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选修)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88140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选修)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选修)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选修)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选修)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 )A封建制度无法有效运行 B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C分封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 D圣贤在分封世袭制下很难出现【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封制。【解析】材料主要分析了分封制下的弊端。柳宗元指出让有才能者脱颖而出,居上位掌握管理天下之权,这是治理社会最好的方法,排除D。分封制下社会的管理者是因血缘而世袭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并不能保证继承者的素质才能;许多有才能者也会因血缘关系而被排除在社会管理层之外。故选C。材料中的“封建”,是分封制,不是封建制度,排除A;B不符合题意。 2.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析】材料中的“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和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墨家的“尚贤”的思想主张是完全吻合的,选C。A、B、D不符合题意。【误区警示】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家思想构成了xx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3.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同构观念 C尊卑等级意识 D以民为本思想【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宗法制。【解析】从题干中“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的信息可以看出,这体现了家国联系在一起,家国同构的观念,故B项正确。A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不完整, C、D项不符合题意。4.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该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信息说明古代鼓励商业发展的措施,A、C、D都与商业发展有关。B项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符合题意,故选B。5.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面有两种说法。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证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的说明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一反映的是唐都长安,材料二反映的是扬州,不是同一时间和空间,因此不能以第一个材料来否定第二个材料,排除A项;虽然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但是对市的记载却不同,排除C;材料未体现哪一则材料更权威的问题,排除B。两则材料中有关夜市的“矛盾”记载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的现象,唐后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夜市出现。这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D符合题意。 【知识拓展】古代“市”“坊”发展演变图6.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这里的“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析】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A不属于创新;汉代儒学是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排除C;汉代以后儒学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项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排除。宋明理学是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选B。7.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梁启超的主旨在于( )A新文化的民族性 B改造国民素质C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新改造 D新文化的融合性【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析】根据材料“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梁启超强调提高国民的素质,选B。材料未涉及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更新,排除A、C、D。8.学者周锡瑞指出,辛亥革命后,“任官举职,权柄恒不自上。往往司长所辟除者,地方人民辄投函或径谒司长,要求更易,甚至已易数人不能决”。这种现象最能反映辛亥革命后( )A民国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B公众主导政府官员任免C国民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D地方政府争权夺利激烈【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材料中的“任官举职,权柄恒不自上。往往司长所辟除者,地方人民辄投函或径谒司长,要求更易,甚至已易数人不能决”的信息说明人们对于官职的认定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从而说明普通民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注度提高,故选C。 A 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 B 错在“主导”,夸大了民众的作用;D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争权夺利。【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史料的理解以及辛亥革命带来民主意识增强的理解。9.史学界曾有人对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做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并绘制出下列统计图。我们由此统计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发展迅速 B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力雄厚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成长 D自然经济已经退出了中国经济舞台【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解析】从图中可知,“外国人办”及“官办和官商合办”的实力较强,商办实力相对较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排挤而艰难成长,排除A,选C。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出现于国共十年对峙之后,排除B;D不符合史实。10.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 “突发消息”是(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 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据材料中“赫鲁晓夫下台”可知是1964年,这一年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故选A项。B是1962年,C是1967年,D是1961年,均不符合题意。11.西方学者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该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各国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析】小农经济之所以能在中国存在漫长的时间,是因为小农的经济有很多积极因素,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人们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本题的主旨是强调小农经济的优越性。B、C不属于小农经济;A 是将小农经济改造成集体经济;D属于小农的经济行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选D。12.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0张,其中同意票3037张,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可以了解到(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A B C D【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解析】材料反映了全国人大投票的情景,说明正确,选B项。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于1956年,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错误。13.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打击贵族政治 B推动社会转型 C建立中央集权 D建立官僚政治【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解析】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利益,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环节,排除D;两者都打击了贵族政治,故A项正确。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奴隶制民主政治,仍是奴隶社会,并未推动社会转型,故B项错误;C项符合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排除。 14.伯利克里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制度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 )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B法律只有在公家事务中发挥作用C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保障 D保护了被压迫者平民的利益【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析】根据材料“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可以看出在政治事务中,古代雅典遵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深使我们信服”,说明法律至上的原则在雅典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保障。C符合题意。A、B、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15.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注重证据 B纵容犯罪 C主张重罪轻罚 D维护贵族利益【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罗马法。【解析】“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映了古罗马的民法主张不靠怀疑来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不随意判处无罪之人,这是强调证据至上,故A项正确。B、C歪曲材料的本意,D项与材料无关。16.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 )A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建筑技术进步 B理性主义光辉照耀人们前进C宗教改革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人类渴望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析】据材料中的信息“14201436年间”,可知此时正值文艺复兴时期,排除C。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兴起,1718世纪启蒙运动提出理性主义的旗帜,排除A、B项。这一建筑让阳光照射进来,反映了人们要求摆脱黑暗,追求阳光、自由的愿望,故选D。17.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末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A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B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C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D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19世纪的西欧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成为例外”可知A项符合题意;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19世纪的时候,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生产,故B项错误;C项的表述与“走出家外谋生”不符;D项始于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与题干时间“19世纪”不符。18.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这说明( )A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西方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C美国的民主政治的基石是保护党争的自由 D政党政治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解析】麦迪逊认为,应该对“人性”有充分的认识,既要“顺应人性”,又要指出“人性的黑暗”;“自由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这是对人性、自由的肯定和弘扬,任何民主都应考虑人性和自由,故选A。B、不符合题意。19.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解析】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经济迅速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使德意志帝国成为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国家,A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排除B项;C项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发展会提升政治改革的诉求; D项不是其主要原因。20.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解析】苏联解体以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使美国建立全球霸权、单极世界的企图遭到更多力量中心的抵制,A、B、C项都属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故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14分)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训蒙读物,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意味着剥削的自由。”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xx 年版请回答:(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2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东西方时代特征。(6分)(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6分)【答案】(1)思想:孝敬、谨慎、信用、仁爱、学习等。(任答2点2分)(2)特点:内容涉及西方科技与民主政治;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2分)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行:代议制民主制度发展;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文明成果。(4分)(3)不同:20世纪50年代,侧重于批判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虚伪性;21世纪初,肯定了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历史价值。(2分)原因: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视政策;国内“左倾”思想的出现;中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每点1分,任答2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1世纪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学习借鉴西方文明成果;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等因素促进两国联系全面加强;思想解放,能更理性地看待美国。(每点1分,任答2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教科书的变迁。【解析】(1)从材料一“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概括出孝敬、谨慎、信用、仁爱、学习等。(2)从材料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概括出图文并茂;从“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概括出内容涉及西方科技与民主政治、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材料二中“电、雷、议”的解释,联系时间“1901年”,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来归纳。(3)对美国宪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批判到实事求是评价的过程,联系中国的政治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23.(14分)从“西欧中心史观”到“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使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日本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现在的欧洲文明,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日本】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材料二 全球史观就是载着读者登上月球,观察地球的全貌或一个整体的世界。这个整体并非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总和,而是专指那些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和运动,人类历史上那些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事件及运动,从而把人们的视野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是人们更关注整个人类,而非局限于东方人或西方人。【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观?我们应如何看待文中作者的这种观点?(4分)(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影响。(2分)(3)如果你是持“现代化史观”的学者,你会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哪些举措?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视角简要回答。(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全球史观的含义。(4分)【答案】(1)史观:“欧洲中心论”或“西欧中心史观”。(2分)看待:作者夸大了欧洲文明的作用,我们既要看到欧洲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不应该否定其他地区文明对人类的影响。(2分)(2)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每点1分,任答2点2分)(3)举措:政治上,1982年制订新宪法,加强法制建设;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并写进宪法。(2分)经济上,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2分)(4)含义: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打破民族和区域的限制看待各种文明的发展与交往。(4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运用多元史观认识历史现象。【解析】(1)据材料“现在世界各国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可知是欧洲中心论。要正确看待欧洲文明和其他地区文明对人类的影响。(2)从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3)现代化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主要是加强了民主法治建设;经济上则是走向了市场经济之路。(4)从全球的联系不断加强等角度考虑。22.(12分)美国“边疆学派”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J特纳认为:“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它本来就是传统的或近代的、多形态的、观念的、文化的、利益的、移动的、无形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近代化历程紧密相连(如下图)。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要求:史论结合、叙述成文、逻辑清楚)【答案】形式方面:史论结合、叙述成文、逻辑清楚。(2分)内容方面:18、19世纪中国的疆界观的实质是天朝上国(封供体系或宗藩体系)的传统观念,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观点2分)这种传统的疆界观导致了清王朝妄自尊大,闭关锁国,在工业化时代,丧失了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机会,最终落后于西方。(史实3分)18、19世纪英国的疆界观的实质是通过殖民扩张以建立帝国,促进了英国现代化进程。(观点2分)在工业革命时代,英国通过殖民扩张获得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原料、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从而使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史实3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近代化历程。【解析】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要从疆域与近代化的角度提炼观点,然后根据观点组织答案。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冋眸】北宋初期差役法存在严重弊端,百姓怨声载道,王安石以免役法代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样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給,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 宋史食货志材料二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三 苏徹认为,差役法“衙前之害,自熙宁以前,破敗人家,甚如兵火,天下同苦之久矣”。但是“近岁所以民日贫困,天下共苦免役法者,乃是庄农之家,岁出役钱不易”,而坊郭人户“所出役钱太重,未为经久之法“差役之利,利在上等、下等人户,而雇役之利,利在中等。既利害相半,则兼行差雇为利实多。”“今既行差役法,仍许所差之人不愿身充,亦得雇幕,盖所以从民之便也。” 方宝璋再论宋代免役法的利弊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差役制度存在的问题。(3分)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对差役法做出的调整。(2分)这一调整的目的何在?(2分)(3)据材料三,概括苏辙对差役法与免役法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分)【答案】(1)问题:给役不均;官僚、大地主不服役;徭役繁重,存在规避现象;抑制农业生产发展;激化社会矛盾。(任答三点3分)(2)调整:政府雇人服役;纳钱代役;均平服役。(任答两点2分)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分)(3)态度:两者各有利弊;应兼行差雇,从民之便。(2分)问题:政策制定要兼顾多方利益,关注社会公平;制度设计要符合社会实际等。(任答一点1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析】(1)概括材料“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給,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即可。(2)注意分析材料“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由“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可以判断;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分析其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据材料三的叙述不难概括两者各有利弊;分析“既利害相半,则兼行差雇为利实多”“盖所以从民之便也”可以判断。据材料二、三可知,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多方利益,关注民生。25.(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今天下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1898年康有为请开学校折材料二 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则其教法亦当不同。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分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材料三 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1898 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 定国是诏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康有为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观点的国内政治背景。(4分)(2)据材料二,指出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教法”及目的。(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除办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教育措施。(2分)(4)综合上述材料,体现了维新派一种怎样的追求?(1分)【答案】(1)观点:日战胜中国主要因为教育先进;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2分)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深重;维新变法运动。(2分)(2)教法:中学与西学相结合。(1分)目的:培养人才;开启民智。(2分)(3)措施:鼓励官员及其子弟入学堂学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各地学堂兼习中学与西学;选派留学生;鼓励私人办学。(措施一为材料信息提取,为必答项,1分,其他任答1点给1分,共2分)(4)追求:教育救国(强国),振兴教育。(1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析】(1)归纳材料一“日本胜我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即。结合材料出处,从政治方面进行判断。(2)据材料二“其言中学者,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可知将中学与西学相结合。目的:据材料二“乃欲培植非常之才”、“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等信息判断。(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材料中的核心主张是兴办教育,为富国强国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