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课时2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课时冲关练.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54302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课时2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课时冲关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课时2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课时冲关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课时2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课时冲关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课时2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课时冲关练1.(xx四川宜宾调研)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解析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这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D项正确。答案D2.(xx山东济南模拟)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解析“冬陶夏耕”说明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未体现。答案B3.(xx江西六校联考)故宫博物院举办三星堆文物展,在展出的古文物里,最受瞩目的是过去未曾出土、造型特殊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提供我们对古代青铜文明的深入认识。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B.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青铜器种类繁多,不分阶层,普遍使用C.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由此可以推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的D.三星堆展出的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是由单一文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的解析三星堆出土文物与中原地区不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故C项正确;青铜器在商朝在农业上并不广泛使用,故A项错误;青铜器在商朝主要用于礼器,只有贵族使用,故B项错误;三星堆文物的出土并不能充分说明D项。答案C4.(xx辽宁抚顺期末)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这说明当时()A.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B.工商业者属于政府官员C.“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D.政府完全垄断了工商业解析“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说明了民间手工业商业兴起,对于官营手工业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故C项正确;对于货物或商品征税,不能说明A项;“士农工商”,士属于政府官员,故B项错误;之所以要征税,表明民间手工业和商业兴起,故D项错误。答案C5.(xx河北唐山调研)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解析“案田而税”说明按田亩的多少收税,实际上等于国家承认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正确;在材料中看不到法律,无法体现“以法律形式确立”,故A项错误;赋与税是田租和各种徭役、兵役等杂税的总称,并不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故B项错误;“工商业”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C6.(xx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某一时期,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畜,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农业收获。生活上已经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并获得土地的所有权。该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A.西周 B.战国C.西汉 D.魏晋解析西周时期农业生产中使用有机肥料,也开始走向定居,但是没有使用牲畜,也没有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得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7.(xx陕西五校联考)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篇 材料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三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2)材料二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三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从农业和手工业工具的角度概括;第二小问,从铁制农具的出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出自吕氏春秋判断,“公作”和“分地”指春秋时期的两种耕作模式,由此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概括。答案(1)变化:手工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 (2)“公作”: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 “分地”:指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3)政策: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