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阿Q正传教案(1)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82830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阿Q正传教案(1)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阿Q正传教案(1)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阿Q正传教案(1)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阿Q正传教案(1)人教版说 课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阿Q可谓大名鼎鼎。在中国,你可以不知道某某部长是谁,也可以不知道GDP是多少,但你不能不认识阿Q。早在1923年,著名作家沈雁冰就说过:“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用这个名字”(读呐喊)由于阿Q性格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概括了我们自己内心和周围世界中很难完全排除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逻辑,这个不卑不亢的角色已经走进世界艺术殿堂的最前列,与堂吉诃德先生、哈姆雷特王子并肩而立,且毫无愧色。阿Q正传是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我们民族的命运和民族性格的具有社会史诗性质的文学,它已经成为一部必读的民族典籍。小说以其巨大的思想价值,穿越时空,引发国人的深思。英国作家卡莱尔(17951881)大力宣扬英雄崇拜,认为这是一种最高尚和神圣的情感。像他这样匍匐在地的崇拜是不可取的。郁达夫就坚决地主张“不可盲从,不可崇拜偶像”(批评与道德),然而,我们可以一如郁达夫那样,站在平等的地位,通过对伟大人物的学习与研究,使整个民族具有伟人的某些精神品格,这是一种值得倡导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因如此,我们要认真的学习这篇小说,吸收其精华。要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透过小说表层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在品味小说语言的基础上,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阅读和鉴赏,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具体而言,要根据考纲的要求,要做到两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xx年春季高考试题,要求学生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由于本篇课文较长,要精心设计预习,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本单元教案的设计是以学生有效预习为前提的。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阿Q这一人物形象,从而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3.培养学生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2.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3.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把握。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方法探究和诵读相结合。主要通过阅读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的学习并相机点拨。在学习本课之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教学用具投影仪学习导航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投影播放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他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筹。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决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和未来。没有伟大人物的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他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有可为,也因他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郁达夫鲁迅的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已有近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走近阿Q。二、整体初读从把握这篇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入手,在同学们分组讨论后:1.完整把握全文的情节,明白人因事显,事因人生的道理。2.根据情节,说说鲁迅笔下的阿Q的性格有哪些特点?3.能说出全文的结构特点。三、归纳提要情节是人物某种性格的“成长史”。叙事类作品一般都有一定的情节。它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情节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还有利于揭示主题。情节的基础是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小说中的事件,是从属于人物的心灵史,而不是事件史,它没有完整的情节。而结构属于作品的形式范畴。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本文的结构是点线结合式的。所谓的“线”就是阿Q短暂的一生;所谓的“点”就是能够反映阿Q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教师在提出要求后,可提示学生,文学作品的情节所包含的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快速完成作品情节的归纳,并交流、讨论。明确:小说前三章用扫描式的方法,交待了阿Q的苦难身世(政治、经济),确立了人物、事件的发展性质,描述了最初的矛盾冲突,并初步显示了阿Q的性格特征;第四、五、六三章沿着阿Q命运这一中心逐渐展开,它也是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的结果。阿Q遭遇压迫和剥削,人物之间的矛盾从展开到激化。在这一过程中,清楚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作者的情感倾向也逐步明朗化;后三章(第九章的开头),阿Q与赵太爷的矛盾冲突发展到高度紧张阶段,这部分是情节的核心部分,他对主人公的命运具有决定的意义。在革命到来之后,阿Q被诬蔑为强盗而被抓,他的悲剧命运已经被决定了。第九章的后半部分交代了愚昧而不觉悟的阿Q在人们的喝彩声中,糊里糊涂地被反动派枪毙了。四、重点解读(结合课后思考题二)阿Q作为一个人物形象,他的性格最特别之处是什么呢?法国文豪罗曼罗兰读了阿Q正传后,激动不已。“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用鲁迅先生在寄戏周刊编辑信的话,“阿Q该是30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昧,但也很有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企图用一些可笑的自欺欺人的想法、做法以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文学评论家称之为“精神胜利法”,一般的人称之为“阿Q精神”。(教师可对“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的相关部分做一示范解读后,再让学生思考、讨论,总之,务必要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师: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的匮乏,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别人的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这都是精神胜利法,阿Q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阿Q常常用“忘却”来解脱屈辱,他向吴妈求爱的前后的表现就是最好的注解。向吴妈求爱不成,反被赵秀才“竹打鸳鸯”。阿Q便去舂米,很快就把此事给忘得一干二净。可当吴妈哭着要寻死,赵府上闹哄哄的时候,他还赶去看热闹,并感到“有趣”,竟然想打听出了什么事。这种“健忘”真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他的屈辱地位和悲惨处境,使他本能地倾向革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阿Q本来对革命深恶痛绝,而且对“洪哥”“柿油党”之类,也全不理解,但却认识到赵太爷、赵秀才以及假洋鬼子之流是自己的死对头。因此当阿Q发现革命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万分恐惧,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他要“革这伙妈妈的命”,决定自己“也要投降革命党”,并喊出了“造反了”的口号,但是他没有觉醒,没有真正的革命觉悟。他在仇恨的基础上产生的革命认识是糊涂甚至是错误的。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成了他的俘虏”“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他革命的对象竟是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小D和赵太爷。他的革命行动是高喊“造反”的口号,高唱着戏文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有意无意地去静庵寺“革命”。想干什么?也是糊糊涂涂。而他最后认敌为友,自找绝路。错找假洋鬼子想结识“革命党”则更是他不觉悟的表现,也注定他悲惨的结局。阿Q的不觉悟,还表现在他的“精神胜利法”上。他盘辫后被冷落觉得失意,看到小D盘辫很气愤,他认为小D不配,想“批他几个嘴巴”,不准小D革命。被假洋鬼子赶出后,感到绝望和痛苦,想把辫子放下来,作为对假洋鬼子的报仇,但很快便“渐渐的高兴起来”。他在土谷祠越想越气,想到告状、杀头、抄斩以泄满心仇恨。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明明是生活悲惨,却永远得意;明明是受到践踏,却自视清高;明明是受愚弄侮辱,却自以为占了上风;明明是吃了亏,却自鸣得意;明明可悲,却自觉可喜;明明出丑,却自以为光彩。他的精神胜利法融合着他的愚昧、自尊、自负、自大、自卑、虚荣、妒忌以及一切喜怒哀乐。五、探究质疑师:有人曾经形象地把阿Q比作“三无产品”,阿Q的姓名籍贯尚且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祥林嫂也是如此)下面这些句子应该怎样理解?1.“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不幸”是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像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2.如何理解“他睡着了”?他的健忘导致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麻木,没有思想了,这种“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一样,麻醉了阿Q的每一个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凄惨命运,甚至至死也不觉悟。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4.“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是什么?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5.“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魄到维持动物一般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6.阿Q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阿Q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盲目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六、延伸阅读(用投影仪打出)甲云:“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这是完全自负。乙云:“外国的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的精神文明更好。”丙云:“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这两种都是“古今中外派”的支流;根据张之洞的格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物。丁云:“外国也有叫华子(或云)也有草舍,娼妓,臭虫。”这是消极的反抗。戊云:“中国便是野蛮的好。”又云:“你说中国思想昏乱,那正是我们民族所造成的事业的结晶。从祖先昏乱起,直要昏乱到子孙;从过去昏乱起,直要昏乱到未来。(我们是四万万人)你能把我们灭绝么?”这比“丁”更进一层,不去拖人下水,反以自己的丑恶骄人;至于口气的强硬,却很有水浒中的牛二的态度。摘自鲁迅的随感录(1918年)(说明:这五种议论虽然程度不同,但都是“阿Q精神”的具体表现)板书设计苦难的阿Q扭曲的阿Q风暴前后的阿Q被捕杀的阿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