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9月考历史 含解析wuming.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88768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9月考历史 含解析wuming.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9月考历史 含解析wuming.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9月考历史 含解析wuming.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9月考历史 含解析wuming张颖芳 林永星一、单项选择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自耕农经济出现 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 B C D【答案】D考点:春秋战国社会特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史实不难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发生了重大变革,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小自耕农和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均是其重要体现,说法均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答案选D。2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有这样的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还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起及到日月夙暮。”此材料传达的准确信息是A秦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 B秦朝通过法律保障邮驿通信C秦朝时交通空前发达 D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答案】B考点: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行传书,受书,必书起及到日月夙暮”说明当时的秦王朝对邮驿通信有严格的制度规定。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我们若非专凭自己的时代判断,来吞并历史判断,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对钱穆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A承认皇位世袭在中国古代的合理性 B认为评判历史事件要结合历史判断C这种“自然的办法”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D中国传统政治是黑暗的、非理性的【答案】D考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所学,“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说明作者认为皇位世袭在中国古代有其合理性;“我们若非专凭自己的时代判断,来吞并历史判断”符合评价历史现象的客观依据即不能以今天的眼光苛求古人,由此选择D。4.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B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C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D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答案】A考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要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理解材料的本质含义.据题干材料分析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反映了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社会稳定等问题,排除B、C、D三项。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家”和“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对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造成冲击的有:宗法制 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A. B. C. D. 【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政治体制。根据所学,郡县制的推行,长官由皇帝任免是官僚政治的体现,三省六部制也是对职权的划分,冲击了世袭,科举制的选官制度打破了贵族的世袭,开辟了底层人士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可能,宗法制没有冲击这一理念。6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标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这种状态A表明只有精耕细作才能发财致富 B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结果C自然经济占主导 D是由农民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决定【答案】B考点:重农抑商政策。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农业的追求不惜代价,主要原因除了农业的重要地位之外,还在于统治阶级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故选B。7.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中国试图赶上这次发展的机遇,但最终失败。”上述材料中所称的失败指的是:A. 签订南京条约 B. 签订望厦条约 C.签订马关条约 D. 签订辛丑条约【答案】C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我国进行的是洋务运动,但是由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故选C。8.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恰当的是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C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D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答案】C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选C。A项错误,官办手工业不进入市场;BD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 C.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D.“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的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答案】C考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题干中的“商人”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企业”是指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根据所学只是可以很容易的看出A、B、D项是正确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外国企业,没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故也不可能 “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故 C项说法不正确。10.19世纪末,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飞船”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飞船”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够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近代中国的绘画受到了注重写实的西洋画法的影响 B.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在西方影响下拉开了序幕 D.近代中国的一些报刊具有时效性足、可看性强的特点【答案】C考点:试题图文并茂,字林西报、点石斋画报都是近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中国第一架飞机于1909 年由冯如制造完成,揭开了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的序幕。材料无从体现这一信息。正确选项为C。11.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其中以三大摇篮即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那么,下面对于这三大摇篮,表述最准确的是A:这支人民军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B:此地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D:延安、:瑞金、:遵义【答案】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依据所学可知,分别指的是南昌、井冈山、瑞金, A项错误,因在1927 年南昌起义诞生了第一支人民军队;B项正确,毛泽东创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C项是遵义会议; D项错误,分别是南昌、井冈山、瑞金。所以应选B。12.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颁布于1936年的是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答案】D考点:解答本题需要抓住“1936年”这一时间信息。处于抗战全面爆发前夕的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这种状况影响到中学教学,即揭露列强侵华事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与民族复兴思想,D项适合。A“多讲本朝仁政”应是在1904年清朝统治期间;B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C“民国建立之本”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后。13.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 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 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A正确,错误 B正确,错误C正确,错误 D正确,错误【答案】B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工农红军已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故错误,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故正确;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使在1947年,故正确;过渡时期是19491956年,人民公社是1958年,故错误;因此答案为B项。14“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材料反映的的是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队伍退到文家市,毛泽东分析当时的形势,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农村进军。他带领队伍到达了井冈山,毛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文章。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B项正确。15. 1958年的红旗杂志转引了毛泽东的一句话: “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政府A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希望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答案】考点:人民公社化运动。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1958年。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可以看出当时党和政府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所学可知这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项正确;1958年,一五计划已经完成,故项错误;项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无关,故排除;项是大跃进运动,排除。16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答案】A考点: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题干中所描述的我国对待外债问题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这一转折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不借外债到要借外债,这也体现了从相对封闭走向主动开放,所以A项最符合题意。17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 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是 A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 B前者按等级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 C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 D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用于部分公民【答案】A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梭伦改革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 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都可当选;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由十个部落从前三个等级中各推选年满三十岁的50名公民代表组成“五百人会议”。故两者的主要区别是A项 。18.中国的“民主”,最早在尚书中有:“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伯里克利曾骄傲的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可见,由于时代、国情的区别,民主呈现着多元化特点。以下有关民主的认识错误的是A近代民主在地域上突破了古希腊的小国寡民B近代民主在形式上突破了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实行间接民主C古希腊民主是全民民主,近代西方选举实质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民主D古代中国的“民主”指有德行的君主为民做主,近代民主指人民主权【答案】C考点:民主制的特点。古希腊的民主不是全民的民主,它只是奴隶主少数人的民主,在民主制度发源地的雅典,公民权只是少数人享有的,不是真正的全民民主,当时的妇女、外邦人、奴隶都不享有民主,所以答案选择C项。19.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统一”实现的主要途径是A西方的殖民扩张 B东西文明的交汇 C工业革命的兴起 D世界人口的迁移【答案】A考点:早期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引发商业革命,使世界由分散走向联合,故选A。B项主要是通过扩张实现文明的交汇的;C项是在18世纪以后;D项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口在世界额范围内大规模的流动。20. 有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答案】C考点:工业革命的价值。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820年,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只可能是工业革命,本题旨在考查工业革命的大致时间。 21.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以下哪一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更完整 A.垄断组织的产生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答案】C考点:工业革命。用“代入法”检验,“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新型工厂制度产生”“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符合史实和逻辑。故选C。AD项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B项是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指导思想,属于工业革命的影响。22.右表是“美日欧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年份美国日本西欧1955年363%22%175%1976年249%81%217%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下列对此表解释合理的是A50至7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衰退B体现了市场经济模式对日本经济发展的推动 C欧洲联合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冲击 D世界经济由50年代美欧两强变为70年代三足鼎立【答案】C考点:A 与史实不符;B 项图表无法体现;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故D 表述不正确;从图表看,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下降,说明其经济霸主地位受到西欧和日本的冲击,故C 符合题意23.xx年10月,美国政府与国会间的分歧无法解决,美国政府被迫关门,并造成了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造成此问题的制度原因是A共和制政治矛盾不可调和 B三权分立使政策分歧放大C联邦制驱使地方对抗中央 D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答案】B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美国政府与国会间的分歧无法解决,美国政府被迫关门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这两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而导致政策分歧大,“并造成了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也反映了三权分立其实也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24. “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表明 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 A B C D【答案】B考点:苏联解体的背景。从材料可以看出青年人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无比失望。虽然社会主义制度被宣传得非常美好,但是现实生活却让人倍感无奈。均反映了当时苏联社会的状况,虽然也是苏联最后解体的原因之一,但在本段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B。25. 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A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C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答案】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垄断组织的产生。“巨型企业”体现生产集中,而“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可以推断生产集中促进了新兴工业,特别是电力相关工业的发展,答案为A项。“军国主义”“轻重工业比例”在材料信息中未能体现,排除C、D两项。蒸汽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能源革新,排除B项。26. 西方有分析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富有进取精神并能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这一经济形态经过现代化改造,在国家的调控下仍能发挥生命力。下列 选项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 B.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 C.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 D.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改革 【答案】D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由材料信息可知,西奥多舒尔茨是对“小农的经济行为”进行的评价,A、B、C三项都是在农村中实行集体化或合作经营,与材料不符,排除。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相对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故D符合材料。2720世纪3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展开的关税战、倾销战激烈而残酷。这种局面在二战后才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主要得益于A战后世界各国加强了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B社会主义经济取代了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 D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关贸总协定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从而有效防止了关税战、倾销战等恶性竞争28.某历史兴趣小组为研究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变化,仔细阅读阿姆斯特朗所著战后资本主义大繁荣的形成和破产。以下是他们得出的部分结论,其中准确的是: 70年代初之前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福利国家得到发展,政府公共开支逐年增加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新经济”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循环的规律A. B. C. D. 【答案】C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从材料所涉及的文章的名称可以看出,战后经济包括繁荣阶段和破产阶段,主要是战后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到了70年代,出现了滞涨的局面,开始减少干预,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故选C。29.2011年2月,德国和法国提出对欧元区经济政策进行监督的计划,欧盟领导人峰会上就此计划出现重大分歧,该计划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争论,包括废止薪资指数化和协调欧元区企业税率。这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充满了曲折 欧盟仅是对欧洲经济问题进行协调的组织各国在经济事务中都有发言权,反映了世界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欧洲各国的合作正在积极进行 A. B. C. D.【答案】A考点:欧洲联盟。错在“仅是对欧洲经济问题进行协调”,欧盟是一个政治和经济共同体;错在“世界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至今发展中国家仍在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因此选A。30.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调节经济,反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1976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战后至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米尔顿费里德曼这一主张的是 A二战后,经济进入2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 B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C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出现滞胀局面D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复苏并低速持续增长【答案】D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二战后至70年代初,美国一直实行的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随着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经济陷入滞涨,长期得不到解决,直到80年代初,美国通过减少国家干预等措施,逐渐西欧从危机中摆脱出来,经济开始缓慢增长。31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减弱A B C D【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二战后,美苏冷战导致一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加强联合,区域性不平衡、民族主义政治诉求高涨,导致一些区域性组织的出现。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不是导致区域性国际组织出现的原因。故选A项。32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A B C D【答案】D考点:欧盟。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从材料“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可以分析的出这是说的超越了国家的主权范畴而进行的联合,故选D,欧盟是成员国各自让渡出一部分主权而建立的政治经济组织。ABC项都未体现让渡国家主权的内容。二、非选择题(33题26分,34题26分,共52分)33(26分)创新是一种文化品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20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冠以“新”概念的历史元素,如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20世纪末的一次改革使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材料三】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合作入手的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史【材料四】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欧共体在推进经济一体化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共同体内部的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农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国有不同的利益要求。比、卢和联邦德国三国农业不发达,对实行共同农业政策比较冷淡;而农业较发达的法、意、荷则积极主张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岳麓版必修经济成长历程教材阅读上述材料并回答问题:(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和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2分)请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两国确立不同政治制度的主要原因。(8分)(2)试简要概括材料二中三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6分)并概括这些“新”的共同点?(2分)(3)欧洲一体化是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创新,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欧共体在实现共同农业政策上有何创新举措(4分)?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4分)【答案】(1)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美国:民主共和制政体。(2分)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贵族的妥协;长期存在议会斗争及限制王权的传统;特殊的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岛国,远离欧洲大陆;(4分 答对任2点得4分)美国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联合进行独立战争,摆脱殖民统治;存在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激烈斗争;启蒙思想的洗礼;没有专制统治的束缚;杰出的历史人物的推动。(4分 答对任2点得4分)(2)“新”之所在: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可)(评分说明:每点2分,共6分。考生无论从现象还是本质上突出“新”,其他表述也可给分)“新”的共同点:制订国家政策都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都是在国家面临经济或政治危机的形势下的创新;制定政策都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客观规律;都是关注民众的迫切要求;(任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言之有理即可)(3)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共同体优先,即出口或进口都首先面对成员国;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对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共同财政支持。(4分)启迪:从对抗走向联合,开辟了区域和平发展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趋势。(答出任2点得4分)考点: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1)在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过程中,由于国情的差异,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君主立宪制;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的创新指的是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2)此题考查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的新情况,主要是加强了国家干预或者是市场调节。(3)此题考查的是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内容,涉及到农业方面的领域,可以依据教材知识直接回答,启示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34(26分)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艰辛,历程曲折。【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材料二】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下)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注:20世纪)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材料三】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其中第二条道路是指19491978年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材料四】 “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21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英国卫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6分)(2)从经济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带有苏联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道路是如何确立的?(3分)这与西方的“古典”模式有何显著不同?(8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那一年(1978年)以来,中国是如何突破“苏联经典”模式,在经济体制上改革创新的。(5分)并分析 21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带来的影响?(4分)【答案】(1)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挤压;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思想的束缚(每点1分,共4分)外部因素: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每点1分,共2分) (2)确立: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形成。 (3分)不同: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英法美“古典”模式:自由主义工业化(或自由放任),首先发展轻工业(4分)。(3)经济体制的创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兴办乡镇企业;(或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2分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或股份制);2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影响:1、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1分)2、大大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1分)3、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他国家有借鉴意义(1分) 4、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1分)考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苏联经济体制和中国的经济改革。(1)需要从材料中概括出相关内容。(2)限定在经济角度,因此要结 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概括出“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即 计划经济模式是如何确立的, 然后结合中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内容概括其 特点。(3)此题考查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城市则是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影响要从对中国和对世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