遂手”,进一步从精神上震慑楚王,让他贴耳恭听意见;然后再针对楚王的心理,抓住秦楚的矛盾,滔滔陈述利害,合乎情理地得出“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迫使楚王不得不同意合纵。紧接着,毛遂又趁热打铁,马上安排歃血定纵,以防节外生枝,楚王变卦。终于使这次谈判成功。梁启超称“毛遂一小蔺相如也!” (饮冰室文集第六册)的确他有着如蔺相如一般的爱国热血,也如蔺相如一般智勇双全,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因此,他的自荐,千百年来也就一直传为佳话。 在这篇传记中,出身于中下层的毛遂这个爱国英雄的形象是何等的光彩照人;相形之下,贵族公子平原君就更显得庸碌无能了。 (朱靖华、顾建华编史记名篇赏析)二、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 公元前262年,秦蚕食韩国,眼看上党地区(今山西东南地区)就要落入秦国之手。上党守冯亭认为:与其白白送给秦国,不如将上党十七邑送给赵国。秦为得地必然攻赵,赵被秦攻便会和韩国联合起来抗秦。平阳君赵豹看出冯亭嫁祸于赵的企图,劝赵王不要接受韩国的馈赠,而平原君赵胜却认为这是个白捡的便宜。最后赵王还是听信了平原君的主张,进驻上党。两年后,秦军攻克上党,长平一战杀掉赵国四十五万人马,并于次年九月包围了邯郸(时间依白起王翦列传)。 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平原君一筹莫展。当游侠鲁仲连问其方略时,他只说:“胜也何敢言事!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邹阳列传)只是鲁仲连大义凛然,唇枪舌剑,击败了新垣衍俯首称臣的帝秦说,才使平原君坚定了合纵抗秦的信心。通过这一系列牵涉赵国命运的重大事件,可以看出平原君并无政治、军事谋略,绝非辅国之才,正如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所说:“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苏辙在古史中说:“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胜不知也。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苏辙之言,可谓中鹄。 (韩兆琦主编史记赏析集)三、语言特色 这篇传记的语言十分精彩,其中毛遂佐助平原君合纵于楚一节最为出色。平原君、毛遂、楚王的对话非常个性化,很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平原君起初不让毛遂同往时说:“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日人泷川评曰:“叠用四先生字,平原君声音状貌,千载如生。”前几句“先生”间隔之远,拉腔拿调,是一别养尊处优、自以为是的贵族居高临下、嘲讽他人无能的口吻;末两句“先生”一个接着一个,句子短促,表现出不容商量、无可改变的情态。平原君定纵而归、回到赵国后,称颂毛遂的言辞又完全不同,语气舒缓,感慨万千,开头和结尾都说:“胜不敢复相士”,回环咏叹,吐露出自责、认错的心绪。毛遂的话则显示了富有才华、善于论辩的策士风度。他向平原君自荐时说:“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语辞委婉而有分寸,但却坚定而又自信。当平原君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为喻,嘲笑毛遂虽然在门下三年却无所闻时,他便马上接过这个比喻加以发挥:“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说明如果能早受重用,他的才干便早就显露出来了。真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表现了超乎常人的机敏和聪慧。毛遂回答楚王叱责的话,恰似瀑布直下,滚滚滔滔,义正辞严,气势很盛。赵国原是来向楚国求救的,但毛遂的话中没有丝毫摇尾乞怜的奴婢味,而是大义凛然,先警告楚王不得对赵人无礼,再摆出楚国受秦欺凌的事实,激发他复仇雪耻的情感。“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其实只是两次战役,分说“一战”、“二战”、“三战”,可以夸饰言词,加重语势,表现出毛遂作为纵横家的语言艺术。毛遂在这番议论中,两次斥责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咄咄逼人,压下了楚王的气焰,使他顺从地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办。毛遂的机智、勇气,都在这些对话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楚王的话虽然不多,但也声态如见。毛遂按剑历阶而上,来势凶猛,他不摸底细,因此问平原君:“客何为者也?”当听说不过是平原君的舍人,就毫不客气地叱令退下,责问:“汝何为者也!”“客”和“汝”,一字之差,表现了他的两副面孔。而在毛遂一番山洪爆发似的说辞的威慑下,又不由得心虚、服理:“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连声“唯唯”的应答词,以及称谓的改变,敬词的运用,都表达了楚王此时诚惶诚恐的心理状态。毛遂追问一句:“从定乎?”他立即回答:“定矣。”尽管没加作者的描写,但从简短的对话中已把楚王完全被毛遂牵着鼻子走的神态活龙活现地刻画出来了。传中的叙述人语言也是很传神的。如“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句,写十九人瞧不起毛遂,虽然碍于情面没有笑出口来,但互相使眼色表示讥讽,那种自负、庸俗的神气,使人读后感到历历在目。(朱靖华、顾建华史记名篇赏析)四、战国四公子之养士 平原君赵胜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在春申君列传中,司马迁对四公子的活动曾做过这样的概述:“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战国时代是一个没有巨人的时代,没有一种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没有一个人物是天下归心的人物。大家都想保存并发展自己,因此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政治主张和富国强兵之术,也造就了“士”这个春秋战国时代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欲强国者必养士,因此便出现了“争相倾以待士”的局面。然而司马迁对四公子待士的写法是有所不同的,只要我们将平原君列传与孟尝君、信陵君传做一比较,即可见出司马迁的皮里阳秋。 孟尝君之养士,无论诸侯宾客还是逃亡负罪之徒,无所选择,一概“善遇之”。至使门客中各色人等鱼龙混杂。这些门客发挥了什么作用呢?首先是两个鸡鸣狗盗之徒在孟尝君被囚于秦国时盗出狐白裘持赠秦王宠姬,使其进言于秦王,释放了孟尝君,并在半夜学鸡啼,骗得函谷关守将提前开关,从而使孟尝君得以逃脱秦国的魔爪。其次是一“贤者”的宫门自刭,以死来证明孟尝君的清白。继之则是冯谖的薛邑收债,说秦王迎孟尝君入秦,为孟尝君营三窟。这些门客的活动或使孟尝君保全了性命,或使孟尝君保持了权势和名望,皆是为孟尝君一主之私利,于国于民并无补益。司马迁对孟尝君的养士颇有微词,他在传末“太史公曰”中说:“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这画龙点睛的一笔,巧妙地说明了孟尝君的门客多非正经人物。讥讽之意,见于言表。信陵君之养士则与孟尝君不同,他的门客可以渗入赵国心腹,随时掌握赵王的行动。他特别谦恭礼遇的侯赢、朱亥是天下的奇才义士,正是在他们的佐助下,信陵君才完成了夺晋鄙军以救赵的壮举。他在赵国交结的两位处士薛公、毛公也颇具识见,在秦兵伐魏之际劝他归魏救国。出而救赵,归而救魏,皆是从大局出发。可见他的养士,都是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他高出其他三位公子的地方。 但是,与孟尝、信陵相比,平原君之养士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邻有者为宠姬所笑,他杀姬持其头到者门上谢罪,待士可谓不薄;然而在邯郸被围的危难之际,却未见他所礼遇的者有任何作为。或许他的杀姬谢意义如同燕昭王的千金市骨,但他却未能像燕昭王那样广罗天下名士。他的门客盛时达到数千人,但在准备赴楚缔结纵约时却选不出二十个文武双全的同行者。选出的十九人到楚国后竟无言以对楚王,都是一些碌碌无为的庸才。如果说有功于孟尝君的鸡鸣狗盗之徒还曾被列为宾客,弹铗而歌的冯谖还曾受到食有鱼、出有车的厚遇,那么有功于平原君,有功于赵国的毛遂、李同,则完全没有为平原君所见重,致使毛遂自荐随十九人入楚时还有“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的怨艾。而对于魏公子信陵君倾慕已久的贤士毛公、薛公,平原君则不屑一顾,徒任其混迹于博徒、卖浆者流。魏公子列传中有一段文字便写出了平原、信陵二公子待士之不同: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这里司马迁借信陵君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平原君之养士只是为了虚名,并非真的求士,而且也并不识人。他不仅遍觅宾客却偏偏落过毛遂,而且身为赵相反而使本国的人才薛、毛二公为魏公子得去,并还以魏公子从游于这两个博徒卖浆之人为羞耻。由此看来,平原君的以姬谢也就不过是一种故作姿态而已了。 (韩兆琦主编史记赏析集)五、对平原君的评价 说法一:平原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司马迁对他的基本评价是:“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这就是说,在战国动乱年代,平原君还算旧贵族中的一个比较杰出的人物,但是他不识大体、平庸无能。对平原君这一性格特点,这篇传记表现得很有层次。 战国四公子都以养士著称。因此先从他平日养士的情况写起。这里写了一个平原君矫情杀妾的故事,很耐人寻味。平原君的美人嘲笑者,诚然不该;者因而要别人脑袋,也未免过分。然而尤其荒唐的是平原君自己,当人之面居然笑着答应,背人之后却又骂人“竖子”。结果因为失信于人,门客散去大半,“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者美人头”,并向者登门谢罪,才使门客重又回来。司马迁一开头就写这么一件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便一下子把平原君是非模糊、软弱无能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了。他虽然养士数千,但从他起初嘲弄者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并不能真正尊重士人;从他后来为了拉拢士人而杀美人头的做法,又可以了解他遇事没有主见,不能正确处置,甚至不惜用杀人的残忍手段去讨得士人的欢心。对于他的起初的错误态度、后来的残忍做法,他的门客没有一个进谏、劝阻,帮助他妥善地处理此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众多门客并不是值得称颂的贤者。这又反过来说明,平原君因为不识人才,不能正确地对待人才,也就招揽不到真正的人才。他和孟尝、信陵、春申“争相倾以待士”,想有所作为,这和那些已经腐败、无所用心的贵族不同。但从矫情杀妾一事看来,他乃是个平庸无能之辈,他的养士着眼在邀取声誉,正如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所批评的那样:“徒豪举耳!”而不能识士、爱士、用士。(朱靖华、顾建华史记名篇赏析) 说法二:平原君这位贵公子也有他的长处,这就是传中所歌颂的从谏如流、知过必改的品格。最初,邻家跛脚人找到门上,请求平原君杀掉讪笑自己的美女时,平原君并不以为然。然而当他看到门下宾客以为其“爱色而贱士”而纷纷离去时,便毅然杀掉爱姬,并亲自提美人头到者家中谢罪;当毛遂自荐赴楚时,他对毛遂非常轻蔑,倨尊气傲地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当毛遂不辱使命,两言而定纵约后,他又对毛遂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悦诚服地说:“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并将毛遂奉为上宾。特别是秦围邯郸,各国援兵未至之时,当他听了李同国存则荣华富贵皆存,国亡则荣华富贵皆亡的议论后,立即尽散家财,将夫人以下家人编入士兵队伍,共御秦兵。因而士气大振,御敌三十里,直至援兵赶到。这是平原君从李同之谏为国家做的一件大好事。可以看出,他通达事理,忠于国家,比那位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与敌国勾结的孟尝君要正派得多。这一点也正是司马迁所肯定的。从公孙龙之谏,邯郸之围解而不受封,也表现了他从谏如流的品格特点。平原君传中所述四事落点皆在从谏上,可见司马迁对平原君的这一性格特点是非常肯定的。(韩兆琦主编史记赏析集)六、译文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订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太阳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士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像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订了“合纵”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教 学 建 议 史记选篇已有接触,“毛遂自荐”又是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熟练地讲述基本情节,允许学生对某些细节进行二度创造,提高其联想、想象的能力。对平原君、毛遂二个人物的评价,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如有必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关于平原君的几个故事,培养学生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公正评价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还可以给学生讲解司马迁对平原君的评价,看看学生与司马迁的评价有什么异同,并探究异同的合理性。附录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2.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3.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的危险,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知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二)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教师点拨:(1)通假字合从于楚 “从”,通“纵”其末立见 “见”,通“现”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通“捧”公等录录 “录录”,通“碌碌”(2)重点实词(3)古今异义与十九人议论 (两个词,今一个词)今楚地方五千里 (土地方圆)(4)特殊句式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三)课文内容研讨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教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2)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 1.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自荐后,“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3.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五)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平原君为什么不认识毛遂?2.毛遂为什么要脱颖而出?3.毛遂凭什么能说服楚王“定从”?4.平原君为什么“不敢复相士”?5.从毛遂自荐中我们受到哪些启示?12 /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