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祸兮福兮》课件语文版.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905081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祸兮福兮》课件语文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语文《祸兮福兮》课件语文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语文《祸兮福兮》课件语文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祸兮福兮,老子,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百家争鸣,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新的局面。,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据说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老子的传说与简介,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老子“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老子对儒学理论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 “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生成、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 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名言警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已: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盈:呈现。,课文第一章,美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本章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相反的动向,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客观规律总是驱使着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虽然细微但却绵延不绝地持续着。,课文第二章,“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一:指自身。式:表率,标准。 “执一”就是坚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因为事物包含着对立面,“无为”的态度也就会得到“无不为”的效果。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亲躬,而是要无为而治。 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儒家讲“躬行”而济天下,以道德为本,追求大山一样的仁厚;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样的灵动。,“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表现。是:正确,引申为认为正确。伐:自夸。长:长进。,总结:本章讲的是矛盾的转化,并由此树立了一种道家的人生观即“不争”。,课文第三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 讨论: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勤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和协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昧:暗。颣:丝线上的疙瘩,引申为不平。建:通“健”,刚健。偷:苟且,懈怠。渝:改变,此处为败坏。器:才能。贷:施与。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这一段说明,“道”不易认识。真正的“大”与“高”,可能不会直接给人这样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而且,得道之士,也不会直接表现出高明,反而常常会甘居人下,不避尘世。就像后世谈到隐士所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课文第四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割:伤。刿:刺伤,割伤。肆:放纵自己。,拓展: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谈谈你对于“福祸相倚”的理解及所得到的启示。 北叟,塞上叟也。其马亡入胡中,人皆吊之。叟曰:“何知非福?”居数月,其马引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叟曰:“何知非祸?”及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堕而折髀,人皆吊之。叟曰:“何知非福?”居一年,胡夷大入,丁壮皆战死者十九,其子独以跛之故,子父相保。,材料所引的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它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老子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可以相互转化。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要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乐极生悲;而当处在逆境时,也不能灰心丧气,同样要有对未来的预见性与信心,积极奋斗。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与万物,最好的态度就是平和、内敛,淡泊。,第四章讲的是福祸相生的关系。,课文第五章,泮:融解,消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慎:谨慎;如:象。,第五章所说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它包含两层:其一,大起于小,质变来自于量变,所以从反面讲,要防微杜渐,要防患于未然;从做事的正面讲,就要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古人说的“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也是这个道理。其二,量变不聚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发生质变,而人们常常于成功前夕而放弃,结果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做事不但要善始,而且要善终。,课文第六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六章选文将“天道”与“人道”作对比,具有明显的批判现实意味。“道”在中国的最初解释是道路、坦途,但是在以后逐渐抽象化,引申出法则、规律的意思,上升为哲学的范畴。道,就是藏在具体事物背后,独立存在的规律。“天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它损有余补不足,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人道”相反,损不足补有余,违反自然规律,加剧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老子对此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希望有道者改之。从这一点来看,老子思想是“入世”的,深刻而积极的。,课文第七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垢:通“诟”,耻辱。不祥:灾祸。,最后一章老子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出发,倡导为政者主动采取弱势,担当国家社稷的责任。,小结: 课文所选,虽然不连贯,也不能全面地反映老子的思想,但集中地表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论述特点是句多排偶,文多用韵。语言整齐中透着变化,时而层层排比,时而两两相对,有时韵散结合,有时一章一韵,具有错落有致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